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我需要被肯定(詩篇8:3-4)



   我需要被肯定(詩篇8:3-4)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去糾正他人,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個人生活裡,但是修正需要被“肯定(對別人的肯定需要比對別人的糾正要多得多才行),否則我們會冒着讓人反對我們的危險,不僅是對非基督徒,甚至對於沒有關係的人而言也是如此。

  如果你否定了他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這會破壞與同工以及我們最親近的人的關係,包括伴侶。肯定是一個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基督徒要做的事情, 對於你的伴侶、組織、家庭和事工而言,你應該是有好事情就要說。

   「百舌鳥症候群」,就是喜歡把所有的公義都攬在自己身上,以至於其他人只好扮演壞蛋的角色。甚至會期待其他人做錯事情,藉以突顯自己的行為良好。百舌鳥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對著配偶廣播說,「趕快出錯,讓我來替你收拾善後;我知道你一定會出錯的,把我變成一個高貴的殉道者,那是我期待的生活方式,那是我所扮演的角色,你就扮演我要你演的角色。」可是,真實的信仰卻不是這樣,不是因為我們很完美所以神才愛我們,而是即使我們做得不夠好,神仍然按著我們的本性接受我們。(我們不配享有,卻白白得到的恩寵)

  宗教在<<牛津辭典>>中的定義是:「表示是一種信仰、敬畏和渴望取悅一個神聖統治權柄的行動或行為。」在神學上,宗教的定義是人尋求神,人利用查經、上教會、善行和靈修,試圖尋找並取悅神。

  基督教信仰卻完全相反,它是神尋找人,將祂永不止息的愛賞賜給人。在宗教中,人抓住神;在信仰中,神抓住人。宗教中只有掙扎、恐懼和錯誤的罪惡感:我們永遠不夠好;我們永遠做不到。信仰中則有安息和平安,因為我們全人已全然交託在天父手中,祂在我們身上所成就的會比我們自己一切所做的更好,在信心中,一切勞苦(歌羅西書二:1,提前四:10,希伯來書四:11)都帶著平安。神得著我們,我們是被揀選、蒙愛的人。

  我們可能暫時離開神,但不會失去愛,而且當我們暫時離開祂時,祂會來把我們找回。所以我們是安全的,我們被允許有做錯的可能,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反倒比較不會經常做錯事。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能事透呢?(耶利米書十七:9)我們的不安全感,常常在人際上犯罪,悔改是來自愛的賞賜,深入我們心中尚未認罪悔改的部分。除非我們容許真愛進來,或那個自我保護的部分終於被摸著,否則我們無法改變。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但為什麼人仍面臨時而缺乏、時而富足?原來,「不致缺乏」只是信心的結果,是檢驗信心的指標,幫助人面對是否認識信心的對象,學習如何透過祂經營信心的入門。

  不致缺乏的關鍵,在於認識信仰的對象──「耶和華」,經歷祂是創造主,也是救贖主。當人清楚信仰的對象時,不只要認知祂是誰,更要透過抉擇,認定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把祂接待到心裡,讓有限的生命連結於無限的神,並且與神同心、同行、同工,擁有神並且享有神,在不斷決志接受耶穌後,信心才能愈來愈豐富。

  接受耶和華是自己的牧者,因為祂最知道青草地和溪水旁在哪裡,也清楚如何供應人的需要。神給的應許,是帶人到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但條件是「祂使我」,不是由人自己決定神如何賜福,而是願意被祂帶領,把自己的主權奉獻給神,雖然看起來不自由,但神就在過程中教導人進入真理的自由。

  人需要真知才能真行,只有靈魂覺醒,行為才能改變。重生得救容易,困難的是,讓神來調整自己的性格和態度。生命跟生活無法分割,人的性格從習慣產生,習慣從模式養成,模式從思想而來,而思想從啟示(信仰)而生。只要信仰被神搞定了,生活自然就能改變。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等候並倚靠神(詩篇40:1-3)



                 等候並倚靠神(詩篇40:1-3)

經文一開始就說:「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你們覺得「耐性等候」容不容易?在現今的社會,網路四通八達,在一切講求「快」、「迅速」的文化下,人們很不願意耐著性子等候;就拿網路來說,使用上網是非常普遍的,從早期撥接到寬頻再進到光纖的速度,可說是十萬八千里的差別,下載或傳輸圖片的速度由過去的二百秒到如今的一秒,已習慣使用光纖的網路用者,今天如果要他換回到撥接的速度,會覺得慢的真像老牛拖車!

  台大農業工程學系張文亮教授,他寫了一篇文章《牽著蝸牛去散步》-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只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我唬牠,我責備牠,蝸牛用抱歉的眼光望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牠,我扯牠,我甚至踢牠。蝸牛受了傷,牠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真奇怪,為甚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甚麼?」天上一片安靜。「唉!上帝也許去抓蝸牛了!」好吧!鬆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甚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過,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原來神要他學習不急躁、學習耐性等候。

等候是需要有耐性的,有人因不能等待而壞了事,甚至自己想辦法出點子,有句成語-「揠苗助長」,「揠苗助長」讓我們知道,生命的長成是沒有速成的,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成長,屬靈的生命也是如此。大衛是這篇詩篇的作者,他在成長的歲月裏也學習耐性等候,大衛雖曾受先知撒母耳的膏立,他並沒有立刻就作王,過程中還因掃羅王的嫉妒,遭受多年的追殺,即使大衛有機會在洞穴裏殺掃羅,大衛也沒有殺他,以致掃羅說:「人若遇見仇敵,豈肯放他平安無事的去呢?願耶和華因你今日向我所行的、以善報你。我也知道你必要作王。」(撒上24:19-20)

後來,大衛保護拿八的家產和羊群,卻受到粗魯的拿八羞辱,大衛拿刀、帶手下準備去殺他和一切的男丁,幸好被拿八的妻亞比該知道,她立刻帶餅、酒和羊肉等禮物,在途中勸阻了大衛一行人,大衛才沒有做出傻事,亞比該智慧地說了一段話:「你若不流無辜人的血,到了耶和華照所應許你的話賜福與你,立你作以色列的王,那時我主必不至心裏不安,覺得良心有虧。」(撒上25:31a)大衛聽見氣消了,接受亞比該的禮物。大衛能作王,是因大衛多年仰望神、等候神,神曾教他耐性等候。

  舊約的約瑟被十個哥哥推下荒廢的坑洞,後來輾轉被賣入埃及,如果約瑟停留在埋怨裏,他的心靈就會一直留在坑洞裏,但約瑟順服神的旨意,在成長的歲月中,沒有哀聲嘆氣,仍舊積極面對、扮演好他人生中的每一個角色。神使用約瑟過去的經歷,來建立他後來的事奉,成為整個家族的幫助,也使埃及人度過荒年。約瑟在埃及生的兒子取名瑪拿西,就是「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另一個叫以法蓮,就是「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神讓曾被人丟進坑裏的約瑟在寄居的地方豐盛了起來。

  查爾斯·史丹利(Charles Stanley)牧師認為等候神需具有下列四種特質:

  信心。從人的立場上來看,神總是以不同於我們期待的方式來做事。但隨著我們信心的增長,就會發現,神的方法一點也不奇怪。神的道路和意念與我們是不同的。當我們跟隨神的旨意去生活,神的時候在我們的身上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卑。等候神的人,要明白自己對於神的需要。順服神需要以謙卑為基礎,人不能同時將自己的計劃放在神的面前,又完全的降服與神的。

  忍耐。你是否願意,在現在的位置上等待,直到得到神清楚的指引?等候神明確的旨意,並不意味著要離開,或是任憑周圍的環境變得一團糟。等候神是一項需要耐心的慎重的決定。

  勇氣。等候神的人需要勇氣,特別是在付諸行動的過程中遇到壓力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夠細心,很可能停止聽從神和他人的建議。一定要留心聽全能神的建議,這樣才不至於出錯。

  “與許多人所認為的正相反,等候神需要信心、謙卑、忍耐和勇氣。”史丹利牧師總結到,當人們開始依賴神並等候神時,生活的各個方面會漸漸變得井井有條。

  有一個十歲的孩子,他的祖母應許給他一本郵票簿。可是過了許久,她並沒有給他,也不再提起。這孩子也並不放在心上;可是,當他的同伴來看他的禮物時,他一件一件把收到的禮物拿出來給他們看了之後,總加上一句:『祖母給我一本郵票簿。』

他的母親聽他說了好幾次,很是希奇,所以特地叫他到面前,問他說:『喬琪,你並沒有從你祖母那裏得到一本郵票簿。你為甚麼常對你的同伴這樣說?』他臉上起了詫異之色,似乎希奇母親會發這樣一個問題,他回答說:『媽媽,祖母既應許了,這就等於我已經得著了。』我就不能再說甚麼,免得傷他的信心。一個月過去了,郵票簿仍是無著落。一天,他的母親要試試他的信心,就對他說:

『喬琪,我想祖母已經忘記了她的應許。』他很快,很堅持地說:『不,媽媽,她絕不會忘記的。』

母親望著那親愛的、深信的小臉,看見他現著很正經的樣子,好似要辯服我方纔所說的話一般。過了一回,他臉上現出了喜悅的光彩,對母親說道:『媽媽你想我好不好現在寫一封信去謝謝她的禮物呢?』母親說:『我不能替你決定;可是,你可以試一試。』幾分鐘之內,他已把寫信寫好寄出了,回來的時候,嘴裏還唱著歡樂的歌兒,證明他對他祖母的信任。

不久,回信來了。裏面寫著:『我所親愛的喬琪:我並沒有忘記我對你的應許一本郵票簿。我想照你合意的樣式去買,可是在本城買不到;所以我就到紐約城去函購。寄到了以後,一看,仍舊不對,所以我又到芝加哥去函購了。你所愛的祖母』

  他讀完了信,臉上帶著勝利的氣概,對他的母親說:『媽媽,我不是告訴過你麼?祖母既應許了,這就等於我已經得著了。』他的心裏,從來沒有疑惑過,這就是『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4:18a)他深信郵票簿一定會來的。他信他的祖母正在進行,不久信心就變成了事實。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喜樂是一種選擇(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喜樂是一種選擇(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喜樂是一種選擇,不過,並非選擇積極的人生觀,乃是選擇聖靈。或者正確一點的說,我們選擇在聖靈的帶領下進入世界;於是,就算我遇上各式各樣的困苦,就因為有神,所以,我還可以喜樂。

喜樂是微妙的保證:神在掌管我生命中一切細節。它是一種對神的安靜的信心,並且是一種堅定的選擇,去把我的讚美獻給神,在生命的深處,神是我的喜樂唯一真實的源頭。

人生的旅程包括喜樂和悲傷,兩者不可分離地奔跑,就好像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去聚焦喜樂是一種選擇。喜樂不僅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開始,會改變我們回應生活中考驗的方式。

喜樂不總是容易的,並且對很多人來說,喜樂在苦難時期看上去不像是個選擇。「雅各書1:2-4」告訴基督徒當問題來到時,他們應該“以之為大喜樂”,因為試驗可以生出忍耐和成熟。但對很多人來說,在悲傷時找到喜樂看起來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外部的成功不等於持久的喜樂,持久的喜樂只能通過耶穌基督來到。

基督徒有了和那些不信者一樣的誤解--當你生活的所有外部條件整齊排列好、你擁有你認為應該有的所有東西時,喜樂會來到。另外一個誤解是,那隻是對於特定的人會發生。不,喜樂是我出生就擁有的特權,這是對每個信徒來說的。憂鬱不總是和外部環境相關,華凱怡是馬鞍峰教會創始牧師華理克的妻子,她在書中「選擇喜樂:因為快樂是不夠的」寫著:「擁有如此多人們認為可以構建一個美好生活的條件。我有一個偉大的丈夫,我有一個很棒的家庭,我愛我的教會,我愛我們的事工。那些都是真的,但它們不能解決核心的問題:我是誰,那些內心裡面和神的摔跤、和生活的摔跤以及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那些都是分開的事情。」,她有好幾年活在憂鬱裡。

有一次她在營會裡詢問在場的會眾,「『你們中多少人可以說出你們覺得生活很喜樂的2個人?』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接着我問,『你們中多少人可以說出10個人,他們生活在喜樂中,特別是像聖經《雅各書》1章中定義的那樣,把試煉和苦難看作大喜樂?』我想說3/4的人放下了手。

『你們中多少人可以說出25個帶着那種回應生活的人?』沒有人舉手。接着我說,『所以我們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失去了什麼?……如果我們中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出25個名字,可能有什麼非常、非常錯了。』--我們沒有帶着喜樂生活。」

當很多人聽到“選擇喜樂”這個詞時,很可能認為這是教導積極思考的技巧。其實主要的不同是我的喜樂定根在神哪裡。不是我自己要嘗試去接納自己。我不是一個啦啦隊隊長對人們說,「你可以做。你可以做。」我告訴他們的是,「不,你不能做。如果你沒有對耶穌基督及神的義的信心和依靠,如果你沒有關於神是誰的穩定的確信,你不會做成的。」喜樂只能在神的同在中被找到。他是喜樂的源頭。我們必須連接內部和外部,這樣我們可以用創造喜樂的方式來解釋外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納粹的集中營關了一個人名叫Victor Frankl。他的家人被殺,納粹把他所有一切都剝奪了。在人看來極絕望的境況裡,他卻說:「人類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如何回應他所面對的境遇。」在集中營,下雪天,大統舖,九個人蓋一條被子,側睡。每天喝一碗湯、湯中只有一個豆子。哪天你起不了床、送去煤氣室。哪天你沒力氣做鐵路,送去煤氣室。在嚴酷的環境中,他發現只有兩種人可以活下去①堅強的信仰 ②還有重要的使命未完成的人。Victor Frankl發現外在的環境與人內心的反應,不是有絕對的關係,上帝給人一個很大的自由空間,環境不能決定我的情緒,情緒由我自己控制。

我們不能掌握所有的環遇,但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環境。我們可以決定:環境使我們成為更成熟、更堅強的人,或是成為充滿埋怨、不快樂的人。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11-13節告訴我們,他處在卑賤、飢餓、缺乏中都能有喜樂,甚至認為受患難也是「美事」。

在美國有一個關於歷任總統夫人的統計,羅斯福總統夫人榮登兩項排名冠軍,一個是最醜的第一夫人,但是羅斯福總統夫人說:「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沒有人能令我自卑。(不快樂)」羅斯福總統夫人知道,長得漂不漂亮是生下來就決定的,但她努力能改變的事,成為另一項排名冠軍:最傑出的外交家與理想實踐者。神學家尼布爾如此禱告:「神啊,求您賜我寧靜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所能改變;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別。」人的問題: 沒智慧分別、沒勇氣改變、沒平靜的心接受,所以活得不快樂。

 保羅身處監獄,環境絕不是有喜樂的條件,他喜樂的秘訣是甚麼? 「靠主」,在主裡面。甚麼意思?用主的眼光去看環境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當你透過上帝的眼光去看每一件事情時,你就有平靜安穩的心。

在澳洲有一村子採金礦、辛苦、一早出門、黃昏拖疲憊回家,毫無所獲,但心中盼望:只要有一天發現金礦,所有的辛苦都有代價。有一天,兩兄弟發現金礦,可是已接近黃昏,他們約定明天早一小時出門,不許告訴任何人。第二天天未亮,帶齊工具,打開門,全村所有的人都集中在門口,嚇一跳。

 「你講出去?!」「是你洩露出去!」大吵一番,彼此責怪。

 「你們誰也沒說出去。」「不可能,你們怎知道?

 「很簡單,當收工回家時,每個人倦容、疲憊,只有你們兩人臉上充滿興奮的表情,所以我們打定主意,明天跟著你們走,錯不了。」

 如果有一天,當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帶著喜樂的笑容來做禮拜時,我相信同樣後面也會跟著一群人走進教會。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過 年(彼得後書一:2)



                        (彼得後書一:2)

  你喜歡別人在過年時,如何恭賀你?是「恭禧發財」或是「吉祥如意」()?。當然有錢是好的,樂透彩中獎是可高興的事,但是幸運不等於幸福。而美國所做出的研究報告卻顯示出大部份的得主反而更慘。有人弄壞身體,有人失去婚姻,人際關係、親情。還有更慘的,領獎第二天就被謀殺。你有錢是你認為你幸運,但幸運的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人。「那些想發財的人是掉在誘惑裏,被許多無知和有害的慾望抓住,終於沉沒毀滅了。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背離了信仰,飽嘗痛苦,心靈破碎。」(提摩太前書六:9-10)

   今天是新春感恩禮拜,當然大家互道恭賀新喜時,什麼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呢?金錢若不能滿足我們空虛的心,那我們在追求什麼呢?過舊曆年大家應該重視的不應是錢,而是「福」。今天就要從信仰的角度來說「福」是什麼。

  有一天, 某富商到一個小魚村看查地理環境,見到一位漁夫頭上戴著簍笠,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睡午覺,富商就問漁夫說:「大家都在忙著捕魚, 為何你卻在此睡午覺?」 漁夫回答說:「我早上就補過啦而他們是中午才來, 當然還在工作囉」 富商又說:「那你為何不繼續工作呢?」 漁夫這時反問富商:「我為什麼要繼續工作呢?」 富商毫不猶豫的說:「你這樣才能比別人補更多的魚, 買更多的漁船, 之後補再多的魚, 這樣你就能夠安享晚年了」 漁夫說:「怎樣的安享晚年阿?」 富商:「就躺在草地上曬曬太陽阿.......

  聖經中的「八福,

5:3 「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

5:4 「為罪惡悲傷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安慰他們!

5:5 「謙和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

5:6 「渴望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充分地滿足他們!

5:7 「以仁慈待人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也要以仁慈待他們!

5:8 「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

5:9 「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

5:10 「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

5:11 「當別人因為你們跟從我而侮辱你們,迫害你們,說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多麼有福啊。

5:12 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將有豐富的獎賞為你們保存著;從前的先知也同樣受過人的迫害。」

 (馬太福音五:3-10),沒有一樣是與錢有關的,甚至是在安慰那些貧窮的人,生活不好過的人。到底福氣是什麼呢?也許它是存在的,但卻常被我們所忽略。

   第一,有衣有食就是福。吃得飽穿得暖我們早就認為理所當然,怎麼會是福呢?如果我告訴你,現今地球上有1/101/7的人吃不飽穿不暖。所以上帝若供給你衣食生活所需足夠,不要忘了,這就是福。「如果我們有得吃,有得穿,就該知足。」(提摩太前書六:8)

   第二,有健康就是福。今天我們可以出來參加新春禮拜,相信大家都是健康的人。當然健康的人都會生病,但痊癒恢復健康後,這都是再一次體驗上帝給我們的福。(朱媽媽的例子)

   第三,可以在舊曆年與家人團圓,這不是一個極大的福嗎?能夠與家人團圓,就是福,但可惜的是,我們每天與家人在一起卻感受不到那個福。圍爐一年才一次,我們特別可以體驗團圓的福,但每天與家人在一起,我們為什麼不會珍惜,如果我們懂得珍惜,那我們每天都在享受這種福。

  (台灣的家庭現況,2010年育齡婦女生育率平均為0.91人,是全球最低。並且近10年台灣的結婚/離婚對數比是40%2008年跨國比較顯示,台灣離婚率為亞洲最高、全球第四高的國家。此外行政院主計處2006年調查顯示,未滿3歲孩童26%交給()祖父母及親屬托育,10%交給保姆照顧。換言之,有三分之一幼兒,是在遠離父母的狀況下長大。

 

  面對許多家庭的狀況,內政部官員曾悲觀地用「四不一沒有」來形容,這就是「不婚、不生、不養、不教、沒盼望」,即很多人因為高離婚率不敢結婚;即使結婚了也不敢生育;就算生了孩子很多人也沒有善盡照顧和教育的責任,因此在台灣建立幸福家庭似乎沒有盼望。)

   第四,一家人彼此相愛就是福。家人團聚的可貴處,不是只是在一起圍爐,相處的關係是要緊。箴言名言(十五17)「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吃素菜是譬喻窮人,吃肥牛是譬喻富人。不是說基督徒不能成為富人。聖經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兩全時,有智慧的人是會珍惜彼此的相愛。

   第五,有讓就是福。亞伯拉罕和羅得在分地時,他讓羅得先選,羅得選的都是世人眼中最好的土地,用世人的標準,亞伯拉罕好笨,他是長輩,他應先選,選好的那邊。但他竟高興的看著羅得選好的那邊離去。但是從聖經中我們看到,這個傻人有傻福。這個傻人不是真的腦袋有問題,而是有肚量,會相讓。別人計較,我們不計較;別人在鬥爭,我們願意和平,願意看起來似乎吃虧。但在這當中,我們知道上帝要祝福我們。(江龍順長老的名言:不要佔別人的便宜,仍可也別人佔便宜也沒關係)

   第六「施比受更為有福」,我們都知道聖經上的這個教訓。有人問真正的富裕與真正的貧窮是什麼,不是說你真的有沒有錢,因為有人真正有錢,內心卻十足貧乏;有人沒有什麼錢,卻十足富裕。因為他還能給予,他還能奉獻。如耶穌在聖殿看到的那個寡婦的奉獻。耶穌說那個寡婦奉獻得比別人多。因為金額雖然很少,但是她富裕到可以獻出她所有的。(對神絕對不要小心,因為祂掌管了你的一切)

   第七,平安就是福。你若失去前面所講的一切甚至是健康,若你心中有真正的平安,感謝主,這就是真正的平安,生命中真正的福氣。所以請安說平安這個好的風俗要持續下去。人生沒有平安,所有的福氣,你都留不住,不是嗎。

   第八,得救就是福,「這見證就是 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人有了 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 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 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壹書511-13)這是我們基督徒特別而別人不能代替的,是世人可得到的福不能比的,就是通過主耶穌的救恩而得到最大最大的福。

   過去一年我們受到許多祝福,來年也會受到許多祝福,但我們基督徒蒙福的敏感度應與世人不一樣。世人以錢、發財作為祝福的唯一標準。我再說一次,有錢也許很幸運,但幸運不一定幸福。基督徒不只要幸福,還要追求從上帝來的祝福。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一領一(約翰福音一:43-49)



                一領一(約翰福音一:43-49)

  長老教會所曾推展過「倍加運動」。在許有才牧師的建議下,由黃武東牧師於1954年向總會提出「設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案」,期盼能在十年後的設教百週年感恩禮拜中,將信徒人數與教會數的「倍加」,奉獻給上帝作為禮物。倍加運動推出之後,全台的長老教會信徒無不同心協力,奮力傳揚福音。

  十年後的1964 年,長老教會的信徒人數果真從59,471 人增加到102,943 人(未含原住民信徒數);教會數也從233 間增加到466 間,真正達到倍加運動的目標。繼倍加運動之後,長老教會雖又陸續推出「新世紀宣教運動、忠僕運動、自立互助運動、信徒什一增長運動、二千年福音運動」等宣教活動,但成效並不如預期,有的「宣教運動」到最後只淪為口號,甚至無疾而終。會有這樣的結果出現,除了社會的變遷、政治意識型態的不同、母語被華語所取代、長老教會過於僵硬的組織,還有那一成不變的傳統禮拜儀式等因素外,新興教派的崛起、敬拜讚美的興起,也是原因之一。

  有鑑於年輕人不願進入長老教會,甚至離開長老教會,轉往其他教派聚會的問題日益嚴重,長老教會乃提出許多因應的對策,諸如:開設華語禮拜、增加敬拜讚美、推展小組事工、投入社區福音工作等。為能突破障礙,進一步將福音傳開,長老教會在2010年的第55屆總會通常年會中,推出「一領一‧新倍加」的宣教運動,目標就是要在2015年宣教150週年時,將信徒與教會數的「倍加」,和百週年一樣的成績,也就是信徒數一年增加15,000名,五年突破300,000名;教會數五年增加150間,(2010年的教會數為1,210),以之作為獻給上帝的禮物。

  在安得烈認識了耶穌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這驚天動地的大好消息傳揚出去。「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約141-42)這兩節經文有三個動詞──「找」、「說」、「領」,當安得烈認識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之後,馬上帶出三個行動,他去「找」人「說」這大好消息。

  安得烈將這大好消息,第一個告訴家人,且用熱切的行動將家人「領」到耶穌面前,許多弟兄姊妹都常跟我說:「我不知道要向誰傳福音?」盼望通過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方向與行動,將好消息熱切的與家人分享,這是主所應許的事;不要擔心對家人傳福音是多麼困難的事,我們只要學習安得烈,不爭辯信耶穌有多好,只要單單把人帶到耶穌面前,上帝的靈自然動工,成就祂的旨意在每個相信他的人身上。就像安得烈的哥哥彼得,雖然比安得烈慢認識耶穌,但耶穌大大的使用彼得的生命,見證榮耀主。向自己家人傳福音就會體驗到保羅向獄卒所説的話:「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16:31)

  理智的拿但業聽到腓力所言,並不領情;反而諷刺地回應:「拿撒勒這個小地方,會生出什麼大人物?」這樣自大的回話的確令人不舒服,但是向他傳福音的腓力一點也不喪志、不生氣,反而很客氣的回答他說:「你來看。」你來看!這句話帶著誠摯無爭辯的邀請,提醒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要與對方爭辯、反駁,只要將人帶到耶穌面前,主耶穌會解決他內心的種種問題與障礙。

  許多人在看見耶穌醫好三十八年瘸腿會走路的神蹟之後,數千人跟隨耶穌來到小山上,「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65)安得烈聽到耶穌的話後,努力想辦法去籌集食物;於是他帶領一個孩童到耶穌跟前,將這小孩手中的五個大麥餅和二條魚交給耶穌。安得烈選擇放下屬人的想法,不以人的意念來阻檔神國的事工,安得烈直接將孩童帶領到耶穌面前,因而成就了這偉大的「五餅二魚」神蹟。

  除了學者的研究證實,友誼傳道的一領一方式效果最為顯著外,在個人傳福音的經驗中,這樣的方式較為容易,也較能展現果效。因大型佈道會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相當龐大,已逐漸被電視或電影的福音節目所取代。當然,過去那種以排他的宣教態度,並用激烈的方式所發出之語氣:「信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已經不為人所接受,這種方式在當今的社會已不適用。「一領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運動的新方向。

  所謂的「友誼傳道」,即花時間與尚未信主的朋友,及可傳福音的對象在一起,透過個人傳道、個人見證、一人領一人等方式,帶領他們認識主。然而要使「友誼傳道」發揮功能,建立友誼的關係模式是有必要的,而其關鍵只有三個字,就是「愛他們」,就如同耶穌先愛我們一樣。因唯有如此,才能打開藩籬,敲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進而建立關係。

  在傳道委員會所發表的<領一個、來一個、留一個>文章裡面,特別引用美國福音機構「基督的教會」於1981年,取1.分發傳單式、2.感情述說式、3.互相對話式,三種傳道方法,每組各選出237人,作為期一年的實驗。結果出爐後,乃以第三種「互相對話式」的「友誼傳道」效果最為顯著。反是基要派那大量分發傳單,講福音五要、屬靈定律,以及傳道大爆炸用的感情述說式,讓人有與現實脫節的「你死後到哪裡?」「信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之效果較為有限。我們從其下列研究的統計數據可以見著:





發傳單式

感情述說

互相對話

悔改信主

32

16

229

仍然不信

180

21

2

脫離實際

25

200

6

    再者,該項研究數據又顯示出,當接觸福音者進入教會,一直到信主為止,其信主的關鍵,有80-90%是因著信徒的友誼關係;8-10%是因為牧師的關顧;2-3%則是由於會友的探訪。端見,「友誼關係」是傳播福音的重要利器之一!「友誼傳道」的典範,在約翰福音四章中,耶穌帶領撒瑪利亞婦人信主的故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猶如20121214日美國康乃狄克州新鎮(Newtown)的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忽然闖入一位手持步槍的20歲年輕人,瘋狂掃射正在上課的孩童,結果,造成20名年僅67歲的孩童,以及6名 教職員死亡的慘劇,舉世震驚。由於這項消息太過悲慘,還被美國人票選為2012年最受關注的新聞第一名。

    當悲劇發生後,曾擔任過阿肯色州州長,也角逐過美國總統的浸信會牧師哈克比(Huckabee),竟然透過他所主持的福克斯(Fox)電台節目公開指出:「這一個慘劇的發生,就是因為美國逐漸將神趕出學校。」此話一出,隨即被人群起圍攻,控訴他在受難家屬的傷口上撒鹽。哈克比牧師見批評聲浪排山倒海而來,連忙提出解釋說:「我的意思是,美國正經歷著一個廣泛的文化上的變化,在公共場所越來越不可談論神、信仰和道德,只能侷限於宗教場所。…」

   雖頗為認同哈克比牧師對於傳揚福音的熱誠與積極,但卻也感到難過。因哈克比牧師想以這樣的方式「傳福音」,不但時機不對,方式也不恰當。儘管事後他急於亡羊補牢,提出相當多的解釋,但還是無法彌補非基督徒對於基督教的不諒解。

  若在事件發生後,哈克比牧師能透過電視台,和歐巴馬總統一樣,能在第一時間與悲哀者同悲哀,掉下眼淚,發出哀悼與安慰之聲,撫慰罹難者家屬的心靈,同時藉機呼籲所有的教會為美國禱告,並為基督徒不夠積極傳福音,引人歸主、認識真理,才會造成慘案的發生擺上自省。若哈克比牧師能在發生慘案的當下,發出這樣的呼籲,應該可以得著更多非基督徒的認同才對。畢竟「友誼傳道」乃是要從關係的建立出發,而非從信仰的本位主義批判開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