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認識自己(彼得前書一:3-4)

認識自己(彼得前書一:3-4)


其實,任何人都無法完全地認識自己,只是一天比一天更多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個人的生理、情緒、智慧、社交、和靈命的健康都有著極密切的相互關係。通常他覺得自己是誰,他的態度和行為便是如何,所羅門王在箴言書中曾說:「因為他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二十三7)

一個自認為是失敗者的人,他無法客觀地接受人生的挫折(其實挫折拜訪過每個人,它是公平的)。對於一個悲觀的基督徒,他是很難對上帝產生足夠的信心,他是「半信半疑」的軟弱基督跟隨者;在理智上他似乎認為上帝是可以信賴的,然而在實際情境裡,卻依然接受老我思想的主導。

與基督徒同在的聖靈保惠師,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自我。保羅說:「我們所誇的是自己的良心,見證我們憑著神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惠……」(哥林多後書一12)。

基督徒是上帝所創造和救贖的,不論我們如何,我們就是靠著他的恩惠在世度日。上帝如何接納我,我就如何接納我自己。因著他的創造和接納,我知道自己是特別的,「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腓立比書四:11-13)

盡力去做好每一件祂要我們做的事情;不論是成功或失敗,富裕或貧窮,結婚或不結婚,都不影響我對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已憑著信將生命中一切的主權交給了祂。因此,關乎我們自己的舊有想法和感受,從今以後都要被一套新的觀念和態度所取代。「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這話是我們生命的希望,尤其當我們曾經犯罪墮落,在污泥中掙扎無助、面對情慾試探、破除陋習之時,更深明白這句話的寶貴。因為在基督裏,我們經驗到生命的重建工程。主耶穌帶給我們安慰、接納、希望、憐憫,以致我們可以重新做人。

我們通常總以為一位有學問,或擁有崇高之社經地位的人,就必然具備美好之自我認知,其實不然。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是否良好,主要之取決乃在於其本身如何正確地認定自己,在「不與他人比較、競爭」和「接受上帝創造無誤,旨意完美」的條件。因著他的救贖,以致我們能夠「為主而活」,且能安然地將生命的「主權」交付於祂。在神美好的計劃中,「我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祂要我如何」。因此,我們不必「擔心」我們比不比得上他人,也不必「憂慮」得不得他人的肯定;『行事為人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配。』(弗四:1)。「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一:10)

基督徒的健康的自我認知從何建立呢?只要我們在「盡心、盡意、盡力」的原則下,將從祂所領受的恩賜或才幹(照我們所有的,而不是所沒有的),以「領受多少,付出多少」的方式和他「交帳」(馬太福音25:14-30)。此外,羅馬書中(十二3-5)的叮嚀:「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總之,接納祂的計劃,順服祂的主權!

你、我並無否定自我的權利,因為:祂創造我、有權把我放在任何祂要我去的地方,作祂要我們作的事,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基督即為我們而死(羅馬書五8);他赦免我們的一切過犯,不按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詩篇103:8-13);祂的靈能使我們全然更新(以弗所書四20-24);祂常在我們身旁加給我們力量(腓立比書四13);祂賜我們各樣美善、全備的恩賜(雅各書一17);祂賜我們信心、盼望、和愛心(哥林多前書13:13);祂賜給我們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三16)。上帝的話即為我們建立美好、健康的「認識自己」!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神是可畏的(以賽亞書六:3)

神是可畏的(以賽亞書六:3)


我們必需承認許多人在信仰裡尋求一種感官的、鬆弛的、煥散的…一種只有非常舒服美好的感覺,甚至會覺得這種感覺帶來極大的樂趣或是說屬靈的驕傲。只是如果我們只是在尋求鬆弛和快樂的感覺的自我享樂主義,卻避開艱難的任務、不受歡迎的立場和令人疲憊的人際關係,我們便偏離了聖經以神為中心、天天背起十字架的呼召了,基督徒和這墮落的世界沒有了分別。

在創造的秩序中,快樂的目的是指引人去尋求神,因為單單去尋求快樂,遲早會讓人感到沉悶生厭,為什麼要說時下的基督教信仰偏離了聖經的教導呢?

一、 它強調自我中心,使人拒絕放下自我,同時執著幸福論,讓人拒絕神的管教方案。「成就我的旨意」就是唯我獨尊、自我崇拜的心態,基督徒對這種現象傳統的稱呼就是「驕傲」,因為你似乎比你的創造者更知道該怎麼作,這種態度穿著基督教的外衣,卻敗壞了基督教的實質和精髓,一個人若沒有從自我中心變得以神為中心,任何宗教表現都是虛偽的。耶穌要求門徒必需捨己(太十六:24;可八:34;路九:23)

二、 神的應許有如魔術師的咒語,似乎只要運用得合宜,你就可以隨心得到任何你想要的禮物。生病的得到醫治、貧窮的得到富足、瞎眼的得以看見,這種公式後來被人語帶諷刺的稱為「嘮叨便得到」,每次只要運用「信心」就可以得到心所要的神蹟,把信心的祈禱當作操作神的工具,指示神如何來服事我們,而不是我們服事祂,在這過程裡,我們嚴重忽略了,痛苦在成聖過程中的地位,等待是神的熬練,神常常借用這些工具來訓練祂的兒女在祂的聖潔上有份。神利用肉體的不適、精神上的壓力、種種的限制在信徒的生命中動工,讓天然的本性變成滿有基督的形象。

三、 追求好處不願付上任何代價。這些被慣壞的信徒身上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相似點,就是基督徒的離婚與再婚率暴增,對出軌的性行為普遍表示寬容,過分熱衷追求神蹟、奇事、異象、說方言和異能等超自然的經歷,習慣從媒體講員或新派傳道人口中不斷得到情緒「高潮」,成為基督徒另類的大麻和咖啡因,它削弱了福音能賜人新生命的可信度,群眾跟著名星講員到處流竄,而不是在建立屬神的教會。

四、 看重今生的福樂。耶穌經常指出,人在今生所做的委身將決定他將來要通往天堂還是地獄(太五:22-26,六:14-15..)任何在今生所做的事都不可危害將來的榮耀,今天的信徒只求不效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對目的本身卻照學照抄,我們周遭的世人豈不都在追求快樂、利益和特權嗎?我們也一樣。如果基督教是強調快樂重於聖潔、今生的福樂大過永生的福址、健康財富就是神的禮物、死亡(特別是早逝)是不幸,我們與世界有甚麼不同呢?只追求利益和快樂,枉顧神的想法,除非重新恢復正確的永生觀,否則我們的信仰會繼續受到扭曲。

為人父母者若任由兒女喜歡甚麼便做甚麼,又處處保護他們免受一切傷害,我們會說他們寵壞了孩子;當我們說「寵壞」的時候,除了指他們放縱兒女會讓兒女現在令人討厭、人緣不佳外,更指他們沒有裝備兒女以滿足將來在成人世界的道德要求,面對許多痛苦和不快的經驗,我們仍然堅持學像基督的行為和反應,日後回顧,便會發現它們是神用來雕塑我們的鑿子。

擷取:神的計劃,巴刻,證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