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基督徒面對民間禮儀(三)-掃墓


基督徒面對民間禮儀()-掃墓
「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裏,基督坐在上帝右邊的寶座上。你們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死了,你們的生命跟他一同藏在上帝裏面。」(歌羅西書3:1-3)

一、人為何要祭祖?
生命性:傳統認為祭祖有延續祖先生命的象徵,薪火相傳的意義。
文化性:祭祖也是傳統儒家孝道,慎終追遠的表達。
家族性:祭祖亦含有非常濃厚的家庭觀念,凝聚家族力量,團結宗親的表現。
宗教性:祭祖的行為有很強「亡靈崇拜」的成分,人害怕自己的祖先淪為餓鬼孤魂,影響家道繁榮、家庭平安,因此非拜祖先不可。
由以上四種祭祖的用意與意義來看,臺灣百姓對祭祖不僅存有使命感、責任感,更有強烈的恐懼感,因此他們不僅不敢不祭祖,也害怕死後沒有人祭拜他們。
  我們無法苟同將祖先當亡靈祭拜,並且生命性、文化性、家族性的意義也不見得一定要用「祭」來表達。我們的神和民間的神最大的不同「上帝是愛,愛裏沒有懼怕;真神是用愛來吸引人,而邪靈則是用恐懼來轄制人。當你敬拜到最大、獨一的真神上帝,你就可以從邪靈的轄制、陰魂的恐懼中得到釋放。」

二、為何拜神明還要拜鬼魂呢?
  七月祭拜鬼魂的家庭不也都供奉著媽祖、佛祖、關公、觀音菩薩等各種神明嗎?拜神明的目的不是保平安嗎?為何七月一到,開鬼門關,鄉親們還得低聲下氣地屈服於惡鬼的權勢呢?為何拜神明還要拜鬼魂呢?
1.神明威力不夠大,無法克制鬼魂的攪擾,否則,按民間信仰的規矩,農曆七月怎麼只能拜鬼魂,不能拜神明呢?
  2.所謂的神明其實也是鬼魂之一各有各的活動空間才會有「內神通外鬼」之說呢?
3.為什麼信耶穌的人不拜神明,更不拜鬼神,卻不受鬼魂攪擾,也不怕鬼魂呢?因為我們的神是真的,並且是最大的。

三、基督徒的孝道
  聖經中大大強調孝敬父母,甚至我們可以在聖經中看到,孝敬父母是聖經中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在舊約中,摩西曾經從神的啟示頒布十誡,前面一到四條說到要尊重獨一的真神,單要敬拜祂。「孝敬父母」是第五誡,換言之在神來看除了祂在世間最大的重點就是孝順因為父母是我們的源頭,我們孝敬父母,就是尊敬我們的源頭,這源頭至終乃是神自己。中國人強調「慎終追遠」,若說我們祭祖、紀念祖先、祭拜祖先是「慎終追遠」,那能追多遠呢?祭祖用的祭牲可能兩隻雞或是三隻雞,這能供應幾代祖先吃呢?若能祭到三代,那第四代以後怎麼辦?所以,追溯到人類的第一代祖先是亞當、夏娃,而他們的源頭卻是神,神是宇宙萬有的來源,也是人類的來源。所以敬拜神才是真正的「慎終追遠」。
  在新約裏,對孝順的要求更高。「作兒女的,要在主裡順從你們的父母,因為這是正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亨通,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六1~3)要孝敬父母,並且要在主裏孝敬父母。主就是我們的神,指明順從父母乃是先與主成為一,主來做我們的力量,使我們有源源不絕的孝敬的能力。
  還有許多人聽見福音之後大受感動,也願意信主。但是卻會說,「我實在願意信耶穌,可是家裏還有年邁的父母,怕他們不高興,我想等他們不在了、過去了,我再來信主。」這句話,聽起來實在是孝順,怕父母傷心,顧到了父母的感受。但是聽在認識聖經的人的耳裏,就像颱風天發生水災時,救生艇開到了你面前,救生人員要你快快上船,但你卻說,「喔,我不能上船,因為我父母還沒上船,我等到父母都被淹沒了,我再上船吧!」聽起來真是孝順,但骨子裡也真是危險阿!但願聽到福音的人趕快轉向主,若這是艘救生艇,就快快跳上船,緊接著,你的父母和家人也都能彀一同上這救恩的船了!

四、人的祖先在哪裡 ?
  1、佛教的輪迴說,民間信仰的神主牌,基督教的天國。
  2、基督徒清明掃墓是“敬祖”,不是祭祖!
  功德,是出於異教的各種邪說、迷信和說法,以為「可為活人與死人賺得功績」、「可為死後靈魂的西天之旅消除障礙」或是「可免去死人靈魂的騷擾, 反得其庇護」,甚至說到輪迴,這是十分不合邏輯的事。這些傳統的說法,說的好像跟真的一樣,但這一切的觀念,都大大違背聖經的真理,使人受迷惑。因此我們必須清楚真理,不能違背聖經。

五、基督徒對待祖先的態度是如何?
  祖先可以「尊敬、記念」,卻不該「敬拜、祭祀」。對祖先不能敬拜、祭祀,因為這違背神的話,主的話清楚表明,「聖經說:『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獨敬奉他。』」(馬太福音4:10b)是的就算撒旦用世間的榮華富貴迷惑我們我們仍然選擇敬拜神民間的祭拜祖先,便是把祖先當作神了!人只能拜神,不能拜人,人走了,我們是拜不到的。
  關於「祖先牌位」的問題,這是異邦迷信的產物,不能代表祖先,反而給邪靈一個躲藏處,來僭取人的敬拜。有些人信主了,甚麼都能清理、丟棄,但就是祖先牌位不願丟棄,說是為了一點孝心紀念祖先。但是,即便神主牌上鑲了金、框了銀、甚至加上鑽石,若是兒女的行為不檢,祖宗八代都被人拿出來數落一頓,這是何等不堪。但若是我們的行為是榮耀神的、尊重人的,就是光宗耀祖,人也會把稱讚加給我們的祖先對得起我們列祖列宗。所以,真正的牌位不是外面那一塊,而是我們這個人。不論我們到哪裡,我們行的正、活的好,這才是對祖先最大的安慰。

六、掃墓
  基督徒不要用藉口逃避“清明”活動,盡可能去掃墓,是傳福音的機會。以『愛的原則』就是用更多的愛與未信家人互動,並且真誠且堅定地學習愛他們。以『替換的原則』,不拿香,不燒紙,但可做更多事情來美化墓園表達我們愛祖先(割草、掃地,擦碑),讓不信主的家人感受我們的思念。當我們信耶穌之後,常常會覺得我們是不同的人,我走我的陽關道,你走你的獨木橋,漸漸地的就跟家族有所脫離了。所以『陪伴的原則』,這個原則是基督徒最常忽略的。而我們的家人其實非常在意,他們非常需要我們的陪伴。其實上帝沒有要我們這麼做,耶穌反而用道成肉身的示範教導我們,上帝跟希望我們要更多的陪伴家人,進到他們的生活圈當中。我們不是“不孝子”,我們可以藉著禱告追思,為不信主的家人禱告,讓他們認同我們的行動而受感動。這樣就會過一個與眾不同的“清明節”。把清明節變成傳福音的機會!
    曾經有一位母親,看到兒子成了基督徒便十分煩惱,他對兒子說:「你信了耶穌,以後我死了沒人拜,就成了餓死鬼了。」兒子為母親禱告,求主開母親的心眼,讓他看見人死後怎麼還能吃呢?於是,主使兒子開了竅,在母親午睡時豫備了五菜兩湯,趁媽媽睡著擺在媽媽床前,然後對媽媽說:「媽媽請你來用飯。」過了一、兩小時之後,便將一桌的飯菜收走。等到母親睡醒後呼喚兒子:「兒子阿,吃飯時間到了,該吃飯了。」兒子對母親說:「媽媽,你剛剛已經吃飽了。」母親有些生氣的說:「我剛剛在睡覺,哪有吃飯?」「剛剛你睡覺的時候,我已經把你最喜歡的菜擺在你床前了。」媽媽又說:「我那時在睡覺,怎麼能吃飯啊?」這時,兒子流著淚對母親說:「連睡覺的時候都不能吃,何況人死了怎麼能吃呢?」食物是為了我們的肉身,肉身都不在了,怎麼還能吃呢?食物是為養活人的身體。人死了,靈魂根本不需要世間的食物,也享受不到「祭物」了。若在父母死後才天天祭拜,拜得十分豐盛,但最終,拜的都是自己的嘴,祭拜的食物都是為着自己的口腹之慾。

七、信主後神主牌怎麼辦呢?
  查考神主牌的由來,我們會發現,神主牌與其說是不可碰觸的「靈位」,不如說它是一種追思用、象徵性的紀念物。「神主牌」長期祭拜後,也會有一股靈界的力量附在上面,它利用人的孝心接受你的祭拜供奉,但那並不是「祖靈」。因為祖先過世後,「到了時候,人人必有一死,死後有上帝的審判。」(希伯來書9:27)而且「因為我們都必須站在基督面前,受他審判。每一個人會按照肉身的行為,或善或惡,接受報應。」(哥林多後書5:10)祖先若得「善報」,上「天堂」或「西天」,他愛子孫都來不及,絕不會再到陽間來攪擾子孫。若不幸得「惡報」,下「地獄」或「陰間」,那位公義的審判者怎麼可能放他出來攪擾子孫?更何況他在地獄陰間身受其害,奉勸子孫不要作惡都來不及,怎敢再為非作歹呢?
  為了杜絕惡靈冒充祖先來攪擾我們,最好改用其他方式來追念祖先,不要再以祭拜鬼神的方式來祭拜「神主牌」。因此,在信主後,你可請教會牧師前來你家舉行「聖別禮拜」。
「聖別禮拜」的用意有三:
  1.藉著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斬斷一切附在「神主牌」上面的邪惡勢力,趕出一切的「惡靈」,將「神主牌」聖別歸給耶穌,讓耶穌來保護你,如此就可免受攪擾。
  2.將一切祭祖的責任,和對祖先的誓言,都交託耶穌,如此若有任何來自惡者的咒詛,耶穌一概為你承擔(加三13)。
  3.將歷代祖先交由生命的主耶穌基督來處理,羅馬書14:9「為此,基督死了又復活,目的是要作活人和死人的主。」耶穌不僅是活人的主,也是死人的主,祂更「我掌握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示錄1:18b)祂一定會按著祂的憐憫與公義給我們祖先妥善的安置,如此,我們就可以放心與安心。
  聖別禮拜後,牧師會將「神主牌」包起來,以示尊重,並帶回教會處理。

八、追思禮拜的意義
  獻花並不是認為祖先會起來聞花,獻花只是表達對死者的敬意與追念。
  親人已在住前安息,「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若不是這樣,我就不說這話。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約翰福音14:2-3)可見耶穌去時為我們預備住處(14:2 ) ,耶穌還要來引我們回家(14:3) ,並且耶穌曾經應許我們與親人團圓(14:3)
  所以追思禮拜的三大用意是:
1、對已逝的親人進行緬懷,回憶他們生前的美好信仰和品格,要效法實踐;
2、面對已逝的親人,我們自省要多做主工;在世要好好信主,好好愛主,好好跟隨主。
3、我們一起在墓地進行追思禮拜,存著盼望的心等候主來,與親人團聚。

註釋:
1.   掃墓的時間: 臺灣北部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就開始掃墓,清明節達到最高峯。
2.   十誡
  
我是你的上帝
1
前言
1
不可信仰別神
2
1

不可拜偶像

2

不可濫用上帝之名
3
3
2
4
4
3
尊敬父母
5
5
4
不可謀殺
6
6
5
不可姦淫
7
7
6
不可偷盜
8
8
7
不可作假見證
9
9
8
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
10
10
9
不可貪戀別人的財產


10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基督徒面對民間禮儀(二)-喪禮


基督徒面對民間禮儀()-喪禮
「因為我確信,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羅馬書8:38-39)

教理問答:
一、基督徒拿香嗎?
    基督徒拿香是不適合的。焚香習俗是從何而來呢﹖雖然,舊約藉焚香,把禱告讚美祈求呈現於上帝面前,求祂垂聽。但是主耶穌親身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除去上帝與人的間隔,我們從此可以直接藉著耶穌的名向上帝禱告,不必再藉著燒香儀式來禱告。無論是清明或其他的節期,基督徒都不應該燒香,燒冥紙更不應該。
 有人可能會問,拿香是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之一,為什麼不能拿?雖然同樣是表達敬意沒錯,但是拿香的這個動作背後的含意太多了,好比我們很尊敬我們的老師,我們會跟他鞠個躬,但是卻不會拿香去拜一拜他,若真如此,你的老師也一定會不高興的。拿香這個動作,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比較跟拜神有關係,而鞠躬這個動作則比較中性。所以,同樣是表達敬意,方法卻有很多種,我們可以選那種背後不具有其他意義的方法來表達我們的敬意。不過,更重要的事,你是不是真的敬重你的父母,你是不是真的孝敬他們,這才是更具體行動與表達敬意的方式。基督徒在喪禮中不能哭嗎?      出自於至誠、真情流露的出聲哭泣。

二、『鞠躬』-可行嗎?
  A.向活人行禮或鞠躬,不是祭拜;向死者行禮鞠躬,也不是祭拜,是敬意和禮數的表達。
  B.基督徒在面對自己家人過世時能不能跪?
  在新約當中,有一回哥尼流請彼得去,看見彼得就跪下,彼得說:「不可,因為我們同為人。」,由此可知聖經吩咐我們不向任何物或人跪拜,因為只有一位神,更不可向偶像跪拜,因為那不是神。尤其是在佛、道教所主持的喪禮中,有許多人在焚香燃燭,叩頭跪拜,充滿迷信色彩與氣氛時,為避免未信者以及軟弱的弟兄姊妹誤會,弟兄姊妹應該視當時情況,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決定最適當的做法。

鞠躬是否可行,與喪禮的擺設有關:
喪禮擺設      禮儀
佛像+祭品   不參與(但可對家屬表關懷)
遺像+祭品   可肅立低頭默哀(數秒鐘)
遺像+鮮花   可向遺像行三鞠躬禮
l  不可行:上香、拈香、獻花圈(祭拜)、弔詞。
l  可行:肅立低頭默哀(數秒鐘)或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向遺屬點頭致意,安慰家屬。

三、『獻花』-追思三獻禮
    獻「花圈」儀式,有祭拜舉動,故不可為。但在基督教喪禮中,將鮮花放置遺體旁,沒有祭拜涵義,在於禮與情感的表達,是可行的。若是拿花當香祭拜,則不合基督徒體統。
    基督教追思「三獻禮」是指:
1、倒水禮,代表飲水思源;
2、獻花禮,代表祖德流芳;
3、點燭禮,代表光宗耀祖。

四、『弔詞』 叫死人的靈魂來聽安慰的話,這是錯誤的觀念,基督徒不可模倣。

五、「解穢宴」-可享用?喪禮結束後,常有「解穢宴」招待;基督徒不須解穢,故不必吃。
    若藉用餐有更多機會陪伴安慰喪家,也是好事,則未嘗不可。

六、可以披麻帶孝?
    孝服本身並沒有任何迷信之意,用不同布做衣服,只為辨別其與亡者關係。
    聖經裡,很多時候提到猶太人哀傷時都會穿上粗麻衣,表示傷痛。
    現在多半基督徒則選擇以黑色、白色,取代傳統披麻帶孝。

七、可否向死人燒冥紙?
    紙錢又稱冥紙、冥鏹、金紙、銀紙、紙楮等,是東亞傳統祭祀鬼神、祖先時火化的祭祀品之一。
大多數紙錢是必須用火焚化的。不過有幾種不必焚燒的紙錢,如墓紙即為其一。古代墓祭用彩色紙剪成長縷,懸掛墓上稱為掛錢,繼承古俗,現代墓紙也不用燒,掃墓時用碎石子、土塊壓在墳墓上,代表修繕墳墓之意。在死者喪事、移動棺材時,也有家屬會將紙錢灑在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難死者亡魂,稱為「買路錢」。早時每至險阻、意外頻生之地,則會沿路丟灑紙錢,以安山川神鬼,枉死孤魂,避免其惡作劇甚至捉拿替身。另也有人在棺材中放入紙錢陪葬的。
    基督徒不作燒紙錢動作佛教佛光山慧一法師說:燒金紙的人無非是希望燒給過世者但六道輪迴各不同進入天道的不需要你燒的紙錢進入人道的你燒了他也用不到進入畜牲道的你燒了他也無濟於事法師說燒紙錢不如做功德,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但基督教沒有輪迴論在天家靈魂的世界裡沒有買賣用不到世間的一切物質

八、做為基督徒的親屬是否要參加法會?
    基督徒應該全程協助籌辦喪事時,但不參與那些迷信的部分。
    A、事前多溝通。
    法會中-不上香、不隨道士起舞、不做跪拜動作;免得「衝撞」了他們的儀式。
   若要家人體諒,必須事前溝通。從未溝通,突然堅持不拜或不穿是很難被認同。
   事務性能幫忙做的盡量做
    B、參加,而不參與-
   法會開始後,全程肅立或安坐一旁默哀;參加可參加的部份直到送葬、完墳。
   該出現時,絕不缺席;可以幫忙的絕不推辭。使家人知我們非冷漠無情。
   作功德:一般喪家在死者出殯的前一晚或數晚,延請專門的道士或和尚為死者舉行超度和供養的法事,以死者的名義施行功德,用意是為死者贖去生前罪業,即稱為「作功德」。
   * 基督徒做功德嗎?不論死人或活人都不能因行律法稱義,因此無需做功德。
   * 基督徒在喪葬時為何不擺祭品?死後的人對世上的事已不再有份,他更不能回來吃那些祭品,因此無需以祭品供奉。
   *  基督徒可以送酒塔、水果?不可送任何祭拜物品

九、基督徒可否作七、作忌?
    民間相傳,做七習俗始於唐初,大致情節是: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這樣的禮俗應是從佛法的輪迴觀念而來。民間的做七,依不同的親屬身份,分別祭拜亡者。
    此乃迷信之舉,基督徒不必受此拘束。但可以選擇在「頭七」、「三七」或任何有意義的日子(如清明、逝世週年),舉行「追思聚會」,邀請教會的人一起到家裡關心家人,並在聚會中回述已世親人生前的善行美德,這可以帶出很好的見證。
 
十、喪宅門口「貼上白紙」      不寫「忌中」、「嚴制」、「慈制」,可寫「安息」
1.嚴制-家中最老輩父親逝世。
2.慈制-家中最老輩母親逝世。
3.喪中-例如一家四代同堂,第二或第三代人逝世,因老一輩尚在,不可寫「嚴制」或「慈制」,應寫「喪中」。「忌中」是日本用語。
4.若超過80,是喜事一件,所以訃聞(粉紅)或靈堂供桌上的布(暗紅)也都用紅色系
   * 喪宅鄰居門口「貼上紅紙」基督徒離世,乃真神召回樂園安息,並無「畏懼沖犯邪鬼」之禁忌(林後六 1718)。倘若未信主之鄰舍要求掛紅布或貼紅紙以作識別,讓奔喪親友不致認錯喪家,則可在不違背真理、不涉及迷信的原則下敦親睦鄰,或許日後能俟機為主作見證而帶領歸真。
    當鄰舍有人去世時,按其習俗要為我們釘紅布或貼紅紙,信徒屆時當婉拒之;告訴他們信耶穌有真神保佑,沒有任何禁忌。若已掛上時,可將之取下,以表明信主後「耶穌已叫我們真自由了。」(約八 3436)。
   *  信徒若要向喪家送慰問金時,可書寫「賻儀」、「慰儀」或只寫「節哀順變」,不可書寫「香奠」、「奠儀」,或用印有蓮花的禮囊(慰問金袋教會可提供)。奠意指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祭奠。奠酒。
   *  如要送花圈,不可寫「奠」,可寫「安息樂園」、「榮歸天家」、「我家在天」、「榮歸天國」、「安然去世」、「永享安息」。抬頭寫「故○○○安息」,左下寫「○○○敬輓(或敬慰)」。
   *  喪制禮儀中的奠與祭
  喪禮中的稱謂寫文「奠」或「祭」意義上有何不同?
【在時間上】
家奠禮:在出殯前為辦。
家祭禮:在服喪期滿、朞日或紀念日時為辦。
【在地點上】
家奠禮:在殯儀館或者是喪宅附近搭臨棚、租借其他場所,俗稱「靈堂」時稱之。
家祭禮:在宅廳或宗祖祠,一般家庭在大廳祖宗牌位前稱之。
【在服制上】
家奠禮:家屬、宗親族依所親疏別穿喪服。
家祭禮:無著特別喪服,依樸素常服祭之。
家 奠
  【由來】-原本死者末出殯前,曰「奠」不曰「祭」,所以在出殯的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好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家屬和親戚,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稱為「家奠」,但一般多以「家祭」稱之。
* 公 奠
  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不曰「祭」,在出殯的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著各方朋好友致贈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死者或家屬的友人、機關團體集體上香、鞠躬或捻香,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致禮的道別式,稱為「公奠」,但一般多以「公祭」稱之。

十一、基督徒需要「神主牌」嗎?
   「神主牌」又稱「公媽牌」,人在思念故人的時候,習慣要看到具體的遺物,紀念性的東西本來是中性的,木頭本身沒有生命,但是在傳統習俗融入佛、儒、道教之後,神主牌位已蒙上亡靈的色彩,認為人死了有三魂七魄,一魂入土、一魂入陰間或漂流、另一魂則留在祖先牌位中成了三魂中之一魂的住處,因此才有求祖先保佑家族的習俗,認為祖先死後的鬼魂乃可有所行動,因此拜祖先時,會向祖先來祈福。
  當人將紀念性的東西從「追思」的層次轉為「祭拜」的對象後,無形中靈界就會有一股勢力附在其上,接受你的祭拜供奉。如果基督徒想要懷念、尊敬祖先,可以利用編製家譜、記錄祖先的事蹟、追思禮拜等方式來慎終追遠,而不是外表的型式。信徒如果還沒有全家信主,關於祭祖或神主牌,一定要有充份的溝通,必須充份考慮未信家人的感受。教會當然鼓勵信徒處理,但時機由信徒決定,務必在真理上繼續建造,信仰根基愈穩,對神愈有經歷,就愈知道如何面對。

基督教喪禮
1.土葬、火葬由喪家酌情決定;亦可海葬、樹葬。
2.不可隨從世俗,擇日出殯;或迷信風水,擇地看方位埋葬。棺木勿有「福」或「壽」等字樣,事實上,在主裏離世已享福壽了。
3.住會堂附近的信徒離世時,可在會堂舉行喪禮,但棺木不可抬入會堂內之聚會場所。
   信徒家庭有未信者離世,或信徒離世而家族未信,是否由教會為其辦理喪禮,由家屬自己決定。請教會協助辦理喪事者,務必遵照教會規定辦理,至於死者得救與否,在斷氣之時已蓋棺論定,喪禮舉辦之方式與內容,並不能影響死者之歸宿。
4.教會為喪家舉行喪禮時,一切費用由喪家自行負責。但使用會堂不須繳費,唯喪家在辦完喪葬之後,可自由向教會作感恩奉獻。
5.印「故人略歷」時,勿忘記載信主經過與蒙恩概要。
6.喪禮完畢,遺族可先退席排列站於出口,向參加喪禮之來賓朋友答禮,以表感謝。
7.參加喪禮,應著正派、端莊、樸素的服飾,態度要莊重,不可隨意談笑,說話當謹慎。
8.出殯時,應事先安排行列順序、路程及領隊若干名,以維持秩序與交通。
9.送葬者宜在胸前貼上帶有十字布或紙的貼紙。
10.會眾送行,到市街或村外即可解散,不必全部送到墓地。
11.在治喪期間,教會經常訪問關懷或是舉行追思禮拜,陪伴本會信徒。
12.遇親友欲送罐頭籃時,應事先協調不要送,並在訃聞中寫明;若已送來,為免退回時遭親友誤會,此時只好收下,但不應擺在喪禮會場;至於吃或不吃由喪家自行決定。
13.教會信徒因車禍事故致對方(未信主)死亡時,對方強烈要求在死者靈前下跪謝罪,或上香祭拜以慰亡者;信徒當堅持本會真理立場,教會應出面關心喪家,協助處理和解事宜。
註釋民間習俗:
奉腳尾飯及辭生
【由來】-當死者生命在彌留狀態時,家屬便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禮的一切,首先將病患的床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的床鋪上,床鋪位置依男左女右擺設,稱為「徒舖」或「搬舖」。直到死者臨終時,便要取下正廳的天公爐,以布或米篩遮住神明和祖先牌位,稱作「遮神」,家屬在死者身上蓋「水被」(白布中央縫上紅綢的被單),以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上「腳尾飯」,使死者不至於挨餓,一盞白蠟燭,做為長明燈,照明陰間的路。並以厚紙或白布,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日時,作為「魂帛」,暫時替代神主牌位,供於正廳的一角,燃燭燒香,稱為「豎魂帛」。

孝 飯
【由來】-當死者已被裝入鋪著庫錢、銀紙及生前用品的棺木,封棺大殮後,翌日清晨家屬就要為死者準備「孝飯」,又稱「奉飯」,亦即寺待死者的餐飲與生活作息彷如生前一般,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香、銀紙;黃昏時再上香供其晚餐。如此直到滿七或百日結束為止,才改為初一、十五晨昏各拜一次;直到對年才不再供膳祭拜。

作 七
【由來】-死者逝世後,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負責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俗稱「作七」,共有七個日期,分別是「頭七」,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二七」由媳婦負責;「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四七」由姪女負責;「五七」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六七」由出嫁的侄孫女或曾孫女負責;「七七」或稱「滿七」由孤哀子負責;但客家人與上述閩南人的習俗略有不同,而以「四七」為女兒七。又因現代為工商業社會,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的,即頭七、七七各七天外,其他各以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 【金銀紙】-拜土地公,用福金。拜死者,用銀紙。

作 旬
  【由來】-原本死者於作七結束後,家屬會繼續「作旬」的祭拜,每十天為一旬,共有四旬,來拜祭四位十殿閻王的判官。當五旬時是第九十九日不作,而改於次日舉行「作百日」,一般各地有將「作七」和「作旬」混為一談者,而只「作七」不「作旬」。

        若因身體或是其他宗教原因不能跪拜者,請暫且還不要出列!!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基督徒面對民間禮儀(一)-婚禮


基督徒面對民間禮儀()-婚禮
  民間禁忌多,婚禮的禁忌格外地多。單就幾個基督徒較容易忽略的或較分不清的來作說明。
民間婚嫁禁忌,
為何4-9月禁止嫁娶?
1.4~9月表面是凶多吉少,實際上是配合農忙與節氣變化。俗語說:「四月死日、五月差誤、六月娶半年、七月取鬼某、八月娶土地婆、九月狗頭重。」四與死的音接近,被認為不吉利,五與誤的音接近,被認為容易出差錯;這是甚麼道理啊,只因音接近就連想會帶來不吉利,華人的聯想力也未免太豐富了!六月是一年之半,聯想娶了半年的配偶,擔心婚姻過程會中途出狀況會離婚,所以六月也為不好。農曆七月是民間的鬼月,怕娶到鬼妻,當然不可行囉!八月應該是好月吧?不!不!不!八月是祭祀土地公的日子,選這個日子來結婚,萬一不小心娶到一個跋扈、器量小有如「土地婆」個性的女子回家,那豈是一個慘字可言。那麼九月如何?「九」台語的音是「狗」,狗頭多煞氣,加上九月降霜,這「霜」字與「喪」諧音接近,被視為不吉利。以上這些理由都過於牽強,基督徒在主裏只要大家方便「每天都是好日子」,沒有任何禁忌,也沒有繁文褥節。因為,日子是為人所設,人不是為日子而造的。
2、戒子戴一半不要戴到底,才不會被壓落底。
許多習俗都在防範如何才不會被壓落底,如:戒子戴一半,踢新娘轎(下馬威);新娘偷踩新郎的鞋子等等,無非都是出於小信。結婚應以互愛和互信為基礎,這些試圖壓制對方的心態與作法,只會破壞婚姻的和諧,基督徒不宜仿效;反要破除這些劣俗、陋習,讓婚姻建立在互信互諒的基礎上!

台灣傳統婚禮內容及文化意義
六禮分述如下:
一、 納采
進行婚禮的第一件事是納采。當男方欲與某女方合婚時,遣使者即媒人傳達求婚之意。
二、 問名
男女當事人的八字(出生年月日的時間配合干支),並職業等家庭背景,皆藉由媒婆來做為雙方交換資訊的橋梁,然後男女兩家分頭將八字找相命師,並放在自宅正廳的神佛前三天,以卜其吉凶。
三、 納吉
八字合算的結果,雙方如無相剋之處,男家則請媒人至女家回報,並商洽訂婚條件。
四、 納徵
納徵(俗稱大聘或大定),相當現代的下聘禮或過定,女方接受此聘禮,則婚約已定。
五、 請期
男女經過納徵下聘禮後,婚姻已完全成立,於是請求完婚的確定日期,覆請女方鑑定。
六、 親迎
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以歸。

傳統「親迎」婚俗之過程及其意義
 「六禮」之中,前五道程序都是男女雙方各自獨立的狀態上運作,目的在為最後一道程序--「親迎」作鋪陳,完備了親迎,婚姻關係成立,婚姻的功能與目的才啟動,男女雙方以其原屬家庭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才實質生效,這意謂關係、角色的解構與重組後將面臨許多挑戰與冒險
  親迎的過程多樣、程序繁複,此外,男方至女方迎娶前、後的禮俗,即「請期」之後的程序,包括挽臉、拜堂等,也富含重要象徵意義,茲分述如下:
一、 親迎前的準備
(一) 挽面
古時認為額頭廣大才有好命運,「挽面」要請「好命人」即父母健在,運勢又好的婦人來做。
(二) 安床
依雙方八字、風水來做安排,安床後必須「拜床母」,祭拜守護兒童的床母,主要用意是讓夫妻睡的安穩,之後,將來「生子好育飼」(台語),同時,新房內的佈置相當講究,在米甕上置放紅龜、發粿象徵「長命百歲」與「年年發」,而米甕本身貼上紅紙且內裝滿白米,代表豐衣足食。
(三) 食姊妹桌
女家在結婚出發以前,要與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飯,表示離別,在進行這種惜別宴時,兄弟姊妹都要在席間說些和菜色相稱的吉祥「好話」,祝福這位即將出嫁的新人婚姻美滿,生活幸福。
(四) 拜天公
又稱「謝神」,感謝神明的保佑,得以到了結婚成家的時刻。

「親迎」過程之概述
迎娶前,新郎須洗雞蛋水、上頭儀式準備娶親;新娘亦洗雞蛋水梳妝待娶,其迎娶的喜車以雙數為主,至新娘家的巷口,鳴炮通知喜車將到,童子(男、女皆可)前來請新郎下車,「好命人」拿出轎前圓及各項禮物讓女方祭祖,男女雙方在女方家拜神佛祖先後,請眾人吃湯圓,「吉時」到,新娘拜別雙親,雙親臨別叮嚀,之後父親(或母親)為女兒蓋上頭紗,並將女兒送上喜車,好命人在新娘頭上覆蓋八卦米篩直上禮車,喜車出發前新娘放下扇子,俗稱「放性地」。
  回至男家後,一樣由童子捧柑桔二顆請新娘下車,新娘頭覆米篩下了喜車後,好命人前導施緣粉,並叮嚀忌踏門檻,入過門檻後,還需「踩碎瓦片」、「過火爐」,之後於「吉時」進入洞房,此時男家燃炮,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兩人並肩坐在舖有一條新郎長褲的兩張椅子上,舉行「坐財庫」、「合巹」的儀式。
接著請出廳,面向外拜天地,面向內拜神明、祖先,接著向男方親人、長輩敬茶,長輩則以紅包壓茶甌,通常親迎完後,男方會宴請眾親友,一起分享成婚之喜。

迎親儀式
() 雞蛋水
新郎新娘在迎娶前,男女雙方各自將煮熟的雞蛋吃完,然後將蛋殼放入洗澡水中,以此水淨身,再穿上全新的白色內衣褲和結婚禮服,梳妝打扮,準備迎娶,表示「脫胎換骨」之意。
() 米篩、黑傘
避邪之功用,以防鬼魅來侵害,但是新娘若有孕在身,民間宗教認為「米篩」其諧音有流產的意思,為避免不吉,因而改以黑傘代替。
(三) 講好話
依照婚禮的程序,由媒人、好命人、賓客,加以誦說一連串的禁厭語、祝福語、四句聯,以渲染熱鬧氣氛,並給予有喜事人家及當事人適切的祝福。
(四) 轎前圓
通常是如碗大般的湯圓,上面灑了點糖粉,與男方的迎娶隨行,到了女家後,就將它拿到供桌上祭祖,祭完女家祖先之後,再拿到女家的米甕上象徵性的擺一下,然後再原封不動的隨新娘轎回到男家,俗稱「圓換圓,雙邊圓」,而轎前圓上面的糖粉,則是希望新人婚後能如蜜糖般的甜蜜。
(五) 上頭
依古文來看,上頭的意思,男女成年之前,請長者分別為適婚兒女行成年之禮,梳理頭髮為成年人的髮式,由此可見,代表著進入成人的階段,故有些地方將「結婚」稱為「做大人」。
新郎、新娘分別由「好命人」從後面來梳頭,並口念好話祝福,接看新郎、新娘各自祭拜於於廳中祭拜天公、家神、與公媽,祈求婚姻蒙福,最後端茶父母致敬,藉以感謝養育之恩,之後準備迎娶事宜。
(六) 鞭炮
有告知、歡迎、制煞之功能。當迎親隊伍於出發的時候,先燃鞭炮,然後在快抵達女方家時須再燃放一次,通知女方,迎親隊伍快到了;等到新娘禮車到達女家門口,女家以燃炮相迎。
(七) 摸橘/桔子
當迎親團隊至女方家與回男方家時,由童子手捧禮盤,端兩個橘子來迎接,並請新郎摸後下車,其橘與吉祥的吉同音,來象徵祝福婚後吉祥順利之意。
(八) 蓋頭
有幾種含意,第一是「遮羞」,新娘所遮的「羞」是處女的嬌羞,是與異性接觸的心理反應,而不是違禮的羞恥,48第二是「避邪」,以防邪魔侵害,第三是「純潔」,因婚俗西化原因,頭紗顏色以白色來替代,象徵純潔之義。
(九) 哭好命
新娘上禮車前,須放聲啼哭,以示好命。
(十)丟紙扇
新娘上轎或上車坐定後,鞭炮一響,新娘將扇子丟下,以表示「放扇,不相見」,從今以後,身分已經不一樣了,另外,也有把一些不好的習慣都停留在自己的娘家,不跟著帶走。
(十一)潑水
俗謂:「嫁出去的女兒,像潑出去的水」,潑水難回之意,須慎重去面對與經營。
(十二) 過烘爐火
過烘爐火意謂著消除邪魔、去除污穢之意,火亦具有光明、溫暖之功能,來象徵女子必能旺夫益子、夫妻熱情如火,此外,爐火內以炭生火,其「炭」與台語「湠」音同,衍生為「繁衍、生殖」,期待生生不息之意。
(十三)踏瓦片
象徵入門後將一舉得男的決心、傳宗接代的意思,另外也有人在瓦片下放置箍桶篾,成為新娘八字破月的破解之道,解決新郎新娘八字相剋的禁忌,意思就是踏過瓦片之後,箍桶篾能將破瓦再復圓,夫婦雙方就能相親相愛,白首偕老,算是一種制煞的步驟。
(十四)拜堂
結婚後,新娘成為夫家家族一員,所以要拜列祖列宗,並夫妻交拜,以示以禮相待、鄭重其事,同時,意謂著結婚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更是歷代祖先、家神,都一起見證、參與,並期待得到祖先、神明的保佑,也是一種人與超自然建立關係的象徵。
(十五)挑蓋頭
又稱為「揭頭紗」,此舉代表新郎惟一的權利,其他的人是不能染指的。
(十六)合巹(讀 緊)
指新夫婦在新房內共飲合歡酒的意思,又稱「飲交杯酒」,另外,也有人則用湯圓,象徵甜甜蜜蜜、同甘共苦,來取代飲酒的習俗。
(十七)坐財庫
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兩人並肩坐在舖有一條新郎長褲的兩張椅子上,其長褲裡裝有銅幣或紙紗,而「褲」與「庫」同音,所以俗稱:「坐財庫」,意即期望新人能擁有豐富的錢財,亦期待:「尪某穿共領褲。」,同心協力之意。
(十八)食新娘茶
由較知禮數的長者為新娘介紹其他男家的親族(以長輩至親為先,然後,新娘同時一一獻茶,此舉也是為了讓新娘能盡早融入男方家族之意。
(十九) 壓茶甌(讀 噢)
在新娘茶的儀式中,受茶的人要說些吉祥話並給紅包,稱為壓茶甌,新娘也要準備禮物回贈,以示禮上往來。
  很多的象徵意義,不外乎真的希望人性能夠改變得更好但在務實的婚姻生活裡似乎是王子與公主從此之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般的童話故事許多的磨合需要有教導與對話


以《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暨解說》來分述與探討:
一、 序樂: (新郎新娘入場,會眾起立)
預備會眾參與禮拜的心。
二、 宣佈:
在這個程序裡,提醒著整場禮拜的開始,即是呼籲大家共同敬拜上帝之意。
一旦新郎新娘、會眾和婚禮相關人員進入會場,由掌控整場禮拜儀式進行的「司會」來宣佈婚禮開始。
三、 吟詩:
宣佈完畢,司會請全體會眾一同唱聖詩,獻給上帝。唱詩可使人更積極參與禮拜,更是人表達對上帝的情感的方式之一,依聖禮典的建議,可觀察到以「稱頌」、「祈求上帝美好攝理、賜福為主」。
四、 祈禱:
祈禱是人與上帝建立關係的重要話語與上帝溝通的重要方式,以求得上帝的垂聽與成全,司會領導會眾禱告,之後會眾一起同聲開口說:「阿們」(「出於誠心」、「實實在在」之意)。
五、 讀經:
司會或是男女方親友到台上讀基督教婚姻有關的聖經。
六、 吟詩:
司會請全體會眾起立,一同吟唱聖詩。
七、 教訓:
  牧師依聖經所教導之婚姻觀來做分享與勉勵,提醒新人忠心履行夫妻相愛、同甘共苦的責任義務,建立基督化家庭,並榮神益人。
八、 誓約:
  在上帝、眾人見證下立約。證婚牧師請新人互牽右手,並請藉由問答、宣讀誓約方式來進行,其誓約通常涵蓋三個元素,包含婚姻是上帝所配合之確信、接納對方之意願,以及遵行基督信仰之婚姻、家庭觀之重要性。
九、 宣告: (證婚牧師可舉右手莊重宣告)
  證婚牧師舉起右手,以示莊重,並傳達祝福之意。在新人及會眾面前開始宣告彼此之間盟約的成立。
十、 祈禱: (新郎新娘也可以跪下)
  由證婚牧師引導會眾向上帝祈禱,懇求上帝鑒納新人的誓約,施恩賜福他們的新家庭,以及新人前方的道路。
十一、 揭面紗:
  新郎新娘面相對,證婚牧師請新郎掀起新娘的圓紗,其程序應不是如傳統宗教認為蓋頭的用意是為了保持少女的羞澀所做的遮羞,或是防止惡鬼、兇煞的防範措施,其白色面紗有純潔之意,來象徵新娘於婚前之純潔之身,唯有一起於上帝面前見證下,並宣誓而成的丈夫,才有權利來做「掀頭紗」之動作,雙方得以邁入聖經所說之「一體」之境界。
十二、 交換信物
  新郎新娘互相交換信物,通常是戒指,若新人已經在結婚禮拜前的完成互戴戒指之儀式,結婚禮拜可省略交換信物(戒指)。
十三、 謝詞
  雙方父母、親戚推派一人為代表向所有會眾,針對大家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見證與關心,來表達感謝,並邀請親友參加婚宴,分享喜樂。
十四、 頌榮
「願此刻榮耀歸於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從今直到永遠」之意。
十五、 祝禱
  牧師替眾人向上帝祈求賜福,這裡的禱告不只是為新人禱告,也為雙方家人及觀禮的會眾禱告。
十六、 答禮:
牧師請新人轉向會眾,向所有與會眾鞠躬答禮,感謝大家的蒞臨。
十七、 殿樂:
會眾起立,新郎、新娘在大家的祝福下退場。

1.基督徒敬祖的做法
一、婚禮
  中國的傳統習俗中,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祠堂(或神主牌)前會有拜堂的動作,即由母舅或長輩點燭燃香,祝福新人並稟告列祖列宗這門親事,再由新人向父母及男方尊長行拜見禮。只要新郎、新娘兩人或其中一人是基督徒,均應該事前就此一部份如何進行和雙方家人達成共識。
實際作法:
() 若雙方家庭同意婚禮全程在教堂進行,則毋需拜堂。在教堂婚禮中,新郎、新娘在結婚儀式完成之前,可以安排向對方的家長獻花、擁抱或送禮來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 若依中國傳統的結婚程序,新郎迎娶新娘進入家門後,可由牧師或同為基督徒的長輩主持新婚禮拜,程序如下:
A. 開場
B. 禱告(請天父賜下祝福)
C. 新人姓名登錄祖譜
D. 會見男方長輩
E. 接受親友祝福及勸勉
() 若雙方家庭堅持依傳統習俗,基督徒應稟持不向偶像祭拜的原則,視狀況以鞠躬或獻花等方式取代拿香祭拜祖先。
基督教婚姻觀的探討
 基督教婚禮不似傳統親迎儀式之繁瑣,以基督信仰的觀點,婚禮不但是新郎與新娘之間的立約與承認,也是上帝所設立的規範。所以,除了人際關係的營造,也具有回應上帝的神聖意義,故此,婚禮以「禮拜」的方式來呈現,意謂著上帝與人的見證之下,所完成的婚姻。馬丁路德更是將婚禮視為上帝運行的記號。
 「禮拜」的字義,「禮」字表示向神藉由動作來敬禮、敬拜的意思,故禮拜之涵意,簡言之就是敬拜上帝,其目的即是人的靈與神的靈之接觸、相遇,通過相遇,把內心對上帝的態度經由情感,藉著動作的表現流露出來,將自己(新郎、新娘、會眾)交託、委身並順服在上帝的面前,同時,也藉由禮拜的模式,提醒男女雙方以為愛聯繫的全新關係,且在婚禮進行中,不單止新人彼此立約,會眾也立約支持他們,如此的婚姻、家庭不但是上帝國的縮影,更是預嘗上帝國的滋味,也是一種很有啟發性的教導。

基督教婚姻儀式的內涵與關切
婚姻是個神聖的契約
 婚姻關係牽涉男女雙方的承諾與意願,猶如契約中兩造雙方的關係。基督教婚禮是在上帝面前誓約,除了屬於人的契約性質外,又增添了神聖的誓約--聖約的意涵。「契約」是透過雙方當事人的協議,行成確保權利與義務的規範、準則,包含相互承諾之重要元素,而「聖約」指的是上帝與人之間所建立的約定,即以上帝作為見證與擔保,確保雙方忠誠履行,其兩者最大不同之特點在於,「契約」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契合,而「聖約」則包含人與上帝之間,宗教情感、忠誠的實踐,故婚禮儀式中的誓約程序,由證婚牧師詢問新郎新娘的第一句話:

「妳/你確信這個婚姻是上帝所配合的嗎?」,即再一次讓新郎新娘藉由這句話的宣示,於世人與上帝的面前,承認這段婚姻的神聖不可輕忽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以信仰為根基的婚姻,並非只是自我性慾安頓的功能,當彼此雙方激情退去後,隨後形成了另一場悲劇,而是需要承擔雙方履行宣誓後的責任,同時,亦以延續夫妻雙方與上帝之間的聖約之態度來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