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瞭解男女的不同


瞭解男女的不同(彼得前書三:7)
女人(姐妹)和男人(弟兄)極為不同,她有不同的需要、想法、處事方式,甚至她的興趣往往也和弟兄不同。拿一位弟兄的經驗來分享:
「多年前我送新婚妻子一個補手手套作為她的生日禮物,才發現女性對於這些禮物會變得神經過敏。她曾向我提過,她的運動量不夠,所以我覺得這禮物既貼心又特別。但很明顯地,她並不這麼想,當她打開禮物的那一刻,她居然哽咽地跑出房間。
一開始,我還以為她是喜極而泣,因為她是在同性朋友中,第一個收到這類禮物的人,諸如此類的原因。或者,她已經迫不及待趕快跑出去,試試投球到二壘。不過,當她過了好幾個小時仍沒有回來時,我才想到也許…大事不妙了。
我為這件禮物花了很多時間,跑遍了許多家運動用品店,只為了找一樣最棒的生日禮物,我買了可是一流的約翰.賓許牌的手套,而她居然說我一點都不細心!
真是叫人摸不著頭腦,不是嗎?我是說,你一定以為我為她訂了一年期的野外探險雜誌,或者是每個人都只會留到聖誕節,塞在聖誕襪裡的玩具槍。
我不是要扮演業餘的心理醫生,只是覺得她好像積壓了一肚子的怒氣,一次發洩在我身上…..」
弟兄你們必須先知道,你可以滿足她的慾望,但仍可能遺漏了她的需要。你的妻子並不需要你為她一天工作十二小時,因為更有可能是你在「要求」自己那麼長時間的工作。是你自己試圖在職場上求表現、求成果、求認同…,你工作大部份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她,姐妹對很多動機的敏感度大大強於弟兄,只是弟兄不知道,還自以為是的咆哮著。
一般來說,妻子的需要有四項:
一.陪伴。現在當紅的偶像劇或是愛情片,都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男主角總是隨身在女主角身邊呵護、保守、愛惜…多少姐妹融入戲劇中高潮迭起,大部份的妻子渴望和丈夫如此分享生活的點滴,期盼深入而親蜜地永遠和丈夫一起生活,只是實際生活裡,大部份的弟兄不太喜歡花時間在”關係”裡。
二.安全感。不論你的妻子是否有在上班,你都得在財務狀況上給她安全感,現在很多男性都想擺脫或規避這方面的責任,扛起家庭責任是你給妻子的安全感。
三.重要性。姐妹在家庭裡的最大貢獻全都是落在維繫關係上,她既是撫養者、朋友、也是靈性伴侶,這些看不見的付出不能量化,也不可能論件計酬,也許孩子還小不懂母親的付出,也許長輩覺得她們是應該付出的,但是真正讚賞她懂她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身為丈夫的你,為人妻母的重要性,你應該比誰都要知道,若沒有她,你就沒有完整的家。
四.情感的回應。很多時候,她不需要你去解決問題,她只想要你聽聽她的苦水,接受她的感覺,不要常常不耐煩地說:「不要再提這件事,讓事情過去吧!」「你想那麼多幹麻?」「你不覺得這件事情困擾妳太久了嗎?」有些時候你的妻子,她只是要你拍拍她,或是你聽聽就好,他只是要你把她的話好好的聽完…
不過,姐妹也得瞭解弟兄的心:
一.認同感。姐妹不瞭解弟兄怎麼老是給自己壓力,那是因為他們在尋找自我的認同感和一些充實生命意義的目標。
二.不安全感。內心深處弟兄和姐妹一樣既脆弱又不安全,他們很少對自己滿有信心,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真得不是你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有把握。
三.表現。男性是用行動來表現男子氣概,他們總是力求表現,他們在乎輸贏、建造、征服、新的歷險,所以他們喜歡球賽、政治…
抓住神創造的差異點,求神給我們智慧能夠相處的更好。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夫妻雙贏


夫妻雙贏(以弗所書五:24-28)
還沒結婚的情侶,小倆口天天見面,幾個月下來,吃遍所有的小吃店,看過所有的電影城,玩過鄰近所有的景點,之後就不知道約會要幹嘛。有些年輕男女可能就開始在身體上的接觸做實驗,當禁忌的遊戲也玩完了,下來的戲碼就是吵吵鬧鬧,最後分手,換另一個異性朋友。
如果還能夠選擇,你會選擇怎樣的人作為你的終身伴侶呢?1.心智成熟:遇事能成熟穩健,明辨善惡,2.人品好有責任感超越於財力、學歷、社經地位,3.成長背景相近,差異大磨擦多,你會需要很多的容忍『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已經結婚的情侶,小倆口則各自忙於打拼自己的事業,沒有誰願意吃虧,為家庭委身。兩性平權的時代,社會上對婚姻的觀念是「你做你當做的部分,我做我當做的部分,加起來一百,就是美滿的家庭。」強調男女兩性在家庭中,凡事公平。家事不都是老婆的事,先生要做到一半,帶小孩不都是老婆的事,先生也要負責一半。又稱之為「一半一半理論」。甚至連最新型的結婚證書上面都還條例著各種約定(婚前協議書),新郎新娘兩人簽訂各自負責的事,萬一婚後有人不履行,則可訴諸離婚。 草率的戀情、沒人願意委身的婚姻,人人內心深處都不樂見,但是又沒有能力去改變與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夫妻雙贏》的作者建議把婚姻比擬:像某種大型魚類的鰓為寄生虫所苦,過不了多久,這群討厭的侵略者就會傷害到魚群的健康,甚至造成牠們的死亡。但幸運地,大魚擁有一群專門吃寄生虫的好拍擋,牠們體積小得可以游進大魚的下巴裡,到達牠們的鰓,在享受一頓美味的寄生虫大餐。
為了感謝小魚為自己「消滅害蟲」,大魚守護著小魚,趕走想吃小魚的敵人,這兩種於互補共存,竭力為對方執行重要的求生任務。很明顯地,為了生存,牠們之間誰的地位比較高,誰又是次之已不再重要,生命和生活的品質才是關鍵,大魚和小魚都為彼此帶來更美好的生活,而人類的婚姻亦是一種「共生關係」。
上帝創造男女,是要彼此互補。男的強處補女的弱處,女的強處補男的弱處。夫妻兩人,有恩賜才幹上的不同,有性別上的不同,兩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並非兩人完全一樣,「一半一半理論」看起來很像聖經的教導又合乎兩性平權理論,但是不幸的,它並沒有使得婚姻幸福美滿,反倒成了人們只採取利己部分的藉口,而讓婚姻走向嚴重不平衡、彼此傷害的地步。 我們需要澄清聖經對婚姻的教導,既非傳統的婚姻觀,也非角色模糊、假平等的現代婚姻。幫助夫妻瞭解各自的「核心角色」,幫助掌握生活中的優先順序,妥善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在神的眼中,根據聖經的觀點,夫妻角色是區分男女的責任,不是位階。
當聖經提到丈夫時,通常會用頭、保護、供應等等的字眼,提到妻子時,則會用幫助者、愛人、順服。這些用字都明確區分了男女的角色扮演。聖經沒有把性別混為一談,反而是明確地把兩性區分出來。丈夫要負起某種特定的領袖責任,而妻子則必須支持丈夫與養兒育女。這些婚姻的義務蘊含著簡單的組織架構。
在神面前,男女一律平等,但這卻不表示兩性是相同的,神創造了男女,叫他們在生活中活出共同體的生命。聖經裡,家庭是責任不是位階;是犧牲不是自私;是本分不是操縱。墮落之後(仍在罪中的男人)對權利有錯誤迷失的人,才會傾向於操縱妻子,貶低祂的地位,使她服從自己。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人性的軟弱


人性的軟弱(撒母耳記上八:19-20)
神垂聽了人民的祈求,那怕神再三的告訴他們,這個祈求對他們來說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撒母耳將耶和華的話都傳給求他立王的百姓(撒上八:10-18),說:「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他….。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
此後,撒母耳按立掃羅為以色列第一個王,並在定立新約的典禮中,重新確立對神的忠心。這裏清楚可見,立王對以色列而言並不為錯;神願意以色列有王,但以色列所渴望膏立為王的人(像周圍列國一樣)和他想要有王的理由(給予百姓安全感,並帶領國家在戰爭中得勝),都牽涉對神終極主權的抗拒。撒母耳解明君王在以色列中的角色,並在一個儀式上把掃羅向百姓引介,同時,重新確立對神的忠心。
撒母耳祕密揀選和膏立掃羅為王後(撒上九:1-十16),在米斯巴召集百姓,讓他們知道耶和華的揀選(十20-24),並示明君王的職責(第25節)。在這次召聚中,撒母耳一再強調百姓厭棄耶和華而要求立王,是出於不正確的理由,且忽略了信實的神過往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18、19節)。然而,很明顯地,以色列立王的時候到了,耶和華的心意也是要為百姓立一個王。撒母耳解明「國法」(第25節)是重要的一步,消解了以色列要求立王的罪,和神屬意給他們立王兩者之間的緊張局面。
掃羅受到非利士人急攻時,他在吉甲召聚軍隊,還沒有等到撒母耳來到,就自行獻祭。掃羅不順從撒母耳先前的吩咐,因而違反了他職分內的基本要求。以色列的君王要常常遵行律法並耶和華透過先知所說的話。掃羅誤以為向耶和華獻祭,可增強以色列人對抗非利士人的力量,豈料這樣做卻是違反了耶和華明確的命令。撒母耳告訴掃羅,由於他違命,使他的王位必不長久(第14節)。
非利士人再次集結軍隊攻打以色列,掃羅驚懼,且似乎預計以色列勢必戰敗,他竟虛妄自負,私自尋求耶和華有關戰役結局的話語。神沒有回答他,他就改了裝,往隱多珥的一個靈媒那裏,要求她把撒母耳的靈招上來。這個靈告知掃羅,以色列將被擊敗,他和他的眾子亦會戰死沙場。
不要把人想得過度完美,聖經從不隱藏人性的軟弱,神從沒要人完美,或標榜個人的行為主義。在其中我們看見許多人性的寫實,若是人是祂所創造的瑕疵品,但神本來就不是要複製一個完美的自己,因為有這麼許多的不完美與不完整,才使每個人成為人!人不認識祂反而自以為是,常常自討苦吃!神從不以人的成功或失敗來增減祂對我們的愛。
坦白說與主同在的高峰體驗和神秘經歷,並不能消除我們日常生活中與罪爭戰的軟弱和掙扎。彼得、約翰和雅各和耶穌基督一同登山,見到榮耀的基督,他們就想要在山上搭帳篷住下。然而,上帝的旨意並不是讓我們停留在山上,而是讓我們下山面對世界,面對我們自身的軟弱,面對許多的問題與挫折,並且靠著主的恩典不斷得勝。上帝在垂聽我們的禱告的時候,往往不是直接代替我們解決問題,而是賜給我們解決問題的力量和智慧,賜給我們面對困難的忍耐和勇氣。因此,上帝對保羅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尚顯得完全。”(林後12:9)
人性的軟弱是每個人都有的,唯一能使軟弱轉化為特色或是優點,使逆向成為正向的,只有神的能力。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愛的進展階段


愛的進展階段(箴言三:1-4)
以戀愛為例子來解說:我們為何要談戀愛?是為了刺激好玩?是為了生理需要?還是為了不知所以的吸引力?不!不!愛情是有責任的,是誰告訴你們,在結婚前可以和許多對象同時交往,再選擇最適合你的人呢?那是世界的價值觀,那不是聖經的話。
愛情應該是奠基於男女雙方真心尋求共走一生而產生的,一個負責任的愛情總是指向婚姻,不管戀愛的最後結果為何,戀愛的過程中一定是以婚姻為前提。交往是婚姻的預備期,一個尋找走一生伴侶的過程。(當然,也許到真正找到的神所配合的人之前,你會有許多的功課需要學習!)。
對神的愛,也是有階段性的,屬靈的追求,若果不能專注,不先將神的國和神的義放在第一,很多時候,所尋找的都是枉然,你也可能兩頭空,世界你無法掌控,神祢也感受不到。太6:24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聖經說得很清楚:「不能」!我們不能同樣將一生精力又放在神中,又放在錢財上,想兩方面都做到完全,兩方面都追求至好,是枉然的!不可能的! 聖經強調是「神的國、神的義」(太6:33),追求的目標不能有偏差,法利賽人和經學家嚴守律則,因傳統而廢棄了神的誡命,他們的目標偏差了,耶穌對他們說:“以賽亞指著你們這班偽君子所說的預言是對的,經上記著:「這人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他們把人的規條當作道理去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徒然。你們拘守著人的傳統,卻離棄了 神的誡命。」(太15:1-9) 我們也許就像昔日的保羅,他似乎為天國大發熱心,逼迫教會和信徒,作了好多事情,但是他所追求的卻是自己理想的國,並不是神的國,結果,在大馬色路上,被主耶穌光照後,他才發現原來追求目標錯了,「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的緣故而當作是有損的。不但如此,我已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贏得基督」(腓三7-8) 有些時候,神常常透過環境讓我們能夠停下來反省,在追求過程中,我們的目標會不會有所偏差?所追求的是不是已經變成為「我的國、我的義」。 對於「神的國」一般人的印象就是追求天國的福氣、追求國度的拓展。所以好多基督徒都好熱心為天國努力,努力傳福音,努力事奉神,求更多得救的人能夠進入天國,自己將來亦可得到主稱讚與獎賞。毫無疑問,以上的追求是沒有錯的。但我們要留意,若果單是追求一些事工,但卻忽略了「神的義」,也就是神眼中期望我們的義:對我們生命以及行事為人的期待,那麼我們的追求就不是全面的。 太7:21-33就說到,當那日,人去到天國日子時候,必有許多的人對主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但是主耶穌對那似乎做了好多天國事工的人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主責備他們,說他們這些「作惡的人」,裡頭生命是惡的,沒有結好果子,行事卻不行神旨意,所以即使表面作了好多事工,但沒神的義、神的生命、神期望的行為表現,將來,那日始終被主所厭棄。 愛的深度,隨著你與神的互動,你會明白該怎麼去滿足彼此的需要。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聖經的權威


聖經的權威(帖撒羅尼迦前書二:13)
讀聖經就如同在聽神向人說話,只有聖經可以讓人正確地認識神。而歷史是神工作的軌跡,地理是神與人的接觸點。聖經的歷史和地理正是神出現的舞台,神向人啟示祂自己。
新約聖經共有18處提到耶穌,在生活中實踐聖經的話,耶穌不但相信聖經,而且傳講和順服聖經,一生都在履行聖經的話。
論及聖經的權威性,首先即須探究「權威」的來源出處。「權威」,源自於「作者」,任何著作的權威,就等同於作者的權威,因此,要明白聖經的權威性,要先知道作者是誰。
保羅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默示」的希臘文意指「神的呼吸」或「神所呼吸出來的氣」,換言之,雖然聖經是透過不同的管道、方式,由不同身份的作者(器皿)寫出,但是聖經真正的幕後作者,就是聖靈—祂才是真正的作者,或說就是父神自己的心意。
有些人會挑出一些認為不具權威性的經文來忽視或否認,但這不符合聖經的教導。不能挑出某卷書說不重要,也不要只注意一些有名的經句,而應熟讀整本聖經,在這漸進熟稔的過程中,操練默想、研經、應用神的話。 至於解釋經文,唯一的權威,就是作者本身。彼得後書一:20-21:「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聖經的權威和解釋,來自於聖靈。許多人質疑,被聖靈感動而撰寫聖經的人,未必都行事純全,聖經上甚至記載了他們所犯過的罪,那麼,他們寫出的聖經是無誤的嗎?其實,這正好說明神的心意,神就是用不完全的人去作完全的事,神不同於世人,總是設法掩飾自己的罪行,只呈現美善的一面,聖經作者卻非如此,連寫出大部份詩篇的作者大衛,都不保留地將自己的認罪文公佈於世人面前。
別自以為能用自己的理論與撒但辯駁,撒但是說謊人之父,而「光照在黑暗中,黑暗不能勝過光」(約一:5),唯有神話語的權威能刺破謊言。聖經是神的話語,帶有絕對的權威,縱使仇敵再詭詐,也辯不過聖經的話,因此,保羅在以弗所書六:17,警告我們要「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神的「話」,在希臘文中有兩個字:“logos”為神永恆的智慧話語,“rhema”是神口中所說的「道」,「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當遇見撒但的時候,用聖經的話來迎擊。
神話語的本質,希伯來書四:12刻畫得非常生動:「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唯有神的話能進入人心、人性最深處。 聖經能在你身上做什麼,端看你怎麼接納:如果你只當作故事或是小說,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如果奉為神的話來感謝領受,就大有功效,能在身、心、靈各層面發生作用。因為,神豐富的供應,就在祂的應許中,彼得後書一:3-4「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都在神的供應,就在祂的應許中。 約翰福音十章35節,耶穌對猶太領袖說「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簡潔明瞭的表達了聖經的權威性。神要我們在生活各方面都接受聖經的權威性,而耶穌應用聖經的方法,正是我們的榜樣。 馬太福音四章記載耶穌在曠野受試探,「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1節),這段過程,耶穌自始至終都靠聖靈、靠神的話語得勝。這裡耶穌如何應用神的話得勝?耶穌給撒但的三個答案都出自聖經的同一卷書—〈申命記〉。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口袋空空的生存之道


口袋空空的生存之道(傳道書11:7-8)
經常保持靠主喜樂的心情
現代的醫學研究已經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人的情緒對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據分析統計,一切疾病當中,約有四分之三是由於不正常的情緒産生的。如憂傷、恐懼、不安、仇恨、忿怒等等,都能削弱人體的抵抗力。而喜樂、感恩、勇敢..等等,則都能增進健康,抵禦疾病。
喜樂的心並非只有在周圍一片光明,耳邊是好消息和美滿結局時才能擁有。喜樂的心來自於深知不論環境如何,上帝永遠愛我;不論遭遇如何,上帝都為那些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見過,耳朵未曾聽過,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面對傷痛的態度將決定我們是否會患病,或得到永不衰殘的榮耀獎賞。
要有足夠的勞動和鍛練
勞動能健壯筋骨,增強內臟,使人精神爽快,使人延年益壽。而對一切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更需要有足夠的體育鍛練,來補充體力勞動的不足。現代人常患的高血壓、血管硬化、心臟病,或是神經衰弱,失眠症等等,這也和缺少運動有關。因此我們若要保持身體健壯,能有更充沛的體力、精力和智力去從事學習研究和工作,就必須每天安排一些時間,進行體力活動和鍛練,如果你知道自己沒有本錢生病的話。
但年老體弱的人運動,要小心不可過份。過份和不足同樣對身體有害。要按照各人的身體情況,保持適當的運動量,才有益于健康。
要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
每天要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我們看到主耶穌在極忙碌的工作中,卻仍很注意睡眠和休息。有一次在船上渡海時,主耶穌抓緊時間,『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可4:38)。另一次又對從外地傳道回來的門徒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爲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可6:30,31)。
  長期間睡眠不足不但會使身體、精神變得萎糜不振,而且會使身體抵抗力降低,甚至産生嚴重的疾病。不管從事甚麼事情,聖靈的七種果子裡,最後一種就稱為:「節制。」(加5:23)當你完成了每日工作就安心地去睡覺;然而上帝總是醒著的。
要有均衡的營養
要有均衡的營養,也要注意飲食的節制。營養不良會危害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幼兒發育。但飲食過量,營養過頭,特別是甜品和高脂肪、高蛋白肉食,會使人身體肥胖,並産生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縮短人的壽命。此外飲食不節制也會產生胃病,影響健康。 而且就算是有益健康的營養食品也應有節制,不能吃得過頭過量,產生中毒。許多飲食專家都建議實用當季當下的蔬果是即便宜又健身的,因為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有營養的食物不一定得昂貴,不要買昂貴的東西給兒女,把你最寶貴的時間和自己給他們。
煙和酒及茶和咖啡對人的危害
飲酒易使人得胃病和胃癌。酒尤其能損害肝臟,使肝容易硬化。煙草內含有十二種不同的有害物質,主要的毒質是尼古汀,能危害心臟和血管,刺激血管收縮,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它又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對肺和支氣管也不利,常見痰增加。茶和咖啡類刺激腦部,所謂精力的加添,其實不過是神經的暫時奮興而已。等到刺激過去,體能也就減退。人本來的精力既經用罊,就需相當的時間恢復。我們若用刺激之物品使神經繼續活動,在短期間固然達到目的,然而身體的精力既因常期受刺激而漸減退,日久會造成萎靡不振,就更難去達到預期的地步。同時身體對於刺激物的需要也就與日俱增,直至體質衰竭而不再激起反應作用爲止。這些刺激物固然是小錢,然生活所需越少,我們就越能夠省錢。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簡單中的富足


簡單中的富足(箴言30:7-9)
什麼是富足人生?
富足的人懂得什麼叫「速限」
  放慢腳步,不看事物的表面,抓緊平安的應許,回歸簡單的原點,就算你是升斗小民,你仍然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富足的人也經歷人生轉折
  不論富貴或貧窮,人生常有意想不到的災禍從天而降,甚至病痛纏身、口袋空空。富足的人懂得如何生活下去,勇敢挑戰外在不如意的環境,就算處於苦難,仍然依靠那滿有恩典的神,終能經歷出人意表的人生結局。
富足的人重視別人
  富足的人必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愛。他會從自己出發,與你的朋友、鄰居建立互信美好友誼,進而以委身的態度尋找平凡的幸福婚姻,為人生找豐富而甜蜜的回憶
富足的人深知錢非萬能
  金錢常常讓人們自尋煩惱,不是花太多,就是像鐵公雞,一天到晚都在尋覓穩妥的投資方法。殊不知真正穩賺不賠的方法,就是神的恩典夠我用,所以金錢最大的效用,就是給與需要的人。
富足的人留下珍貴遺產
  任何富有的人能為子孫,留下最寶貴的不是金錢,乃是良好的品格,懂得欣賞別人,甚至能學習與任何人同行,分享生命中的挫折與喜樂,並見證屬神的生命,以及那份對神對人的毅力與忠誠。
富足的人含笑而終
  不論生活如何疲憊,人生最好的好消息,就是與神同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上任何事的結果。只用神的眼光,你會活得越老越精彩,而且能懷著更美的盼望含笑而終。我們若能保持一顆孩童般的赤子之心,為生活中看似平淡無奇的瑣事而開心嘻笑、雀躍歡樂,這樣或許可以更靠近上帝一些。 書名:簡單中的富足 發行:校園書房出版社

我們必須在愛之中成長,為此我們必須不停的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就像耶穌所做的一樣。以非凡的愛去做平凡的事:諸如照顧病人、無家可歸的人、孤單的人,並為他們清洗整理等瑣屑之事。你的給予必得使你有所付出。而你所給予的不只是在你的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你也將給予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或是你不想失去的、你非常喜愛的東西。如此雖然你的贈予成為一種犧牲,但這在天主眼中是有價值的。假若出之以愛,任何犧牲都是有用的。
愛,直到成傷──犧牲──也就是我所說的行動中的愛。每一天我都會看到這種愛──在小孩、男人、女人身上。有一次我走在路上,一個乞丐來到我身旁,對我說:「德蕾莎修女,每個人都奉獻給妳,我也想奉獻給妳。今天一整天我只得到二十九分錢,我想把這些錢給你。」我想了一會:如果我收下的話(二十九分錢幾乎無價值可言),他今天晚上就要餓肚子,如果我不收,會傷到他。所以我伸出手把錢收下。在他臉上,我看到從未見過的喜悅,他感受到,即使像他這麼一個乞丐也能夠奉獻給德蕾莎修女。這個窮苦的人在太陽底下坐了一整天,只得到二十九分錢,二十九分錢是如此微不足道,我也沒辦法拿它來買什麼東西,然而就在他捐出來而我收下的同時,那好像成了一筆千萬鉅款,因為那裡面有太多的愛。
許多人以為,有錢使人感到快樂,我認為財富使得快樂更難尋,因為你將很難見到天主:有太多的事情要你來煩心。然而,如果天主贈財富予你,你就遵照祂的意向來使用它──幫助他人、扶助窮苦的人、製造工作機會、協助別人得到工作。不要浪費了你的財富,因為食物、家庭、尊嚴、健康、教育都是天主所賜,所以我們必須幫助那些比我們不幸的人。一切都是天主,一切也都將被祂取走。因此,把你所得到的與人分享,包括你自己在內。(書名:一條簡單的道路 作者: 德蕾莎修女)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神真的會和我說話

神真的會和我說話(約翰福音一:14)
如果你是一個父母,那麼你應該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獨特的性格,如果你想參與孩子的一切,就必須學習以他們的方式和他們一起。在屬靈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以一種最自然的方式來感受神的同在,並經歷靈性的成長。
神是無限的,祂能夠直接引導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相信神正在對我們說話時,就要毫不猶疑地回答「是」。每一次我們這樣做,下一次,就會更敏銳地聽到祂的聲音,我們的心思會更具有接收力、更轉向神的頻道。換句話說,當我們說「不」,我們可能就停留在自己的想法裡,使得自己在未來更不可能聽到祂的聲音。
神使用關係的方式:
神,經常使用其他人來幫助我們瞭解祂的心意,並分辨祂的聲音,特別是你對於聽到的聲音感到不確定時,找些信任的朋友一起討論,當然,有些時候,神也會透過比你更不聰明、沒有權勢的人來說話,神總是祝福那些知道自己有限的人,卻又不絕望的人。這條路的危險是:需要配合著分辯的恩賜,操練獨處和安靜對你的生命擴展有幫助,幫助你從沉溺於他人的想法中得到自由。
神使用服事的方式:
在你所看到的每個人身上,尋找、並聆聽神;而付出自己,使你摸著神,服事人群能夠幫助你在人群中找到神的心意,對神的愛與寬恕有更深的瞭解,在付出自我的過程中,要接受愛與給予愛其實是一樣重要的,熱心的服事者有時很難分辨是神的呼召,還是自己衝動的採取行動,有時需要鼓勵自己,花一些時間單獨省思以求平衡,也讓神有機會對我們行動的真實動機說話,記住,神給我們的恩典不是用善行換來的,要容許別人不一樣的成長方式。
神使用知識的方式:
這種類型的人是藉著持續把自己浸淫在偉大的書籍、深刻的思考,以及扎實的教導中。這條路的危險就是:變成只有頭腦,而沒有心。耶穌有件令人側目的事:祂總是行得正,卻從未用祂卓越的智慧傷害任何人。保羅寫著:「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
神使用敬拜的方式:
敬拜者喜歡在詩歌中尋找神同在的感覺,似乎這種敬拜的氣氛能夠讓他們內心被神所深深摸著,只是以經歷為基礎的人,總是在尋找下一次的敬拜高潮,只是這種危機是:把敬拜變成一種體驗,而不把神作為經歷的核心,過份依賴音樂,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反應,在沒有音樂時,就不能達到敬拜的高潮。
神使用默想的方式:
這種特質的人喜歡不被打擾、需要有規律、被保護的獨處時間,在生活中會是個觀察者,喜歡沉浸在對神的愛慕中,通常他們擁有極大智慧及沉著鎮靜,通常自己獨自一人尋求神,喜歡放一下花或是燃燒的蠟燭在身邊,但當朋友或社會讓你失望時,你可能會退回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參與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常的服事活動,會幫助你走入外在世界。
總結,瞭解自己與神的溝通模式,也接納自己的特質,意味著你必須忍住羨慕他人不同道路的試探,比方說,如果你是默想型的人,看到服事型的人受到許多人的讚賞,或者是默想型的人論斷服事型的人沒有花像他一樣多時間的獨處及安靜禱告,而產生了屬靈的驕傲等。
其實,沒有那一條方式比其它方式更優越,每一種尋求的方式都有我們需要參與的地方,沒有人可以忽略知識性的生活,或是選擇不敬拜,我們每一種人都可能落入過度膨脹自我,否定他人的試探。
教會生活就如同交響樂,不管是那一種樂器,我們都在演奏著同一首歌。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不要成長得比恩典所容許的更快


不要成長得比恩典所容許的更快(路加福音10:38-42)
當馬利亞對自己生命所堅持的選擇-「坐在主的腳前」,說明了她與耶穌是拉比和門徒的關係。在耶穌之前,沒有一個受人尊敬的拉比會讓一個婦人靠得如此之近,耶穌既然接受一個未婚婦女馬大的接待,而且,家中還有一個未婚的姐妹馬利亞,這不是一位拉比該有的行為。
馬大邀請耶穌到她們家,是想要與耶穌同在,這是她最初的想法。但她卻因為要接待耶穌的壓力,使自己無法和耶穌同在。使我們不能和耶穌同在的最大阻礙,是「分心」。
當馬大無法忍受,她去找耶穌。耶穌慈愛喊著她的名字:「馬大、馬大…」,當耶穌喊你的名字兩次時,就要小心!通常祂呼喊某人的名字是要他們特別注意(路22:31,徒9:4),精確診斷她的狀況「因忙碌而分心」;使她的心無法平靜地與耶穌同在。耶穌回答她:「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所要教導的,其實和我們大多數人所想的不一樣,若要神同在就必須放下手邊一些待辦事項,那麼應該會有很多人偷笑,這真的是「上好的福份」,麻煩的是,在聖經裡,耶穌提到許多關於「做」的要求:差遣七十二人去傳福音、把產業交給三個僕人管理的故事、作在我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主的身上….
許多人以為馬大受耶穌的責備是因為她的服事工作,其實不是,耶穌到馬大家來,是要來服事他們,而不是要受他們的服事,馬利亞抓對了耶穌的意思,而馬大卻為了忙碌而分了心,什麼使我們無法生活在神的同在中?我們不會故意選擇和祂保持一定距離,阻隔我們的常是一些隱藏的、難以捉摸的小事。我們好意地邀請耶穌進到家中,但最後我們失去祂的同在----不是因為我們拒絕祂,而是我們被生活淹沒,分心了。
同樣在廚房裡工作,勞倫斯弟兄卻沒有分心,他的一生默默無聞,他從未被推舉為主教,他一直都待在廚房裡工作,但在他周圍的人感受到他如泉湧般的生命,吸引他們想要效法他的方式去認識神,他說:「我堅持我的工作如同在祂神聖的同在之中,我讓自己單單專注於神、單單喜愛神;我認為這是神真實的同在。」他學習使自己的工作成為坐在主腳前的操練。
勞倫斯弟兄曾經有十年的時間,他為自己與主同行得不夠好,感到憂心,甚至懷疑自己正走向地獄,失去了救贖。直到,他停止了期待更快的成長方式,他接受了自己的遲緩,反而開始每一刻都活在恩典中,他說:「不需要作甚麼偉大的事,為了神的愛,我在鍋中翻轉我的蛋捲…」。「坐在耶穌腳前」並不是意味著被動等待。耶穌渴望我們是活潑的、有選擇的、冒險的、能夠擴張境界的,以及能夠行動的。這也承認祂此時此地就與我們同在。
馬大生氣是因為馬利亞靠耶穌太近,而自己卻離貴賓很遠,耶穌從來不會否定我們的認真付出,當耶穌再到伯大尼時(約翰福音12:1-8):「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處。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耶穌說:由他吧!他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馬大仍然在廚房忙碌著,而馬利亞卻「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忙亂煩擾與上好的福份,分別不在於事工乃在於經歷,在事奉裏,你可以是馬大也可以是馬利亞。可以經歷與耶穌同在,也可以經歷忙亂煩擾。馬大有沒有更愛神,更努力服事神,抓住與神在的感動,經文內沒有很明顯的表達,不過筆者揣測有,因為她仍然是忙碌的,在忙碌中,她也經歷了神的愛,以至於她願意繼續付出,而馬利亞呢?她這次不是在耶穌的腳前聽到,她是用每個女人都似為尊嚴的髮絲去服事她主人的腳。
用神給你的帶領,用你的本我,照著你與神之間的往來,持續地向耶穌學習更完全地像祂。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有彩虹的日子


有彩虹的日子(創世記9:13-16)
「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創9:13)
v.1-7這稱為「挪亞之約」:
a.不准吃帶血的肉→起初神只許人類取用菜蔬和水果(創1:29),現在卻准人吃動物,但不能吃帶血的肉,因生命在血裡。
b.不可流人的血→因人是按神的形像而造的,地位是特殊的。
「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創9:2)經過洪水後許多的事改變了;人和動物的和諧關係破壞,動物除了被人類馴服外,還對人類存著驚恐懼怕。
v.12-17這是神與挪亞立約的內容。這約是有證據的,彩虹成為神立約的記號,讓人一看見天上的彩虹,就可以想起神與人立約及祂給人的應許。
 彩虹是怎樣形成的?有陽光沒有雨水,是不能形成彩虹的,要在雨後濕度夠,我們才可以看到彩虹。老我像是存在於空氣中的氣體,無色無味,看似不存在;陽光恰似上帝的恩典,而雨恰似是我們的老我被洗滌。當老我遇見透過上帝使用大量的雨水沖刷時,把存在於氣體中的塵埃洗滌後,空中的氣體與雨水結合後,在透過陽光的照射,空中就會劃過一道美麗的彩虹,雨水就猶如苦難常是上帝煉淨我們的手段,打在我們臉上讓我們難以承受,好像人生的烏雲、困難將阻擋我們。
  祂應許我們:「信耶穌基督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透過祂獨生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死,赦免我們的罪過,並因着祂,我們獲得重生。重生的經歷就是出死入生的經歷,也正如雨後的彩虹一樣高掛於天空,向世人見證神的慈愛與恩典,在軟弱的人身上彰顯出完全和美好的人生。
下雨之後天氣又會開始轉好,是一個新的開始,看見彩虹,就好像看見上帝的應允,上帝仍然在前面帶路!雨過天晴的心境是我們常常會感受到的經驗,不知道我們是否看到上帝和我們立約的記號,「這個記號」是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是很容易看見的劃面,這是很美麗的記號。
後來上帝和挪亞及各樣活物所立的約是以彩虹為記號的(參創世記九13)。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如果之前經常下雨且又出現彩虹必然司空見慣,用來做立約的記號就失去了作為立約標誌的意義。所以揣測在挪亞洪水之前的一千六百五十六年間沒有下過雨也就沒出現過彩虹。上帝以首次出現的彩虹與挪亞立約是合情合理的。
感謝上帝,自然界中有彩虹是因為有陽光,我們生命當中有彩虹是因為有上帝。彩虹是救恩的記號,也是祝福的應許。雖然我們生命中好像有很多像洪水一樣的事情侵蝕我們,但我們對上帝有信心,因為知道上帝是看顧我們的上帝,祂對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再大的災難臨到我們身上,也許我們不明白,甚至一輩子都不能明白,但我們對上帝有信心,因為祂曾經跟我們立約。
彩虹之約是最特別的,因為這是上帝除了與挪亞立約,他還與飛鳥、牲畜、走獸立約,這是一個永約,這是給我們萬物同時的記號,也是上帝顧念人類也顧念祂其祂的受造物。彩虹是一個弓型圖案,弓是一種殺戮的武器,在上帝的約中,它變成是一個美麗的祝福與保障的記號,是個平安、和諧、可以過新生活、和生命安全的記號。就像羅馬帝國時代的十字架一樣,當時的十字架代表醜陋與死亡,是懲罰罪犯的殘酷工具,但是在耶穌基督拯救的愛裡,十字架變成是個愛、赦免、救贖的印記、表徵。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留口德


留口德(雅各書三:8)
 有一次英軍在打仗,其中一名士兵他本來就不是兵,是因國家打仗抽到籤被迫去當兵的,同隊的兵多不信主,常聽聞粗獷的話語,為此他每天出到營外祈禱,那些不知情的人,懷疑他是一個賣國賊,這個傳言越傳越大,有一次軍官下令召見,問他每天到那裏去作了甚麼事,他說到外頭去祈禱,軍官說:「笑死人,你何不在營內祈禱?如果你不是賣國賊,你馬上祈禱..」,於是他大無畏的跪下,為軍官、為步隊、為國家祈禱,在禱告中,軍官確認他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人與獸之分別,是人舌頭能說話,且可以與神深交,能表達心中之意思。
人能夠制伏各種毒蛇猛獸,但是,人卻很難制伏自己的舌頭;雅各又提到: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是不應該的。我們用舌頭頌讚天父的創造奇妙可畏,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
最明顯地,我們在教會裡敬拜神,回家後,電視打開看到災區的處理方式,或是每當政治選舉其間,許多惡毒的話語就會在我們口中不知不覺中冒出來,也許我們自己覺得我們所發的乃是”義怒”,然而就在我們口出惡言時,卻凸顯我們生命的不完全,耶穌也發過”義怒”,只是態度和我們似乎不同,祂不只是批評,祂是親自去補足缺失。
我們只能為神的國、神的義、神的榮耀、神的旨意以及體會神的心意而有義怒。這是對罪惡的憤怒。可惜我們沒有“義怒”,而只會“易怒”!外面看起來像義人,裡面卻充塞著虛偽和不法。(太23:28) 摩西曾摔碎了兩塊法版:“摩西挨近營前就看見牛犢,又看見人跳舞,便發烈怒,把兩塊版扔在山下摔碎了..。”(出32:19-20)以色列人叫亞倫為他們作神像,亞倫就為他們鑄了一隻金牛犢,使以色列人敬拜(出32:1-6),這就激起摩西的義怒,以致把手上的石版摔碎了。
耶穌“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裡,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我為祢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4-17)耶穌發了義怒,但祂沒有打人和牛、羊、鴿子,祂只拿繩子“趕出”他們。
有時發怒並不是不好的事,例如姑息養奸、事不關己..,不發義怒就是罪。義怒不是為自己,如果是自己吃虧而發怒的算是罪。當我們看見有人得罪神,我們就應當有義怒,縱使我們會因發義怒而受苦,我們也不要害怕。雅各書一:19提到:「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
什麼是說閒話?新約中用兩個詞來描述說閒話。一個是譭謗;另一個源自希臘文意思是說悄悄話(參見哥林多後書12:20)。
詩篇141:3寫著:「耶和華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這也應該是每個基督徒的禱告。我們中間有多少人曾被言語所中傷?又有多少人曾用言語傷害過別人呢?甚至自己還不知道已經用言語傷害過多少人了。我們教導孩子“過道德的生活”,其實他們需要的不是道德化的努力,而是內心的改變。求神幫助我們過聖潔的生活,尤其是唇舌上。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把饒恕當作順服


把饒恕當作順服(以弗所書四:32)
這幾天在讀有關美國911災後輔導的書,其中有一段作者寫著:「美國的基督徒正處於一種危機中,他們將自己限制在半調子的福音真理內,他們喜歡祝福的一面,卻忽略受苦的一面。保羅說我們在患難中也應當歡歡喜喜,因為知道我們在患難中會生出忍耐,他又說忍耐會生老練,老練會生盼望….」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麼處富裕;我已經得了秘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饑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腓4:12-13)作者憂心忡忡,現在的福音都教基督徒如何過著得勝的日子,卻忘了教他們如何過煎熬等候的日子,基督徒的生命變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無法處卑賤、也無法處饑餓和缺乏,而我們生命中痛苦的力量,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帶領我們回到創造主的面前,形塑我們的屬靈生命。
憤怒是悲傷過程中最強烈的一種情緒,它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具毀滅性,端視情緒是否處理得當,憤怒對於關係的和諧及內在的平安是一巨大的障礙。特別憤怒的起源是來自對外在的許多不滿,在舊約裡,以色列子民神帶領他們出埃及、過紅海、賜下嗎那和鵪鶉,然而他們仍然悖逆神、抵擋神、造偶像,如果我們是上帝,必定早就發出烈怒,不斷劈下雷電狠狠地教訓他們。然而舊約聖經卻記載著以色列人與神在分與合的循環中,以色列人永遠都能重新帶著盼望接近他們的神,同樣神也沒有因為他們失敗的次數而減少對他們的愛。
祂使用我們的錯誤來教導我們屬靈的原則,熬練我們在各種的場合中活出祂的樣式,如果我們先明白自己的問題、清楚瞭解自己的狀況,我們再來思考自己對別人應有的態度,我們也許會問「,這樣子公平嗎?!」不要讓怒氣挪去了你的平安喜樂,唯有去饒恕你才能擴展自己的視野,以神正確的觀點看待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饒恕是讓你恢復心靈健康的必經途徑,神吩咐我們要饒恕那傷害我們的人或是環境(路六:37-38),不是他或她或是它值得你饒恕,而是為了神、為了你自己,你得去饒恕。
饒恕是一個過程,讓神不斷改變我們重複出現的感覺,希望每一次遇到時,其衝擊性能愈來愈小,操練饒恕的意義在於逐步地認識神,並更深的相信祂,將責任卸給神,祂比我更強更懂,讓神來評分,集中精力在祂對我們的計劃裡,不要讓浪費太多精神去恨去埋怨,以致錯過了神在我們生命中要成就的事。
面對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和台東,許多人會對神心生不滿,只是我們要相信,這位神大到足以允許這災禍發生,祂也足以大到可以幫助每一位受影響的人,在災害當中,許多人都抱著「神死論」,神並沒有死,祂與我們一起面對苦難,祂與我們一起哭泣,祂也要在苦難中教導我們祂的真理與信實,人類難以面對死亡源於我們無法用神的眼光來看待死亡,人的死亡對神來說,是生命的一部份,是一個過程,是一種型體的轉變。
在基督裡,死亡是生命的延續,是進入神的同在,並滿有應許所帶來的喜樂,死亡是分號”;”,不是句號”。”,在神的眼裡,死亡不是最壞的事,而是最好的事。有些時候,要饒恕神比饒恕人更難,因為你覺得神大有能力可以決定一切,可是祂卻沒有阻止悲劇的發生,你知道嗎?真正令神難過的,不是你對祂發脾氣,而是你離開了祂,與神交通時,學習雙向的溝通,你可以說出所有你心中想說、想問、想宣洩的一切,但是你同樣要有時間給神來回應你所發洩的一切。
原諒神,其實是你在檢討你對神錯誤的認識,或是不實際的期待,祂在你的生命中有更美的計劃,不是照著你的意思或是想法,悲傷的過程裡,是你信仰的轉變,同時也是與神關係更驅向成熟的結果。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走出悲傷


走出悲傷(路加福音22:44)
神創造了七情六慾,祂並沒有要我們否定它們的存在,相反地,神要我們真實地去面對它們的存在。一個人若是活得夠久,生活歷練若是夠充足,他就知道人生是由不同的面向所夠成的,然而,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失落,每一次的感覺似乎都不同,因為這取決於你與逝者與逝去之物的關係。
基督徒要接受神有建造、雕塑我們性格的主權,而試煉和磨難似乎又是最容易讓我們學會剛強的操練方式,這些操練讓我們生命有機會被改變,經歷失落可能是我們一生中經歷神最大成長時光,如果我們逃避這些過程(有誰會喜歡呢?),且希望活在只有得勝與成就,只充滿著藍天白雲世界大同的世界裡,那麼我們就是否定了神的智慧與權能了。
在平日我們就要學習,如何使用信仰的能力去面對人生的失落!
1. 接受事實
當我們失去一位親愛的人,或是面對我們無力去承受的打擊(癌症、離婚..),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否定事實。而持續活在否定的情況下,最容易引起各種情緒、行為和認知上的問題。神要你活在現實中,祂要幫助你面對各種的挑戰,你必須接受失落的事實。接受現實才能認識自己。
2. 容許悲傷
悲傷是一個過程,是一段情緒起伏的旅程,倘若我們累積、壓抑自己,往後這種隱藏性的情緒會成為我們看不見、無法防範的絆腳石,不正視問題,也會造成日後更難處理易爆炸的地雷區。
3. 適應環境
當生活遭受強大的劇變後,否認事實是人之常情,很多人會選擇隱藏在安全的角落,只是去漠視它並不會使你更好受,學習去適應新環境是一個必須達到的目標。
4. 繼續付出
面對配偶的離開,許多人會將關愛與歡笑、遊樂的時間停滯下來,找不到歡笑與關愛的出口,萎靡不振,敞開你自己學習順服神的帶領,重新投入在新的生活中(投入教會或是社區工作)。
5. 釐定角色
重新釐定失去所愛之後的身份和關係,特別是面對喪偶,和過去夫妻倆的朋友關係,雖然還是朋友,現在卻是另一種新的關係,找到自己新的角色與定位是很重要的。
6. 其它
有一些事前的裝備工具也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失落,遇到久病或是長期住院的親人,為他記下所有發生的情節—用藥情況、醫生的話、病人的反應…,特別是藥物的極限,所有難眠的夜晚,所有治療所帶來的痛楚,這樣是幫助我們日後的復原與魔鬼在我們心中放下的罪疚感。努力走出悲傷的過程,一份時間表能夠幫助我們調整回到正確的觀點,在夜闌人靜時,面對許多的自責與虧欠,這份裝備能夠幫助你復原。
面對失落還有一項最重要的裝備,那就是你的信心與神的智慧,以神的觀點來幫助自己走出悲傷的過程,往往重大的失落能使我們信心成長得更有深度,神不僅只是全知全能的神,祂也是無所不在的神,祂應許與我們同在,不論環境如何。此外,聖經的真理,也讓我們對永恆的生命帶來無限的盼望與力量。
面對悲傷的另一種人力資源就是團契生活,當生活中遭受災難的打擊,教會應儘速行動,從旁扶持與鼓勵,基督徒除了唱詩、講道、歡笑外,也同樣能與人哀哭,除了婚禮、小組聚會外,同樣能在喪禮與病褟邊誠摯服事人,特別是同理心的服事,將自己的經歷分享出來,幫助他們面對失落的痛苦。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讚美的爭戰

讚美的爭戰(詩篇150:6)
「我為我的殘疾感謝 神,它使我找到自己、我的服事及我的 神。」 ~海倫‧凱勒~ 
神愛你,祂允許這一切發生在你身上,是因為祂知道這些難處對你我有益處。為祂所賜予你我的一切讚美祂,以我們的言語,發自內心讚美祂,在「讚美的大能」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ㄧ位夫妻他們的女兒得精神病,常常為他們的女兒禱告,但當他們聽到這本書的作者在演講時說到,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計畫性的安排,只有神知道他要給祂孩子什麼,於是這兩夫妻聽完作者演講後這樣禱告:「主,我們知道你愛我們,你比我們更愛我的女兒.我們相信你在她生命所安排的對她是最好的,所以,為她的病,我們感謝你,感謝你使她住在精神醫院裡,感謝你使醫生無法幫助她,我們為你的智慧及妳對我們的愛感謝你讚美你..」
很多事情發生時,在那當下會因為只看到事情表面的關係,往往就抱怨神,常常會問神說,為何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呢?讓我們陷入苦境呢?...要將這一些逆境化成句句對上帝的讚美似乎非常地困難,其實讚美的禱告是要對上帝有充分的信心,因為讚美是全心全意的,真實且樂意去接受現況,並將它視為神對我們最好的旨意,讚美並不是基於對未來將要發生之事的想法和期待,任何一種真誠的禱告,都能使神的能力進入我們的生命中,讚美的禱告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禱告更能釋放出神的能力,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我們無法了解神對我們的計畫及祂對我們安排的目的,基督徒必須學習不是要先理解後才肯接受,神對我們的要求往往是在我們還沒有理解或是還在狀況外時,就要我們完全的信靠與認定祂的方式,那祂作工的空間就會大大的提高,有如耶穌常對門徒所說的話:「你們對神要有信心」(可11:22)「你的信使你痊癒了」(路8:48)。
聖經中也有最棒的範例唷!神對約書亞說:率領士兵圍繞耶利哥城行走六天,到第七天時,祂們要吹起號角,並要大聲呼喊:城牆必倒塌,各人都要往前直行,約書亞信靠神,神的大能便能在那當中彰顯,神往往以常人看為愚蠢及矛盾的方式,為祂的百姓獲得勝利。
在聖經中透過敬拜讚美得勝的例子:約沙法與敬拜戰士(歷代志下20:20-34)、保羅與西拉(使徒行傳16:25-34)。
  約沙法作猶大王的時候,是猶大國快到末期的時候,非常軟弱。他對猶大人說,我們應當相信神。之後,他們怎麼作呢?不是馬上出兵打戰,不是把軍隊擺在前面,他們乃是設立歌唱的人,在那裡讚美耶和華。請那些歌頌讚美耶和華的人,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前面讚美耶和華說:「當稱謝耶和華,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就在「眾人方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人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弭山人。」
  讚美的靈是超越迎一切,保羅和西拉被打了許多棍,下在監裡,兩腳上了木狗,在這種情況下,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神,監門立刻全開,鎖鍊也都鬆開了。不論我遇到什麼事,不論我感覺怎麼樣,神仍是神,祂仍坐著為王。祂應該得到我的讚美,應該得到我的稱頌,就在這個時候你的靈完全順服神的安排,越過一切,不被捆綁,也不自我設限。
  許多人都經歷過痛苦的試煉、當試煉厲害時、爭戰兇猛時,像約沙法好像沒有路可走一樣。那時侯你的思想,很容易注意到你的困難。你的眼睛定睛在自己難處上。請記得,認識神的人,愈受試煉就愈仰望主、讚美主。所以我們的眼睛,要學習不看自己。進而打從心底對主說:「主!你是超越一切的,我讚美祢!順服祢!」大聲的讚美,從心裏發出的讚美,是馨香的祭,是神所顧念,所悅納的。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有祢真好


有祢真好(詩篇23:1-6)
馬偕在一八四四年三月廿一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鎮的佐拉(Zorra)村,一個蘇格蘭移民的一家庭裏,父母是典型的長老會信徒,有清教徒堅貞的信仰,並烙守敬虔的家庭生活。十歲,是他一生的轉折點,著名的宣教師賓威廉,那年返回英國休假述職。途徑佐拉村時,在其教會報告在廈門宣教的情形,當時做小聽眾的馬偕深受感動,就決定一生也要做個宣教士,向中國傳福音。
馬偕從小就養成讀書的習慣,來台灣傳教之後仍未改變。每日清晨他即起床靈修、讀經、禱告、然後讀書,晚上他也常看書至深夜,尤其科學方面的書籍他特別喜歡研究。飄洋過海到臺灣,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馬偕在其自述的記錄中說:「這好像有無形的繩,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
   選擇在什麼地方定居宣教?是馬偕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此時他聽說在臺灣北部有艋舺等大城市,人口稠密,但是沒有宣教師、沒有教會,他認為這就是他應做的工作。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船開入淡水河口,馬偕博士在其日記中說:「我舉目向北向南看,然後向內陸遙望青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我知道此地就是我的住所。有一種平靜,明皙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This is the land)同行的李庥牧師也對我說:『馬偕,這是你的教區。』
  一八七二年四月十日,終於租到了一間房屋,(原址為現馬偕街二十四號屋後)這原是清朝軍官作為馬廄的,馬偕答應每月付房租十五元。一八七二年四月十三日馬偕在日記中記著說:「如今我已進此屋,回想當日離開故鄉時,何曾想到自己竟因主耶穌的引導,平安抵達此地。這好像是在我的行李上貼了一張中國臺灣的標簽一樣。我奉命在異邦,建立基督教會,是多麼光榮的事情啊!上帝!請幫助我;主耶穌我的領導者,我再度宣誓皈依於你。上帝啊!幫助我吧!」
  房屋租妥,馬偕最首要的工作,便是精通通俗台語,得以把福音傳揚出去。唯一能幫助他的,便是與他一同從大社回來淡水的男佣人。於是馬偕花了很多的時間向他學習發音。由於佣人不習慣於這種語言教學的工作,擺出不理不踩的態度,馬偕只好作罷。他又用另一種方法,就是故意不走大路,而徘徊於鄉下,希望能碰到一些可以談話的農夫,以便向他們學習一般人所使用的語言。
  有一次馬偕在一個小丘上(現淡水一高爾夫球場),看見十幾個小孩在放牛,他一走近他們時,牧童們都大叫:「外國鬼,外國鬼!」,揮著大笠帽在地上跑跳,然後避開。第二天馬偕又去找這些牧童。他們看見馬偕走近時又紛紛逃開,第三天馬偕才有機會開口向他們說話,他力求發音正確,他們驚異道:「他懂我們的話哩!」「外國人」能說他們的話,使他們大為高興。馬偕把握時機,即時拿出袋錶,要他們過來看,他們立即把他包圍起來,好奇的摸摸地的手背、鈕扣和衣服:從此牧童與馬偕即成了朋友,牧童們反而每天都期待馬偕來與他們一起玩。馬偕也每天和他們玩五、六個鐘頭,和他們聊天,把新聽到的字句都記下來。他的詞彙因此增加得很快,便得他的佣人大吃一驚。牧童中有好幾人成為基督徒,其中一個做了傳道師。
  這樣,馬偕白天從牧童處練習對話,晚間則研究漢字。為了訓練舌和耳,他一向高聲練習,每天總學會幾句新的語詞。佣人受不了只做了幾星期就不幹了。然而他並未灰心,而且想出更多的辦法來學講本地語言,極力避免與歐美人土及能說英語的中國人在一起,而和任何喜歡和他談話的人練習。他的努力並未徒然,五個月後馬偕用台語做了第一次講道。他講的道雖然很短,但講堂裡坐滿了人,有些人嘲笑,也有人恭聽。馬偕的證道題目為「我要怎樣才能得救」。  在學習語言時,馬偕也與許多人接觸。有一些驕傲而自負的讀書人,常進入他的房間翻閱聖經及其地書籍,把它丟棄在地上,鄙視、唾罵,然後昂首闊步而去。
  馬偕在淡水的居留引起很大的風波,淡水人對也非常注意,對他的來意更是議論紛紛,費盡猜疑。再加上民間宗教對基督教的不瞭解和不必要的排斥,使馬偕牧師在最早期的傳教工作上遇到很大的阻礙。另外還有一些外在條件也是很不利的,如臺灣的氣候很不適合外國人,衛生環境極容易染患疾病,加上交通不便,人情風俗的懸殊也很容易引起誤會和衝突。全賴馬偕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大無畏的勇氣和鐵一般的意志。他的信念更是堅固,他相信上帝的真理一定會獲得最後的勝利。無論遭遇任何艱難,他都抱著不移的決心與堅忍不拔的意志來對付。他的座右銘乃:寧為燒盡、不願腐銹(Rather burn than rustout)。
  在其無比的毅力下,歷經數不盡的暴民,流氓恐嚇脅迫,被石頭、潑糞、丟鴨蛋,數度在土匪、「生蕃」出草的刀口下遺生,教堂也數度被拆、被燒。一八七四年三月十五日,七個人在五股坑受洗成為該會第一批正式會友,其中之一乃陳火(陳榮輝),後來成為馬偕最忠誠門徒和親家。除這兩個教會之外,其餘地區也陸續建立:新港(後龍附近平埔教會)、和尚州(蘆州一八七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建)、三重埔(南港)、八里坌(一八七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建)、新店.雞籠(基隆)、大龍峒、後埔仔(新駐)、錫口(松山)、三角湧(三峽)、溪州、枋寮(中和),紅毛港(竹南)、崙仔頂(三角埔)、竹塹、金包里、暖暖、獅潭(苗栗)。
  1880年當馬偕第一次例假回國時,他總共在北部臺灣開拓廿所教會,分派約十位傳教師駐在這些教會,而且已獲得了三百名成人信徒。在一個異教地區開拓教會的事業,能在草創時期的最初九年中得如此成功,真是海外宣教史上難得的記錄。一八七八年夏天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接到馬偕來信「今年五月我在英國領事館與一位台灣女子結婚,然後我們馬上一起出發巡視各教會」。
  偕牧師夫人名叫張聰明,乃五股坑最初的女信徒陳塔嫂之孫女,幼小時給人做養女。陳塔嫂信主以後非常熱心,特別關懷馬偕牧師的生活,另一方面亦特別愛惜自己心愛的孫女,終於以錢贖回她,於一八八年當她年齡十八歲時帶她到偕牧師處,說要將她嫁給偕牧師;一時使偕牧師很驚訝,覺得躊躕難決,經過一段考慮後偕牧師終於同意這門婚事。偕牧師與本地人結婚的好消息給了北部各教會很大的興奮與鼓舞。原來馬偕不打算做的有三件事,就是坐轎、結婚與回國休假,但客觀環境的影響,都讓他身不由己。
  1880年母會執意要他回國休假,並巡迥眾教會做工作報告,因此他將廿所教會與三百名信徒交給閏牧師和九年來所培訓出來的廿位傳道師,匆匆回加拿大。
  首位宣教師帶著豐碩的成果和來自福爾摩沙的「牽手」回鄉,造成轟動是必然的,當然也受到熱烈的歡迎,無論到何處演講,都擠滿熱情的聽眾。也收到不少熱心人士的捐獻,有助於也回合後,在醫療和教育上的發展。
  當他在安大略省亞倫敦巿的望安得列堂演講時,有位高中青年大受激勵,決心將來也要作宣教師,如同十歲的馬偕一樣,他就以後成為馬偕接班人的吳威廉。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在回台灣的歡送會裏,張聰明被邀上台發表演講(由馬偕翻譯),報告她在加拿大的感想和體驗。一個幼年因未纏足而受盡虐待、不識字,叫「蔥仔」的鄉下丫頭,到橫跨兩洋展盡風采,張聰明也算是傳奇性一生。
  同年十一月卅日返淡水,馬偕開始北台第二期工作。隨著「滬尾偕醫館」的落成,到一八二年「牛津學堂」竣工開學,馬偕有效的確立了長老教會的醫療和教育體系,在這些基礎上新的教會,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設立。同年中港、板橋、後龍設教,翌年在蘭陽地區進展更是驚人,馬偕帶著學生進入危險的平埔族諸「蕃社」,六個月後後得了五百名信徒,建立十一所教會(蘭陽地區到一八八八年時共有十八所教會)。
  一八八四年秋,中法戰爭,法軍炮轟淡水攻佔基隆,台北民眾嘩然,牽引了暴動,並誣陷教會信徒通洋叛國,下少教堂被拆毀,信徒被殺、被搶,尤其新店教會最為慘烈。戰後劉銘傳向教會道歉,並立刻賠償,提撥墨西哥銀一萬兩作為七所被夷平的教會的重建基金,馬偕蓋了艋舺、新店、大龍峒(大稻埕前身)、錫口(松山)、雞籠、和尚州、八里坌七間教堂,前四所築有尖塔,上繪圖焚燒中的荊莿,意為「焚而不燬」,這是長老教會百年來在台灣的精神圖騰。這場教難是馬偕和長老教會在台灣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那年官府命人敲鑼公告:今後百姓不得叫馬偕「藩仔」,須尊稱「偕牧師」。而後,教會更是順利拓展、桃園,月眉(在新竹)、苗栗、公館(苗栗),南坎、中壢、北投相繼設教。
  1900年五月,馬偕最後一次巡視蘭陽平原諸教會,回淡水不久,既因喉癌而聲音全部沙啞。九月牛津學堂開課時,他已無法授課。十月時曾前往香港治療,他已知藥石罔效。翌年一月回淡水,最後喉嚨開始糜爛,吞食之物由喉部流出,肉體受盡煎熬。六月二日下午四時病逝於砲台埔寓所,享年五十八。
  他在台灣傳教共三十個年頭,設立教會六十餘所,施洗信徒達三千人。東奔西走、跋涉山河於客、漳、泉、平埔、高山間,蹤跡遍及苗栗以北,東達花蓮、台東。終其一生認同台灣,以淡水人自居,他心在台灣、愛在台灣、血流在台灣、留根在台灣。他也引介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他對台灣住民的現代化實在功不可沒。
馬偕臨終前幾年,曾以下面的詩詞,表達他對美麗島的無限摯愛:「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我的生趣在於此;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好喜歡在此遠眺。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
馬偕博士的安息之所,後方竹籬巴的後面是當時安葬外國人的墓園。馬偕博士臨死前有交代,他死後不要葬在外國人墓園裡,而要葬在竹籬巴外面,跟台灣人葬在一起。擷取:網路http://tamsui.yam.org.tw/hubest/hbst3/hube311.htm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我以禱告來到祢面前


我以禱告來到祢面前(詩篇25:4-5)
神所重用的人,每一位都是偉大的禱告者。
主滿有能力的生活是出於恆切的禱告生活。祂整夜禱告,然後就充滿聖靈的能力,他們看出隨著耶穌的事奉而發生的奇事神蹟與祂的禱告生活有密切的關係。
禱告不是一種幻術,祈禱是一種科學或藝術,我們靠學習才會禱告,而且愈禱告愈會禱告,當我們進入禱告身體力行時,就變得更有能力,也更多看到因我們禱告而產生的結果。禱告常蒙垂聽的人嚴守禱告生活,並且學會禱告的藝術,如果我們要教導兒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必須熱忱地擺上禱告,從每個人的現狀開始,選擇一個符合本身範圍的禱告目標。
信心的禱告,是你清楚明白你的禱告目標符合神的心意,心中充滿神同在的確具,至於甚麼是神的心意,聖經裡透露了很多有關神的事和祂是怎樣的一位神,祂的慈愛極其廣大,祂要我們成為完全,祂要所有人認識基督得到拯救。
但是你如果不能確定是否符合神的心意時該怎麼辦?那就不要一開始就用信心的禱告,不妨禱告求神引領,使你明白祂的心意。特別是對於自己的事或是有關自己的事務,我們常需要先弄明白神的意思在來作信心的禱告。
再則,禱告時,我們可以運用建設性的想像力,不是天馬行空似的胡思亂想,而是把你期待發生的事透過腦海中的圖片來進行禱告,也就是韓國趙鏞基牧師所說的第四度空間的禱告方式,具體又明確的告訴神,你到底期待甚麼?然後,等候神的回應!想像力的禱告和文字或是話語性的禱告相同,你無法操縱神的心意,你只是把心意交託給神來帶領。
很多的禱告都是向神報告厄耗,其實,無所不在的神知道情況,只是祂要說出你心中的期待,祂往往就怎麼回應你,把神帶入情境中的禱告,就是最好的禱告訣竅,當你能夠運用建設性的想像力禱告,不看現況而看見神動工了,你就能夠經歷到美夢成真的喜悅。
開口禱告,發出聲音的禱告能夠使禱告更活潑生動,不論你說甚麼,要帶著信心說出來,這樣,你所說出來的話語就會在不同方向產生影響力,首先會在你自己的意識中產生積極思想能力,其次就會在你的禱告同伴中產生共鳴,使得同工有共同的目標與方向感。「阿們」這兩個字用通俗一點的話語翻譯就是:「但願成為這樣。」
來到神的面前,我們需要安靜,特別是你需要神清楚的引導,你要從口到心徹底的安靜,當你安靜下來就把你的需要告訴神:「神啊,求祢在這件事上顯明祢的心意。」然後用一種完全順服神的開放態度來等候神的啟示,不管神指示你走那一條路,你都要完全順服憑著信心踏下去,如果想要從神一再得到啟示與指引,你就得順服祂透過特殊方式和你所作的引導,否則你對神的引領會愈來愈遲鈍,甚至無法聽到神的聲音,或是誤把自己的心意當作神的指引,很容易就走錯路。
敬拜與讚美性的禱告,真正獲益的是禱告者,它會讓我們成為不自私、念舊、充滿喜樂與感恩的人生,把我們從自己為焦點轉移到神的身上,感受到祂的同在與能力。默想的禱告,就是透過經文或是圖片,反覆思想內中的含意,把經文的精髓烙印在心中,這對你屬靈生命也是很好的餵養方式。
最後,神作工從不匆忙,你要和神有良好的默契,必須心甘情願地每天撥出時間與祂親近,禱告的方式和經驗豐富又多變,它交錯在你生活中的不同情境裡,把你從軟弱、低潮、沒目標的生命中得到轉化,累積愈多的禱告,你就愈有能量。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基督教的管教方式


基督化的管教方式(希十二:11)
神對子女的定規只用一道命令:「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西三:20)順服父母的孩子能夠與主耶穌發展良好的關係,主耶穌始能在他們心中居住與作工。
孩子的本性在尚未受造陶塑前,與順服是相違逆的,孩子的本性常會造成親子間的磨擦,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做父母的常常都會怒吼著:「你是不是討打?」孩子在幼小時,他的理解力尚未成熟,他的頑劣的本性還未受到挫折,往往他是不能夠順服父母的。使用棍子對於達到這些目標是很重要的。棍子只是這個矯正過程的其中一環。這並非全部的過程。
大多數為人父母時年事方輕,尚未具備充足的聰明智慧,特別在教養孩子,父母難免會作錯誤的決定和下達笨拙的指令,如果發生這種事,父母自己也察覺到了,就應該承認和改正,父母勇於認錯,不必顧慮如此作會削減自己的權柄。
父母的權柄要靠神的支持,因為父母管教孩子的權柄原是神所賦予的,因此,一旦父母犯錯,問題不是「我向孩子認錯,他以後會把我看成怎樣?」而是「如果我掩飾事情真相,欺騙了孩子,神會如何審判我?」神看重誠實和痛悔的心,無論是父母或孩子都一樣。
因懼怕在孩子面前喪失家中的地位和權柄而不敢認罪,是中了魔鬼的詭計,相反的,如果你勇於認錯,要求自己有如要求孩子般,你的權柄就更為確定,也更有力量,你若是代表這樣的權柄,神就與你同在。
順服不是與生俱來的美德,它是靠後天的操練與智慧,權柄的賦予是為了使掌權者下面的人得享好處,父母不可因為自身的軟弱或對孩子的溺愛而放棄行使權柄,既然知道自己是對的,父母就應守住立場,非要孩子服從不可。信仰的困難不在於瞭解,而在順服。如果我們對孩子只有長篇大論的教訓和道理,而不同時灌輸順服的意義,他們還是無法真正的遇見神,神不向只說不做的理論家顯現,神只向順服祂的人顯現。
父母必須在神創造性的引導下對待每一個孩子,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與眾不同,隨著他們的成長,父母必須適應這種情勢,並非說每個家庭都要變成個人主義的競技場,而是透過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格和稟賦上的差異,顯示神預定每一個人要走不同的道路,經歷不同的命運。父母必須小心,避免把自己的宿願和雄心強加在孩子身上求其實現。
把家事交給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很正面的幫助,但是要照著他們的程度受派,很多受溺愛的孩子就是因為有太多的空閒時間,沒有人要求他們擔負真正的責任,有一位法官提出一項簡單的事實:「在足球季中,足球員極少發生問題,他們到了晚上累都累死了,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沒有精力去做別的事情。可是球季一完,他們就在街上遊蕩,有的搞出麻煩,吃上官司。」
基督教育家說,如果你不訓練孩子養成工作的習慣,使他們在面臨一件困難的工作時,能夠動手去做,把它完成,那麼將來他們對神、對自己、對家庭都不會有甚麼作用,懶惰的基督徒不替父母做家事,當然也不會為神做聖工。我們從書本得到知識,但要從努力工作中得到智慧。完成一件工作時所獲得得成就感,在性格的塑造上極有價值,工作可以把他們性情脾氣中的稜角漸漸磨掉。
面對很拗的性格,故意鬧蹩扭的孩子,父母親的態度必須有所堅持,否則,他一生就會被知難而退的魔鬼所挾持著,長大後也無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突破困難,他永遠都會是一個臨陣脫逃的失敗份子,因為他幼年你給他的訓練是反對辛苦,逃避困難的。孩子長大後,要遭遇的困難與挑戰往往更大更多,父母要知道你們從小的教導與孩子能不能吃苦有軔性,是你們在幼年親自造就出來的。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第一位國王


第一位國王(箴言十八:12)
掃羅是以色列的第一個國王。早期的掃羅:
  a.謙虛:撒母耳記上 9:21 記載掃羅瞭解自己是卑微的。他從撒母耳那裡已經稍微知道自己將被選為國王,但是當這件事發生時,他卻躲起來 (撒上 10:17-24)。他認為自己不配做一國之首 。
  b.穩健:掃羅就位時,有些流氓不服掃羅作王,掃羅卻沒有說甚麼。後來當掃羅以能力證明他足以當國王時,周圍的人提議要處死這些先前不服他的人,掃羅卻加以制止。
  c.有能力:住基列雅比的以色列人受到亞捫人的凌辱,掃羅知道以後,受到聖靈感動,將以色列人組織起來,前去應敵,結果大獲全勝。(這一戰奠定掃羅的地位)。
  掃羅王朝其實很簡單,他一直住在基比亞;有勇士跟隨他,以押尼珥為元帥,掃羅所用的強領絕大多數都是自己的親族。平常百姓各有自己的工作,只有遇到敵人侵擾,或有特別事故時,掃羅才招聚百姓和敵人打仗。以色列人在他的領導下,戰績輝煌,足以抵禦外患。
  掃羅受到撒母耳的提拔,被立為君王。在此之前,治理百姓之責由士師擔任。撒母耳把治理國事的責任交與掃羅,自己則專注於祭司的工作。沒想到掃羅做王才兩年,在與非利士人爭戰時,由於等不到撒母耳,擅自獻祭,而與撒母耳決裂。撒母耳在此預言掃羅的王位必不長久(撒上 13:8-15),這對掃羅的心理威脅很大。不過,他們仍然有一段相安無事的日子。掃羅也繼續帶領以色列人抵抗敵人。
  掃羅對亞瑪力人之役,表面上看起來是大獲全勝,其實,對掃羅王朝而言,這是致命的一擊。掃羅最大的問題是不順服,沒依照神的意思把亞瑪力人連同他們的牛羊牲畜全滅掉。他在面對撒母耳質疑時,首先是掩飾(13 節),等到不能掩飾時就謊稱,百姓要求留下最好的牛羊要獻祭給上帝(15 節)。最後雖然他承認自己有罪,卻未真心悔改,內心所盤算的是如何保全面子。
  掃羅失去撒母耳的支持,仍然得到百姓的擁戴,繼續做王。但是他的精神狀態卻一落千丈。聖經說有惡魔臨到他,甚至需要有人為他彈琴驅魔(撒上 16:14-23)。直到在基利波望眼非利士人的大軍,感到害怕心中大大發抖,尋求耶和華而神卻不藉著任何的方式回答他,逼他走頭無路,不得不去求問交鬼的婦人,這個動作卻也導致掃羅王朝的提早結束。
  掃羅做為以色列第一任國王,當王位穩固後,驕傲的心浮現出來,以為只要百姓擁戴他就好,凡事討好百姓,卻忘了一切其實出乎上帝、君王的權力也來自上帝、君王的作為不能違背上帝的旨意。
面對撒母耳先知的角色,掃羅感到厭煩,面對神的審判與撒母耳的宣告,似乎看不見掃羅有稍微收斂起自己的傲氣,反而企圖找出神的下一位宣召國王,想加以屠殺,挽回自己的王位,遺憾的是,神的旨意不是人能夠改變或是扭轉的,大衛被引介到掃羅面前時,掃羅原先對他實在是喜愛有加,因為大衛能夠為他安慰精神上的困擾,使他心裡得到舒暢(撒上 16:14-23)。
  掃羅對大衛態度之轉變在於以色列的婦女們迎接他們凱旋歸來時,歌唱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嫉妒大衛得到更多的讚美,怕他就是撒母耳所預言的那位”比你更好的人”,對他的王位有礙,於是開始怒視大衛,甚至想要殺他(撒上 18:6-16)。後來他發現大衛不但有上帝的同在,還得到眾子民和王嗣的喜愛,讓掃羅更加擴大對大衛的追殺。
掃羅王敗落的原因,是從他沒有遵行揀選他的上帝之命令。掃羅王擔心民眾支持度,勉強地在開戰前獻祭,違反神的制度(唯有祭司可獻祭)。他完全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則:神是輕慢不得的。當掃羅和上帝漸行漸遠,他的行為開始乖張、離譜,包括被惡魔侵擾、暴怒、疑心病重..掃羅的失敗總結來說:不是神離開了他,是他離開了神。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教會禮拜更新(一)


教會禮拜更新(一) 我們誠實並嚴肅的問自己,當我們要離開教會的時候,是否能夠比剛進來的時候,擁有更多的喜樂與力量? 一個能激勵人的禮拜,不在於是採取傳統禮拜儀式或聖靈充滿自由的方式。感動人的詩歌,差別不在於是快節奏的讚美或是柔慢的敬拜詩歌甚至傳統莊嚴的聖詩。靈性表達的形式並不是絕對的,兄姐的預備心與崇拜者的生命才是關鍵。然而,一個乾枯的禮拜會使人的心靈冰冷,使靈命窒息。一個具有靈命的禮拜,既使是無聲的儀式,也會使人心門敞開大得激勵。 神是個靈,敬拜者以「心靈」與「真實」來敬拜祂。神允許我們以自己的心靈,自由自在的敬拜祂。「更新教會禮拜」最重要的是活化參與敬拜者自己的心。而不是在於,儀式的改變與否,是否需要敬拜讚美,要唱什麼詩歌?更新禮拜最重要的是禮拜者心靈的潔淨與熱忱。當一群基督徒敞開心門,預備朝見神聖的神,神必然主動的充滿在禮拜中。 教會的禮拜可以沒有敬拜讚美,可沒有攏長的禮儀,但是決不能沒有上帝同在。一個沒有上帝的禮拜,是空虛的、是沒有生命氣息的表演。然而基督徒或教會應該努力去除橫梗在自己與神之間的阻礙,不論有形無形的理由。
此外,在崇拜中音樂能夠刺激感官,使人產生情感;能更加深入的去體會詩歌中的內容,帶領人進入崇拜神的渴慕,表達出理性分析中所無法帶出感性的深度。縱然,有時我們得不到這些效果,這是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禮拜到底是在做什麼,有時禮拜的各項程序無法配合,缺乏邏輯的進展;有時選的詩歌並不適合,或未能唱出其韻味與風格;有時祈禱缺乏切身實際的體驗,以致流於八股儀式,無法感動人。
長老教會的禮拜是以講道為中心。這在理論上似乎沒有什麼不對,然而禮拜應該是以敬拜上帝為中心;宣揚上帝的話語只是禮拜的一部份,並非全部。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禮拜的意義。
共同的禮拜是在感謝與讚美神,禮拜是敬拜服事的一種,基督徒與其他宗教其中一種不同之處是,其他宗教的信徒在敬拜他們的神的時候,多半是在求告、許願;然而基督徒則是因為在生活中的體驗,而在禮拜中獻上感謝的祭,這也就是為什麼禮拜大都是以讚美感謝的詩或祈禱為開始。
基督徒的禮拜也是學習更深的認識神,透過分享或是解釋聖經的話語中,肯定上帝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禮拜是誠實地面對上帝,坦誠覲見上帝,將真正的自我完全不遮掩地排列在上帝的面前。當我們與真理相遇時,就會發現我們自己的不完美,認識自己才能夠瞭解神的恩典。
聖餐也是靈性培養的過程。大部份我們在領受聖餐的過程,我們會為耶穌的犧牲而感動落淚,當我們深深融入聖餐的宴席時,我們得到醫治與接納。領受聖餐也帶來喜樂,藉著我們的信,基督已與我們合而為一,使我們領受從主來的勇氣與能力,這也是很喜樂的事。
有時我們在祈禱時,對上帝說得太多、太快,表面上看來似乎很會祈禱,但其實都是一些沒有經過思考的形式或毫無意義的八股文。禮拜的目的不是在使人得到一時的安慰,或鼓勵人懷抱天真的盼望,逃避現實。
人們在禮拜中是否能夠感受到盼望,與會眾參與的程度有關。參與的程度低,自然就會減少盼望的感受。有時在禮拜中,會眾只是被動地在「坐禮拜」,缺乏積極的參與,所有動作都是牧師、司會、詩班在替他們作,會眾只是在聽、看,效果當然很低。禮拜就像是在演戲給上帝看,所以會眾必須同心一致,積極地參與其中,如此認真用心地唱歌、祈禱才會有活力。如果把禮拜當成有趣的娛樂,以滿足人為考量,當然會變成以人為中心的禮拜。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預備未來


預備未來(腓立比書四:6-7)
無論我們對未來的計劃多麼信誓旦旦,未來所留給我們的絕不只是盼望而已,它可能帶來措手不及與無法扭轉的改變。我們可以參與未來,但是我們無法加以掌控,我們就是無法得知未來將如何演變。
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現在都成為事實;現在正發生的一切也是事實。但是未來的一切尚未發生,那不是事實,只是可能。未來不易捉摸且難以記取,未來會讓我們大感意外,正當我們認為自己的人生正按部就班往前行時,我們可能經歷悲劇;正當我們認為不會從盤旋下墜的處境中抽離時,歡愉的時刻可能就在咫尺之間;正當我們認為永遠受困在一成不變的例行事務中,我們可能發現機會。
我們對於未來的不安感,通常產生兩種的回應方式:恐懼和憂慮。這兩種方式中,恐懼更深地植基於真正的現實,我們往往害怕特定的對象或情況-例如:不在掌控中的陌生人、拒絕或死亡,我們害怕所知道的一切。恐懼具有明確、靈敏與即時的特質,恐懼也顯示出奇的理性,至少對感受到恐懼的當事人而言是如此。
只是,恐懼不都是壞事,它可以成為健康的反射作用,對我們有所助益,它可以讓我們更謹慎、專注,恐懼使我們預備對抗與挑戰未來,似乎有預備心,我們比較能夠接受苦難的熬練,克服恐懼的祕訣不是否認或排除,而是妥善地駕馭,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恐懼正確的事物,適當的比例有所幫助。我們應該害怕失去孩子、甚至害怕工作失敗、害怕疾病、甚於害怕痛苦、害怕地獄、害怕死亡,但卻不過頭去恐慌,反而有些擔憂讓我們更珍惜現在的機會。
路加福音十二:4-5「耶穌說:『我的朋友,我對你們說: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做甚麼的,不要怕他們。我要指示你們當怕的是誰,當怕那殺了以後又有權柄丟在地獄裡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正要怕祂』。」
我們應該最怕神,因為唯有祂對生死掌握終極與決定的權柄。如果我們越敬畏神,就愈不害怕其他事物(羅八:31-39),恐懼與憂慮都可以帶來屬靈的操練,是信靠神的盼望或是傾向於絕望。恐懼如果像蒸騰的熱氣(焦慮),憂慮則似降低的溫度(沮喪),過度的憂慮癱瘓我們的信心,而不是使我們明智,對嚴肅的事情保守以待,憂慮常是為人父母的天職。
然而,憂慮引發三個問題:第一,憂慮植基於不真實,是憂慮尚未存在的事實,這些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憂慮全然無中生有,全憑想像與猜測,憂慮可能侵蝕心靈、解離心思、僵化創意、虛耗精力。第二,憂慮導致舉棋不定,懸而未決的停滯在原地。第三,憂慮造成心神不安,妨礙我們將時間與精力投資在最重要的”現在”,如果我們憂慮那些不能掌控的事情,我們就會對能夠掌控的事情少了一份準備。
未來屬於神的,祂掌管一切,絕對不要對祂心懷二意,憂慮未來並不會改變未來,也無法幫助我們做出美好的抉擇,在以弗所書五:15-16;腓立比書四:4-7中,保羅勸告我們善加利用時間,是做為對抗邪惡的一種方式。行事為人要謹慎,不要像愚昧人,卻要像聰明人。
不管是恐懼或是憂慮,我們都當盡量作人能夠完成的部份,其他的,都將交在神的手中,我們為恐懼或是憂慮的事情禱告,我們也操練自己活在盼望與平安中,透過恐懼與憂慮反而拉近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禱告是唯一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的辦法,明天能夠循著截然不同的軌道前進,是因為有人正在禱告,禱告要求謙卑、恆切和忍耐,神會垂聽我們的禱告,並從不同的既定方向中改變未來,這乃是千真萬確的。
「要相信神!」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平凡中的喜樂


平凡中的喜樂(彭奕靈姐妹分享)
弟兄姐妹們平安,很高興在一次的在這裡和大家一同敬拜上帝,今天最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在這裡所看到和所學習的,和你們相處的這段時間讓我很珍惜,我是第一次有機會到苗栗來實習,當然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客家的教會,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的…雖然我的爸爸是客家人,但是因為媽媽是閩南人,加上從小生長的環境並不是客家庄,所以我不會講客家話,這是我的遺憾,來這裡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根。

從我來到這邊將近八個月的時間,與大家相處就像是一家人,我的心很平靜,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對於客家人我也有一層新的認識,謝謝你們的接納和照顧,使我在這裡交到許多的朋友,更多從你們身上學習信仰的功課,,有的時候只是微小的舉動或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很特別的是說 - 這個教會小小的,卻很有默契的在一起同工,我所看見的是那些忠心在神的家中,默默的付出的一群人,每個禮拜準時的來教會禮拜、發週報、練歌、參與小組、幫忙帶主日學一群很皮的小孩,到打掃教會、澆花、清理雜物、洗廁所。

這些的小事情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卻是很感動人心的,讓我想起耶穌所說的要在小事情上忠心,回來看看我們今天所讀的這個經文,一個短短的小插曲在聖經當中,這裡並沒有提到窮寡婦的名字,可能對我們來說這個寡婦所做的事情是我們平常不會去注意到的,一個穿著不起眼的婦人家,在聖殿角落中暗中所做的事情,但是耶穌是看人的內心,他看中婦人的心,她是那樣的忠心在神的面前,自己都不足了卻還是把養生的一切獻上了,這也說明了她對神的信心,因此他得到了耶穌的稱讚。

就是說,我同樣在加恩教會看見一個很樸實,很純真的畫面,那個對信仰的體會是深刻的,是用心靈和誠實在敬拜神,雖然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充滿著許多挑戰和困難,面對著兒女家庭的問題、自身健康的問題、經濟上的壓力、、、很多的問題,甚至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信耶穌,這麼多生命中的難題要去面對;我們會抱怨,但是換一個角度想耶穌有應許風平浪靜嗎?牧師有說信耶穌就一帆風順嗎?我想更重要的是容許這些存在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存在,我們是帶著我們的問題去面對人生,如今我們知道有一個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去勝過、勇敢的去面對人生的困境,羅馬書提到我們是為了榮耀神而活,而不是遇到困難就放棄的信仰。

那些我們看到在教會當中往往是不起眼的小角色,默默坐在角落、打掃教會、無條件的接待、或只是在背後付上代禱的勇士,在耶穌眼中那是寶貴的,那個服侍神的心是非常有重量的。加恩教會雖然長輩比較多,有時候我們會問到底有哪些東西可以奉獻給神?我們沒有很靈恩的表現、沒有很多的錢、更沒有很多的才能,又不像年輕人有體力可以去打拼,可是回頭去看看,在教會中都是年長者的信仰最為穩固、最持守信仰、最有信心的禱告、那個愛耶穌的心所散發出來是那樣的充滿喜樂、謙卑的發出來禱告是令我們感動的,因為他們是用生命在服侍上帝,教會中的長輩是我們信仰中,屬靈的學習典範。

腓力比書2:5這樣說:你們當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他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為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反到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這讓我們也學習耶穌他的樣式,在教會中我們學習成為那個甘願去付出的人,在加恩教會的這段相處時間中,我發現了那些忠心服侍的榜樣,真的是叫人感動的,就在很平凡的生活中,真實的呈現出來,當我回頭看看過去,牧師陪伴著我們走過了許許多多,就像耶穌也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朋友,參與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一起成長一起歡笑,在這裡我感謝耶穌之外,也想謝謝在坐的每一位,或許我沒有辦法一一的感謝,但是相信在暗中查看的耶穌必會紀念你們的付出。

這裡我做了一段簡單的回顧,限於篇幅的關係沒有辦法很完整的把每一位都提出來請見諒,但是真心的想要向你們說聲謝謝!也願我們一同學習僕人的服侍,就像今天所說那個寡婦奉獻的心志。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


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提摩太前書四:12)
勞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相信:即使從事普通的勞力,這些事仍然有可能榮耀神。他住在十七世紀的一所修道院,絕大數時間都在廚房裡忙碌,當他做一些看似沒有屬靈意義的瑣碎工作時,他學習如何榮耀神。同夥的修士記錄他們之間的談話,這些談話成為靈性經典作品<與神同在>(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e of God)的部份內容。
根據勞倫斯弟兄的看法,靈性的成長並不要求比較「屬靈」的職責取代日常的工作,而是有賴於改變我們對平凡的工作所抱持的態度。「我們的成聖並非由改變工作而決定,乃是為神的緣故做我們平常為自己所做的工作。來到神面前最佳的方法…便是做我們平常的工作,並沒有懷抱任何取悅人的想法,純粹為了愛神。」
我們的一生其實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許多的瑣事上,起床、刷牙、折棉被、吃飯、開車、看報紙、看電視…,這些瑣碎事情看似不重要,卻又拼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年少的時候,我們大部份人都期待作”大事”的時刻到來,但是當我們進入了”中壯年”時期,我們開始踏實,對許多事情我們失去了憧憬,接受現實大於突破現實,處於中壯年期的人大多傾向於追求穩定的生活。
其實,處理這些瑣碎事情就是我們的人生,就是我們的生活,在新約聖經裡所定義的「自由」,是傾向於受約束性的自由,這種自由藝術家或是運動員是最刻苦銘心的體驗著,為了要達到隨心所欲的「自由」前,他們必須先放棄自我意識,學習讓自己服從嚴格的訓練,才能獲得自由表現藝術與運動的最高水準,失去”自我性”的自由帶來”能力性”的自由。
這些都是在最小的地方操練起,在最單調無味,最沒有高潮迭起之處,周而復始,為此,神也呼召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相同的順服模式,例如:婚姻,發展深刻的友誼會影響我們追求異性與婚姻的決定,如果我們無法尊重與珍惜朋友,我們就比較不可能為自己找到適合的結婚伴侶,更遑論成為別人適合的結婚伴侶。
例如:職業,學習下功夫學習積極練習,這會確保你能夠進入狀況,如果無法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我們將永遠不會成就夢想的事。無論我們住在何處和從事甚麼工作,這些訓練放諸四海皆準,順服是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順服帶來自由。
許多時候,觀察那些能夠在家庭與工作或是社區中享受真正自由的基督徒,他們都是降服在「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的人,我們履行神的旨意,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與喜樂,許多年輕人一下子就想要為神成就大事,他們想要撇下生活中的瑣事,單單作一個”重大”的決定來改變自己一生,殊不知,挫折感不斷,真正的快樂不是完成某些偉大的事蹟,而是我們在生活中努力活得美好,尋求在每一步生活中實行神的旨意,這才有可能掌握到「喜樂」的秘訣。
踏實穩健的人,享受生活中所作的一切,他們讓這個世界持續運行,忠心服事的同工們、認真讀書的學生、負責任的上班族…任何的獎賞來自於花費數百個小時在例行的工作上,知名度與掌聲著實短暫,如果我們僅僅為那十五分鐘而活,人生算不上豐盛精彩,我們花費在讀書、練習、工作、服事與奉獻的時間最具有價值,每天做細微瑣碎事,將我們放置在實行神旨意的軌道上。
「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堅持一生的道路


堅持一生的道路(林前十五:51-53)
你知不知道基督徒的一生是很難預測的,人生的規劃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參考,因為我們不知道事情會如何演變,我們心中鋪設的既定道路,有如換季暖冬一樣瞬息萬變,所以明智之舉是在人生的路程中專心注視神。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我們認為我們應該知道該走哪一條路,但至終卻作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在人生旅程的每一階段,我們認為我們應該明白神在我生命中的旨意,可是神卻沒有照本宣科的依照我們的計劃進行。
傳統教導我們:神的旨意包含特定的道路,我們應該遵循,據以邁向未來。神清楚這條道路,祂鋪設這條路讓我們追隨祂的腳步,我們的責任就是發現這條路-神對我們生命的計劃。然而,令人遺憾地就是,這條路並非總是顯而易見,就算露出任何端倪,也總是朦朧不清。
往往我們以為我們的抉擇會攸關神的祝福,不管是學校、婚姻、事業…,似乎我們作出正確的抉擇,就會體驗祂的福份,同時獲致成功與快樂,如果作出錯誤的抉擇,就可能步入迷途,錯失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永遠受困在複雜難解的迷宮中。
這種傳統的方式所引發的問題層出不窮,就拿其中一個問題來說,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看似重要的決定,然而這些決定的影響力可能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重要。例如:選擇適合的大學、工作、生涯或配偶,我們可能會再三深思熟慮,想到這些抉擇所衍生的後果何等重大,審慎思量情有可原。但是對於觀賞多少電視節目、多麼頻繁打電動聊天、多麼吝惜讚美孩子..我們對這些事情所付出的心思卻猶如九牛一毛。
然而,我們每天所做的鎖細抉擇往往具有累積的效果,這個影響遠超過我們偶爾所做的重大抉擇,有一位神學院的老師分享著:「當我處在醫學院與神學院的選擇時,我不斷禱告、尋求建議,並且反覆斟酌兩種選擇的利與敝,我不斷佇立在鏡子前面專注自我,同時又像一隻神態緊張的貓不斷來回走動…直到他的妻子告訴他:『誰真正在乎你作出甚麼決定?我只是想要我的丈夫回來!』他才錯愕的發現自己冷漠妻子、喪失研究興趣、忽略世俗責任,唯一關心的只有自己。」
確實有一些牧師和醫生都是惡棍,這兩種職業無法保證你成為好人,或擁有高貴服事品質。如何在任一種服事的領域中運作自如,端賴人格的特質、信念的深度與勝任的程度,這些特質都是經由日常的例行事務所歷湅培養,如果沒有專注於每天瑣細的抉擇-成為上進的學生、和顏悅色的丈夫、自律嚴謹的基督徒-那麼無論選擇哪一條路,永遠不會獲致生命中真正渴望的豐碩結果。
聖經中,神對於明天的旨意啟示得這麼少,但關於我們今天應該實行祂的旨意啟示得這麼多,那是因為神看重今日(當下)大過你對未來的憧憬,神不是隱藏祂的旨意,故意讓我們費力的去尋求,作父母的陪孩子玩躲貓貓,不是要讓真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相反地,他會極盡所能的發出聲音讓孩子發現自己,並在這個過程中享受我們的喜悅。
耶穌只要求我們確定心中良善、動機單純、人生的基本方向正確、指向神的國度,當我們履行瑣細的責任,預備我們日後承擔重大的職責。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加福音十六:10-11)
擷取:堅持一生的道路,Jerry L. Sittser著,美國麥種出版社。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求祢救我的孩子


求祢救我的孩子(馬可福音七:24-30)
猶太人一向自視甚高的民族優越感歧視外國人,在他們的心目中,外國人是不潔的,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馬可七:25-26「有一個女人,他的女兒被污靈附著。她聽見耶穌的事,立刻來見他,跪在他腳前。這女人是一個外國人,生在敘利亞的腓尼基。她求耶穌把她女兒身上的鬼趕出去。」 馬可福音書清楚的指明這位婦人是個「外國人,生在敘利亞的非尼基。」依照馬太福音第十五章的描述,這個外國女人來求見耶穌基督的時候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她向耶穌基督祈求時,並沒有「立刻」得到耶穌基督的回答,而是她那不放棄的喊叫聲逼得門徒不得不想趕走她,這才向耶穌請求希望能夠趕走她。然而也因為她的行為讓她贏得和耶穌對話的機會。她向耶穌基督祈求醫治她那被鬼附著得病的女兒。鬼使她的女兒「痛苦不堪!」 這位敘利亞的腓尼基婦人,應該不只是她的女兒痛苦而已,而是連她當母親的也是身心都跟著受折磨。
馬太福音第七章六節:「不要把神聖的東西丟給狗,牠們會轉過頭來咬你們;不要把珍珠扔給豬,牠們會把珍珠踐踏在腳底下。」聖物與狗是個對比語句,珍珠與豬也是對比語句;只是,耶穌基督用這樣的句子應該是在表明先後次序,就是他的工作是先從猶太人開始,然後才是外國人。這種也是整個拯救史的順序。第廿八節:那女人回答:「是的,主啊,可是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呀!」 她明白耶穌基督的意思,但是,她不認為這樣就可以放棄希望,她再度提出她的看法,她認為就算是猶太人優先,也應該有特例。她已在表明自己並沒有要求優先,但是總該給個機會吧。這位婦人的信心就在這裡充份顯露出來。當她在要求「剩下的碎屑」時,充分顯示出她的謙卑與期盼的態度,只要給她一個小小的恩典,她必能得著滿足的心態。這位婦人最聰明的地方是她知道上帝的恩典只要一點點,就足夠她受用終生,不用多,只需要一絲絲就夠了。 「不放棄機會」在信仰上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此外,這婦人也有非凡的信靠與信任,耶穌只是一句話:「你可以回家去了;鬼已經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她沒有疑惑,她就相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家去。沒有懷疑,這是多麼重要的信仰課程啊!耶穌基督連去看一下也沒有的「隔空醫治」神蹟,就真的發生在這敘利亞婦人的女兒身上。 在這婦人身上有兩個重要的功課讓我們學習:其一、不要放棄,繼續禱告。其二、憑著信心,接受應許。「眼雖未看見,心卻相信」是這位婦人得著耶穌稱讚的原因:「婦人,你的信心真大,照你所想的給你成就吧!」(太十五:7)每位母親都是敘利亞的婦人,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守護你們的家人,妳們也可以從神領受莫大的祝福,因為神憐憫每個忠心的婦女。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屬靈的恩賜

屬靈的恩賜(羅馬書十二:4-5)
參加了很多的特會以及教導,看著千人的會眾慕名而來,牧師佇足舞台上,所有的燈光、焦點、掌聲聚集,頃刻間空氣中的激昂達到沸騰,眾人熱情燃燒如癡如醉…但是真正羨慕的對象,不是萬人欣羨的牧師,更不是那鎂光及掌聲的焦點,而是羨慕神的的恩膏。 我們不該定睛在牧師身上,不是去崇拜牧師,而是去崇拜神,崇拜神所賜予牧師的恩膏。只要是神的僕人被膏抹,都會有這樣的恩賜,那是因為神的大能阿!
恩膏有時是透過按手來轉移能力,但這不表示只需要給人按手,什麼都不用付出就獲得能力了,請不要本末倒置。只有救恩是白白得來的,但是一切的屬靈產業是要付代價所換來的,唯有透過不斷的禱告、順服、親近神的代價所換取的,屬靈的成長是沒有捷徑的。
屬靈的恩賜是聖靈所給予的,為的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林前十二7)「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十四12)基督徒應當切慕屬靈的恩賜「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原文作:是說預言」(林前十四1),本著神的智慧和愛心運用它們(林前十三)。恩賜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十二11),在各人身上彰顯出來,造就教會(林十一17~十四40)。
屬靈恩賜
1.來源:聖靈。
「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十二11) 「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來二4)
2.對象:基督的肢體(林前十四3~5)。
「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因為說方言的,若不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
3.目的:造就教會、榮耀神、裝備聖徒(林前十四3、12)。
「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
4.動機:以愛為出發點(林前十二31~十三13)。
擷取:網路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耶穌呼召的門徒


耶穌呼召的門徒(馬可福音一:6-8)
跟隨耶穌是一種委身的生活,施洗約翰從母腹開始被神分別呼召出來,為耶穌預備將走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耀的工作,也是一份受苦的工作,施洗約翰有很好的開始,但是他人生的結束卻不是那麼的讓人想效法。
神對我們的旨意遠超過我們所求的,如果我們仔細查驗我們每一次的禱告,我們會發現為什麼神對那麼辛苦呼召出來的門徒,有那麼多的期待,我們和門徒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和神建立關係,往往都是透過一連串的禱告與等候,而門徒和耶穌是面對面的對話,有些時候,我們的禱告神不一定垂聽,為什麼?
林肯(Abraham Lincoln)曾經對南北戰爭表達了很深的神學分析:「兩方都讀相同的聖經,也都向相同的神禱告,並為擊敗對方而呼求祂的幫助。任何人膽敢向公義的神懇求幫助,使自己能從別人的痛苦中獲得利益,這看起來似乎太奇怪了。…兩方的禱告都不能得到答應,沒有任何一方的禱告能得到完全的答應,全能至高的神有祂自己的目的。」
當我們禱告時,我們必須謙卑,並且知道神有祂至高無上的主權,為勝利禱告的危險,從狹隘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理由也許正確,可是從寬廣的角度來看,禱告有時是彰顯我們內在的驕傲、因得勝而幸災樂禍、極端地懲罰犯錯者、為自己的罪找藉口。有時候禱告常常都是為自己得勝卻犧牲別人的禱告,禱告獲得答應導致我們靈命的敗壞。
很多虔誠的基督徒們在尋求一種屬靈的力量(恩膏),因為它直接來於神,所以它比任何力量都大,比軍隊、教育、職位和財富都更強而有力,屬靈的力量是使瞎眼得看見、使死人復活、使人心可以改變的力量,沒有其它力量能像屬靈的恩膏如此的奇妙和美善,相對地,這種力量也很可怕和危險,不是因為神怎麼使用這種力量,而是人會任意地加以使用這種力量,如果神答應了我們所有的禱告,我們會變得極其敗壞,門徒們難道沒有為世界和平禱告嗎?難道沒有為軟弱的個體代求嗎?如果一個禱告就能夠改變整個世界合我意,不是更便利嗎?
如果神成全我們所有全部的禱告,我們就會成為怪獸,比希特勒(Hitler)或史達林(Stalin)更壞,也許剛開始我們的動機是好的,心是純正的,可是人性的惡,那來自我們本性的自私會吞噬我們,甚至使我們用禱告來提高自己、誇示炫耀、並讓自己取代神。相對地,禱告不蒙垂聽會破碎我們、鍛鍊我們、淨化我們,使我們屬靈的根基往下扎根,有更大的屬靈力量,這個屬靈的力量不在只是變魔術似的法力,而是與神更接近的關係,也會為往後的事件裡,彰顯更多神的憐憫。
禱告其實就是降服神的行動,許多禱告往往都是在當事人看不見事情有何改變,或是情況更糟時,神的工確奇妙地彰顯在其中,神的時間不是我們的時間,神的方式往往超過我們給神的方式,門徒們的禱告有沒有得到神的回應,幫他們殉道時,看似所有的禱告都不成就,但是事情不是人的肉眼所見,神的工一直在成全他們那微弱不起眼的代禱,看似絕望,但神的良善並人有讓我們失望。
靈命真正能成長的前提就是相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