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一領一(約翰福音一:43-49)



                一領一(約翰福音一:43-49)

  長老教會所曾推展過「倍加運動」。在許有才牧師的建議下,由黃武東牧師於1954年向總會提出「設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案」,期盼能在十年後的設教百週年感恩禮拜中,將信徒人數與教會數的「倍加」,奉獻給上帝作為禮物。倍加運動推出之後,全台的長老教會信徒無不同心協力,奮力傳揚福音。

  十年後的1964 年,長老教會的信徒人數果真從59,471 人增加到102,943 人(未含原住民信徒數);教會數也從233 間增加到466 間,真正達到倍加運動的目標。繼倍加運動之後,長老教會雖又陸續推出「新世紀宣教運動、忠僕運動、自立互助運動、信徒什一增長運動、二千年福音運動」等宣教活動,但成效並不如預期,有的「宣教運動」到最後只淪為口號,甚至無疾而終。會有這樣的結果出現,除了社會的變遷、政治意識型態的不同、母語被華語所取代、長老教會過於僵硬的組織,還有那一成不變的傳統禮拜儀式等因素外,新興教派的崛起、敬拜讚美的興起,也是原因之一。

  有鑑於年輕人不願進入長老教會,甚至離開長老教會,轉往其他教派聚會的問題日益嚴重,長老教會乃提出許多因應的對策,諸如:開設華語禮拜、增加敬拜讚美、推展小組事工、投入社區福音工作等。為能突破障礙,進一步將福音傳開,長老教會在2010年的第55屆總會通常年會中,推出「一領一‧新倍加」的宣教運動,目標就是要在2015年宣教150週年時,將信徒與教會數的「倍加」,和百週年一樣的成績,也就是信徒數一年增加15,000名,五年突破300,000名;教會數五年增加150間,(2010年的教會數為1,210),以之作為獻給上帝的禮物。

  在安得烈認識了耶穌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這驚天動地的大好消息傳揚出去。「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約141-42)這兩節經文有三個動詞──「找」、「說」、「領」,當安得烈認識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之後,馬上帶出三個行動,他去「找」人「說」這大好消息。

  安得烈將這大好消息,第一個告訴家人,且用熱切的行動將家人「領」到耶穌面前,許多弟兄姊妹都常跟我說:「我不知道要向誰傳福音?」盼望通過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方向與行動,將好消息熱切的與家人分享,這是主所應許的事;不要擔心對家人傳福音是多麼困難的事,我們只要學習安得烈,不爭辯信耶穌有多好,只要單單把人帶到耶穌面前,上帝的靈自然動工,成就祂的旨意在每個相信他的人身上。就像安得烈的哥哥彼得,雖然比安得烈慢認識耶穌,但耶穌大大的使用彼得的生命,見證榮耀主。向自己家人傳福音就會體驗到保羅向獄卒所説的話:「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16:31)

  理智的拿但業聽到腓力所言,並不領情;反而諷刺地回應:「拿撒勒這個小地方,會生出什麼大人物?」這樣自大的回話的確令人不舒服,但是向他傳福音的腓力一點也不喪志、不生氣,反而很客氣的回答他說:「你來看。」你來看!這句話帶著誠摯無爭辯的邀請,提醒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要與對方爭辯、反駁,只要將人帶到耶穌面前,主耶穌會解決他內心的種種問題與障礙。

  許多人在看見耶穌醫好三十八年瘸腿會走路的神蹟之後,數千人跟隨耶穌來到小山上,「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65)安得烈聽到耶穌的話後,努力想辦法去籌集食物;於是他帶領一個孩童到耶穌跟前,將這小孩手中的五個大麥餅和二條魚交給耶穌。安得烈選擇放下屬人的想法,不以人的意念來阻檔神國的事工,安得烈直接將孩童帶領到耶穌面前,因而成就了這偉大的「五餅二魚」神蹟。

  除了學者的研究證實,友誼傳道的一領一方式效果最為顯著外,在個人傳福音的經驗中,這樣的方式較為容易,也較能展現果效。因大型佈道會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相當龐大,已逐漸被電視或電影的福音節目所取代。當然,過去那種以排他的宣教態度,並用激烈的方式所發出之語氣:「信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已經不為人所接受,這種方式在當今的社會已不適用。「一領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運動的新方向。

  所謂的「友誼傳道」,即花時間與尚未信主的朋友,及可傳福音的對象在一起,透過個人傳道、個人見證、一人領一人等方式,帶領他們認識主。然而要使「友誼傳道」發揮功能,建立友誼的關係模式是有必要的,而其關鍵只有三個字,就是「愛他們」,就如同耶穌先愛我們一樣。因唯有如此,才能打開藩籬,敲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進而建立關係。

  在傳道委員會所發表的<領一個、來一個、留一個>文章裡面,特別引用美國福音機構「基督的教會」於1981年,取1.分發傳單式、2.感情述說式、3.互相對話式,三種傳道方法,每組各選出237人,作為期一年的實驗。結果出爐後,乃以第三種「互相對話式」的「友誼傳道」效果最為顯著。反是基要派那大量分發傳單,講福音五要、屬靈定律,以及傳道大爆炸用的感情述說式,讓人有與現實脫節的「你死後到哪裡?」「信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之效果較為有限。我們從其下列研究的統計數據可以見著:





發傳單式

感情述說

互相對話

悔改信主

32

16

229

仍然不信

180

21

2

脫離實際

25

200

6

    再者,該項研究數據又顯示出,當接觸福音者進入教會,一直到信主為止,其信主的關鍵,有80-90%是因著信徒的友誼關係;8-10%是因為牧師的關顧;2-3%則是由於會友的探訪。端見,「友誼關係」是傳播福音的重要利器之一!「友誼傳道」的典範,在約翰福音四章中,耶穌帶領撒瑪利亞婦人信主的故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猶如20121214日美國康乃狄克州新鎮(Newtown)的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忽然闖入一位手持步槍的20歲年輕人,瘋狂掃射正在上課的孩童,結果,造成20名年僅67歲的孩童,以及6名 教職員死亡的慘劇,舉世震驚。由於這項消息太過悲慘,還被美國人票選為2012年最受關注的新聞第一名。

    當悲劇發生後,曾擔任過阿肯色州州長,也角逐過美國總統的浸信會牧師哈克比(Huckabee),竟然透過他所主持的福克斯(Fox)電台節目公開指出:「這一個慘劇的發生,就是因為美國逐漸將神趕出學校。」此話一出,隨即被人群起圍攻,控訴他在受難家屬的傷口上撒鹽。哈克比牧師見批評聲浪排山倒海而來,連忙提出解釋說:「我的意思是,美國正經歷著一個廣泛的文化上的變化,在公共場所越來越不可談論神、信仰和道德,只能侷限於宗教場所。…」

   雖頗為認同哈克比牧師對於傳揚福音的熱誠與積極,但卻也感到難過。因哈克比牧師想以這樣的方式「傳福音」,不但時機不對,方式也不恰當。儘管事後他急於亡羊補牢,提出相當多的解釋,但還是無法彌補非基督徒對於基督教的不諒解。

  若在事件發生後,哈克比牧師能透過電視台,和歐巴馬總統一樣,能在第一時間與悲哀者同悲哀,掉下眼淚,發出哀悼與安慰之聲,撫慰罹難者家屬的心靈,同時藉機呼籲所有的教會為美國禱告,並為基督徒不夠積極傳福音,引人歸主、認識真理,才會造成慘案的發生擺上自省。若哈克比牧師能在發生慘案的當下,發出這樣的呼籲,應該可以得著更多非基督徒的認同才對。畢竟「友誼傳道」乃是要從關係的建立出發,而非從信仰的本位主義批判開始,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