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禮拜的秩序


禮拜的秩序
「因為上帝不要紛亂,而是要我們和諧。」(哥林多前書14:33a)

   對於今日的基督徒來說,每個禮拜天準時到教堂做禮拜已經不太容易。工作的無奈,使得許多基督徒不太能按著教會的要求準時到教堂;而且今日資訊發現,使得許多人可以在網路上聽到不同牧者優秀的講道;觀念的驅使,使得不少人認為可以在家裡做禮拜,不需要到教堂裡。
舊約時代的崇拜﹕差不多所有聖經學者都同意崇拜的起源來自十誡中的第四誡:遵守安息日(出二十8-11;申五12-15),出埃及記208-11,神在七日中特別指出有一日要用來注意增添屬靈生命的需要。後來神在出埃及過程中,特別吩咐摩西建立會幕,使神的子民能有一固定地方敬拜神。再過一千多年,神又吩咐所羅門王建造宏偉的聖殿,目的是使以色列人認識到神的同在,又可以按時敬拜神,獻祭給神。神還特別制定崇拜的儀式,祭司的衣著,百姓的責任,在利未記中有詳細的吩咐。神指定日期,地點,方式敬拜他,因為神喜悅他的百姓親近他,向他表示感激,奉獻,保持神與人之間的溝通暢通無阻。
新約時代的崇拜﹕在耶穌時代,和後來使徒保羅時代,在聖殿敬拜是理所當然的,以色列人一直遵行律法在聖殿敬拜神。耶穌滿了十二歲,可以參加聖殿敬拜,他的父母帶他去聖殿參加崇拜(路加2章)。除了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之外,流散居住在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也到處建造會堂,繼續敬拜神,學習舊約時代律法書,教導孩童認識以色列神。
所以無論是舊約時代的祭壇、會幕、聖殿、會堂之敬拜,還是新約時代的家庭式敬拜,或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政府下,成為合法之後的教堂敬拜,可以說都是一種集體共同式的敬拜。從舊約時代的歷史觀之,屬上帝的百姓若能聚集在聖殿共同敬拜上帝,就是一種祝福的象徵。反之,若聖殿被毀,百姓四散到各地,導致無法共同聚集敬拜時,就是一種上帝的懲罰與詛咒之記號。
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記的大規模聖殿崇拜,正是在五旬節時候,天下各國的猶太人都遵守規定回聖殿敬拜神。那一天,聖靈降臨,彼得証道,見証耶穌救世的真理,當日就有三千人受浸,這是聖殿崇拜的大聚會。保羅書信中多次提及早期信徒作禮拜的傳統,他在希伯來書1025就鼓勵神的兒女要經常聚會敬拜神﹕「不要像某些人放棄了聚會的習慣,卻要彼此勸勉;既然知道主的日子快到,你們更應該這樣。」在寫給提摩太和哥林多教會的信中,保羅教導許多有關信徒參加崇拜、奉獻、守聖餐等應有的態度。
集體敬拜不只使個人靈命健壯,同時也加強整個教會的屬靈能力,加強為主發光作見証的功能。你曾見過有多少個 “孤單”的信徒領多少人信主,不合群的人根本就缺少 “群體”力量的支持。久而久之,信心靈命都軟弱,到後來,連信仰都沒有了。「一個人跌倒,另一個人可以扶他起來。如果孤獨一個人,跌倒了沒有人扶他起來,他就倒霉了。」(傳道書4:10)
盧俊義牧師分享:「信仰態度有要求,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越來越多傳道者都不敢要求信徒遵守教會規律,特別是禮拜秩序,主要原因是教勢越來越衰微的這個時代,深怕有所要求,信徒不再來聚會而換到另一間教會去,此其一。再者,就是傳道者自律之力不足,當然就無法對信徒有所要求,大家都睜一眼閉一眼,結果教會生活規律越來越亂。三是傳道者雖然有自律,但卻不敢要求信徒跟隨,只為了要當爛好人,或是不想傷教會和氣,這樣,就很難將教會應該有的信仰秩序建立起來,這結果很容易讓有某種企圖心的人進入教會團體中興風作浪。近十多年來,我們台灣長老教會失序的情形一再發生,並不是沒有原因,就是因為傳道者自律低,有能力的長執、信徒打從心底壓根兒就瞧不起傳道者,因此,無論他說甚麼,也不會聽從,甚至還會發生長執、信徒要求傳道者配合他的需要辦事,這真的是很不應該啊!」
  「禮拜」可說是屈服在上帝面前,向上帝表達敬畏的禮儀。詩篇九十五篇6節詩人以慎重的態度邀請我們:「來吧,我們來俯伏敬拜他!來向創造我們的上主跪拜!」這邀請告訴我們,應該來到上帝的面前,以謙卑的行動,藉著屈身─即彎腰鞠躬及跪下來敬拜上帝,這行動即是一種禮儀,是向上帝表達敬畏、尊崇的方式,甚至是向上帝表明我們願意屈服於祂的生命態度,以這樣的態度加上藉著禮儀表達出來的行為就是「禮拜」。所以,禮拜無需限定於某種固定的型式或程序,而是藉著任何可能的禮儀所表達出來的「屈身」、「跪下」的謙卑態度。不管哪種教派的禮拜,但若參與的人是以謙卑的態度到上帝面前,即使所使用的型式不同,都會是上帝所悅納的禮拜。
   有個故事說:某人在夢中被天使帶到天堂,要他在那裡觀摩其他教會的禮拜,禮拜中他明明看到許多人正坐在他身旁,唱詩時也看到大部份的人嘴巴都一張一合,但他就是聽不到任何的聲音,這讓他感到很納悶,直到禮拜結束,他忍不住問天使:「為什麼我聽不到這些禮拜的人所發出的任何聲音?」天使告訴他:「你聽不見他們的聲音是因為這個教會裡的人,不管是司琴、聖歌隊、司會、會眾、甚至牧師,都只是習慣性地在應付禮拜,那不真誠的禮拜所發出的聲音是天堂裡聽不到的。」
  之後天使又帶他到另一個教會去,途中他心裡一直在想:「剛剛那個教會的人真是差勁,要禮拜也不認真一點,這樣不誠心又不專心的禮拜,怎麼可能蒙上帝悅納嘛!」不一會兒,他來到另外一個教會,教會中的每一個人禮拜時都滿臉榮光的樣子,他同樣看到會眾在做些類似祈禱、唱詩的事,但奇怪的是,他同樣聽不見任何聲音,當他轉頭看著天使,卻發現天使似乎也很投入的在參加這場禮拜。他再次納悶,待禮拜結束,不等這人開口,天使即先問他:「你是不是又聽不見任何聲音?」他說:「是啊!但我看?怎麼好像很融入的樣子,這究竟怎麼回事?」天使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剛剛看到別人軟弱時,心裡瞧不起他們,甚至驕傲起來,那不夠謙卑的態度,再次使你充耳不聞,除非心中有愛、有謙卑,否則是聽不見禮拜中的讚美聲音,更聽不到講道中的信息的。」
  這人從夢中驚醒,謙卑的向上帝認錯,原來他常常覺得禮拜乏味、無聊、得不到幫助或餵養,不是因為禮拜的型式或詩歌、信息的好壞,而是自己沒有謙卑、真誠、專注的參與在禮拜之中。
參加禮拜有幾點是很重要的:
1. 不可以遲到/早退:既然來教會參加主日崇拜,是為了敬拜神,那我們怎麼可能禮拜開始後,才慢條斯理的從外面晃進來呢?如果你要去參加重要的面試,一定會好好梳理,提早到面試地點等候吧?或是和心愛的人約會見面,也會慎重其事的前往赴約吧?那麼,我們的神,比不上面試官,比不上情人重要嗎?聽說連老蔣總統都非常敬畏上主,到士林官邸雅歌堂做禮拜也不敢遲到呢。
2. 不要打瞌睡:一樣的道理,和重要的人見面,你會打瞌睡嗎?禮拜進行之間,只有牧師講道那25分鐘是不用站起來,而是一直坐著的,聽講屬神的信息,對週間沒有讀經靈修習慣的人,那25分鐘是你7天內唯一聽上帝話語的機會,打瞌睡豈不浪費了?還有,坐在台下看台上感覺很遠,其實台上看下來,誰打瞌睡,誰挖鼻孔,連最後一排,都看得清清楚楚啊!
3. 不要講話:禮拜進行中,請不要講電話,也不要和旁邊的弟兄姊妹講話。有什麼事情那麼重要,可以超過你和阿爸父神的交通?有事不能結束後再講嗎?禮拜中講話,不僅自己輕慢神,也干擾主內兄姊的敬拜,這是不妥的。
4. 不要滑手機:禮拜進行中,這些和敬拜神完全無關的行為,只是突顯你不把上主當一回事,而且再說一次:從台上看,真的是一清二楚。聖歌隊也是一樣,聖歌隊員在舊約時代是利未人,代表會眾向上主獻上讚美,更應為分別為聖,夏季拿著週報當扇子猛搧風,台下幾百會眾看在眼裡,實在很難看呀!
5. 服事不應取代敬拜:我們的教會,有許多人參與服事,我們要感謝他/她們的辛勞。不過,來教會還是敬拜上主排第一,其他都是次要,事工單位應該妥為安排人力調度,不要有人因為固定服事走不開,而剝奪了敬拜的機會。其實,「服事不應取代敬拜」還有另一層意義。禮拜進行中的所有舉止,都是了敬拜神,所以,會眾唱詩歌,是獻給神的;聖歌隊讚美,是獻給神的;樂團演奏,聲樂家獨唱,都是獻給神的,千萬不要以為是表演給你聽的,這裡不是音樂表演廳,這裡是上帝臨在的禮拜堂。
做禮拜之於基督徒,是一種義務、是一項權利,更是一種見證;是領受福分的途徑,也是身心靈得安息的管道;是信仰生命成長的機會,更是學習遵行主道的操練。做禮拜的藝術,不是一種消極的束縛,更是一種積極得福的建議。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馬利亞與耶穌的地位


馬利亞與耶穌的地位?
「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
                                                                      (使徒行傳4:12)
馬利亞崇拜演化史
  公元第四世紀以前,馬利亞只是被奉為聖徒中的聖徒,或用聖像來紀念她而已,沒有被膜拜的跡象。然而基督教被奉為國家宗教以後,因受異教影響,馬利亞的地位日漸提升,甚至被視同女神一樣的偉大,甚至超過了耶穌的地位。如今馬利亞在天主教裡享獨特地位。她的地位被高於任何一個聖人、使徒,甚至許多天主教徒都將她放在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的等同地位上。馬利亞幾乎也被視為擁有救贖能力。但是在基督教裡,馬利亞僅是凡人一個。
  不可否認馬利亞的信心與順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如保羅的勇敢與堅持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但是十六世紀,從宗教改革者設法扭轉馬利亞錯誤的形像,認為她已僭越了耶穌基督的中保地位。而天主教方面,反宗教改革運動者則於天特會議(1546-63年),宣佈了聖母馬利亞的無罪和永久童貞。


神學觀點
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觀點
  天主教認為馬利亞是神特別為誕生耶穌而派到人間的,所以她是無罪之身,不同於其他凡人,天主教也因此認為她升天後成為中保聖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神學家盧德維格·奧脫(Ludwig Ott)認為馬利亞是人類服從的代表,和夏娃是剛好相反的象徵,他同時認為迦納婚宴的故事可以支持靠馬利亞代禱的觀點。
  天主教的官方文獻顯示:「馬利亞要是符合兩個條件,就實在是『神之母』了。首先,她確實是耶穌的母親;其次,耶穌確實是神。」聖經馬利亞確實是耶穌的母親,但是聖經寫成以後很久,到公元4世紀,教會確認「三位一體」為信條,這時耶穌承認為神。
  東正教認為馬利亞是神特別選為誕生耶穌的人。她本身也是凡人,受亞當的原罪(就是死亡)的傳染;但是她從小就已經完全順從神,依靠神的恩典脫離罪惡。東正教會認為她就是人類回答神之「是」,來彌補和解放人類脫離夏娃之「非」及叛逆。東正教會稱聖母馬利亞為"Theotokos",就是誕生神(耶穌)者;也譯成「誕神者」,「誕神女」,「上帝之母」。 

新教觀點
   1.反對馬利亞為神之母的說法(馬利亞不是神)認可馬利亞為耶穌在地上時的生母,也就是為人耶穌的母親,並不認可是基督神性的母親或「上帝之母」。基督的神性非受造,源於太初之道,與父神同質且同榮同尊,而馬利亞只是蒙恩受造的平凡女子,及耶穌人性的孕母,不應賦予神性被高舉為神之母,因此反對天主教向馬利亞公開的敬禮及請託代禱的行為,反對天主教及東正教於教堂中擺設或懸掛聖母及聖徒塑像,此舉被視為褻瀆上帝的聖徒崇拜及偶像崇拜行為。
   2.不接受馬利亞無罪之身的說法,「因為耶穌無罪,所以馬利亞必須無罪」,說起來也是有問題的。且不談原罪論的差異,依照這樣的推理,馬利亞無罪,所以馬利亞的父母也都必須無罪推衍到最後,連亞當都無罪!
  3.馬利亞可為中保的說法並不符正典的記載。向馬利亞請託禱告嚴重的侵犯基督為神人中間唯一中保的角色,更違犯了舊約摩西律法中禁止活人與死人溝通的禁令「掃羅死了;因為他對上主不忠,沒有聽從上主的命令。他求問死人的靈,而不求問上主,因此上主擊殺他,把王位給了耶西的兒子大衛。」(歷代志上10:13-14)。為信徒代禱可倍加蒙神垂聽的說法也不符四福音的紀錄。
  4.反對為終身最高尚的童貞女的說法,在第四世紀之前,已出現一個信條:即是馬利亞生基督後仍終身為童女之說。也就是聖母升天及終身童貞的傳說,更無可靠歷史及正典的佐證,相對的「但是在她生孩子以前沒有跟她同房。孩子出生,約瑟就給他取名叫耶穌。」(馬太福音1:25)耶穌在自己的家鄉不受歡迎,村里的人怎麼說他呢?「他豈不是一個木匠?他不就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瑟、猶大,和西門的哥哥嗎?他的妹妹們不是都住在我們這裏嗎?」於是他們厭棄他。」(馬可福音6:3)
  5.反對對馬利亞表達了一種「崇拜」的態度。「上主與他們立過約,吩咐他們說:「不可拜別的神明,不可向他們跪拜,不可事奉他們,也不可獻祭給他們。」(列王紀下17:35)由於天主教和新教都認為,「崇拜」這個詞只可用於對上帝敬拜,但是也有天主教徒認為,少數新教徒認為天主教崇拜聖母是對天主教信仰的攻擊。傳統上,天主教會反對使用「崇拜」這個詞來描述對聖母的態度,他們使用「恭敬」或「敬禮」這兩個詞。但這兩個字在我們的解讀應該要不具有任何神性存在的。

歷史性和信仰上的耶穌基督角色
  因《福音書》記載耶穌和他的母親馬利亞的關係時,往往在言談中異於常人。這是因為這裡的耶穌角色已經是信仰上的基督,而非歷史存在的耶穌基督,是救世主的角色,而非凡人。因此耶穌對其母親的言談就帶有權威性──近乎長輩口吻的權威。然而馬利亞尚能知子之心,這點十分可貴。
  1. 耶穌十二歲時隨著父母上耶路撒冷聖殿赴節期,節期過後耶穌留在殿裡與文士學者談道。當馬利亞找到他時,耶穌回答他以「天父之事」重於「親子之情」。「他的母親對他說:「孩子,為甚麼你這樣待我們?你父親和我非常焦急,到處找你呢!」耶穌回答:「為甚麼找我?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的家裏( 「在我父親的家裏」或譯「關心我父親的事」。)嗎?」(路加福音2:48b-49)
  2. 耶穌偕母親赴迦拿婚筵,親威家的酒已經用完,其母求助於耶穌。「酒喝光了,耶穌的母親告訴他:「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請別勉強我做甚麼,我的時刻還沒有到呢。」(約翰福音2:3-4)最後耶穌還是顧全了母親的面子,用水變成美酒。
  3. 耶穌在加利利省傳道時,馬利亞帶著他的兄弟們找到他,耶穌竟然無情的回答:「有人告訴耶穌:「你的母親和兄弟站在外面要見你呢!」耶穌對他們說:「那些聽了上帝的信息而實行的,就是我的母親和兄弟!」(路加福音8:20-21)
  4.馬利亞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耶穌被釘十字架時,馬利亞的心碎了,因她親自看到其子的痛苦,又撇下她而死去。但耶穌在斷氣前一刻也關心其母,吩咐門人約翰要關照其母馬利亞以後的生活。「站在耶穌的十字架旁邊的,有耶穌的母親、他的姨母、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看見他的母親和他所鍾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瞧,你的兒子!」接著,他又對那個門徒說:「瞧,你的母親!」從那時起,那門徒接耶穌的母親到自己的家裏住。」(約翰福音19:25-27)
  無論如何,馬利亞懷孕耶穌時便尊主為大,因為她知道自己所懷的是「聖胎」,是救世主耶穌。正因如此,所以馬利亞十分瞭解耶穌的言談與口氣。儘管這般,馬利亞在當代的社會是受尊敬的。記得一次有個婦人就在人群中大聲叫著:「耶穌正說這話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從人群中大聲對他說:「那懷你胎和哺育你的真有福啊!」」(路加福音11:27)。正因為這樣,馬利亞在歷史上始終都受尊敬,因為相信救世主耶穌基督由她而出。
  歸根究底,天主教會崇拜「聖母馬利亞」的神學根據是「教宗無謬說」與「教會傳統」的認定,而非以《聖經》為依據,因此「馬利亞崇拜」的根據就有下列內容:
  1).耶穌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馬利亞名義上是約瑟的妻子,但生下耶穌之後,並沒有嫁給他,以持守永遠童貞。天主教的神父與修女便是據此理由而主張守貞與獨身。
    2).馬利亞因為沒有原罪,才可能「童女感孕」,因此才能夠生下耶穌而成為「上帝之母」。
    3).馬利亞死後復活,又肉身昇天,與榮耀的基督一樣。
    4).馬利亞為信徒祈禱的對象,與基督同為罪人的「中保者」與「救贖者」。
  天主教的這類「馬利亞信仰」,可以說是新教(改革教會)所拒絕的,因為這一信仰不為聖經的教訓所支持,僅是羅馬天主公教會的牢不可破之信仰傳統。


註解:
聖經提到的部分
1.馬太福音提到馬利亞的名字五次。
2.馬可福音只有一次提到馬利亞的名字,另有一次提到她作為耶穌的母親。
3. 路加福音在耶穌降生的故事裡(第一章和第二章)提到馬利亞的名字次數最多的福音,有16次。
4.約翰福音提到馬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兩次,但沒有提及她的名字。一次在迦拿的婚宴上,這一事件之在約翰福音中被提及是四部福音中唯一一段記載耶穌與馬利亞對話的段落。耶穌沒有稱她為「母親」,而是「女人」,這在當時是一種尊稱,相當於現在的敬稱「我的女士」。另一次則是在耶穌受難時。
5.使徒行傳,耶穌升天之後,馬利亞與「耶穌的兄弟們」還有十二門徒一起聚集在最後晚餐上祈禱。
6.啟示錄「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上戴著一頂有十二顆星的冠冕。」(啟示錄12:1a) 這可能將馬利亞與創世紀中「踏碎毒蛇頭顱的女子」,還有啟示錄中「身披太陽的女子」聯繫在一起。
  「那女人生了一個男孩子;這孩子將來要用鐵杖統治萬國。但是,這孩子被提到上帝的寶座上去。那女人逃往荒野,到了上帝為她預備的地方;在那裏,她要受照顧一千兩百六十天。」(啟示錄12:5-6)雖然約翰沒有明示那就是馬利亞,但這種確信自古以來就存在。

家庭與早年生活
  馬利亞在加利利的小鎮拿撒勒與她的父母一起定居下來,並且正當她與約瑟訂婚的時期—這是猶太婚姻的第一步—此時天使加百列向她預報受聖神感孕,成為預定的彌賽亞之母的事。馬利亞以純全的美德與謙卑順從了神的意思,「我是主的婢女;願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加福音1:38)

  「耶穌基督誕生的經過是這樣的:他的母親馬利亞已經跟約瑟訂了婚,但是在成婚以前,馬利亞知道自己已經由聖靈懷了孕。她的未婚夫約瑟為人正直,但又不願意公開羞辱她,卻有意要秘密解除婚約。」(馬太福音1:18-19)但上主的使者在異像中出現指示這事的緣由,於是約瑟勇敢地娶了馬利亞為妻,就是不與他的新婚夫人同房(履行夫妻義務)。如果約瑟不娶馬利亞過門,馬利亞的麻煩可就大了,因為按照猶太律法,未婚女子因淫亂私通懷孕,是要用石頭打死的。馬利亞未婚而懷有身孕,約瑟娶了她,等於是救了她一命。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擁抱


擁抱(路加福音15:18-20)
  中東有一個習慣,做父親的在子女面前走路,越慢越有尊嚴。當浪子回頭,他爸爸跑上去擁抱他,連連與他親嘴。但浪子的父親看到兒子時,不顧尊嚴,跑過去擁抱他,與他親嘴。
  小嬰兒,尚未爬尚未行時在父母親的懷抱中裡,是最舒服、快樂的。孩子很喜歡被人抱在懷裏,尤其是當他們想要睡覺時,一抱入懷中就會慢慢地睡著擁抱對他們來說是安全感。什麼時候我們會張開雙臂,將人抱入懷中呢?一是高興時;二是傷心時。從這兩方面來看,我們知道擁抱有鼓勵或是安慰的力量。
  中國人很少和人擁抱,一般的打招呼都只是用口,或是握手,很少會與人互相擁抱。西方人的習慣,擁抱幾乎成了他們打招呼的招牌動作。因此,他們做起這個動作來就很自然,而中國人就顯的拘束多了。一個健康中心為了要讓病人有好的身體,每天都要帶他們做伸展操。做完伸展操後,會有一些團員互相鼓勵的小動作。像是互相擁抱,或是圍個大圈圈,幫前面的人按摩等。幫人做些簡單的按摩,每個人都沒有問題。但是,對於第一次參與的人來說,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在他們”長大”的生命中可能連跟別人擁抱一次的經驗都沒有。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記2:10-12)。願意以媳婦的身分代替婆婆已經過逝的兒子,給婆婆養老奉終,她的孝心感動了以色列的善良大地主-波阿斯。波阿斯祝福路得,願她在上帝的翅膀下得蒙神的保守,這個隱喻是關於小雞們跑向雞媽媽尋求庇護,免受危險、暴風雨或寒冷傷害的意思。
  使徒保羅第四次旅行佈道到了羅馬,被捆鎖在監獄裡面,帶領阿尼西母信了耶穌。阿尼西母是從歌羅西來的,腓利門是他的老闆。阿尼西母偷了腓利門的錢,逃到了羅馬,碰到了保羅,信了耶穌。保羅要阿尼西母帶信回去歌羅西見主人,他在信件中希望腓利門擁抱他這個做錯事的僕人阿尼西母這件事對阿尼西母與腓力門都是很大的考驗。
    從社會架構的角度來看,面對一個社會階級不平等待遇的社會架構,保羅並沒有為奴隸制度發聲他把解決奴隸的問題留給1600年之後的林肯去解決。保羅解決更重要的問題是:你信了耶穌以後怎麼樣看你的老闆、先生、屬下、僕人?保羅被上帝的愛擁抱,然後擁抱腓利門,腓利門是他帶信主的。保羅到了羅馬,擁抱了阿尼西母。阿尼西母在羅馬信主,保羅叫阿尼西母帶了信跟歌羅西書回歌羅西見老闆腓利門。簡單地說,保羅告訴腓利門:「阿尼西母過去是沒有用的人,偷你的錢;現在他是我的心上人,上帝愛擁抱他,他的地位就跟你腓利門一樣。」保羅無形的廢掉了社會階級的架構,讓阿尼西母可以跟腓利門都在聖經中的「歌羅西書」、「腓利門書」被記載被神使用。「我又打發一位親愛忠心的兄弟阿尼西謀同去;他也是你們那裏的人。他們要把這裏一切的事都告訴你們。」(歌羅西書4:9)
擁抱從三個角度來看:
    一、沒有神愛擁抱的人生,往往很虛空:舊約的所羅門王很有財富、地位,到了晚年他卻寫了傳道書,他一開始就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捨去了上帝有地位沒有上帝擁抱的人是很虛空的。「..他繼續把自己所知道的教導人民。..(傳道書12:9)
    二、擁抱人的能力來自被父神所擁抱:「所以,我們知道,並且相信上帝愛我們。上帝是愛;那有了愛在他的生命裏的人就是有上帝的生命,而上帝在他的生命裏。」(約翰一書4:16)一個沒有被愛充滿的人他很難明白甚麼是愛;一個沒被赦免的人很難明白赦免的價值。
    三、被上帝擁抱後,擁抱上帝所擁抱的:「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裏了。」(約翰一書1:8)你如果被上帝擁抱,你要回去擁抱上帝所擁抱的。保羅要阿尼西母回去找腓利門,也希望腓利門去擁抱阿尼西母。對阿尼西母來說,他等於要回去面對他的陰暗面,回到他很難堪的原點。任何人你要被上帝用,你要蒙恩,上帝一定要讓你去面對你的老我。對於腓利門來說,他的問題恐怕不一定比較輕,阿尼西母回去向他認錯,他要去原諒阿尼西母真是不容易,沒有神的愛是做不到的,因為愛是從神來的。被上帝擁抱的,你就會去擁抱上帝所擁抱的。「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阿尼西母欠腓利門,腓利門欠保羅,保羅欠耶穌,耶穌做了什麼事?祂為我們釘十字架。耶穌替我們付代價,我們才有辦法互相擁抱。是上帝的愛,祂的兒子掛在十字架上,神愛擁抱我們,神羔羊配得。
  對於浪子故事裡老大一個有錢人家的長子工作回來,這樣委屈痛心地對父親吶喊:「他卻對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像奴隸一樣為你工作,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你給過我甚麼呢?連一頭小山羊讓我跟朋友們熱鬧一番都沒有!但是你這個兒子,他把你的財產都花在娼妓身上,現在回來,你就為他宰了小肥牛!』」(路加福音15:29-30)
  每個人都有神的功課要面對畢竟「你們要完全,正像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馬太福音5:48)不好完成歸根結底,人需要看到自己的罪,是「自我中心」。然而,這個故事結尾讓人驚詫的是,父親也是耐心而恩慈的對待這個頂撞他的大兒子,苦心要挽回,要維繫並進深彼此的關係。
  你覺得這位父親會不會去擁抱大兒子如同他的小兒子呢?若沒有神的愛固執與受傷的心是沒有人能夠打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