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喜樂是一種選擇(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喜樂是一種選擇(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喜樂是一種選擇,不過,並非選擇積極的人生觀,乃是選擇聖靈。或者正確一點的說,我們選擇在聖靈的帶領下進入世界;於是,就算我遇上各式各樣的困苦,就因為有神,所以,我還可以喜樂。

喜樂是微妙的保證:神在掌管我生命中一切細節。它是一種對神的安靜的信心,並且是一種堅定的選擇,去把我的讚美獻給神,在生命的深處,神是我的喜樂唯一真實的源頭。

人生的旅程包括喜樂和悲傷,兩者不可分離地奔跑,就好像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去聚焦喜樂是一種選擇。喜樂不僅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開始,會改變我們回應生活中考驗的方式。

喜樂不總是容易的,並且對很多人來說,喜樂在苦難時期看上去不像是個選擇。「雅各書1:2-4」告訴基督徒當問題來到時,他們應該“以之為大喜樂”,因為試驗可以生出忍耐和成熟。但對很多人來說,在悲傷時找到喜樂看起來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外部的成功不等於持久的喜樂,持久的喜樂只能通過耶穌基督來到。

基督徒有了和那些不信者一樣的誤解--當你生活的所有外部條件整齊排列好、你擁有你認為應該有的所有東西時,喜樂會來到。另外一個誤解是,那隻是對於特定的人會發生。不,喜樂是我出生就擁有的特權,這是對每個信徒來說的。憂鬱不總是和外部環境相關,華凱怡是馬鞍峰教會創始牧師華理克的妻子,她在書中「選擇喜樂:因為快樂是不夠的」寫著:「擁有如此多人們認為可以構建一個美好生活的條件。我有一個偉大的丈夫,我有一個很棒的家庭,我愛我的教會,我愛我們的事工。那些都是真的,但它們不能解決核心的問題:我是誰,那些內心裡面和神的摔跤、和生活的摔跤以及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那些都是分開的事情。」,她有好幾年活在憂鬱裡。

有一次她在營會裡詢問在場的會眾,「『你們中多少人可以說出你們覺得生活很喜樂的2個人?』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接着我問,『你們中多少人可以說出10個人,他們生活在喜樂中,特別是像聖經《雅各書》1章中定義的那樣,把試煉和苦難看作大喜樂?』我想說3/4的人放下了手。

『你們中多少人可以說出25個帶着那種回應生活的人?』沒有人舉手。接着我說,『所以我們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失去了什麼?……如果我們中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出25個名字,可能有什麼非常、非常錯了。』--我們沒有帶着喜樂生活。」

當很多人聽到“選擇喜樂”這個詞時,很可能認為這是教導積極思考的技巧。其實主要的不同是我的喜樂定根在神哪裡。不是我自己要嘗試去接納自己。我不是一個啦啦隊隊長對人們說,「你可以做。你可以做。」我告訴他們的是,「不,你不能做。如果你沒有對耶穌基督及神的義的信心和依靠,如果你沒有關於神是誰的穩定的確信,你不會做成的。」喜樂只能在神的同在中被找到。他是喜樂的源頭。我們必須連接內部和外部,這樣我們可以用創造喜樂的方式來解釋外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納粹的集中營關了一個人名叫Victor Frankl。他的家人被殺,納粹把他所有一切都剝奪了。在人看來極絕望的境況裡,他卻說:「人類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如何回應他所面對的境遇。」在集中營,下雪天,大統舖,九個人蓋一條被子,側睡。每天喝一碗湯、湯中只有一個豆子。哪天你起不了床、送去煤氣室。哪天你沒力氣做鐵路,送去煤氣室。在嚴酷的環境中,他發現只有兩種人可以活下去①堅強的信仰 ②還有重要的使命未完成的人。Victor Frankl發現外在的環境與人內心的反應,不是有絕對的關係,上帝給人一個很大的自由空間,環境不能決定我的情緒,情緒由我自己控制。

我們不能掌握所有的環遇,但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環境。我們可以決定:環境使我們成為更成熟、更堅強的人,或是成為充滿埋怨、不快樂的人。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11-13節告訴我們,他處在卑賤、飢餓、缺乏中都能有喜樂,甚至認為受患難也是「美事」。

在美國有一個關於歷任總統夫人的統計,羅斯福總統夫人榮登兩項排名冠軍,一個是最醜的第一夫人,但是羅斯福總統夫人說:「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沒有人能令我自卑。(不快樂)」羅斯福總統夫人知道,長得漂不漂亮是生下來就決定的,但她努力能改變的事,成為另一項排名冠軍:最傑出的外交家與理想實踐者。神學家尼布爾如此禱告:「神啊,求您賜我寧靜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所能改變;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別。」人的問題: 沒智慧分別、沒勇氣改變、沒平靜的心接受,所以活得不快樂。

 保羅身處監獄,環境絕不是有喜樂的條件,他喜樂的秘訣是甚麼? 「靠主」,在主裡面。甚麼意思?用主的眼光去看環境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當你透過上帝的眼光去看每一件事情時,你就有平靜安穩的心。

在澳洲有一村子採金礦、辛苦、一早出門、黃昏拖疲憊回家,毫無所獲,但心中盼望:只要有一天發現金礦,所有的辛苦都有代價。有一天,兩兄弟發現金礦,可是已接近黃昏,他們約定明天早一小時出門,不許告訴任何人。第二天天未亮,帶齊工具,打開門,全村所有的人都集中在門口,嚇一跳。

 「你講出去?!」「是你洩露出去!」大吵一番,彼此責怪。

 「你們誰也沒說出去。」「不可能,你們怎知道?

 「很簡單,當收工回家時,每個人倦容、疲憊,只有你們兩人臉上充滿興奮的表情,所以我們打定主意,明天跟著你們走,錯不了。」

 如果有一天,當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帶著喜樂的笑容來做禮拜時,我相信同樣後面也會跟著一群人走進教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