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崇拜學


崇拜學(約翰福音4:23)
新約中被最常譯為崇拜的希臘詞( proskuneo )的意思是 ..... 面前俯伏......面前鞠躬。崇拜是一種靈性態度。崇拜中有讚美有敬拜;敬拜神是一種服事也是一種回應。如同在天上眾天使眾聖徒所做的敬拜。然而基督徒不單在聖殿議美上帝,正如使徒保羅宣稱:「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31)。基督徒每時每刻都要存著這種崇拜的意識,在每日生活和工作中去盡力榮耀上帝。為此當基督徒正式聚在一起崇拜時,重點應仍是獨自面對神的崇拜又能與肢體共鳴。
基督崇拜的本質是由內向外,首先需要從心靈深處開始「可是時刻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天父的,要用心靈和真誠敬拜。這樣的敬拜就是天父所要的。」(約翰福音4:23)用心靈崇拜和用身體姿態崇拜無關。我們在共同禮拜時是該坐、站、俯伏、安靜、還是大聲讚頌都沒有定規。這些應基於會眾的性質來定。
崇拜的方法是:首先,我們必須敞開自己的心靈讓聖靈割禮。如果沒有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我們就不能在崇拜中回應神,因為我們不認得祂。「同樣,只有上帝的靈才知道上帝一切的事。」(哥林多前書 2:11b )。 我們裡面的聖靈是崇拜的能量,因為祂從根本上講是在榮耀自己,而所有真正的崇拜都榮耀神。
    其次,用心靈崇拜要求思想集中於神,按真理更新。保羅教導我們「所以,弟兄姊妹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羅馬書 12:1)。 只有當我們的思想從注意塵俗事物轉到注意神時,我們才能用心靈崇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12:2)當我們努力不讓各種各樣的干擾瀰漫我們的頭腦,妨礙我們真正的崇拜。
    第三,要有開放、悔過的一顆純淨的心才能用心靈崇拜。當大衛王的心裡充滿對於他和拔示巴所犯之罪的罪惡感時(撒母耳記下 11 ),他發現自己無法崇拜。他覺得神離他很遠,所以他「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終日哭泣,身心疲乏。」(詩篇32:3)。 但當他坦白自己的罪以後,與神的關係恢復了,崇拜和讚美源源湧出。他理解了「上帝啊,我獻上的祭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你不拒絕。」(詩篇 51:17 )。充滿未坦白罪惡的心中不可能產生對神的讚美和崇拜。
  真正崇拜的第二個特質是按真理而為。所有崇拜都是對真理的回應,還有什麼能比神的道更好來衡量是與非呢?耶穌對祂的父說:「你的話就是真理。」(約翰福音 17:17b )。要真正崇拜神,我們必須理解他是誰、他做了什麼,而他顯現自己的唯一地方就是在聖經裡。崇拜是對於一位經由道而得到理解的神的讚美表達,它發自我們內心深處。如果我們沒有聖經的真理,我們不認識神也不可能真正崇拜。
    最重要的是(在心裡)用心靈和(在思想上)按真理崇拜。
  
如何崇拜:
()到神面前,預備心的第一步是:認罪
  崇拜就是認罪,接受聖道和重新決志(把我們生命奉獻)。我們在主面前謙卑,認清人的處境和實況,承認我們的局限。在儀節中,崇拜就培養我們基本的人生態度:謙卑、感謝和關懷。
 ()第二步是:融入崇拜中
    (1)崇拜氛圍:
    長老教會禮拜的理念受加爾文神學觀的影響下,極為強調聖經與神學的「整全性」(integrity),且重神學上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藉著禮拜展現出「教化功能」(edification),並力求「簡單不誇張」(simplicity),將一切歸榮耀於上帝。
    除了軟體,在硬體上也是「簡樸」,省略繁文縟節的禮儀,強調講道「宣揚上帝的話語」是改革宗教會的主旨。因此,在改革宗教會的禮拜堂內外除了十字架、講壇、 聖餐桌、風琴之類的樂器外,幾乎鮮少有圖或畫像的裝飾,倒是改革宗的教會幾乎內外都設立有十字架作為教會重要的象徵,和歐洲的大教堂(Cathedral ) 差異極大,連牧師所穿的牧師服也以黑色為主,並沒有正統教會、信義宗、天主教會或聖公會富有階級性的五顏六色。
  (2)崇拜儀式:
  「宣召」這個用詞乃是承繼中古封建式的皇家用語,皇親國戚或文武大官想要晉見皇上,必須要稟報皇宮或聖殿官(參代上廿三:2-32;廿六:1-19),然後在宮門外等候,直到得到皇帝許可,並且殿前武士以長槍頓地而殿官大聲宣召,「宣…進殿或晉見」。所以司會者切記不可漫不經心地唸一段經文來當作「宣召詞」,在語氣上、身份上、與職務上忽略自己正擔任著神人之間相遇的中界橋樑。他一邊是為神工作,一邊卻是引導人面見上帝的主要人物。他必須知神,也必須知人,方有可能把他的「宣召」詞想好與把他的「宣召」工作做好。
  「主禱文」為何要在禮拜中以主禱文祈禱?傳統的禮拜中,禱告文常常都是安排由司會來帶領會眾禱告,但加恩教會的禱告文是共同引用主禱文,主禱文為主耶穌親自教導門徒(也是教導我們)的祈禱,是我們祈禱的最佳範本,也是主耶穌傳道生涯的寫照,其內容含蓋極廣又富深度,加上文字簡潔容易背誦,因此廣為眾多教會禮拜所採用。
  「講道」,加爾文強調「上帝的靈」和「上帝的話」一起同工的重要性,基於此,他提出兩項重要原則:
1.所有來自上帝的靈的體驗,都必須透過上帝的話的印證。
2.所有對上帝的話的了解,都必須透過上帝的靈的感動。
  由於加爾文堅持信仰的最高權威是聖經的結果,使得長老教會傳統的禮拜堂,皆將「講壇」放置在禮拜堂講臺的正中央,象徵聖經是上帝的話,禮拜當以上帝的話為中心。
  「聖詩」在長老教會的禮拜中,是以安靜心,領受上帝話語(講道)為主的禮拜形式。而長老教會經過總會所編輯的「聖詩」,也是「道」的延伸,是用「吟唱」的方式將「道」表現出來。換句話說,這些聖詩,是蒐集世界各地近幾百年中被創作來頌讚上帝的歌曲,分成各種目的和時機供教會使用。
  詩歌的歌詞都是經過嚴格的神學正確性與否的檢驗和篩選,因此光是歌詞就是一篇篇的聖道,就足以使人吟唱時傳遞出真理;而音樂性的部分更加嚴謹,必須配合歌詞來譜曲,以達到相輔相成。例如,如果是稱頌上帝榮耀的旋律,一定可以發現在頌讚時音調最為高亢,以展現上帝的榮耀;若是講到人的罪惡時,旋律會特別低沉、悲傷。
  這樣的形式和內容才能搭配一起,相輔相成,並且通常以四部和聲的方式進行,更是為了達到禮拜時是在這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面前必然莊嚴、神聖、謙卑、敬畏而設計的。傳統禮拜的每一個步驟、程序,通通都是在「敬拜上帝」,而且是以「恭敬、敬畏、嚴肅」的態度在進行,人在禮拜中主要是去敬拜上帝,而不是要去滿足個人。在禮拜中,上帝才是最重要的,正確的敬拜上帝才是最重要的。這是傳統敬拜的核心思想。
  當然,這不是說禮拜中人都不能有任何情緒上感動,像是流淚、哭泣、歡樂,但我們會發現傳統禮拜中的情緒感動,和敬拜讚美禮拜中的情緒感動,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敬拜讚美」的神學觀是什麼呢?現今「敬拜讚美」禮拜的神學觀念,不再是「上帝至高」的觀念,反而是「人子耶穌」的神學觀念,耶穌和我平起平坐,是我麻吉。因此,禮拜不再是「莊嚴神聖」,而是「慶典」。在慶典裡,本來就是大家平起平坐,沒有誰比較大。
   我們都曉得,樂團配置越大,要達到的和諧度與精準度的要求就越難,這需要長期的磨合和團練,有十足的默契才可以達成,但其中有個環節出錯,都將對整場「敬拜讚美」造成無比的突兀與干擾,「效果」、「感動度」都勢必大打折扣。
  「獻詩」獻詩是詩班代表教會獻給神的禮物,也同時間與會眾分享這祭物。我們必須明白,崇拜是要敬拜主,不是要表演。我們用各種方式、方法引導人去投入敬拜是對的,是好的。我們用各種樂器,各種樂曲去幫助人敬拜主,那是好的。但是,當音樂或任何的崇拜程序成為表演,而不是在敬拜上帝時,這種崇拜也就偏差,也就是錯了。因為人的焦點已放在表演者身上,不是在上帝本位身上。所以,我們要致力重尋崇拜中對上帝應有的禮,這才是真正向上帝的頌!
  「差遣」教會的崇拜以差遣來結束:「在聖殿敬拜上帝以後,你們要被差派進入世界,返回你們工作的崗位,繼續去事奉上帝和上帝所創造、所愛顧的全人類,以及他們所居住的世界。」
    整個禮拜儀式通通圍繞一個重點,就是「榮耀上帝、敬拜上帝」,中心思想就是「至高上帝」。
  (3)崇拜的回應奉獻儀節,包括報告、代禱和奉獻。
   奉獻絕不是我們把一點多餘的金錢捐作教會或慈惠之用。它代表著我們的決心,重新把自己奉獻與主,為主所使用。
  報告不單讓我們知道我們團契所發生的事情,鼓勵我們參與教會的崇拜、學習、團契和服務活動,更加重要的,就是擴闊我們的視野和關心範圍,使我們知道我們週圍(包括我們的社區、城市、以至整個世界)所發生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連的事情。代禱是把我們的關懷奉獻與上帝,祈求上帝的引導和祝祐,使關心的人,普世以至地方的教會都能負責地去回應人類在各方面的需求。
    長老教會決不高舉任何人,只為高舉耶穌基督,即使長老教會是由加爾文所創立,也未將之取名為「加爾文的教會」。長老會非但依聖經的記載組織教會,還用「只為上帝的榮耀」作為長老教會的神學行動和標語。凡基督徒無論在言、行、思想等任何行動,都要以榮耀上帝為最高目的。

結論:
  禮拜不是為人舉行或使人歡喜的聚會。
  刻意安排禮拜堂的建築設施與內部佈置,期使會眾一進入會堂,便懷著莊巖肅穆的心情,本不為過。然而,有時我們重視參與禮拜者的滿足與否遠勝過對上帝的敬拜。則屬本末倒置。牧師、長執、會眾,大家更應費心的是;如何使所有參與禮拜的人都能真正達到敬拜上帝的目的。增加大家的信心。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禮拜的喜樂應該是源於對上帝的虔誠敬拜,並体驗到衪的同在與恩典,這才是真正又恆久的喜樂。
  禮拜不是倫理道德教育或觀念溝通,我們可能會因為某某人的話而感動,或因為某某人的熱誠,甚至思想而感動,所以願意來教會『受教』,如果來教會,或是作禮拜『只是』如此,往往會帶來一些困撓。禮拜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受教,應當使上帝的話『刻』在心裏,並且進一步將所領受的『具体化』地活出來。禮拜與『倫理道德教育或觀念的溝通』並不相同。前者若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就不再是禮拜;後者則是有上帝與否,並非充分必要條件。
  教會要延綿不斷地去崇拜上帝,並且幫助所有信徒養成一種在地上敬拜上帝與天家中同敬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