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紀祖vs.祭祖(歌羅西書二:16)

紀祖vs.祭祖(歌羅西書二:16)


祭祖其實是孝道的一部分,當父母還在世時,子女要孝順父母,尊敬父母,奉養父母,當父母死亡以後,子女要常常思念父母,古人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制度,子女如果做官,還要辭官回去,甚至要在父母墓前蓋個小茅屋,陪伴父母的遺體三年,表示做子女的孝思。祭祖就是要定時來追念祖先,一個人祭祖也是對自己的子孫一種生活教育,要子孫們別忘本,趁父母還活著的時候,盡量孝順父母。

但,把祭祖當成拜祖先的鬼魂,是一種迷信。”迷信(Superstition)是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說。”如果每個祖先的靈魂都須要接受食物的供養,那就不能只有清明節、中元節才供,那樣祖先的靈魂豈不是要餓死了?

把祖先當成神,是受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道教和佛教是多神教,認為人死以後會變成鬼,也會變成神,作惡的人死後會變成鬼,行善的人死後會變成神。父母死後,子孫當然不會說父母是惡人,該做鬼,一定會說父母是好人,會升上天去做神,所以就把死去的父母當作神來祭拜了。如果祖先的靈魂真的都變成鬼神,停留在人世間,地球上人類生存了幾千年,先後死去的人恐怕超過一兆。

基督教是重視孝道的,在「十誡」中有一誡就是「當孝敬父母」。既然重視孝道,當然重視祖先,《聖經》的新約第一篇〈馬太福音〉第一章一開始就記載耶穌的家譜,從亞伯拉罕到耶穌共四十二代,全都紀錄了名字,《聖經》〈路加福音〉第三章也列了耶穌的家譜,一代一代向上推,直推算到始祖亞當,清楚地交代了耶穌的每一代祖先。在《聖經‧舊約》裡,經常在提到某人時,會說:「某人的孫子,某人的兒子某某」,也就是提到一個人時常會連帶說明他是誰的兒子、誰的子孫,可見基督教對祖先的重視,基督徒時時刻刻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先。

為此,編撰家譜紀念先人,慎終追遠不忘本,我們不但是紀念祖先,甚至是一直追到最先的祖先-亞當。聖經常常列出家譜,甚至分別列出了耶穌母系的家譜和父系的家譜,可見聖經十分重視香火的傳承。因此使子女瞭解祖先的譜系,知道祖先的功業、秉承祖先的遺訓,我們可以撰寫家譜,或為先人作生平事略,整理相片出紀念集等使後世的子女更容易懷念先人。

基督教是追思祖先的,一個人死後,要辦追思禮拜,這和中國人的孝思想法一樣,基督教不贊成立祖先牌位,因為牌位不能代表祖先本人,但基督教贊成子孫常到祖先的墳墓前獻花,也獻上思念之意。所以基督教主張「紀祖」(紀念祖先)而非「祭祖」(祭祀祖先)。

為此,若您在家族是有地位的,我們會建議您可以提議使用基督教的方式來辦理。追思禮拜紀念先人,在先人逝世或安息週年紀念時,可以在家庭墓園或教堂舉行追思聚會,設計合宜而感人的聚會程序,也可邀請親友參加,不僅可以追思故人,也可向尚未信主的家人傳福音。

總之,基督教和中國文化一樣,重視孝道,唯一的差別,就是基督教不把去世的祖先當成神,除此之外,基督教和中國人的傳統信念都是一致的。以弗所書六:1-3 「你們做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效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敬祖比祭祖更有意義,生前的孝敬比死後的排場更實際,不是嗎?

基督徒會把鬼月改作平安月,同樣也可以把清明節當成孝親節,轉風移俗。不要忘了,復活節本來是外邦人拜「春天女神( Eastre 或 Esteral )」的節日。但後來,變成了基督教的大節日,英文的Easter便是從這女神的名字過來。本來外邦人拜偶像的日子,當福音傳到外邦後,慢慢地將它變成了基督教的節日。此外,早期的基督教徒便以羅馬帝國時期的密司拉教派,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太陽神誕辰的第一天定為【聖誕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