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至高的上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對他的子民說:「回來吧,安心信靠我,你們就得安全;鎮靜等待我,你們就有力量。」但是你們不願意。』(以賽亞書30:15)

你現在是否處在焦慮煩躁不安的情況,好像沒有力量處理周遭發生的事? 在這樣煩憂的景況,你要學習[平靜安穩]的功課。魏斯洛夫說:「安靜就是力量,匆忙喧鬧就是軟弱。」要得著屬天的力量,就越要安靜。如果急躁不安,就會失去力量。

「安穩就是對上帝有信心。」失去信心,就無法安穩。如水庫蓄水平常是安靜的,當水位高要排水的時候就充滿了萬馬奔騰的力量。魏斯洛夫說:「平靜與安穩是不可以分開的,安穩乃從平靜而生。」

你現在是否平靜安穩,這需要常常等候神,在等候神中就會產生平靜,有了平靜就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安穩。

一個人生命成長的力量來自平靜安穩,依靠肉體的工作,常是攪動不安的,需要聖靈同在才能平靜安穩,而信靠神則是得力之關鍵。

  要常常在神面前禱告,蒙神悅納,求得力量助除心中的邪情惡欲。若我們將一切的指望靠向神,神就必賜一顆平靜清潔的心,在聖經以賽亞書2816節中說到:「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

  今天很多人在忙亂追趕之中,不能夠『平靜安穩』的原因就是他們自己『竟不自肯』得到這個平靜,不肯回轉到神裡面。在以賽亞書30:15說:「回來吧,安心信靠我,你們就得安全;鎮靜等待我,你們就有力量。」。」然而世界的引誘、煩擾,使我們逐漸忘記及不肯來到神裡面享受平靜安穩。也不願從供給者支取力量智慧和生命的糧。以致靈性生命跌到穀底,火熱的心志漸漸熄滅。更是在人和事一切之中亂成一團糟。

  馬太福音11:28-30主耶穌說:「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不是神不供應,不為我們擔當,而是我們竟不肯。不肯放下纏繞的事情,不肯走出漩渦。主耶穌說:「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翰福音155)「耶和華是我們的力量」說明我們不可絲毫倚靠自己的力量,而是時時轉向祂,仰望祂,讓祂成為我們的力量;我們每時每刻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並不是說力量是藏在平靜中,而是當我們放棄倚靠自己,精神力量不急急去武裝自己面對,反之是轉向內心,在平靜與信靠中呼求聖靈工作,讓聖靈在我裏面成為我的力量去面對挑戰。(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英譯本Inquietness and trust is your strength,賽30:15)。新約稱這為「恩典」,若我們只懂倚靠自己,便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聖經續說:「我們靠聖靈,憑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加5:4,5)因此,在成聖的路上,在面對各樣的挑戰時,在安穩中信靠聖靈的幫助,我們便領受所盼望的義。

你會發現小孩子和青少年很不容易安靜等候神,因為他們的嘴巴動個不停,身體也很好動。所以要安靜等候神,首先你的嘴巴和身體要先安靜下來,然後將你的心思和感覺專注在主身上。

當人開始學習安靜等候神的時候,會進入第一個階段「光照期」,也就是說人開始願意學習安靜等候神的時候,聖靈會光照人裡面的隱情。在第一個階段裡面,因為才剛剛開始學習歸回安息,會覺得不太有樂趣;有時候覺得花了時間,但沒有什麼收穫,也沒有什麼奇特的經歷,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可是不要管你的感覺如何,也不要管經歷如何,要認定主與你同在,因為主就在你的裡面。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必須下定決心,排開萬事,每天撥出一段時間,10分鐘也好,20分鐘也好,30分鐘也好,一個小時也好,就是定意將這段時間奉獻給神,定意要跟主約會,全心想著主自己,主耶穌必須擺第一,將其他的人事物(不管你覺得是多麼重要的人事物)都排開,專注於目前─此時此刻─神與我同在,主就在我的裡面與我同在。

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所以不要認為是你在等候神,其實是神等候你來。神渴望親近我們,更甚於我們想親近祂;神愛我們,更甚於我們愛祂。神真的有很多恩典要給我們,因為祂要使我們作一個使別人得恩典的人,所以我們要先來到主面前,得著恩典,才有可以給人的。等候神的人都是有福的,越多等候神,越發得著神的恩典,愈多進入神的恩典,裡面就福杯滿溢,可以流出來給別人。當我們安靜在主面前時,會聽見裡面的教師(主自己)提醒我們一些事,裡面會有恩膏的教訓,教訓我們走正路。「 主要使你們忍飢捱餓,但是他仍在一旁教導你們,你們用不尋找。假如你們徬徨路上,偏左或偏右,你們會聽到背後有聲音對你們說:「這是正路,走上去吧!」(以賽亞書30:20-21)

  以賽亞書40:28-31提到:「你不知道嗎?你沒有聽見嗎?上主是永恆的上帝。他創造了全世界。他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高深莫測。他賜力量給疲乏的人;他賜力氣給困倦的人。年輕人會疲乏;強壯的青年也會困倦。但是倚靠上主的人,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他們會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他們奔跑不疲乏;他們行走不困倦。」

  感謝主!其實神要我們過的生活,就應該是一個安息的生活,平靜安穩的生活,因為我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當我們等候祂時,我們必從主那從新得力!「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哥林多前書14:33

  當木工砍樹非常認真卻不磨斧頭,斧頭變頓了,那時砍樹需要花雙倍的時間才可以得到一半的果效,有時候,最聰明的做法是停下來,先停止砍樹,磨斧頭,將斧頭磨利,那樣做才能事半功倍,禱告,與上帝說話,與他進行親密的交流,才能讓我們再次磨利斧頭,當我們在服事,在忙碌中,要記得上帝以永遠的愛我們,他對我們的愛並不是因為我們所做的事,上帝喜歡我們常與他交通。當以利亞非常的軟弱的時,上帝引導他來到一個山洞,上帝後來向以利亞顯現並不在風中,也不在火中,也不在地震當中,上帝卻用細擱輕的聲向以利亞說話,如果我們常在一個吵雜的聲音我們事無法聽見上帝的聲音的。

  當我願意每天花一個小時操練安靜等候神以後,主給我恩典,聖靈把我帶進寬闊之地,我真的感受到神與我同在,我見到王的榮美,進入到遼闊之地,其中沒有盪槳搖櫓的船來往。你想想看,如果江河有盪槳搖櫓的船,水面上一定會晃動,所以我本來真的是在晃,思想在晃,情緒在晃,可是聖靈漸漸作工,讓我整個人安靜下來,不再有盪槳搖櫓的船來往,心思安靜下來了,情緒、情感也安靜下來了。以賽亞說:「也沒威武的船經過」,我想威武的船可以指驕傲的肉體,驕傲的人太容易倚靠自己,我們覺得自己還行,還蠻能幹,所以不願意謙卑下來安靜等候神。安靜等候神,是承認我不行,承認只有神有辦法,在人所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操練安靜等候神,就漸漸被帶進安息。

  「我安靜等候上帝;他是我的拯救者。我安靜等候上帝;他是我惟一的希望。」(詩篇62:15)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你的信救了你

你的信救了你

『於是耶穌對他說:「起來,去吧!你的信心治好你了。」 (路加福音十七:19)

 

「痲瘋病人」有三方面的痛苦:

  第一,肉體上的痛苦。痲瘋病是絕症,能痊癒的機會很小,只有等候肉體的死亡。耶穌說:「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路四27)。新約時代的拉比認為:要使痲瘋病人得到潔淨,與使死人復活一樣困難,所以只有神才能治癒此病。

  第二,精神上的痛苦。猶太人認為聖潔是有地域性的,因此以色列地較外邦土地聖潔,耶路撒冷較以色列全地聖潔,城內較城外聖潔。因為痲瘋病是不潔淨的,所以舊約的律法規定,病人只能住在城外(利十三46)。當人接觸痲瘋病人後,將成為不潔淨。因此病人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頭散髮;當有人經過時,他們要遠離人們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利十三45;路十七12),這是提醒人們遠離他們,避免將不潔淨傳染給其他人。所以在地理上與社交上,痲瘋病人與一般人完全隔離,人們視他們為「活著的死人」。

  第三,靈性上的痛苦。痲瘋病人在禮儀上被視為不潔淨,因此不能進入聖殿獻祭,要與神完全隔離,沒有天國的盼望。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宗教上的潔淨與道德上的潔淨是一體的;所以在宗教禮儀上視痲瘋病是不潔淨的,在道德上病人也會被視為不潔淨,是犯罪而遭受神的懲罰(民十二10;王下五27)。他們被視為是罪人,所以常遭人歧視。

  新約時期的拉比,為了堅守舊約的律法,避免沾染污穢,會向痲瘋病人丟擲石塊,以防止他們接近。倘若街上有痲瘋病人,拉比是不會吃那條街上買回來的東西。只有至親的家人,才願意突破律法的界限,去接近不潔淨的病人。但耶穌卻動了「慈心」,將病人視為家屬,用手觸摸痲瘋病人,代表祂對病患的接納、包容及關愛;世人所離棄的,耶穌卻不離棄。舊約的律法是要保護人,避免人因接觸痲

瘋病人而成為不潔淨。但耶穌是神的兒子,祂是聖潔的,不需要被保護,祂已經超越舊約的律法。祂觸摸痲瘋病人,不但未被玷污而成為不潔淨,反倒使不潔淨的病人成為潔淨。當祂說一句話:「我肯,你潔淨了吧!」病人就立刻得到潔淨,這證明祂就是生命的主宰。

  雖然耶穌已經超越舊約的律法,使痲瘋病人得到潔淨,但祂仍舊吩咐病人要遵守下列的摩西律法。首先,應該由祭司到營外,察看大痲瘋是否潔淨。倘若祭司判定大痲瘋痊癒,要拿兩隻潔淨的活鳥,一隻宰殺在用瓦器盛的活水上,將血水在痊癒者身上灑七次,象徵疾病的痊癒;另一隻活鳥放在田野裡,象徵重獲自由(利十四1-7)。當痊癒者潔淨自己的身體後,可以進營,在自己的帳棚外居住七天,這象徵追求完全的聖潔(利十四8-9)。其次,是要獻祭,與神和好。要獻上贖愆祭、贖罪祭、燔祭和素祭,使他完全潔淨(利十四10-31)。一方面,他可以到會幕前敬拜神;一方面,他可以與家人團聚。

經文提到的這十個痲瘋病人就是這樣。他們都被迫與家人隔離,住在村莊外面一個一般人不到的地方,過著絕望的生活。這十個人裏面中至少有一個是撒瑪利亞人。在平常,這兩種人是互不往來的,因為猶太人瞧不起撒瑪利亞人,看他們為半個外邦人。但現在卻因同病相憐使他們住在一起,忘記了文化上的仇恨和阻隔,不得不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他們聽人說,有一位名叫耶穌的人能用神蹟來醫治這樣的病。「耶穌從山上下來,成群結隊的人跟他。有一個痲瘋病人來見他,向他下拜,說:「主啊,只要你肯,你能使我潔淨。」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吧!」他的痲瘋立刻消除,潔淨了。於是耶穌對他說:「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人,要直接去見祭司,讓他替你檢查,然後按照摩西的規定獻上祭物,向大家證實你已經潔淨了。」(馬太福音8:1-4)這是根據利未記十四:1「上主把有關痳瘋病潔淨後的條例頒佈給摩西。病人被宣佈潔淨那一天,人要帶他到祭司那裏。」

他們非常激動,希望能有機會看見耶穌,獲得醫治。這天,耶穌終於來了,就遠遠地大聲呼叫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也許耶穌也會接受他們的呼求,伸手摸牠們,像祂醫治之前的痲瘋病人一樣。

但耶穌什麼都沒做。祂只是遠遠地,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你們去,讓祭司檢查你們吧!」(路加福音十七:14a) 照當日猶太人的規矩,一個人是不是有痲瘋病,或一個人的痲瘋病是不是好了,都由祭司檢查並証明。

這十個長大痲瘋是什麼時候痊癒的呢?不是祭司檢查的時候,而是他們遵照主的話去行動的時候。聖經說:「他們去的時候已經潔淨了。」(路加福音17:14b)當他們聽見主說他們必須去見祭司,他們也許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在他們開始行動之前,也沒有發現自己的病情有任何變化。但就在他們按照主的話去見祭司,就發現痲瘋病好了。這就是信心的能力。什麼是信心?我們若相信主的話,照主的話去作,即使不瞭解,即使沒有看見什麼,也會發出力量。神的應許加上人的順服才顯出了神蹟的真實。

「你的信救了你!」是耶穌醫治之後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七次重複出現在福音書。其中三次是對血漏婦人說(太922,可534 848 ),二次是對瞎子說(可1052,路1842),一次是對回來歸榮耀與神的撒瑪利亞人說(路1719),一次是對被視為罪人的瑪利亞說(路750)。雖然瑪利亞並不需要耶穌醫治她的身體,但耶穌卻要醫治她的破碎心靈,重建她的尊嚴。

從病患牧關的經驗中我們發現不少的病患者,除了身體被疾病折磨傷害之外,心靈和自我形象亦破碎得難以修復。因此,醫治最大的困難和挑戰,遠遠超過了我們肉眼所見的疾病。血漏婦人、大麻瘋病人、瞎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處境,就是被視為不潔淨,不蒙神喜悅的人。在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社會,即使他們得了醫治,要抬起頭來生活,其實一點也不容易。何況他們經歷如此長期的疾病,自我形象和生活的信心,還有多少呢!

其實,耶穌醫治他們之後,最直接的應該是說:「神憐憫你了!」或者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我醫治你!」但耶穌既沒有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亦沒有強調是神的憐憫,反而是刻意的「提拔」這個求醫的人。祂當著眾人說:「你的信救了你!」這個宣告,不是宣揚神的憐憫,更不提及自己的作為,而是強調求醫者的信心。這樣的宣告,目的是甚麼呢!

耶穌不把功勞歸到自己身上,甚至淡化他是一個蒙憐憫的人,並且公開宣告他的蒙恩是因他的信心。這樣,一個被歧視的、心靈破碎的人,在耶穌眼中卻是一個對神有信心的人,並且因為信心而得到神憐憫(醫治)的人。在耶穌的宣告中,這個病人不是一個「可憐人」,而是一個「生命的勇士、信心的強者」。

一位善心人遇上一個乞丐向他討錢,他停下來看著那乞丐。然後對他說,你身上可有甚麼值錢的東西?乞丐說:先生,我怎會有值錢的東西呢!這位善心人說:那麼你可以採一些路旁的小花嗎?我幫你買。乞丐感到有點驚訝,定過神來立即說:當然可以。然後走往路旁,很快就帶回一束小花。這位善心人就給他50元,並且對他說:謝謝!你要記住,這是你勞力得來的。過了一段時間,善心人再經過這個地方,一個賣花的人走向他,對他說:先生,你記得我嗎?前一段時間,我是一個乞丐,但你卻向我買花。自從那一次之後,我發現原來我是可以工作的。如今我不再是一個乞丐,我是一個賣花的人。謝謝你!請你接受我送你一束花。

這故事說出了行善的原則,就是要建立那被憐憫的人,而不是使自己得光榮。耶穌雖然是一位大能的醫治者,但祂卻從不誇耀自己的能力。福音書刻意記下來的,是祂的慈心,是祂對病人的細心和關顧的心。當祂說「你的信心治好你了。」是一句鼓勵的話。

 

 

1.( 9:20-22, 和合修訂) 這時,有一個女人,患了經血不止的病有十二年,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 因為她心裏說:「我只要摸他的衣裳,就會痊癒。」 耶穌轉過來,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faith)救了你。」從那時起,這女人就痊癒了。

 

2.( 5:25-34, 和合修訂) 有一個女人,患了經血不止的病有十二年, 在好多醫生手裏受了許多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反而更重了。 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夾在眾人中間,從後面來摸耶穌的衣裳, 因她想:「我只摸到他的衣裳,就會痊癒。」 於是她的流血立刻止住,她覺得身上的疾病好了。 耶穌頓時心裏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 門徒對他說:「你看眾人擁擠着你,還說『誰摸我』呢?」 耶穌周圍觀看,要見做這事的女人。 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 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faith)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你的疾病痊癒了。」

 

3.( 8:43-48, 和合修訂) 有一個女人,患了經血不止的病有十二年,在醫生手裏花盡了一生所有的,但沒有人能治好她。 她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經血立刻止住了。 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眾人都不承認。彼得說:「老師,眾人擁擁擠擠緊靠着你。」 耶穌說:「有人摸了我,因為我覺得有能力從我身上出去。」 那女人知道瞞不住了,就戰戰兢兢地俯伏在耶穌跟前,把摸他的緣故和怎樣立刻痊癒的事,當着眾人都說出來。 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faith)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

 

4.( 10:46-52, 和合修訂) 他們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離開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盲人,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 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了起來,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 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喊着:「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吧!」 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他們就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 盲人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 耶穌回答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盲人對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 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faith)救了你。」盲人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5.( 18:35-43, 和合修訂) 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盲人坐在路旁討飯。 他聽見許多人經過,就問是甚麼事。 他們告訴他,是拿撒勒人耶穌經過。 他就呼叫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 在前頭走的人就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喊叫:「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吧!」 耶穌就站住,吩咐把他領過來,他到了跟前,就問他: 「你要我為你做甚麼?」他說:「主啊,我要能看見。」 耶穌對他說:「你看見吧!你的信(faith)救了你。」 那盲人立刻看得見了,就跟隨耶穌,一路歸榮耀給神。眾人看見這事,也都讚美神。



 

6.( 7:36-50, 和合修訂)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那法利賽人家裏去坐席。 那城裏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裏坐席,就拿着盛滿香膏的玉瓶, 站在耶穌背後,挨着他的腳哭,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 於是他轉過來向着那女人,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又用頭髮擦乾。 你沒有親我,但這女人從我進來就不住地親我的腳。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愛的多;而那少得赦免的,愛的就少。」 於是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罪都赦免了。」 同席的人心裏說:「這是甚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faith)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

 

7.( 17:12-19, 和合修訂) 他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痲瘋病人迎面而來,遠遠地站着, 高聲說:「耶穌,老師啊,可憐我們吧!」 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檢查。」他們正去的時候就潔淨了。 其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給神, 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 耶穌回答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 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給神嗎?」 於是他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faith)救了你!」

 

 

最小的卻是最珍貴的


最小的卻是最珍貴的

『耶穌對他們講另一個比喻:「天國好比一粒芥菜種子,人把它種在田裏。這種子比其他一切的種子都小,等它長起來卻比任何蔬菜都大;它成為一棵樹,連飛鳥也在它的枝子上搭窩。」耶穌講了另一個比喻:「天國好比麵酵,一個女人拿來放在四十公升的麵裏,使全團麵都發起來。」』(馬太福音十三:31-33)

 

   天國(現代中文譯本翻為:上帝國)並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天堂」,而是指「以上帝為生命之主」的地方。當我們朗讀主禱文時,其中的: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就是表明宣告我們願意接受上帝的主權行在我們的身上。只要我們的心中是以上帝為中心,以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主,我們的心中就有天國。只要我們家庭以上帝為中心,以上帝作為我們家庭的主,我們的家庭就是生活在天國裡。一間教會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耶穌做作比喻的特色,是以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事物來做作比喻。耶穌做的五個比喻,都是在巴勒斯坦地區平常生活中可以遇見的事物:()芥菜種子,這是在約旦河旁畔,到處都可以看到的芥菜種樹;()麵酵,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會遇見;()將財寶藏在地底、田裡,這是猶太人的生活習慣;()昂貴的珍珠是猶太商人跑遍世界,在尋找貴重的東西;()撒網,這也是在加利利海經常看見的。

   當耶穌在講天國,祂用芥菜種來作做比喻,耶穌沒有指出祂是在講哪一種芥菜,聽眾都知道。芥菜是許多植物的通稱,各國的芥菜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草本植物,長的矮小,開著白色、黃色或紫色的小花,但都不是像耶穌講的芥菜可以長成樹,還可以分出枝。芥菜的小花邊偶有昆蟲爬爬,蝴蝶沾沾,絕對不像耶穌所敘述的,連飛鳥都可以在上面做窩。中國的「芥」,更是「小」的意思,所以芥末是磨成細小的粉末,芥民是小民,芥蒂是一點小事情就不愉快。這成為許多人的困惑,哪有芥菜會長的那麼大?甚至有人提出耶穌連植物的名字都搞錯,那祂還是上帝嗎?

   1846年,英國倫敦大學藥用植物教授羅里(John Forbes Royle, 1799-1858),以無比的耐心到現地仔細比對,才提出聖經的芥菜與他處的芥菜有極大的不同。

  羅里教授曾經到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黎巴嫩等地區,才發現許多植物都稱為芥菜。「但是有沒有一種芥菜,符合耶穌所描述的那樣?」他查訪詢問在地博物館與百姓。終於發現在乾旱的曠野地,有一種多年生的芥菜,能夠長到5公尺以上,能自樹幹基部分枝生長,彷如灌木,其根非常的長,可以深入地下直到有地下水的深度汲取水源,其種子非常小,長度小於0.1公分。若將種子移種到農田,農田的土壤肥沃,水份較多,這芥菜種可長到8公尺,由於分枝更多,更簇密生長,植物可以大到供鳥類在上面棲息或築巢,這種芥菜就是Salvadora persica

  然而,耶穌說,天國好像芥菜種。表示信主的人起初是很少的,是很卑微的,是不起眼的,是被輕看的。好像使徒行傳裡面所記載的初代教會一樣,基督徒在羅馬希臘化文化之下,被崇拜希臘眾神的百姓視為異類。因為基督徒不願意參與帝國的崇拜,以及拒絕參加各項的運動與競技(最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乃是一種迎神賽會,表演給天上的希臘諸神觀賞的,其中有充滿暴力的競技,例如與獅子搏鬥)。

 初代基督徒認為基督教導他們過著檢樸的生活,所以他們的衣服就沒有甚麼裝飾,所以辨認基督徒最好的方式就是他們的衣服,非常樸素。相較於喜愛華麗裝飾的羅馬人,以及到處可見的花環或花冠,基督徒在當時的社會,簡如被認為是一群異類。他們人數稀少,很卑微,很不起眼,被輕看,就像芥菜種一般。但是,他們卻守著自己的信仰,守著自己的身份,從不貪圖華麗虛榮。

   小時候我們總是立志做大事,要成為大人物,影響社會。但是,在聖經裡並沒有教導我們去做「偉大」的事,而是要我們去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馬太福音廿五章31-46節,耶穌談到在最後審判時,便一再強調:「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這裡的「最微小」可以用來比較芥菜種子,是小到比任何種子都微小的服事。例如:給人一杯水、一件衣服、一碗飯......等等。

   1952年,孫理蓮牧師娘創辦了基督教芥菜種會,致力於各項救濟事業、幫助痲瘋病患、募款致力照顧孤兒寡婦、受刑人或貧困、疾病的民眾。孫理蓮牧師娘是透過寫信給許多歐美的親人朋友、信徒,請他們關心幫助。「寫一封封的信」-她從不停息這樣的工作,也因為這樣,國外許多人奉獻金錢,也差派志工來參與關懷和協助她的工作,陸續在全省設立育幼院、少年之家、殘障之家、肺病療養院、烏腳病院、巡迴診所、山地產院、原住民的職訓學校,提供褓母、護理、木工、汽車修護等技能訓練。她將這個機構取名為「芥菜種會」,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雖然是小小幫助人的奉獻,也將會在上帝眼中看成是一件大事。

    種子落地成長的生命力,在於它發芽生長時,它會慢慢衝出土壤,甚至把頂上的石頭擠開,從縫隙中闖出足夠空間來成長,這就是生命力的表現,是生命的改變。當年耶穌出來傳道的時候,跟從耶穌的門徒大多是社會中低階層的人,完全不是當時的社會所認為的精英。而這些門徒在開始建立教會時,起初強大的羅馬帝國根本不把他們看在眼裡,覺得這批人絕對成不了甚麼大氣。沒想到教會愈長愈大、愈長愈多,成為羅馬帝國的威脅時,他們就開始逼迫教會。但是,這些跟從耶穌的門徒,他們的生命已經不同了,他們的數「量」雖然還很少,他們的「質」卻是最好的,他們願意為「為主而活」,願意為福音受迫害。時至今日,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已經不在了,而主的教會卻無處不在。這一粒細小的芥菜種的生命力已經使它長成大樹。

   韓國「愛的教會」四十多年的教會成長歷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愛的教會」在剛開始設立的時候,只有十多位信徒;原本教會駐堂牧師玉漢欽牧師推動許多的事工,期盼教會能有成長,可惜都沒有成功。事後檢討原因在於信徒為許多的事工勞心勞力,但是他們的信仰生命力並沒有改變,習慣舊有的模式-就如同耶穌探望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中,馬大專注在事工而心煩,忘了那上好的就是與主同在。(參路十:3842)最後,玉牧師從聖經裡的初代使徒身上,找到答案,信仰生命力在於「為主而活」-真正的敬神愛人及宣揚福音,就如同當年跟從耶穌的門徒,願意為主捨命。玉牧師花了數年的時間開始重新培育每一位信徒,使每一位信徒的生命真正重新改變;當每一位信徒展現出信仰生命力,教會就會有巨大的成長。所以,經過四十多年,信徒從十多人成長到近九萬人。

   這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提醒我們:不要忽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我們教會的每一個人都能從自己開始,先改變自己的生命,看看自己是否真的「為主而活」,是否真的「愛人如己」、「彼此相愛」,而活出好的信仰生命力。然後,從小處開始,找一個對象,常常關懷他,為他祈禱;可以從家人開始,進而關心周遭親友、工作夥伴、住家鄰居......,逐漸發揮及擴展我們的影響力。如此而為,我們每一個人必能像這粒芥菜種一樣,天國可以透過「我」而傳揚擴大,讓人看出「我」這個基督徒是有上帝的形象,而歸榮耀給上帝。

    天國好像麵酵。這個「麵酵」的比喻,解經家同樣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

 一是說:「麵酵」是指邪惡的教訓(太十六12)和邪惡的事物(林前五7~8)。這婦人將麵酵藏在三斗麵裏,象徵背道的教會,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彼後二1),將其混雜在純正的正道裏面;並且容納邪惡的事物,將其混雜在純潔的屬靈事物之中。「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全團』指整個基督教。仇敵的腐化工作,會越過越厲害,直到把整個基督教都敗壞了。

 二是認為『麵酵』不一定代表不好的事,因此上帝才會要人在五旬節獻上有酵的餅為素祭(利廿三17)。所以『麵酵』是指聖靈內在的工作能力,能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做甦醒劑,並在全體人類當中擴展,最終成就上帝心意。

   我喜歡第二種解釋。要讓麵糰發起來,沒有酵是不可能的。只要少量的酵就能讓三斗的麵糰發起來,象徵它的影響力深厚。主耶穌希望我們像「酵」一樣,進入人群中發揮正面積極的影響力。

 基督徒在社會中雖是少數中的少數,然而,只要是一個真正有上帝生命力的基督徒,必定會像「酵」一樣,可讓整團麵都發起來,這樣互相感染的影響力是不容小看的。

    主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只有少數人相信,跟從他;但是,他的影響力,日日加深;直到主耶穌受難復活,聖靈的大能感動使徒建立教會,教會從那細小的種子開始生長起來,而擴展到世界各地。天國就是這樣,由最小的開始,而成為無限大。「要知道主會把他為自己的子民所保存的賞賜給你。你們事奉的是主基督。」﹙歌羅西書三:24

家庭與信仰


家庭與信仰

「要聽從生養你的父親;沒有他,就沒有你。你母親年老,要敬重她。」(箴言23:22)

 

   我們都知道,每一對男女朋友成為夫婦之前,他們必須去作一件事情──結婚。在結婚儀式的最後,牧師會宣佈,說:「某某人與某某人已經成為一對夫婦。」有一天,一對夫妻聊天時,先生對太太說:「上帝為什麼把女人造得這麼美麗,但是卻這麼愚蠢?」  這位太太就回答說:「我知道,因為上帝若不把女人造得這麼美麗,你根本不會娶我。若不把我造得這麼愚蠢,我才不會嫁你。」

有人戲說:「可能要把這兩個人打得暈頭轉向,他們才有可能決定要結婚。」於是有人就好奇,為什麼成年人會有想要結婚的動機,這個動機是什麼?有一位德國的社會學家分析、歸納出三個動機。  第一個動機是因為經濟,第二個動機是兒女,第三個動機是感情。他又作了一些研究,他說:「上古時期,為了經濟結婚的情況多,所以經濟排第一;第二才是兒女;第三是愛情。但是到了中古時期呢!兒女變成是第一,經濟變成是第二,愛情還是第三。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面呢?愛情已經是第一,兒女是第二,經濟是第三。」確實,這位社會學者他道出了現在年輕人結婚的思維邏輯──可以不要有孩子,對方經濟狀況也不怎麼考慮,因為各自都有經濟的能力,決定一切的動機就是愛情至上。

 每一對男女朋友,在他們相愛時,一定想著、希望著,共同建造一個美滿婚姻的家庭,不是嗎?但是為什麼兩個人愛得死去活來,最後開始傷害對方,變成家庭的傷害呢?應該是幸福美滿的家,為什麼變成傷害對方的地方呢?我想當然有很多的因素。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因素;各自成長的家庭的因素;個性的因素;環境的因素,很多很多的因素,以致造成這個家庭傷害。這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家庭問題。

    然而,我們除了原生家庭問題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影響我們家庭、婚姻的因素,那是什麼?信仰。對一個基督徒而言,那個影響我們的婚姻、家庭幸不幸福重要因素,不就是我們的信仰嗎?但是信仰在你的婚姻裡面,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幫助你,讓你成為幸福的源頭,還是絆倒你婚姻的來源呢?若你覺得信仰對婚姻、家庭不重要,何不乾脆把它拿掉!讓信仰在我們的家庭中不存在!也許還會減少一些夫妻、孩子間的問題及衝突。但,若是重要!到底有多重要?信仰對你的婚姻、家庭而言,它的響力有多比例呢?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中,有一句話:「我們信,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記載祂的救贖,做為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準則。」我們需誠實地檢視自己,聖經真的是我們生活的準則嗎?我們的家庭生活信仰真的有關係嗎?

1.亞當與夏娃

   亞當與夏娃這個家庭可以讓我們學到怎樣的功課呢?聖經裡記載說著他們住在伊甸園裡,且上帝與他們同在,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你看亞當,沒有丈母娘的問題!而夏娃,也沒有婆媳問題啊!所以,這對夫妻應該不會有什麼家庭問題吧!但是,事實卻非如此。聖經告訴我們,當他們違背上帝的命令之後,上帝呼喚他們,亞當回答上帝說:「你給我作伴侶的那個女人,給我吃那果子,我就吃了。」我們仔細來看亞當的回答,他說什麼?他說:「我今天會吃,豈不是因為你給我的那個女人嗎?是她給我的啊!是你造她的啊!所以是你造成的啊!不是嗎?」在聖經的這句話裡面,我們看到罪進入人的世界之後,人就開始怪罪別人。亞當對上帝說:「是你!是你造的那個女人給我吃的。是你害我的,是你!」在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婚姻當中,是否也常出現「都是你」這句話?再看以色列的歷史,我們也會聽到「都是你」這句指控的話。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來到紅海邊,後面有埃及的追兵,以色列的百姓馬上變臉,對摩西說:「難道我們在埃及沒有做墳墓的地方嗎?為什麼把我們帶到這裡來送死呢?你把我們領出埃及,你看,你做了什麼事情,你…你…你。」這些以色列的百姓,不斷地指責、埋怨摩西說:「都是你…,都是你…。」

    推諉責任、責怪他人好像是人的本性,當有人問:「事情怎麼會這樣呢?」一般人的回應常是找一百個理由來說:「因為……因為……因為……是這樣。」曾一位父親,在下班後要去學校接孩子。他到學校時已遲到二十分鐘。於是,一接到孩子上車後,就對兒子說:「今天運氣實在不是很好,交通很亂,很多車,而且一直遇到紅燈,天氣又不好,……。」一直說明就是因為這樣,他才遲到二十分鐘。「因為……,因為……,因為……。」此時,兒子忽然對爸爸說:「爸爸,你不是告訴我,若是做錯了什麼事情,要道歉,不要怪罪,不要埋怨都是誰。」這位父親馬上知道自己的身教不對,於是向孩子道歉,說:「其實今天是爸爸從公司出來時,沒有算好時間,所以遲到了二十分鐘,很抱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像遇到事情時,我們都會先找一大堆理由來說:「因為……,因為……,因為……。」我們真的時常落入這個埋怨的陷阱裡。

    但是回到聖經來看,其實上帝不喜歡我們埋怨。當摩西帶以色列百姓前往迦南地時,只差一步就可以進迦南了。當時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去勘查,結果只有兩個說:「沒問題,我們要有信心進去。」其他十個都說:「不行,那邊的人這麼巨大。」接著他們又開始指著摩西說:「都是你,都是你……。」甚至要拿石頭打死那兩個說可以去的探子。結果就因為他們的埋怨,導致四十年的曠野漂流。所以雅各書告訴我們:「弟兄姐妹們,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上帝審判你們。」

   接著,我們看夏娃面對的問題又是什麼?她會吃那個果子,照聖經來看,應該說是被蛇慫恿、引誘的吧!蛇不是一直對她說:「看啊!看啊!很好吃,不錯唷!不會啦!吃了不會怎麼樣啦!看啊!你看,多美啊! 吃了不會怎麼樣。」結果她就吃了。

   聖經裡有許多面對引誘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約瑟與他主人波提乏的妻子。聖經描述說:「她天天用話勾引約瑟。」所以,這樣的引誘是天天在約瑟的面前,但是約瑟卻勝過引誘,因為上帝與約瑟同在。另一個是受引誘離棄上帝的──所羅門王。聖經記載他娶了七百個公主,還有三百嬪妃,而這些人引誘他去拜別的神。所以,一個人若是與上帝同行,即使天天用話語引誘,他仍能夠勝過。反之,如果離棄上帝,即使智慧充滿如所羅門王,也會受引誘去拜別的神。約翰壹書3:7 「孩子們,不要被人家欺騙了。遵行公義的,才是義人,正如基督是公義的。」

 2.亞哈隨魯與以斯帖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波斯的皇宮裡。當時,亞哈隨魯王,召見王后瓦實提被拒絕,而廢了她,以致以斯帖有機會成為王后。不久後,王立哈曼為相,所有大臣、官員都要向哈曼跪拜,獨獨一個叫末底改的人不拜。為此,哈曼非常不高興,便向王挑撥說以色列民族不遵重王權,將成為叛亂的根源,應當將之滅絕,國家才能安定,還可奪得他們的財富。王心大悅,就將此事交由哈曼全權處理,所得的財富,還可由哈曼獨得(以斯帖記3:11),且立即將此事通告全國。末底改得知後,便撕裂衣服,披上麻衣,禁食哀哭。此事傳到王宮,王后以斯帖知情後,立刻派人送衣服給末底改。但末底改卻回答:「不是這樣的。」

  末底改期待以斯帖去見王,為自己的民族求得一個存活的機會。然而,以斯帖告訴末底改說:「現在王宮裡不論是誰,沒有王的召見就去覲見王的,就會被處死。除非王向那人伸出金杖。而且王已經一個月沒有召見我了,我怎能去覲見呢?」末底改對以斯帖說:「你不要幻想,以為你在王宮就比其他猶太人安全,你在這個時刻不說話,猶太人自會從別處得拯救,而你和你的家族都將要滅亡。誰知,也許你被安排做王后,正是為了這個時刻。」接著以斯帖就告訴末底改:「請你召聚書珊所有的猶太人為我禁食禱告三天,我與我的宮女也要如此,接著我就去見王。雖然知道這是違法,但是我還是要去。若是一死我也情願。」接著我們都知道以斯帖的結局,當然是很圓滿,王接見了以斯帖。但是我們從以斯帖幾次與末底改的傳話中,可以看出遇到這樣事,她心裡是很害怕的。所以末底改告訴她:「這件事是有關生命,有關整個猶大族族群存亡的,不是衣服的問題。」時,以斯帖回應說:「但是,王若不見我,我不敢去啊!會被處死啊!何況王已經一個月沒有召見我。」接著,末底改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才恍然大悟,開始禁食禱告三天三夜。

   我們從這個故事可以學到什麼?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極大的困難時。會很擔心、很害怕,甚至我們遇到的困難,是大於我們的能力所能解決,就像以斯帖。而她最後決定回到神的面前,她用禱告禁食等候神,神也用祂的方法來處理,親自動祂讓王睡不著,以致王想起末底改曾經救過他的命,當時並未賞賜他,所以此時他想要犒賞末底改,賜給他極大的榮華,使得整件事情大翻轉。所以,在坐的弟兄姐妹,你們若有睡不著的,神要用你。你曾想過嗎?連「睡不著」這種事,神都可以使用?神自己成就大事。因此我相信,不論我們遇到大小的事情,你若願意帶到神的面前,相信祂。你會從害怕當中得著能力,就像以斯帖禱告之後,很坦然地交託。她說:「死就死吧!」詩人曾告訴我們說:「要把你自己交託給上帝,信靠祂,祂會幫助你。」在箴言也提到說,「把你籌畫的事交託給上帝,祂必要成就。」

 還有一點值得學習的,就是以斯帖將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讓神使用。末底改說:「你被安排作王后,不正是為了這個時刻。」神安排你在家庭作丈夫的角色,作妻子的角色,當你的家庭有困難時,你會選擇將困難帶到神的面前,尋求祂用祂的方法來為你解決嗎?就像以斯帖一樣。因為她的交託,以致成為她族人的祝福。神可以使你在家庭中的角色,使祝福臨到你家。

  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認為你的力量很小,不像以斯帖是一個王后。聖經不也告訴我們一個小小的孩子戰勝了大大的巨人的故事,這個人是誰,就是大衛王。當撒母耳膏大衛時,聖經說:「上主的靈從那天起,就與他同在。」上主的靈與他同在,所以大衛可以迎戰歌利亞這個巨人,只用一個小小的石頭,就擊敗他。大衛對歌利亞說:「我打你,是奉上主萬軍統帥之名。」再一次,聖經告訴我們,即使見極大的困難,我們仍可以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來得勝。詩人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是,我們卻是靠我們的上主,我們的上帝。」

   在婚姻關係,家庭關係中,沒有信仰的人,他們可能信靠自己的權力、金錢、名聲、知識。但對基督徒而言,遇到困難時,最大的倚靠就是主上帝。不要忘記,我們的神是連你睡不著,都可以用來成就祂的大事。

3.約瑟與馬利亞

   最後,我們要從約瑟與馬利亞的家庭來學習。當耶穌出來傳道後,拿撒勒有人說:「這個人不是木匠的孩子嗎?他的媽媽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可見,耶穌在拿撒勒被人厭棄。根據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的記載,我們知道約瑟與馬利亞除了耶穌這個孩子之外,還有四個弟弟。但在這個家庭裡面,也有不認同他所作的事情的人。所以,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出來傳道、醫治病人,揀選了十二個使徒之後,「耶穌回到家,一大群人又聚集過來,家裡的人就出來要阻止他。」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給五千人吃飽,又在水面上行走。但是在第七章說:「連他的兄弟也還沒有信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在他的家庭裡,並不是完全得到支持跟相信。你想,你所做的事連你的家人不相信,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難過?別人不相信就算了,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支持,不相信。耶穌的孤單可想而知。

   再說,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耶穌傳道三年多之後,這個母親面對一個更大的打擊,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聖經說:「他的母親馬利亞及一些婦女在現場。」這個場景你可以想像嗎?你的孩子被掛在十字架上,受苦、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有人說這是人間最大的痛。馬利亞──耶穌的母親,她在現場。十字架下面,各各他的現場,一顆破碎的心在那裡,馬利亞遭受喪子之痛。在我們的弟兄姐妹當中,也有人遭受這樣的痛,心破碎之痛。每當面對這樣的家庭,牧師真的是無言以對。當他們問牧師說:「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家呢?」牧師真的沒有答案。但是牧師相信,這時候,信仰就是我們最大的依靠跟安慰,不是嗎?

   我們都相信我們所敬拜的對象,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耶穌,我們的保惠師。祂愛我們,他是我們的避難所。因此,面對這樣的家庭,牧師雖然沒有答案。但是,牧師要問其他的人,我們可以為這個家庭做什麼?在聖經裡面,我們看到那個心破碎的母親,被一個耶穌所衷愛的門徒,接到他自己的家裡住。接,接待,接待一個破碎的心,我想,這正是我們的信仰所教導.我們所當行的事,不是嗎?主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去愛,去接待那最微小的一個。主耶穌曾說:「我鄭重的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差來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牧師在教會裡面,看到許許多多見證。弟兄姐妹,你的家曾經接待過最微小的肢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