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不可一錯再錯(創世記四:7)


不可一錯再錯(創世記四:7)


創世記第四章該隱的故事是承接在第三章伊甸園的墮落之後的事件,我們發現這兩章的內容無論在故事的編排、語句的運用、或主題,都有類似之處;比如,亞當與該隱同是以耕種為生,都在犯罪後推諉或否認自己的責任,也因而被趕逐。第四章在描述人類是如何一步步的嚴重化。

該隱與他兄弟亞伯出生就不太一樣,他是在父母的期待與讚賞中出生的。第一節提到夏娃懷孕生該隱時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原來意思可以繙作『我像耶和華一樣,造了一個男子。』對生這個孩子,想必他父母以其為樂的。而亞伯就差多了,這字的意思是「嘆息、虛空」,他的出生不是讓父母感到喜稅,而是帶來嘆息的。

在創世記三17-18,耶和華對亞當說『…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顯然亞當是從事耕種的農夫。而四2說『該隱是種地的。』可見該隱從小一定跟在父親身邊學習耕種長大的,是繼承父親行業的。

聖經在這裡沒有明確的說明上帝為什麼這時候不悅納該隱的供物,該隱心裡自然會大不是滋味,會覺得上帝是不公平的裁判,他不能接受弟弟亞伯比自己被稱讚和被肯定的事實。因此該隱就『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然而上帝在這時卻是勸該隱『你若行的好,就必蒙悅納。』這話似乎透露出該隱的供物不蒙悅納的原因,同時也是提醒他神並不偏待人。神也更進一步警告他『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意思是罪就像鬼魔野獸潛伏在該隱的門口,等他出來就要撲上去攻擊他,要控制他。耶和華對該隱接著說『你卻要制伏他。』意思是要該隱不要等到罪惡大到不能控制的地步,才要嘗試去制服牠;而要他一開始就選擇戰勝心中的罪惡。

基督徒最大的福氣之一就是,聽見且認識神的聲音。神警告祂的兒女說:「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因為那些棄絕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告我們的呢。」(來12:25)聽到神聲音的安全守則:1.祂的聲音總會領你到主耶穌,顯露一切的罪惡並邪情私慾。約翰聽見祂的聲音,就說:「我一看見,就仆倒在祂腳前。」(啟1:17)2.祂的同在(或面容)總會隨同祂的聲音。你會因祂榮耀的同在而深受感動、滿懷喜樂。3.祂的聲音會確定聖經的真理。聖靈會領你確信祂的道,神所說的都必合乎聖經。4.凡祂所說的,必在主的審判臺前顯得純全煉淨及無私。

此時,雖然上帝沒有悅納該隱的獻祭,但並沒有因此就棄絕他;反而像慈父般的勸誡他。然而該隱並沒有接受神提醒的訓誨,任由忌妒在心中燃起殺人的動機,就安排謀殺亞伯的計劃。四8說『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根據不同的翻譯,這節可以這樣說『該隱約他的兄弟亞伯到人煙稀少無人注意的野地,然後襲擊他,把他殺了。』

在這事件中,我們清楚看見該隱的失敗,他因忌妒而犯下謀殺之罪。在我們生活中,忌妒可以說是常有的事,然而我們要小心不要持續落入這樣的光景,被它所控制,因為它帶來的後果是相當的嚴重和可怕。它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破裂,也同時使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產生隔閡。因著一次極為平常的忌妒,就讓忌恨吞滅了該隱的手足之情,也導致與神關係的隔離,他被趕逐離開耶和華的面,四處遊蕩(他所居的「挪得」一地該字與「飄蕩」同一字源)。

以人的驕傲與自我為中心的特性,那受污染的心性,傳承了那想自己當神的虛榮心,所以,就用殘缺的理性跟神理論,自我中心的毛病就是不管自己對不對,總是會用歪理藉口來掩飾自己而且總會覺得不是自己的錯。這樣一來,即使祂是神,自己都覺得責怪祂是對的。

沒有神同在的日子是可怕的。神耽心祂的兒子做錯事,祂警告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世記四:6、7)祂不忍直接馬上判決,祂就像慈父般問你在那裡,給我們機會,祂很沈重也很溫和地問:「你弟弟在那裡?」祂不是質問,是給認錯的機會,然我們實在太頑梗,還惱羞成怒,大言不慚地說:「我不知道,我難道是看守我弟弟的嗎?」目中無神,更是辜負祂對我們的愛,傷透了祂的心。當時像一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怪祂,頂撞衪,還跟祂討價還價。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教會週年分享


教會週年分享


馬偕博士認為,台灣地區的客家人會被福佬人同化。他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因為他對於客家人具有甚麼惡意,可能是因為,他出生在殖民主義的時代、生長在英國殖民地加拿大,而且他的宣教工場又是在清朝治下的台灣社會。在當時,福佬人與客家人曾經發生過九次大型「分類械鬥」(這是專門指,在清朝時代,台灣民眾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集體械鬥),以及不知凡幾的小規模衝突。所以,馬偕博士可能是在這些社會因素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地希望,當時總人數只有福佬人八分之一的客家人被同化,消弭當時社會上的對立狀態,並且保持台灣教會內部的合一。

但是,這種觀念立意雖好,卻會傷害到上帝創造多元族群的榮耀與主權,並且會造成教會的不合,甚至分裂。例如,《臺灣長老教會百年史》就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說:有一段話說:起先,馬偕博士在台灣北部的傳道工作相當順利地發展到新竹的福佬人與平埔族地帶,但是後來到了語言不同、迷信積深的客家人地區,就受到阻礙,暫時停頓在新竹一帶。

如果馬偕博士看到,台灣福佬人與客家人雖然在天性與才能上有一些小差異,卻具有非常重大的同質性。例如,他們同樣是屬於漢族的一支,同文同種,並且又同樣冒著九死一生,從大陸移民來台討生活等等。在這種宏觀的合一視野之下,馬偕博士可能就不會想要讓客家人被同化,反而會努力建設福佬人與客家人之間的溝通平台,並鼓勵他們各自發展族群特色。例如福佬人從事經商與農耕,客家人則從事教育和山地開墾等等,彼此合作無間,共同為台灣的建設努力。這樣做,今日的台灣宣教情況一定大為不同。尤其客家宣教更不會是目前的這個樣子:信主比率只有0.3%!

當初善意的合一觀念,反而造成教會分裂的罪魁禍首。其實,它乃是殖民主義等世俗思想的產物,並不是出諸聖經真理的教導。事實上,族群多元化也是「教會合一」的必要條件之一。因為,所謂教會合一,就代表教會具有多元化的因素,否則為甚麼要談「合一」呢?所以,教會如果不承認或者抹煞族群多元化的因素,就是破壞教會合一的行動,正如馬偕博士希望台灣客家族群被同化,所造成的反效果。

「三位一體」的合一模式,乃是多元化位格的合一。因為天父、主耶穌和聖靈各有位格,但祂們仍然是獨一的真神,並且彼此完全合而為一。我們可以說,這一點是神性最大的奧祕之一,即使透過聖經的啟示,人類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如此,教會因為是基督的身體,自然就在這種奧祕的合一裏面,也可以把它彰顯出來。看到在多元化的「差異」背後,其實具有無以數計的「相同」,對於差異就不致反應過度,反而可以承認甚至鼓勵教會發展自己的特色,同時又努力為教會建立溝通的平台,因而促成教會的合一。

台灣客家宣教先鋒鍾亞妹傳道師(主後1865~1955年)。鍾亞妹傳道係廣東省蕉嶺縣人,生於1865年 2月3日,童年即隨家遷居台灣,定居於桃園。鍾亞妹幼年聰穎,學習能力頗強,及長待人仁厚且事親至孝,是個標準的純樸農家子弟。

鍾亞妹 27歲那一年,不知罹患什麼病,突然全身痲痺,整個人都癱瘓了。家人都為這突如其來的惡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求神問卜無所不至,只要聽人家說什麼地方的菩薩靈顯,非去求不可。歷經數月,嚐遍了各種仙丹妙藥,病況依然毫無起色,全家人都束手無策,陷於絕望與無助的情況。就在鍾亞妹垂危之際,適有加拿大 籍宣教師馬偕博士,到桃園傳揚救世的福音,同時也會醫病、趕鬼。鍾亞妹的母親聽人家說耶穌教有這麼神奇的能力,於是請求馬偕博士來醫治她的兒子。

馬偕博士到了她家以後,用充滿慈祥卻堅定的語氣對病人說:「如果你真正相信耶穌,就會得救。」聽了這句話,鍾亞妹懷著希望卻又半信半疑的眼光,望著眼前這位既陌生 又嚴肅的洋人,心想:「既然家人為我求神問卜,都不見起色,藥石也都罔效。聽這個外國人說得那麼認真,不妨信耶穌看看,說不定真的有用。」就這樣,鍾亞妹接受了馬偕博士的禱告,果然兩個多月之後,他竟然可以起床了,而且能夠手扶拐杖學走路,又過了三個多月,身體完全康復。親身體驗主耶穌如此奇妙的醫治,鍾亞妹全家都下定決心要信耶穌。

馬偕向客家人傳福音,並建立了四間客家教會,但是,馬偕的這些客家事工似乎都是順便做的,他並沒有客家宣教異象,並於客家宣教也沒有積極作為。而且,他又說過:「客家人可能會被福佬人同化而消失」。這個看法對於台灣長老教會的客家宣教策略影響很大,似乎想要把客家人當作福佬人宣教,或者等到客家人被福佬人同化之後,再向他們宣教;以致於主後1965年出版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除了一些零星的負面描述,隻字不提客家宣教。這種負面的態度,對於客家宣教事工的打擊重大無比!鍾亞妹卻獨排眾議,堅持要向客家人宣教,並且終生服事客家人,總共開拓與牧養過16間客家教會。

鍾亞妹29歲時,成為馬偕博士第一位客家籍門生,在艋舺八甲庄禮拜堂經嚴清華牧師為他施洗,正式加入教會。同年,他決心獻身傳道,進入淡水神學校唸書。在學期間,由於年歲已大,因此他必 須埋首苦讀,比他人加倍用功才跟得上,1897年畢業,隨即派赴廣東省汕頭市長老教會,擔任傳教見習達一年之久。旋於次年返台,正式被任命為北部客家地區第一位傳道師。由於他是客家籍傳教師,在語言上沒有阻礙,使他成為北部客庄傳福音的先峰。

當時客庄地區民智未開,民風保守,因此傳福音阻力重重。客家人保守的觀念認為:基督教是專門教導人背叛祖先的「蕃仔教」,是迷惑人的異端邪教,因此相信的人寥寥無幾。然而鍾亞妹傳道憑著無比的毅力與勇氣,不畏任何艱難困苦,常常形單影隻往返於北部客庄地區,拼命地傳福音,他總是把傳福音當做第一要緊的事。

曾經接觸過鍾亞妹傳道的客庄教會前輩湯鼎乾牧師,回憶鍾亞妹傳道福音的兩個特點:一、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人他總是要傳福音。他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有滔滔不絕的福音可傳,非常適合做個人傳道的工作。二、無論在什麼時候看到他,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他的微笑不會叫人討厭,而是令人感到非常舒服。

鍾亞妹傳道一生刻苦耐勞,他自己經常過著清苦的生活,卻有餘力救濟他人。他嚴以待己卻寬以待人,子女的管教與要求非常嚴格,對他人則充滿了慈愛與同情,因此子女成年後,對他頗不諒解。

鍾亞妹牧會、傳道歷時四十餘年,先後在老湖口、三義、大甲、鯉魚潭、公館、苗栗、新埔、龍潭、竹東、新屋等地,或是牧養教會,或是開拓教會,或做撒種的工作,其中大部分的教會都是由他開拓的,因為他有開拓教會的恩賜。為了開拓大甲教會,他曾冒著生命的危險,從鯉魚潭涉過漲滿了河水的大安溪前往大甲,岸上的人看他涉水,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他卻有如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一般,神奇地平安抵達彼岸。鍾亞妹傳道的足跡遍及新竹中會的教區,尤其是客家地區,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未曾留下他那佳美腳蹤。

1940年,鍾亞妹傳道已年屆75歲高齡,由於以前操勞過度,以致身體日漸衰弱,加上耳朵重聽、聲音沙啞,在百病交陳之下,不得已乃告退休。雖然他從牧養教會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他並沒有從福音的戰場上退休,依然是福音戰場上的老兵,始終沒有間斷地在各地做自由傳道的工作。新屋教會就是他退休之後,協助開拓的一間教會。鍾亞妹傳道可以說是毫無保留地獻上自己。

1955年4月29日,鍾亞妹傳道突然於深夜蒙主恩召,享年94歲,結束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肉體生命,也結束了不平凡的傳道生涯。然而他所留下的每一步佳美的腳蹤,都成為客庄教會信心的基礎。聖經說:「傳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麼佳美!」(羅馬書十章15節)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長執就任授職禮


長執就任授職禮




長老就任的誓約文之「宣訓詞」

「長老的職份是與牧師共同治理教會、探訪生病的、勉勵信仰冷淡的、教育年幼的、帶領慕道的、引導渴慕真理上帝話語的兄弟姊妹、造就會員的信仰、並為信徒的信仰榜樣,若受委託,方可代表教會參加中會、總會,以謀求教會的發展。」



長老的誓約:

1. 你要領受長老的職份,你確信這是上帝的呼召嗎?

2. 你相信新約和舊約聖經是上帝的話,是你信仰和職份唯一的根據嗎?

3. 你是否接受使徒信經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為你的信仰告白?

4. 你願意做加恩堂會的長老,忠誠盡職服事教會,尊奉基督為教會之首,協助牧師治理教會,歸榮光與上帝,你是否願意如此行?

5. 長老教會是建立在上帝的聖道上,你願意順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和法規嗎?

會員的誓約

1. 你們已經選○○○當任你們的長老,你們是否誠心誠意接納他?

2. 他依教會法規治理教會,你們是否願意順服遵從?

3. 你們當敬愛他,體貼他,為他禱告。他為著你們的信仰生活勞苦,為要使你們得救,你們當幫助他,使他更能盡長老的職份,你們願意這樣行嗎?

4. 關於維持教會的秩序,彼此若有過失,應該稟告小會處理,不可到處散播喧嚷,以致影響教會之聲譽,你們是否願意遵守?



執事授職禮

執事誓約的「宣訓詞」

「初代教會曾設立七人來辦理教會事務,我們也揀選人來協助牧師與長老,讓他們專心事奉上帝的聖道和聖禮。」

執事的誓約:

1. 你要領受執事的職份,你確信這是上帝的呼召嗎?

2. 你願意當加恩堂會的執事,忠誠盡職,協助牧師和長老來榮耀上帝,事奉祂的教會。你是否願意如此行?

3. 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中唯祂是主。凡有關教會的事務,要依靠祂來處理。你是否願意如此遵行?

4. 你是否願意順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和法規嗎?

會員誓約

1. 你們已經選○○○當你們的執事,你們是否誠心誠意接納他?

2. 他辦理教會的事務,你們應當尊重他,敬愛他,體貼他,為他禱告。你們願意這樣行嗎?

3. 關於維持教會的秩序,彼此若有過失,應該稟告小會處理,不可到處散播喧嚷,以致影響教會之聲譽,你們是否願意遵守?

母 親


母 親(詩篇131:2)


 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如果我們進入哈拿的境情中,我們發現,她受了許多的委曲。她在痛苦當中,她發覺人的幫助都有限,先生的話不能安慰她!姨太太只能激怒她!上帝好像又不聽她!因此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仰望可以解決她人生最根本問題的上帝!因此她在示羅吃喝完以後,就站起來,然後就在會幕面前開始痛哭祈禱耶和華。哈拿的禱告是不住的禱告,在撒母耳記上第一章十節說:『哈拿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哈拿就把心挖出來,把苦楚掏出來哭!祈求上帝,她開始把她的困難、把她的痛苦,她就開始傾心吐意,而且不停止的,禱告到一個地步的時候,以利以為她喝醉酒。

  有一個姊妹寫信給葛理翰,她說:『葛理翰博士,我為我的先生信主十年,他沒有信主,所以因此逼迫我,給我很多苦楚,我為他禱告了十年,還是沒有結果耶,我該怎麼辦?』葛理翰回信:『繼續吧!』隔一年這個姊妹回信來說:『哈利路亞,感謝 神!我的先生信主了!』

 哈拿被誤會成是喝醉酒,哈拿回答說:『主啊,不是這樣的,我心裡愁苦,我是一個愁苦的婦人,我清酒、濃酒都沒有喝,我只是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不要將婢女當作不正經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動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她傾心吐意,她不停止禱告!結果以利在旁邊補了一句話,他安慰她,以利說:『妳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許妳向祂所求的。』 結果,哈拿聽了這句話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本來不吃不喝的,現在走去吃飯。她知道上帝聽她的禱告了,就交託給神,就把困難交給神。

  當她交託的時候,臉上不帶愁容,果然事情發生,清早起來,在耶和華面前他們敬拜完以後,就回他們家鄉拉瑪,結果以利加拿跟他的太太哈拿同房,耶和華顧念哈拿,哈拿就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叫撒母耳,撒母耳希伯來文的意思,就是『我從神那裡求來的』。上帝果然聽她的禱告,因此哈拿就從痛苦當中,轉向喜樂。她認識到在困難當中,能解決你問題的,是全能的上帝!因此她學會了在痛苦當中學習禱告,因此她的兒子撒母耳也學習到,在困難當中來學習禱告。

 美國總統林肯阻擋了美國因為黑奴的緣故,而可能整個散掉的國家!林肯的一生,非常奇特,他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挫折,特別到他五十一歲的高齡,他才成為美國最重要總統!他經過八次選舉,也經過八次失敗的經驗,從三十七歲開始,他選上參議院,他就以『屢敗屢戰』之名而著稱,一直到他五十一歲,才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總統。

有兩個人影響到他。第一個人就是他年輕的牧師,叫彼得亞克斯博士。這個年輕的牧師,常常告訴年輕人說:『年輕人!我們白種人欺負黑種人,是討上帝憤怒的!神愛世人!愛黑人也愛白人!』所以他常常一個講題目叫:『耶穌的國度』,來鼓勵年輕人:『你們誰願意站出來,為神來爭戰?讓黑奴不平等能夠被廢除!來討 神的喜歡?』這是影響林肯的第一個人。

  第二個人就是在他九歲,就已經過世的媽媽。林肯的媽媽影響林肯非常深遠,比牧師還更深。林肯印象中的媽媽,禮拜天從教會回來以後,就把林肯找來,然後親自跪著讀聖經給林肯聽,深深的影響到林肯的靈性,因此即使林肯一生多災多難!他從開始競選,就開始屢敗屢戰!一直到了五十一歲,他才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總統,他仍然越挫越勇!支撐他的最重要人物,竟然是媽媽。媽媽影響到林肯,也影響到美國的獨立,所以媽媽的影響力,藉著兒子影響到國家。

撒母耳的媽媽從不生育、從痛苦中走出來,然後上帝幫助她,然後影響到撒母耳,讓撒母耳成為士師之後的最後一個士師,也帶進先知時期,之後,撒母耳膏出了以色列最重要的兩個王,一個是掃羅,另一個就是大衛,使以色列進入聯合王國。

當把她兒子奉獻給 神,上帝沒有虧待她。整個撒母耳記感人的地方,是哈拿把兒子奉獻給 神,在撒母耳記上二章21節:『耶和華眷顧哈拿,她就懷孕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妳奉獻給上帝的,上帝會恩待妳!本來以為把撒母耳奉獻到會幕那裡去,就沒有了,哪知道因著妳看重 神的事,上帝就看重妳的事!妳變成懷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變成多子的樂母!妳越感恩就越奉獻!妳越關心 神的事,上帝就越關心妳的事!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敬 拜(啟示錄四:10-11)


敬 拜(啟示錄四:10-11)


敬拜讚美運動:始于60-70年代,由靈恩運動帶動,以後進入一些主流教會,他們認為傳統崇拜的模式已死,他們更關注的是會場的氣氛和會眾的投入,按他們的說法是與聖靈的溝通和親近。這是一種注重現代短歌、節奏輕快的崇拜方式,通常把歌曲串聯成一列崇拜流程﹔在歌頌之間,許多人會舉手、拍掌、跳舞,作為一種投入的表現。

在改革宗裡,敬拜注重聖經、講道、所有會眾的完全投入事奉,少強調那精心包裝的外在儀式和避免浮誇與外在的禮儀。敬拜全然以聖經作依歸,程序由各崇拜群體自行決定﹔講台被置放在教堂前方的正中央。

當我們歡迎一個人,向他表示敬意時,我們通常和他握手;如果對方是尊貴的長輩,我們會鞠躬、致敬;但若對方是救命恩人或是古時人見到皇帝,許多人會不由自主的俯伏下拜。敬拜超過握手、鞠躬,敬拜超過所有致意的舉動。敬拜與祈求、感謝有很大分別:當我們感謝時,我們想到「自己」所蒙的恩典;當我們祈求時,我們是想到「自己」的需要;當我們敬拜時,我們卻是想到「神」自己。

在《神聖的通道》(Sacred pathways)一書中,湯格力提到與神親近的九個途徑:自然主義者喜歡在大自然中表達對神的愛;感覺主義者在敬拜中使用他們的感官,不只用耳朵,也用視覺、味覺、嗅覺、觸覺來表達對神的愛;傳統主義者通過儀式、禮拜、表徵以及固定的形式中敬拜親近神;禁欲主義者喜歡以獨處和簡單的生活方式親近神;行動主義者透過與罪惡對抗,與不公義爭戰和建立更好的世界去愛神;服務主義者以愛他人和滿足他人的需要,來表達對神的愛;熱心主義者以歡慶來愛神;沈思默想者以切慕敬愛的心愛神;知識份子則用心研讀來表達對神的愛。

沒有一種敬拜以及與神為友的方式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如果你不是以神創造的無偽的你去敬拜祂,你一定不能叫神得著榮耀。神要你做你自己。「父所要尋找的,是那些在神面前以單純誠實的心,獻上敬拜的人。」

真正的敬拜是要付代價的。大衛明白這道理,他說:「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一我的神。」我們要付的代價之一就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你不可能同時高舉神,又高舉你自己;你敬拜不是為了做給人看,或是為自己高興,你必須把注意的焦點刻意地從自己身上轉開。

敬拜的要點

藉著約翰福音四章21~24節來思想敬拜的一些要點:「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一)地點:耶穌告訴撒瑪利亞婦人說:「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我們的神是不受地點限制的,也不侷限於某一個禮拜堂裏面。但,教會的神聖責任就是為信徒提供一個最能引領信徒進入心靈誠實的敬拜場合和形式。敬拜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場地、主題、程序編排、詩歌、讀經、講道、事奉人員等。

敬拜本來就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或者說:我們的生活應該就是一種無形的敬拜。

(二)靠著耶穌親近神:每一次我們到主的寶座前,只有一個依據,就是主耶穌和祂的寶血;絕對不是靠自己的熱心、服事、奉獻、聖潔,假如過去這個禮拜,我們有得罪主的地方,就必須靠著主的寶血才能來敬拜主;假如過去這個禮拜,我們相當聖潔,我們亦仍然得靠主的寶血,才能敬拜主。

相當多的歌星,是教會詩班裏訓練出來的,把教會講台,當作了舞台,表現自己,贏得“明星”顯榮的心理,弄清敬拜的對像,才可以有正確的敬拜態度。主耶穌對那些不信祂的宗教人說:「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約五:44)這正是說,敬拜必須先謙卑,才可以接受神的教導,才可以相信。

(三)對象是天父:這段經文兩次提到「拜父」,我們所教拜的是獨一的真神,我們的天父。我們既是蒙恩的人,應當常常想到我們有感謝的對象,奉獻的對象和敬拜的對象。主在受拭探時,仍堅持敬拜的原則:「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太四10)我們除了神以外,不拜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也不拜耶穌的門徒或其他偉人,因為只有創造者才配接受敬拜,如啟示錄所言:「應當敬拜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啟十四)我們應當敬拜父,因為祂是創造者──我們是受造者。

(四)知道所拜的:第22節說:「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基督徒敬拜就是要更多的瞭解神,不僅知道祂的名稱──耶和華,亦即自有永有者;知道祂的屬性──如詩篇卅六篇所云:「祂的慈愛上及諸天,祂的信實達到穹蒼,祂的公義好像高山,祈的判斷如同深淵。」;祂的作為──創造、托住萬有、救贈、審判。離開了神的啟示,我們就墮入一般宗教的光景──用人的想像與投射,來敬拜自己想出來的神。

在舊約聖經,“榮耀”(kabed)意為heavy, weighty,也就是說“有分量”,合於中文“重視”的意思。要敬拜神,必須對神重視,認為祂是配得敬拜的。祭司以利的兩位祭司的兒子,佔了宗教地位,卻藐視神,把獻給神的祭物佔為己有。神差僕人警告他說:「 我─上主、以色列的上帝曾經應許你的家族和你的宗族要永遠當祭司事奉我。可是,我現在要廢除你們的職位;我一定看重那些尊敬我的人,輕蔑那些藐視我的人。」(撒上二:30)他們的敬拜獻祭不蒙悅納。

(五)心靈與誠實:約翰四章兩次提到「心靈和誠實」:

1.在靈裏敬拜:靠著聖靈進到父神面前。如果我們的敬拜需要聖靈來引導感動,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必須由祂來引導管理。聖經告訴我們:「主的靈在那裏,那裏就得以自由。」唯有在聖靈的引導下,我們才能坦然無懼、真誠的敬拜神。

2.誠實的敬拜:我們敬拜神,必須除去虛假、自欺、面具:唱詩時真誠地唱,禱告時真誠地禱告,心思意念也要常在光明和誠實中。虛假的人沒有辦法來到真實的神面前敬拜。

敬拜前的建議

●預備心:在祟拜之前,我們當預備自己的心。有人把到教會參加主日祟拜的基督徒分為四類:

1.匆匆忙忙地來,匆匆忙忙地去──總是形色匆匆,甚至趕個計程車來,敬拜時也是心神不寧,似乎有什麼事擱在心頭,所以聚完會又匆匆地走了。

2.說說笑笑地來,說說笑笑地去──也許很早就來了,到處和人寒喧話家常,直到敬拜中還有許多話想要說。舊約的節慶,讚美,都是在街頭或廣場舉行的;不僅聖所裏面從來未容許那類活動,我們也不曾發現會堂裏發生過那樣的事。至於新約教會的聚集,使徒保羅寫信告訴他們說:“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着次序行。”(林前一四:40)

3.忙忙碌碌地來,忙忙碌碌地去──崇拜前忙著排桌椅、發聖經聖詩,聚會時心情還在忙。崇拜完,又忙著收拾殘局。他始終是忙碌的。

4.安安靜靜地來,安安靜靜地去──這種人是神所喜悅的。他可能要當招待,但是他的內心是安靜的,不受外環境的攪擾。因此在崇拜時,我們應提早幾分鐘到會堂,安靜自己的心,學習以「父神」為一切的中心、頌讚的中心、禱告的中心。

崇拜的前一天晚上必須充分休息,不要因娛樂、夜遊、看電視、與朋友徹夜長談,影響精神與體力,免得崇拜時打瞌睡。要把準備奉獻的金錢預備好,不要臨時掏口袋,好似施捨似的。

加爾文說:「一個成功的講道(在敬拜中),聽眾要負一半的責任。」有什麼責任?第一,要有敬畏神的心;第二,對神要有期待的心;第三,要對神有順從的心。在敬拜中,若聽眾沒有敬畏神的心,也沒有期待要從神聽到什麼,又沒有順從神話語的心,那個敬拜不會造就自己。

敬拜是從你踏出禮拜堂的那一步開始寫。沒有日常順服的生活,就不可能有靈裏真實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