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耶穌是誰?


耶穌是誰?
「耶穌問他們:『那麼,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馬太福音16:15-16)
   「法利賽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耶穌問他們:『你們對基督的看法怎樣?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他是大衛的子孫。』耶穌說:『那麼,為甚麼聖靈感動大衛稱呼他為『主』呢?大衛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屈服在你腳下。如果大衛稱他為『主』,基督又怎麼會是大衛的子孫呢?』」(馬太福音2241-45)為甚麼是問法利賽人(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則是指經學教師),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法利賽人認為他們是先知與摩西律法解釋的權威。耶穌當時要說明的,是祂的神性,他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所以,按著肉體說,他是大衛的子孫,但是,按著神性說,祂是自有永有的。
    類似的經文在馬可福音8:27-29和路加福音9:18-21都有記載著,「耶穌和門徒出去,往凱撒利亞‧腓立比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裏的一位。』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馬可福音8:27-29)
  有人以為耶穌是施洗翰,無疑,耶穌與施洗約翰都是傳“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的信息,但施洗約翰只是耶穌的先鋒而已,並不能與耶穌相比。有人以為耶穌是以利亞,無疑,耶穌與以利亞同是偉大的祈禱勇士,他們也同是行神蹟奇事的先知,但以利亞亦不能與耶穌相題並論。有人以為耶穌是耶利米,無疑,耶穌與耶利米同有一個堅忍受苦的心志,但耶利米只是神的先知,他預言“新約”,而唯有耶穌親自以祂的寶血設立“新約”,故此耶利米亦不能與耶穌相比較。
  耶穌基督不大注意別人對祂的認識如何,祂卻要求祂的門徒們對祂有正確的認識。故此,耶穌不單問門徒們有關別人對祂的看法,耶穌更要問門徒自己對祂的看法。
  有位印度小學校長問一名女基督徒學生,為甚麼她不唱印度教的詩歌,而很興奮地唱“大哉,聖哉,耶穌的名?”女孩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後來才說:「除了向耶穌唱讚美詩外,我不願意向任何人唱讚美詩。」
  據四福音的記載,耶穌是木匠的兒子,出身十分卑微,也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著名英國傳道人司布真曾說:「耶穌是世界歷史的中心人物,因為所有歷史上發生的事,都以耶穌的出生前後來定時間的。」而作家Charles Lamb說:「若莎士比亞跑進這房間時,我們會全體站立,但若耶穌跑進這房間時,我們會全體跪在祂面前!」

到底耶穌是誰,竟有這麼多的尊榮?
一.耶穌是基督
  “基督”是希臘文,而它的希伯來文同義詞是“彌賽亞”,是從“受膏”這含意演變而成;基督即受膏者。舊約聖經從未提及彌賽亞是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事實上,以舊約來說,神自己是彌賽亞時代之實踐者。在舊約聖經的寫作後期,“受膏者”更被用以指神所選立之以色列民的拯救者。
  而在舊約和新約間的四百年(史稱為兩約之間的斷代史),“彌賽亞”的意義被不斷的修飾。後來,猶太人盼望彌賽亞來臨的心情更形成為一種深切的政治性的期望。“彌賽亞”在耶穌時代已變成為一種政治領袖的用語。當代猶太人受到羅馬人的統治,故他們深切期望以色列的拯救者,即彌賽亞的來臨,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手,建立地上大衛的王國。所以,對於耶穌當代的猶太人來說,“基督”或“彌賽亞”乃政治上的領袖,以色列人地上的君王。故耶穌很多次不准許門徒們向外人宣講耶穌之“彌賽亞”身分(馬太福音1620),免得人強迫祂作王(約翰福音615)。
  彼得在此認耶穌為“基督”,並不像當代的猶太人,以為耶穌是以色列人政治上的拯救者,他乃認耶穌是神所立的基督,即君王。耶穌的第一重身分:是神所立的君王,祂要治理神的國度,祂要治理屬於神的人。今日信徒有否承認耶穌是我們的王呢?有否將心中的寶座交給耶穌,讓祂坐在我們人生的寶座上,治理我們,供應我們的需要呢?
二.耶穌是神子
  彼得不單承認耶穌是基督,他更指出耶穌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神的獨生子(約翰福音316)。在舊約聖經裏,“神的兒子”這詞很早經已存在,但它多是用於集體性稱謂,即神的眾子。天使有時被稱為神的眾子(創六:1-4;伯一:6,二:1),以色列人亦被稱為神的眾子(申一四:1-2;耶三:19-20;何一:10),以色列的君王們亦被稱為神的眾子(撒下七:14;詩二:7)。但耶穌是“神的兒子”與舊約聖經的用法完全不同。在福音書裏,有不少處記載耶穌稱神為“父”,“我的父”,“天父”。耶穌與神的關係是父子的關係,而這關係是獨特的;“神為耶穌的父”和“神是我們的父”二者是不同的(約翰福音2017)。
  耶穌是神的兒子,祂乃神的獨生子。使徒約翰將這觀念很清楚地表明出來。約翰福音一開始就說:「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約翰福音11)這節經文很清楚地表明耶穌的先存性,即在創世以前祂已存在。約翰繼續說:「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恩典和真理。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這榮耀正是父親的獨子所當得的。」(約翰福音114)“獨生子”原文monogenes即“同類獨有的”(alone of its kind),指出耶穌是神,乃三一神中的子神。耶穌是神的兒子,祂是神!多馬見到復活的耶穌時說:“我的主,我的神。”(約二○:28)耶穌的神性很清楚在新約聖經中記錄下來。可惜常有人過分高舉理性,如近年的新派神學,認為耶穌只不過是人而已,他們認為聖經之所以稱耶穌為“神”,是因為耶穌與神有特殊的關係,因為耶穌順服神。新派人士最大的困難,就是他們不相信聖經是超自然的真理,故他們將聖經超自然的部分刪去,以聖經為一本普通的書。他們完全忽略了基督教信仰是啟示性的,聖經是神所默示的。
  當彼得指出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後,「耶穌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真有福了;因為這真理不是人傳授給你的,而是我天上的父親向你啟示的。」(17節)彼得之所以能說出耶穌真正的身分,完全是因為父神的啟示。由此可知,屬靈的真理,並不是從推理而得,乃藉神的啟示。從彼得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事件中,可再次確證:信心乃建基於啟示。正如保羅說「我告訴你們,凡是被上帝的靈感動的人一定不說「耶穌是該受詛咒的」。同樣,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123
三.耶穌是救主
  「從那時候開始,耶穌清楚地指示門徒,說:『我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在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手下遭受許多苦難,並且被殺害,第三天將復活。』」(馬太福音1621
  耶穌不單要求門徒認識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也要求他們知道祂是救主。耶穌基督到世間來的最大使命之一,就是要為人的罪,死在十架上。「但是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羅馬書58)整本聖經都指著耶穌的死,是為著代替人的罪而死。十字架是耶穌在肉身生活時的中心。馬太用了33%的篇幅去描寫耶穌釘十架前最後幾天的事蹟;馬可用了37%;路加用了25%;約翰則用了42%。據聖經學者R. A. Torrey1856-1928)的估計,在舊約聖經中有333處經文預言耶穌的死,而新約則有175處,可見耶穌的死是十分重要的。耶穌死是為代替我們的罪而死。當彼得後來明白這真理,在書信中寫道:「基督親身把我們的罪帶到十字架上,使我們不再生活在罪中,只為公義而活。由於他所受的創傷,你們得到了醫治。」(彼得前書224
  但當耶穌把祂將到耶路撒冷受害被殺這事告訴門徒時,彼得不明箇中原因「彼得拉耶穌到一邊,勸阻他,說:『不!主啊,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馬太福音16:22)顯然地,彼得當時還未明白以賽亞先知在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所預言的“受苦的僕人”,在彼得的心目中,“彌賽亞”是不會受害的。彼得忽略了“冠冕之前先有十架”這個神的心意。後來,耶穌從死裏復活後向門徒解釋這個事實,說:「..聖經記載:基督要受害,第三天從死裏復活。」(路加福音2446)因為耶穌基督必須先到世間來解決罪的問題,然後才以君王的姿勢榮耀地再來,治理神的國度。希伯來書就解明這個真理:「同樣,基督也一次獻上,除掉了許多人的罪。他要再一次顯現,不是來對付罪,而是來拯救迫切等候他的人。」(希伯來書928)耶穌為罪人死完全是神的旨意,是神救贖計畫中最重要之處。故此,救主也是祂重要的身分。
  耶穌是基督,神子和救主;期盼今日信徒深明祂這三重身分,以祂為主為王,讓祂管理我們的人生。


希伯來書4:15-16 「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相反地,我們的大祭司曾經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經歷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應該大膽地來到上帝恩典的寶座前,好領受慈愛和恩典,作為我們及時的幫助。」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屬天的禮物-小組


屬天的禮物-小組
「他們專心向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使徒行傳2:42)

基督徒的「團契生活」有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直的)上帝和人團契(靈交)
   從伊甸園開始上帝就與人團契互動,創造人並且將人放置伊甸園、在園中走動與人交談,即使人類犯罪破壞這種關係,上帝要與人團契的心意不變仍是主動找人,想與人互動就是「團契生活」這是一段很長的歷史,從揀選亞伯拉罕直到如今,上帝尋找人要與人建立美好的團契關係。「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是有福的!他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詩篇33:12)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14)以馬內利的傳奇,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是上帝向我們示意要與我們建立團契關係與生活,藉著耶穌基督我們重新與帝連結、親近。「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那常跟我連結,而我也常跟他連結的,必定結很多果實;因為沒有我,你們就甚麼也不能做。」(約翰福音155)
第二個層面(橫的),人與人團契(生活)
  透過直線關係去建立橫向關係「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就是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命令。」(約翰壹書3:11)神愛我們的心就是為父母的心他要他的親身子女也彼此相愛建立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也就是教會。「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約翰壹書4:12)這是一種生命連結的態度,我們可以彼此團契生活是因為我們與父上帝、耶穌基督建立團契關係,因此我們家人。
  信徒的團契是與人分享、經常彼此施與和接受,這是屬神子民真實無偽的生活,當希伯來的基督徒信心動搖想要轉回猶太教的時候,使徒寫信給他們鼓勵他們要有更多的團契生活、相及交陪「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持守我們所宣認的盼望,因為上帝的應許是可靠的。讓我們彼此關懷,激發愛心,勉勵行善。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且得救的人。」(希伯來書1023-2439)從這經文中我們發現,信徒間的交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更深與神相交(團契)。

小組(團契)生活的表徵
第一、共同的信仰價值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哥林多前書12:13)曾任英國聖保羅教堂主教約翰•唐恩(John Donne)有句名言「No man is an island, enre of itself. (沒有人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孤島。)”生命是需要相交,但相交也需來自同一的生命:與神連結、與人團契。如此我們才能進入團契生活,經歷耶穌所賜的豐盛生命,因為主所賜的豐盛生命是透過愛的團契來彰顯。
第二、有真實的物質分享
弟兄姊妹可以在實際的物質需要上彼此幫補。學習過團契生活,我們有屬靈的分享,也要有物質的分享,這樣的屬靈分享在神的眼中才有價值。「你們當中有弟兄或姊妹沒得穿,沒得吃,你們卻對他說:「平安!平安!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而不供給他們所需要的,那有甚麼用呢?」(雅各書215-16
  當教會談愛的團契時也需要懂得作物質的分享,去協助弟兄姊妹實質的生活需要。同樣的,我們作物質分享的時候,也需要有屬靈的愛與智慧作基礎,這樣的物質分享對人才有真實的幫助;屬靈分享與物質分享必須並行,才能發揮效果。
  使徒行傳二章42-46節所描述的初代教會景況,他們不僅一起聚會、敬拜、遵守使徒的教訓,也一起擘餅、領聖餐,並存著歡喜、誠實的心一起用飯(一般教會稱之為愛餐)。初代教會的弟兄姊妹在教會聚會結束後,會一起用餐,不只能得著靈裡的供應、身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在其中享受愛的團契。
  行動的道比口傳的道更容易讓人記憶深刻。在樹林教會,當教會在關心一個家庭,母親與孩子都有精神疾病,家庭頓時失去功能,無人打掃與預備三餐,師母就前往去為這個家庭打掃和煮飯,後來婦女牧區的媽媽們開始輪流到家裡去打掃和煮飯幫助他們度過這個特別的時期,也有兄姐陪伴這對母子去就診。還有,我們會發現有許多留學生出國後信主,因為當中有很多都是因為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接受到教會的弟兄姐妹的款待。是的,聚餐、陪伴都是愛的表達,是一種行動的道,物質生活的關懷是一種很實際的愛心關懷,所以,愛的團契若有物質生活的分享和照顧,使人更能體會到團契生活的實際。主耶穌曾經說過:「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約翰福音1335)當我們實踐主的命令,會很自然地吸引人來到祂的面前。
三、彼此饒恕與接納
   能彼此相愛、接納饒恕對方的失敗與軟弱,「弟兄姊妹們,如果有人偶然犯了過錯,你們這些屬靈的人就要用溫和的方法糾正他。你們自己也要小心,免得也受引誘。」(彼得前書6:1)這是我們人性最難以作到的一點,卻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何接納、饒恕彼此的軟弱和失敗?在團契生活中,物質與屬靈的分享是最基本、也是較簡單的,而其中最困難的一部份,是在於如何接納、饒恕彼此的軟弱和失敗。我們都是罪人又活在罪人之中,罪人與罪人之間會有許多摩擦,所以,去接納罪人、彼此饒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沒有主耶穌十字架的恩典是作不到的。
  有許多人不敢加入教會,是因為他們認為教會的人都十分聖潔、屬靈,因而不敢踏入教會。美國一位基督徒暢銷作家楊腓力所著的「恩典多奇異」書中,記載一段他從在芝加哥貧民窟裡工作的朋友所聽到的真實故事:「有個處境悲慘窘迫的妓女來找我,她無家可歸,身體有病,沒錢給兩歲的女兒買奶粉。她聲淚俱下地告訴我,她把大女兒出租給有性怪癖的男人。她出租女兒一小時賺的錢,比她整晚賺的錢還多。她說她只能這麼作,才有錢吸毒…。我不知道應該對這個女人說什麼。最後,我問她有沒有想過到教會求助,我永遠忘不了她臉上一副無辜的震驚表情,她說:『我怎麼會去那裡?我已經覺得自己很爛,教會的人只會讓我覺得自己更爛!』一個人愈覺得自己很爛,理當更能把耶穌當成庇護所;過去那些窘困潦倒的人都湧向耶穌,但今天同樣的人卻不被追隨耶穌的人接納,教會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耶穌有無條件接納的愛與我們團契,在教會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愛,我們需要被主的恩典與無條件的愛充滿,來歡迎與接納需要幫助的人。
  潘霍華說:「一起生活有著不少難處,有弟兄姊妹在享受團契生活的甜蜜快樂,也有肢體在團契生活中失望受傷。這正是信徒生活努力的方向,是共處的操練,也是愛和委身所在。」「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32)
第四、互為屬靈同伴
  聖經注釋家巴刻說:與其他基督徒共享一些社交活動,並不代表與他們「相交」或「團契」(巴刻說並不是要否定這些活動的價值,而是要指出若以為團契就是這些活動就是濫用了基督教所說的團契生活。「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歌羅西書3:16)
  有本書名叫「在禱告中成為同伴」,作者約翰‧麥斯威爾牧師(曾任美國最大衛理公會的教會主任牧師,他的第一項特長是建堂,第二項特長是建立弟兄代禱團隊)他有一個特別的代禱同工,是一位年長的老弟兄,這位老弟兄每次見到約翰‧麥斯威爾牧師都會問他五個問題:「約翰‧麥斯威爾,你這個禮拜有沒有好好靈修、聽主的聲音?」「你有沒有順服主的旨意行道?」「你有沒有濫用權柄?」「你的思想是不是純潔?」最後一個問題最為精采「約翰‧麥斯威爾,以上你的回答,是否誠實?」我們若要過彼此切實相愛的生活,必須先懂得為彼此的生命守望。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10)恩賜是用來服事教會誰是教會?就是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兄姊。我這一生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但最親密的朋友,都是曾經與我一起在禱告中彼此代禱的夥伴,神的愛不斷地加深我們關係的深度,也使我們變成越來越有愛心且值得信賴的人,這樣的生命學習是我們無法獨自一人經歷的,只有在彼此代禱中,相互守望中才能得著。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如何禱告


如何禱告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隱密中的天父禱告。那位看得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會獎賞你。」(馬太福音6:6)

   我們一般在教禱兄姊們禱告時喜歡用這種格式「我們在天上的父……奉耶穌的名禱告阿門!」但聖經中的禱告是活潑的。
 
禱告的時間
  敬虔的猶太人有三個禱告的時間──早上九時,中午和下午三時。他們承認在任何地方禱告都有效;但是他們覺得在聖殿的院裏禱告更是加倍的好。
    但到了新約的禱告時間是「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以弗所書6:18)但是到現在忙碌的時代有些基督徒三餐禱告都很容易健忘
  
禱告的態度
  1.禱告要恭敬與真摰「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詩篇2512)許多宗教都只著禱告的形式,比如禱告的姿勢、用詞和儀式等。但是,關於怎樣禱告,聖經說我們要留意的其實不是形式,而是一些比形式還重要的東西。
  2.謙卑要知道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面對神先做的應該是認罪的禱告,「我們知道上帝不聽罪人,惟有敬奉上帝、遵行他旨意的,上帝才聽他。」(約翰福音9:31)但神聽罪人認罪的禱告,「如果我們向上帝認罪,他是信實公義的,他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所犯的各種過錯。」(約翰壹書19)。罪得赦免的人,在神面前就算是義人;「義人的禱告有很大的功效。」(雅各書516b)。
  3.對的生命「你們舉手禱告,我不聽;不管你們有多少禱告,我都不聽;因為你們雙手沾滿了血漬。你們要把自己洗乾淨,不要讓我再看見你們犯罪,要立刻停止一切罪行!你們要學習公道,伸張正義,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以賽亞書115-17)。「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可福音11:25)
 4.禱告要恆切,不間斷,要鍥而不捨地學習信靠神的應許「因為有一個朋友旅行來到我家,我沒有甚麼吃的好招待他。』假如你的朋友從裏面回答:『別打擾我,門已經關上了;我和孩子們也上了床,我不能起來拿甚麼給你。』怎麼辦呢?我告訴你們,縱使他不因那個人是他的朋友而起來拿麵包給他,也要因那個人一再地懇求而起來,把他所需要的給他。」(路加福音11:6-8)。
  5.主禱文是主留下給門徒的一個禱告的典範,以呼喚天父作開始,隨後是為六方面的需要禱求。首三方面是關係神的事:神的名,神的國與神的旨意。隨的是人的需要:飲食,寬恕與勝過試探的需要。然後以“讚美頌”為結束「我們在天上的父親:願人都尊崇你的聖名;願你在世上掌權;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遭受承擔不起的考驗;要救我們脫離那邪惡者的手。因為國度、權柄、榮耀都屬於你,直到永遠。阿們。」(馬太福音69-13)。
 

禱告的不要
一、不要以禱告為表演
  表演是給人看的。有人用大聲喊叫,表示認真和熱心,有人更加上動作表演,引人興趣。先知以利亞嬉笑拜巴力的假先知,近似謔弄說:「中午時候,以利亞開他們的玩笑說:『大聲點禱告吧!他是神呀!也許他在沉思默想;也許他出去方便;也許他出去旅行了。再不然,他或者正在睡覺,你們要喊醒他呀!』」(列王紀上1827)以利亞所形容的,正合於他們對假神的想法。但我們所事奉的,是又真又活的神。
   二、不要高舉自己
  「你們要小心,不可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虔誠,故意讓別人看見。這樣做的話,你們就不能從天父獲得獎賞。」(馬太福音61):不要作法利賽人式的禱告—偽善的禱告「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偽善的人,喜歡在會堂裏或十字路口站著禱告,故意讓別人看見。我告訴你們,他們這樣做已經得了所能得到的報償。」(馬太福音6:5),徒具形式的禱告,十字路口的禱告。也就是不要作有口無心,順口溜的禱告。
  三、不要重複絮聒不休
  「你開口以前要先想一想,不要輕率地向上帝許願。他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用不著喋喋不休。」(傳道書5:2)當然,如果重複用字,並不是問題﹔但要避免無意義的習慣性套語。喋喋不休說個不停,不僅使與會者生厭,更代表異教的唸經觀念。
  四、不要把禱告變成一篇冗長的講道
  即使非常精彩,也是不適宜的。禱告的對象是神「我的上帝啊,現在求你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歷代志下6:40)講道的對象是會眾,不要弄錯了聚會的性質,也搞不清講話的對象。你的議論再宏偉,也不要向神發揮,只能講給人聽。而禱告靈交是向神講話,也聽神講話。記得嗎?我們到神面前的動因,是自己缺乏而求神施恩,絕不是發表感言。如果我們有心想要幫助別人,對在場的人說話,以禱告方式表達是適當的時候。至於藉禱告攻擊人,或戲笑,批評人,更是對神對人的不尊重。
   五、不單是話語是敬拜
  禱告是我們與神溝通的途徑,也是對上主的敬拜,表達我們對上主的順服,旨意的尋求,並信心的交託,願與神同行。「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詩篇141:2)把禱告文加上旋律就是詩歌聖徒的禱告,是馨香的祭,是主所喜悅的「那香所發出的煙和信徒們的禱告從天使手中升到上帝面前。」(啟示錄84)。
  六、不要只為自己禱告要靠聖靈隨時,多方的,警醒不倦的禱告及代求。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提摩太前書2:1)「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以弗所書6:18)「你們應該一無掛慮;要在禱告中把你們所需要的告訴上帝,用感謝的心祈求。」(腓立比書46)。

禱告的地點
  神是無所不在的神,所以禱告的重於禱告的地方。我們可以“隨處禱告。”「    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提摩太前書28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常常獨自上山禱告﹔那不是為了山上與神更近,而是為了與人更遠。「群眾散了以後,他獨自上山禱告;到晚上還留在那裏。」(馬太福音1423
  耶利米被囚在地下牢獄的淤泥坑裏「於是他們抓住我,用繩子把我墜入瑪基雅太子的井裏。這口井在宮廷的監獄裏,井裏沒有水,只有淤泥,我就陷在淤泥中。」(耶利米書386),但他仍然禱告,而且得神的啟示。
  先知約拿悖逆神,被丟在深海裏,吞在大魚腹中;他在那裏經歷了悔改和復興,他禱告神「上主啊,我在遭難的時候呼求你,你回答了我。我從陰間的深處向你求助,你垂聽了我的祈求。」(約拿書22
  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雖然在聖殿裏禱告,實只是在“自言自語。”「那個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別人那樣貪婪、不義、淫亂,更不像那個稅棍。」(路加福音1811)那樣的禱告,不能透過天花板,更不用說達到神的面前了。
  
禱告的姿勢
    但以理是習慣的“雙膝跪在神面前禱告。”「但以理聽到這詔令已經簽署了,就回家去。他的屋子頂上有一個房間,窗戶朝向耶路撒冷。但以理在開著的窗子前跪下,照他往常的習慣,每天三次向上帝獻上感謝和禱告。」(但以理書610)這是他公開的見證。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俯伏在地禱告。” 「他稍往前走,俯伏在地上,禱告說:「我的父親哪,若是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太福音2639)當然,那是在夜深林密的園裏,不是在大路邊。但祂教訓人“站禱告。” 「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先要饒恕得罪你們的人;這樣,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的過錯。」(馬可福音1125)至於耶穌自己有時“舉目望天”禱告。「於是他們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親哪,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垂聽了我。」(約翰福音1141「耶穌講完了這些話,就舉目望天,說:「父親哪,時刻已經到了,求你榮耀你的兒子,好使兒子也榮耀你。」(約翰福音171
  保羅和以弗所的長老們,在米利都的海岸上,“跪下同眾人禱告” 「說完了這些話,保羅就跟他們全體跪下來祈禱。」(使徒行傳2036),是何等美好!
  大衛王“進(帳幕)去,坐在耶和華面前。” 「大衛王進了聖幕,到上主面前,坐下禱告說:「至高的上主啊,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我真不配得,我的家族也不配。」(撒母耳紀下718)這是坐禱告的例子。
  希西家王病弱垂危,所以躺禱告。「希西家轉臉向著牆壁,禱告說:」(以賽亞書382
  舊約裡的禱告也沒有固定的姿勢,可舉手(詩篇282),站立(撒母耳記上126),屈膝跪下(列王紀上854;以斯拉記95),屈身在地將面伏於兩膝之間(列王記上1842),禁食與披麻蒙灰(但以理書93)。
  在一般情形之下,禱告時總該保持敬畏的態度。盤踞和翹腳,也不好看;更不應在禱告時干擾附近的人,或表現輕浮或態度不恭敬,都會吸引旁觀的人注意。
  不錯,禱告是向神,但要記得,禱告也是在人的面前開始的。不當的舉止,給人看了實在很難與敬虔的心連在一起也很難喚起眾人同聲說阿門的共鳴心意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基督徒面對疾病


基督徒面對疾病(詩篇103:2-3)
「我的靈啊,要頌讚上主,不要忘記他的仁慈。他赦免我所有的罪;他治好我一切的病。」

  「耶穌在路上看見一個生下來就失明的人。他的門徒問他:「老師,這個人生來就失明,是誰的罪造成的?是他自己的罪或是他父母的罪呢?」耶穌回答:「他失明跟他自己或他父母的罪都沒有關係,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作為。」(約翰福音9:1-3)。可見當時一般的猶太人認為,疾病與犯罪有密切的關係。
  早期以色列人認為,疾病的發生與醫治都與神有關。遵守誡命的人將不會生病,得到疾病的人應求神醫治,因此甚少藉助醫師與藥物。在醫學發達的今日,我們是否應專一依靠神,一概拒絕醫師與藥物?或是除了依靠神以外,也可以吃藥和看醫師?究竟疾病從何而來?《聖經》對醫藥有何看法?基督徒應如何面對疾病?以下擬探討此問題。
  「如果你們聽從這些誡命,切實遵行,上主─你們的上帝會信守他向你們祖先許下的諾言,堅守他與你們訂立的約,以不變的愛待你們。..上主要使你們無災無病,不讓你們再染上在埃及患過的那些可怕的疾病;他要把那些可怕的疾病加在你們敵人身上。」(申命記7:1215)疾病可以歸因於人叛逆神而帶來的咒詛。當我們聽從神的命令,祂必愛我們,賜福與我們,使一切的病症離開我們。
  「如果你們不聽從上主─你們的上帝,不切實遵行我今天頒佈、他指示你們的一切法律誡命,你們就會遭受以下各種災禍:他要使傳染病猖獗,直到你們在將佔領的那土地上滅絕。上主要以傳染病、毒瘡、熱病打擊你們,又以旱災和灼熱的風毀滅你們的穀物,直到你們全部滅亡。」(申命記28:1521-22)倘若我們不謹守遵行神的命令,祂就必將至重至久的病,加在我們和後裔的身上,直到我們滅亡;例如神直接伸手用瘟疫擊殺犯罪的百姓(民十四37,十六49,二十五9)。因此,健康是順服神的賞賜,而疾病是不順服神的懲罰。
  魔鬼是靈,有超自然的能力,也能使人生病。例如牠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約伯記2:7);有一個女人被鬼附著,駝背了十八年(路加福音13:11);在格拉森有人被鬼附著而發瘋,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裡(路加福音8:27)。因此,如果沒有神的保守,魔鬼也會使人生病。
  「罪從一個人進入世界,因著罪,死接踵而來;於是死亡臨到了全人類,因為人人都犯罪。」(羅馬書5:12)自從始祖犯罪後,罪就進入了世界,人類受到敗壞的轄制,從此開始有生病和死亡的現象。例如生活放縱而酗酒,會使人受傷生病(箴言23:28-35)。而現代醫學則認為疾病發生的原因很多,有物理性因素,例如到高山旅遊,因氣壓降低可引起高山病。有化學性因素,例如噴灑農藥可引起中毒。
  有生物性因素,例如各種病原微生物可引起傳染病。有遺傳性因素,例如高血壓、精神分裂症是會遺傳的。有先天性因素,例如孕婦感染梅毒,可致胎兒患先天性梅毒。
  有免疫性因素,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能對自身組織的抗原產生免疫反應,並引起組織損害。有精神、心理因素,例如長期的憂慮、悲傷,容易引起精神分裂症、高血壓病、消化性潰瘍、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
  在舊約時代,人們認為只要聽從神的話語,行祂眼中看為正的事,就不會生病「他說:「如果你們服從我,做我認為正的事,遵守我的命令,我就不用那懲罰埃及人的疾病懲罰你們。我是醫治你們的上主。」」(出埃及記15:26)。因此,以色列百姓不重視醫藥的學問,《舊約聖經》中很少談論醫師和藥物。而鄰國埃及則重視醫藥的知識,當時的醫藥與宗教、占卜有關。「約瑟吩咐伺候他的醫師用香料薰他父親,醫師就用香料薰了以色列。」(創世記50:2) 
  醫師中有法師、術士,因此藥方包括符咒。所以一般人找醫師,是與拜偶像有關。就像今日在台灣的鄉下,有人受驚嚇,要到廟裡去收驚;有人生病,到廟裡去求符咒,焚燒後與水一起喝下,是藉助拜偶像來醫病。
  聖經裡耶穌也被稱為醫師「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裏』」(路加福音4:23)
  歷代志作者曾批評猶太王「亞撒作王的第三十九年,因患了嚴重的腳病而瘸腿;即使在那時候,他也沒有祈求上主的幫助,只去求問醫師。」(歷代志下16:12)。約伯生病時,曾責備朋友說:「你們的謊言掩飾了你們的無知;你們是不能治病的醫師。」(約伯記13:4)。可見當時的人對醫師是沒有信心的。
  舊約的觀念認為疾病是神降下的災禍,倘若沒有神的醫治,絕對無法痊癒;而且神醫治時,並不須要藉助藥物。因此舊約時代,很少記載醫師和藥物。例如亞伯拉罕帶著妻子撒拉寄居在基拉耳,因為撒拉長得很漂亮,亞比米勒王差人把撒拉取去,想娶來為妻。神因撒拉的緣故,使亞比米勒家中的婦人不能生育。後來,王將撒拉歸還亞伯拉罕,他向神禱告,神就醫好了亞比米勒和他的妻子,並他的眾女僕,他們便能生育(創世記20:1-18),並沒有藉由醫師和藥物。但在《舊約聖經》中,和合本譯本卻有「良藥」的記載。
  例如要留心聽父親的訓誨,「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存記在你心中。因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箴言4:20-21) 當神要向敵人報仇,刀劍必吞吃得飽,飲血飲足;埃及的民雖多服「良藥」,總是徒然,不得治好「論到關乎埃及王法老尼哥的軍隊:這軍隊安營在幼發拉底河邊的迦基米施,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第四年所打敗的。埃及的民哪,可以上基列取乳香去;你雖多服良藥,總是徒然,不得治好。」(耶利米書46:211)。在聖經裡也早就告訴我們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壯為此神告訴我們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良藥」的希伯來文字根為,意思是醫治、使健康,並沒有藥物的含義。
  在新約的時代,有許多非專業的醫師,他們採用神祕的方法來治病,但對病情卻無幫助。例如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馬可福音5:25-26)。
  後來希臘的醫藥興起,他們培訓專業的醫師,並以科學的方法製藥,確實解決病人的痛苦。所以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馬太福音9:12
  在《新約聖經》中,也記載著藥物的使用。例如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撒瑪利亞人用酒和油為傷者塗抹傷口(路加福音10:34)。酒含有酒精的成分,有消毒的功能;而油是指橄欖油,有潤滑和保護皮膚的作用。又如在《啟示錄》中,耶穌勸告老底嘉教會要買眼藥擦眼睛,使他們能夠看見(啟示錄3:18)。因為老底嘉城以眼科醫師及眼藥產品而名聞當代。
  《聖經》並未對看醫師和吃藥提出直接的看法,醫治確實來自至高者,但神也創造了各種行業的人才我們仍應尊敬醫師,他是也是神造的。神使大地生長藥材,祂賜給人醫學的知識。所以,醫師用藥材治病,減少人的痛苦;藥劑師用藥材配製香甜的合劑,和治療疾病的膏藥。他的工作沒有止境,直到醫好了世上的人。
  我們患病時,不要失望,醫師和藥物也是神用以治病的工具。基督徒生病時,應先禱告依靠神,其次也要看醫師和吃藥,這是合神旨意的行為。神是宇宙的主宰,人類的生命是操在神的手中。所以我們要學習依靠神,相信祂..他背負了我們的軟弱,擔當了我們的疾病。」(馬太福音8:17)。我們要用信心向神祈禱,並求神赦免過犯,也可以請教會的兄姊一同代禱,相信神會垂聽我們的禱告(雅各書5:14-16)。
  「在我們的各種患難中,他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他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種患難的人。正像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難,我們也藉著基督得到許多安慰。」(哥林多前書1:4-5)約伯遭受魔鬼擊打,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他的三個朋友來安慰他,他們認為疾病與犯罪有關,希望約伯能認罪悔改(伯四1-9,八1-7,十一1-6)。約伯回答說:「不管我是不是已經離棄了全能的上帝,在這樣的患難中,我需要忠心的朋友。」(約伯記6:14)。追究生病的原因,無法使病人得到安慰;所以對於患病的屬靈夥伴們,我們應該用愛心對待他,使他感受到神的愛。


註解:
1.醫師:
創世記50:2  約瑟吩咐伺候他的醫師用香料薰他父親,醫師就用香料薰了以色列。
歷代志下16:12   亞撒作王三十九年,他腳上有病,而且甚重。病的時候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師。
約伯記13:4  你們是編造謊言的,都是無用的醫師。
耶利米書8:22    在基列豈沒有乳香呢?在那裏豈沒有醫師呢?我百姓為何不得痊癒呢?
馬太福音9:12    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師,有病的人才用得。
馬可福音2:17    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師,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馬可福音5:26    在好些醫師手裏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
路加福音4:23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師,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裏』」;
路加福音5:31    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師;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路加福音8:43    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醫師手裏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
哥羅西書4:14    所親愛的醫師路加和底馬問你們安。

良藥
  4:22    因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
  12:18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13:17   奸惡的使者必陷在禍患裏;忠信的使臣乃醫人的良藥。
  17:22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30:13   無人為你分訴,使你的傷痕得以纏裹;你沒有醫治的良藥。
  46:11   埃及的民( - 原文是處女)哪,可以上基列取乳香去;你雖多服良藥,總是徒然,不得治好。
   
猶大跟以色列交戰( 王上 15:17-22
歷下

16:1猶大王亞撒在位的第三十六年,以色列王巴沙侵犯猶大,在拉瑪築壘設防,目的要切斷進出猶大的一切交通。16:2  於是亞撒王把聖殿和王宮寶庫裏的金銀都運到大馬士革,到利亞王便‧哈達那裏,對他說:16:3    「我們的長輩曾經是盟友,讓我們也結盟吧!這些金子和銀子是送給你的禮物。請你跟以色列的巴沙王解除盟約,使他不得不從我的領土把軍隊撤走。」16:4  便‧哈達同意亞撒的建議,就派他的統帥領軍去攻打以色列的城鎮。他們攻下了以雲、但、亞伯‧伯‧瑪迦,以及所有在拿弗他利儲藏貨物的城鎮。16:5  巴沙王聽到所發生的事,立刻停止建築拉瑪的堡壘,丟下那裏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