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我和我家 必事奉主


我和我家必事奉主(約書亞記24:15)
  「如果你們不願意事奉他,那麼,今天必須決定,你們要事奉的是誰:是你們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所拜的神明,或是你們現住地的亞摩利人所拜的神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約書亞記24:15)後半部的經文常被基督徒掛在客廳裏。讀完約書亞記和士師記,真能體會約書亞講這句話時心情的沉重:所有支派的領袖和百姓進入迦南地不過三十年,就離棄了耶和華。本來他們在吉甲已經把所有的偶像除掉,可是三十年後,埃及的神仍在,大河那邊的神仍在,還加上亞摩利地的神。他們雖然知道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並照祂的應許幫助他們得勝迦南人,雖蒙如此福分,但他們的心不專一歸向耶和華。
雖然百姓聽了約書亞的問話後回答:「民眾回答:『我們永遠不離棄上主去事奉別的神明!』(約書亞記24:16)但從後面的經文裡卻見,他們沒有悔改的行動,沒有燒掉偶像,污穢的犯罪生活仍然存在,所以約書亞說他們不能事奉神,因為神是聖潔的。從士師記可以清楚地看到,神一次又一次的興起迦南人來對付以色列人,使以色列人經歷許多苦難,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雖然立志事奉神,甚至以石頭為證,但未真正悔改。
  今天有多少人能像約書亞一樣,一生事奉神?在進入迦南地後,他們定居下來,並過著農耕的生活。務農最主要的是雨水和人力資源,而巴力就是掌管風雨的神,亞斯他錄(亞舍拉)就是掌管生育的神。當初約書亞提醒百姓耶和華給他們的恩典「我賜給你們的土地不是你們用勞力得來的;我賜給你們的城市並不是你們建造的。你們現在就住在那裏;你們吃的並不是你們自己種的葡萄和橄欖。』」(約書亞記24:13)得地是恩典,但得到的土地需要耕作而迦南也是流奶與蜜之地摩西早先的考察這地的百姓確實也擅長耕作。「他們到了以實各谷,從那裏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掛葡萄,兩個人用槓抬著,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民數記13:23)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後,就是看見那些拜巴力的民族,因拜而得著雨水,因拜亞斯他錄而得著「好生養」,所以因著這些「神蹟」的原故,就去「因著需要」而轉投陣營。
  在利益當前時當年的信誓旦旦「民眾回答:「我們永遠不離棄上主去事奉別的神明!」(約書亞記 24:16)似乎也隨風而去。約書亞似乎真的了解自己所帶領的百姓的反應卻很消極,「約書亞對百姓說:「你們不能事奉耶和華;因為他是聖潔的神,是忌邪的神,必不赦免你們的過犯罪惡。你們若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外邦神,耶和華在降福之後,必轉而降禍與你們,把你們滅絕。」(書 24:19-20

如何服事主
一.用聖潔事奉神
  「你曉諭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利未記19:2)不是因為我們本來聖潔而是因為神我們成為聖潔。在聖殿裏服事的老人撒迦利亞,受聖靈感動說:「他應許我們的先祖亞伯拉罕,立誓要拯救我們擺脫仇敵,使我們一生一世,坦然無懼地在他面前,以聖潔和正直事奉他。」(路加福音175)神是聖潔的,事奉神的人也必需聖潔,這是神的原則。耶穌基督的寶血救贖,把我們分別為聖,因此我們的生活,言行,思想和情感都必需聖潔。舊約的大祭司事奉,一年一次要穿有鈴鐺和石榴的外袍,帶血進到至聖所,他若不聖潔,進到至聖所就會被耶和華的烈怒擊殺,外面在聖所的祭司,若聽不見至聖所內大祭司的鈴鐺聲,就知道他已擔罪而死,要用繩子把大祭司拉出來,可見神是何等注重聖潔。
   其實每種神都有祂()的屬性你膜拜誰你就會跟著走。「約書亞繼續說:『你們要敬畏上主,真心誠意地事奉他。你們要除掉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所拜的神明,專一事奉上主。如果你們不願意事奉他,那麼,今天必須決定,你們要事奉的是誰:是你們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所拜的神明,或是你們現住地的亞摩利人所拜的神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約書亞記14-15)
1)別神是眾數(plural),這些偶像不止一個,是多神。
2)經文中的眾神指三個地方的神:
大河那邊的神,指幼發拉底河先祖亞伯蘭原居地的眾神。
埃及事奉的眾神,指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時候,埃及的眾神。
此地迦南地亞摩利人的神,現今迦南人拜的眾神。
  以色列人從亞伯拉罕至約書亞幾百年的歷史中,拜偶像事奉眾神一直都是嚴重的問題,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因為偶像的問題,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本家,因為偶像的問題,以色列人出埃及,拜偶像是聖經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聖經中中最大的問題,有超過一千節的經文針對神的子民拜偶像的問題,超過五十條摩西的律法中的誡命是禁止以色列人拜偶像,拜偶像是摩西律法中四項當處死的眾之一。
  示劍是以色列一個神聖的地方,那裡的橡樹下有「耶和華的聖所」,是亞伯蘭離開吾珥來到迦南第一處停留的地方,神在示劍向亞伯蘭顯現,應許亞伯蘭要賜這地給他的後裔(創十二 6-7),五百多年之後,神的應許在約書亞的世代應驗了。

二.事奉的動機要單純
  約書亞提到要丟棄偶像,即棄絕一切不合聖經真理,佔據我們的心和替代了神的思想言行,好讓心中單單有獨一的真神。雖然以色列百姓記念神的賜福,幫助他們得勝仇敵,但事奉神的人不應存功利的心態,不是因為神的賜福才事奉,而是單單為了愛主而事奉。當耶穌要把重大使命交給彼得前,「耶穌問西門‧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勝過這些嗎?」(約翰福音21:15-17)當彼得回答三次「我愛你之後」耶穌告訴他他服事主的代價既然是「我鄭重地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腰帶,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綁著,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翰福音21:18)這是嚴肅的考驗。事奉或許會很孤單,工作可能看不到果效,得不到人的稱讚,但因為愛主,還是要事奉。人都喜歡收割,不喜歡撒種,也許神要你做撒種的工作。司提反為耶穌作見證,被石頭打死,他沒看到人舉手悔改,沒人稱讚他對聖經熟悉,也沒有使徒來幫助鼓勵他,若處在那種情況,你還事奉嗎?事奉是單為了愛主,因主為我們捨了一切;事奉不是為了得賞賜,而是甘心做神要我們做的。

三.按照神的旨意事奉
 「耶穌對他們說:「我的食物就是實行差我來那一位的旨意,並且完成他交給我的工作。」(約翰福音4:34),耶穌在橄欖山上禱告說:「父親哪,若是你願意,就把這苦杯移去;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路加福音22:42)耶穌來到世界,是遵行天父在聖經上對祂所定的旨意在先,然後獻祂的身體作贖罪祭在後,耶穌若不是遵行天父的旨意在先,祂就是粉身碎骨把身體當作祭物,還是不蒙悅納。「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母耳記上15:22)掃羅沒有獻祭嗎?有啊?但為甚麼會被廢王位呢?神說:「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撒母耳記上15:3)但是掃羅卻「掃羅和百姓卻憐惜亞甲,也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美物,不肯滅絕。凡下賤瘦弱的,盡都殺了。」(撒母耳記上15:9) 沒有聽從耶和華的命令,急忙擄掠財物並且狡辯取了最好的牛羊,要在吉甲獻與耶和華-你的上帝。按照神的旨意事奉,才是事奉的真義。

四.服事要傳遞下去
 「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今天我向你們頒佈的誡命,你們要放在心裏,殷勤教導你們的兒女。無論在家或出外,休息或工作,都要不斷地溫習這誡命。」(申命記6:4-7)把信仰傳承給下一代。這就是約書亞在做的事,他要影響下一代,他也要影響他的部屬。
  James Hudson Taylor (戴德生) (1832-1905) 十七歲立志去中國宣教,立志的時候從未到過中國,結果一生去了中國十一次,建立了中國內地會,差了八百多位宣教士去中國,很多內地會的宣教士結果死在中國,獻上了生命,內地會在中國建立了一百廿五間學校,三百多間教會,內地會與當時流行殖民地宣教模式背道而馳,不參與外國在中國殖民地主義,反對買賣鴉片,不參與不平等條約的保護,穿中國人的衣服,學中國話,戴德生除了普通話,還能用中國多種的方言講道,成為現代宣教的榜樣!
2) Herbert Hudson Taylor (戴存仁) ( 1861 1950) 是戴德生的兒子,在中國宣教五十年,
3) James Hudson Taylor II (戴永冕)1894-1978)戴德生的孫子,戴存仁的兒子,也到了中國宣教,以下是他感人的見証!
  1937 年十二月南京大屠殺之後,人心惶惶,日本軍攻佔了更多的城市,1939 年外國的宣教士全面撤退,戴永冕全家買了船票,準備回國,上船前幾天,戴永冕帶著九歲的兒子戴紹曾去賣船票的地方,兒子以為要去拿船票,結果父親是去退票,父母決定取消回國的計劃,準備北上堅定當時的傳道人,留下孩子們在東海岸,宣教士的學校,結果四個孩子包括戴紹曾成為日本人的俘虜,被關在東北的一個集中營,
4) James Hudson Taylor III (戴紹曾) (1929 ~ 2009) 出生河南開封宋門關,1970 華福音神學院創校院長。1980 年成為海外基督使團第七任總主任。《愛的挑戰:戴紹曾牧師講道輯》
5) James Hudson Taylor IV (戴繼忠現在海外基督使團台灣主任。妻子戴柯悅敏師母, 以下是戴師母最近在台灣信友堂獻詩,我怎能不為主活!




撒母耳記上15:2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在路上亞瑪力人怎樣待他們,怎樣抵擋他們,我都沒忘。」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待降節


待降節(路加福音2:32)
1.待降節佈置的緣由
  從教會歷史來看,「待降節」的舉行可追溯至主後第四世紀末,那時候被稱為「聖誕節前的準備期」,當時的基督徒是用40天的禁食、禱告、默想來等候這樣的日子,他們會用40天是想到耶穌基督在曠野用四十天的禁食禱告來預備他的傳道,所以也用這樣的一個預備心來迎接耶穌的誕生。但是到了第七世紀後就改為用四個主日來默想。
  所謂「待降」(Advent),這個拉丁文的意思是「來臨、將臨」,顧名思義是等候耶穌基督的降生。但是耶穌基督降生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連串拯救的歷史與過程,從先知的預言,一直到耶穌基督的降生,接著還有耶穌的傳道、受難、復活、升天,和我們現在所期待耶穌的再臨。所以待降節一方面是我們要紀念耶穌已經完成的,他已經按著應許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降生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期待耶穌再來拯救的盼望,再一次來到我們當中。所以,待降節除了我們是以紀念耶穌的降生作為開始,更是以期待耶穌的再臨作為我們的一個目標。否則很多人就在問說:「耶穌已經降生了,你們還在等什麼?聖誕節還在慶祝什麼?」一方面是紀念,二方面是帶著這樣的紀念,有一個更大的應許和盼望,就是一個拯救的日子。
  待降節在傳統的教會裡面其實是有一些佈置的。「待降花圈」(Advent Wreath)是用綠葉編織成的環狀物。綠葉代表一個綠意盎然的新生命;圓圈是沒有起點與終點,代表永生的盼望,耶穌來帶給我們永遠的生命。它通常是被掛在門口,是宣告耶穌來到了我家,祂為我們降臨,以馬內利的上帝與我們同在,此時此刻,我們的生命是更新的,並帶著永生()的盼望。
  在很多禮拜堂中也會在桌上放一個「待降花圈」,和插上五支蠟燭組成的佈置,通常會用四支紫色的蠟燭,和中間一支白色的蠟燭(有時也會用三支紫色或藍色、一支粉紅色),它代表的是神聖的、尊貴的、慈愛的、悔改的意思。也就是在這個節期裡面,我們需要帶著一顆神聖的心,這是一個尊貴的日子,耶穌降生,是上帝帶著愛,並且再一次呼召我們,悔改認罪來到上帝的面前。甚至在很多的教會會把整個禮拜堂佈置成紫色,目的是透過這些裝飾再次提醒我們。
  待降節在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第一個主日會點燃第一支蠟燭,代表的是盼望,第二主日會點燃第二支蠟燭,代表的是信心,第三個主日點燃第三支蠟燭,它宣告的是喜樂,「喜樂」不只是一種情緒,它更是一種「本錢」!一種能使人更優秀的思維習慣與生活態度!第四主日點燃第四支蠟燭,代表了仁愛,是耶穌的愛。到了聖誕節那晚,再點燃中央的那支白色蠟燭,代表耶穌是真光,是世界的光。藉著這些裝飾和佈置,藉著這一次次訊息的宣告,藉著節期的慶典,幫助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再一次的思想、再一次的溫習主耶穌基督降生的意義。並且透過這樣的方式,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一代一代的宣告耶穌基督在我們當中的神聖意涵。待降節期的確充滿許多的期待,這個希望從耶穌降生開始,一直到他的再臨完成。基督徒相信,耶穌第一次的降臨,他完成了救恩,因為他歷經了十字架,他復活、他升天,現在我們是帶著這樣的一個應許和盼望,期待他的再來。他再來要審判這個世界,然後帶我們進入一個新天新地。
  然而我們不知那個新天新地是什麼時候,「至於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馬太福音24:36)因為要宣佈那天的來到,不是我們的猜測,不是人的決定,乃是上帝的主權。當我們把上帝的主權放在生命裡時,我們就預備那個日子。所以我們透過聖誕節前四個禮拜的待降節期,也是幫助我們練習等候的預備心。耶穌再來,不會像第一次道成肉身以人的樣子降臨,而是以一種超自然的方式降臨。就像學生要準備考試一樣,平常就要準備了。

2.舊約 以賽亞的預言
  以賽亞以前的150年之間,亞述帝國不斷的擴張版圖;征服了鄰近的諸國。主前840年,以色列王耶戶已開始向亞述進貢。主前734年,當以賽亞還年青的時候,亞述擄走了以色列國北部的人民。十三年後,即主前721年,撒瑪利亞城(以色列京都)被攻陷,其餘的以色列人也被擄去。數年後,亞述攻入猶大,毀滅了46個有城牆的城市,擄走了20萬猶太人。最後於主前701年,亞述軍隊在耶路撒冷城外被神的使者擊殺而逃去,那時以賽亞已經年老。所以以賽亞的一生,是在亞述欺壓的陰影下度過的。他親眼看見亞述人毀滅他的整個國家,只有耶路撒冷得免於難。
  以賽亞的輝煌成就,就是挽救耶路撒冷免於亞述的毀滅。藉著他的祈禱,和對希西家王的勸告,神用奇妙的大能,使亞述的強大軍隊在耶路撒冷城前潰敗。當時耶路撒冷的災禍,原來似乎不可避免,但是以賽亞挽救了它的危運(以賽亞書36-37)。亞述王西拿基立在位的其餘二十年之中,再未進犯耶路撒冷。
  以賽亞書共有六十六章,在前面的三十九章裡面,充滿了許多讓人震驚的信息,是先知宣告猶大國要滅亡和被擄的訊息,因為他們的悖逆犯罪,帶來許多的挫敗傷心。可是從第四十章開始,充滿了盼望。一開始以賽亞先知用一種象徵性的言語來描述耶和華的旨意要完成的方式,他聽到兩個聲音,先述說耶和華的來臨,是呼召百姓預備耶和華的路。然後宣告他必然得勝。
  第一個聲音「有一個聲音喊說:要在荒野為上主預備道路;要在沙漠為我們的上帝開闢大道。每一山谷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低不平之地要成為平坦;崎嶇的地面要成為平原。那時候,上主的榮耀要顯示出來;全人類都要看見。上主這樣宣佈了。」(以賽亞書40:3-5)
  當中提到「曠野」和「沙漠」,表示所處的環境是極艱苦,但是在當中卻發現,當我們預備道路時,有榮耀是要顯現的,即使有難過、有艱苦、有曠野的時刻,但是有一個盼望,是耶和華上帝與我們同在,因為他要在沙漠中、在曠野中與我們同行。後面接著描述所須作的預備。這樣的景況我們要怎麼作預備呢?這個預備是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換句話說,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有沒有這些攔阻是我們需要把它修平的?有沒有什麼樣的攔阻,是攔阻我們的信心跟上帝建立關係?有沒有什麼樣的攔阻,是阻撓了我們回應上帝的愛與呼召?
  第二個聲音「有一個聲音喊說:去報消息!我問:報甚麼消息?要宣佈:人人都像草芥一般;他們的美麗像野地的花。上主吹起一陣風,草就枯乾,花就凋謝;人跟花草沒有兩樣。草會枯萎,花會凋謝,但是我們上帝的話永不改變!」(以賽亞書40:6-8) 你若不熟悉神的話語,就無法分辨撒旦的謊言!要呼喊,讓上帝的話語堅立我們的信心,這個喊叫是我們要用上帝的話來預備我們的心,不是看人、乃是看上帝。預備我們的心,並且要作見證,喊叫是去把上帝的話語見證出來。在待降節的時刻我們可以一起思考預備我們的心,成為上帝所使用的,預備我們的心,看有沒有什麼是攔阻,是我們需要對付的。

3. 新約 施洗約翰見證
  「果然,約翰在曠野出現,為人施洗,並且宣講:你們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群眾從猶太各地和全耶路撒冷到約翰跟前來。他們承認自己的罪;約翰就在約旦河裏為他們施洗。約翰穿著駱駝毛的衣服,腰間繫著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他宣講:「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偉大多了,我就是蹲下去替他脫鞋子也不配。我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馬可福音1:4-8)「照這個話,約翰來了」,照什麼話?照先知瑪拉基說的:「上主─萬軍的統帥回答:我要差派我的使者為我預備道路。然後你們所尋找的主會突然來到他的聖殿;你們渴望看見的使者要來宣告我的約。』」(瑪拉基書3:1)施洗約翰就是先知以賽亞所指的「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以賽亞書40:3)的那一位。照著先知的應許,施洗約翰來了,他在曠野傳悔改的洗禮。施洗約翰本身不是主角,施洗約翰本身是一個預備,是一個修直主道的人,好迎接主的來到。施洗約翰在曠野傳悔改的洗禮,曠野對以色列是充滿象徵性的意義。以色列人出埃及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故事,他們在曠野漂流的日子裡,才真正體會到作上帝百姓的經驗。
  曠野是一個悔改的地方,曠野也是一個生命更新的地方,也是上帝管教我們,安慰他的百姓,使我們可以與他建立關係的所在。許多的基督徒常常會想,這個時候是我的曠野時期,我們遇到一些艱難,我們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我們感覺好像上帝沒有為我開道路,我們感覺到有些悖逆、有些不情願,在這許多的曠野是在我們的生命經驗裡面,其實往往是上帝給我們的一些引導、管教、安慰和機會,與他重新建立關係的地方。
  施洗約翰來了,他傳悔改的洗禮。洗禮是象徵一個生命的更新,無論是在道德上或靈性上面,除去不好的,讓好的生命在我們的裡面,同時也是迎接上帝審判前的準備。悔改,在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是改換心志,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turn around,是改變方向的意思,我願意改變修正我的想法,我願意改變我原本要走的方向,轉過來走上帝的方向。也就是說,在主要來之前,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改變成尊主為大的態度,我們願意讓上帝來帶領。在這裡也再一次的提醒我們,施洗約翰來傳悔改的洗,我們現在也照著當時約翰所傳的悔改的洗禮,像當時候的人悔改受洗,福音在當時就傳開了。
  每次看到弟兄姊妹接受洗禮時,其實再一次幫助我們思想,我們願意透過洗禮,成為悔改的記號,也意味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我們與天使、與上帝一同歡喜。也同時再一次提醒我們,悔改的心是否還在我們裡面。在待降節的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思想悔改,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要在上帝面前悔改?要再一次求上帝幫助我們更新。
  主耶穌在兩千年前出生,成為黑暗世界的光,絕望人當中的拯救,這是一個印記。不過聖誕的意義不是停留在這裡,更重要的是,上帝要再來,施洗約翰當時傳悔改的洗禮,預備主的道路,他做了,以至於許多人因此認識了上帝,照著上帝的話,我們需要回應上帝對我們愛的呼召。

4.待降節的反省與等候
    有如待嫁娘的心情與角色轉化,因為祂的到來,去迎接新的生活,回想當初進入教會的決心期待耶穌給我們人生更多的照明與引領這份動機還剩多少?
等候盼望宣揚主道在兩千年前小小拿撒勒小鎮的驚奇,這個平凡如此的小村姑和木匠,或是在聖殿工作的撒迦利亞,他們經歷了上帝,因為他們領受了,照著那個話,他們做了。我們是否願意向約瑟一樣,不要那麼快的拒絕,可以稍微停下來多一點點的思考,讓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願不願意像馬利亞一樣順服,重新再一次知道我是誰,我是主的使女、我是上帝的兒女,我願意領受。我們是不是願意學習像撒迦利亞(施洗約翰的爸爸),雖然我們也會懷疑,我們也會好像突然啞口無言,可是我們願意耐心等候,等候上帝的話是真實的,這個救恩是是實在的,我們用這樣來預備自己。
  在待降節中,也是我們為耶穌基督再臨的一個預備,不是只為我們自己,同時在我們等候盼望時,我們也為別人預備道路,我們需要被上帝差遣去傳福音。在我們讀了以賽亞書,我們聽見那兩個聲音之後呢?

  上帝繼續說出一個很大的宣告:「耶路撒冷啊,要登高山;報好消息!錫安哪,要大聲呼喊;報好消息!要大聲喊叫,不要害怕。告訴猶大的大小村鎮:他們的上帝就要來了!」(以賽亞書40:9)上帝在這裡說,要報好信息、要報好信息,而且要極力的傳揚,不要懼怕。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聖誕節的信息


聖誕節的信息(以賽亞書12:3)
※ 耶穌降生的時間爭議
    在路加第二章,我們知道主耶穌降生的那日,天使向伯利恆城外牧羊人顯現,宣佈這大好的信息,他們就進到城內證實了這事。但是巴勒斯坦地從十一月到隔年三月是隆冬之日,沒有人把羊牧放在外,乃是放在羊圈內過冬。由此可見,主耶穌不可能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降生,這是確定的。
 耶穌在哪一天降生?聖經並沒有明確記載。但一般教會,普遍以十二月廿五日,來紀念耶穌降生。一年之中,日間最短的是十二月廿二日,此日為冬至,一年晝長夜短的開始,這是黑暗最長、陽光最短的一日。1225日是羅馬帝國慶祝太陽神的生日。
  主後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歸信基督後,就把1225日,改為敬拜那萬福之源,生命之光的耶穌。所以,在這段最黑和最寒冷的時間,慶祝聖誕並不令人意外,因為神把耶穌 的光和溫暖送給我們。所以,聖誕節的核心是耶穌基督的降生—也就是我們所傳的福音。象徵光明戰勝黑暗並引舊約瑪拉基4:2「可是對你們這些敬畏我的人,將有拯救的太陽照耀你們,醫治你們。你們將像從牛欄裏放出來的小牛一樣蹦跳,快樂。」基督是『公義的日頭』為證。
  但我們當知道,這事實上不是聖經的教訓,也不是屬於基督徒的節期,而是其他信仰與傳統的習俗。因此,像加爾文,諾克斯(Knox),英美許多清教徒,以及一些尊崇聖經的基督徒,都不守此節。至於聖誕節、聖誕老人、聖誕樹等更是荒誕,不是出於其他宗教的信仰,就是出於人的想法,都不是聖經所記載或啟示的。

※ 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古時,常以帝王名字稱其年號,誰稱帝作王,就用誰的年號。帝王換了,年號也就改了。如今世界各國都用耶穌降生為紀元,為年號。這表示耶穌是舉世公認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耶穌降生對於世界的影響,人類歷史上無人出其右。以其出生為全世界共同的年號,表徵耶穌的來,帶來了人類的新紀元。在英語裡「紀元前」是用「B.C.」是「Before Christ」(基督前)的首字母縮寫;而「紀元後」是用「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Anno是年,Domini是主的意思,意即主的年份)的縮寫。所以,西元紀年制,過去也稱『耶穌基督紀元』。這正應驗了天使報信時所說的,救主降生,是關乎萬民的。所以如今全世界都用祂的年號。

※ 教會聖誕節世俗化了嗎?
  當今的聖誕節,充滿了太多太多的外在現象和符號:平安、慶祝、歡樂、聖誕樹、聖誕老人、禮物交換、聖誕詩歌等等。而往往許多人,甚至包括基督徒和教會,都在這些種種的“聖誕節現象”中迷失了方向。若我們認真去觀察一下我們社會中的聖誕節氛圍,我們就大約可以知道當今的消費和現代社會提供給人們的聖誕信息是什麼:美麗的聖誕樹、聖誕禮物、聖誕大餐、聖誕老人等等。不幸的,這些聖誕現象也傳進入了教會裡面,因此我們可以在教會中一樣看到美麗的聖誕樹、聖誕禮物、聖誕大餐、聖誕老人。
  其實,當年聖誕節的夜晚,並不是發生在這樣一個愉快的、歡樂的、平安的氛圍下,反而是發生於完全相反的氛圍下。聖誕節正要傳達的重要信息,並不是一種毫無氛圍下的平安、喜樂、盼望和光明,而是在時事動亂中看見平安,在悲傷憂慮中看見喜樂,在絕望失敗中看見盼望,在黑暗中看見光明。  其實,教會的任務是向我們的社會傳達聖誕節的真正信息,但可惜的是教會不但沒有拒絕這些聖誕現象,而且還把它們都帶入了教會裡面。
  難道這就是教會的聖誕節傳統嗎?至少教會裡面的美麗聖誕樹,與基督的誕生似乎沒有甚麼關聯性。當今我們的思維:聖誕節一定要擺上聖誕樹,以及聖誕裝飾,這樣才能夠感受到聖誕節的到來和氛圍。若這就是我們對聖誕節的想法的話,那看來我們已經無法從耶穌降生的故事再次感受到聖誕節的氛圍,我們反而需要透過那些外在的聖誕現象和符號來感受聖誕節。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因為教會看來無力與當今世俗的聖誕慶祝方式做抵抗,而唯有也照樣學習和模仿它們的方式來吸引人們到教會(也許我們擔心的是一間沒有聖誕裝飾的教堂將會非常難看和無法吸引人)。
  聖誕晚會中加入了表演的節目:唱歌、舞蹈、話劇、才藝表演、當然還有信息分享(有些叫它做簡短的信息分享)。當我們再次留意我們社會中的聖誕慶祝活動,尤其是商家為了吸引人來購物而主辦的許多聖誕活動,難道我們沒有發現這些都與教會聖誕晚會的表演節目很相似嗎(除了講道信息分享部分)?難道今天我們教會的聖誕節信息已經失去了吸引人的地方,而因此教會需要透過其他的“信息”來吸引人到教會?或是我們對於所信仰的基督教的福音已失去了信心,而因此需要藉著許多“附加品”來加強我們的福音信息?

※ 聖誕不是用來紀念的而是用來傳揚的
   在聖經路加福音第二章,記載了主耶穌的降生。當時「..天使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有好消息告訴你們;這消息要帶給萬民極大的喜樂。今天,在大衛的城裏,你們的拯救者─主基督已經誕生了!你們會看見一個嬰兒,用布包著,躺在馬槽裏;那就是要給你們的記號。』忽然,有一大隊天軍跟那天使一起出現,頌讚上帝說: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願和平歸給地上他所喜愛的人!』(路加福音2:10-14)聖經裡找不到一處經文要人慶祝所謂的聖誕節或紀念祂的誕生,前半部是要人將主耶穌來臨的信息傳揚出去。因為這信息是關乎萬民,是給全人類的大喜信息。所以重點不該是過聖誕節,而該是傳揚耶穌的降生,帶給萬民救恩。所有不少教會報佳音時不是穿著詩袍就是詩袍後面加了一對翅膀彷彿就是學在2000多年前天使所做的事情。也唯有當這個訊息被大肆傳揚時知道這好消息的人才能夠來尋找耶穌包括了東方三博士和牧羊人。
  天軍,是一個由天使組成的軍團。由天使長米迦勒領導,在聖經中出現了多次。在天使戰爭中,驅逐了撒但和他的追隨者;並將在末世時將與撒但與他的軍隊決一死戰並會勝出。「你,惟獨你是耶和華!你造了天和天上的天,並天上的萬象,地和地上的萬物,海和海中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你所保存的。天軍也都敬拜你。」(尼希米記9:6)讚美其實就是屬靈戰爭的最好武器我們都是靠神得力。

※ 祂來的目的
  當敬虔的西面在聖殿裡第一次看見嬰孩耶穌時,他就說:「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加福音2:30-32)這段話清楚說出主耶穌來到世上,是預備給萬民的救恩。使徒保羅也曾說,「基督耶穌降世的目的是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靠、值得完全接受的。我是罪人中最壞的一個,可是這正是上帝憐憫我的原因,好使基督耶穌對我這罪人中最壞的一個顯示他充分的忍耐,使我得以作那些以後要信他、接受永恆生命的人的榜樣。」(提摩太前書1:15-16)表示耶穌的降生,確確定定的目的就是為著拯救人,成為世人的救恩。而後段保羅的告白,用我們所領受的恩典去見證神的存在,這也是歷代基督徒所當繼續完成的。
 
※ 如何歡慶聖誕節?
  印度有一個寓言。有一隻老鼠很怕貓,見貓就跑,然後向神仙求助。神仙見牠可憐,就把牠變成,以為這樣牠就不用怕。誰知不久,牠又來求助,說狗對著牠兇巴巴的吠過不停。於是神仙把牠變成狗,沒想到過幾天牠又垂頭喪氣的來求神仙保護,原來牠遇到了一隻老虎,差點沒命。神仙使出絕技,把牠變成老虎,心想此後可以一勞永逸,牠不會再來找麻煩。可是清靜日子還未開始過,這老虎又如喪家狗般求牠再幫忙一次,並且神經兮兮的說看見了一個獵人的槍口指向自己的頭,太可怕了。神仙歎了一口氣說:「你真沒救,你的問題不在外面,是在你的心裡,我幫不了。」就走了。
有一首第三世紀時流傳的詩歌說:『基督雖能千回,降生於伯利恆,若未活你心內,救恩仍是無成。』所以『聖誕』要真能『快樂』,就是這首詩歌所說的,關鍵在於基督生在伯利恆呢?或是生在您的心裡?基督即使能夠一再降生於伯利恆,這如同人類十幾個世紀以來,千千萬萬次的慶祝與紀念。但無論如何慶祝基督的誕生,縱然參加過再多次的聖誕晚會,這一切都不能成為你的救恩,不能成為你心中的歡喜快樂。唯有當基督活在你心內,耶穌真正誕生於您的心房;當世人接受祂為救恩,接受祂作人生的新紀元時,就真能恭祝您:『聖誕快樂』。
此外我們的救贖有希望,耶穌基督釘十架,救贖已完成,我們已完完全全得著救恩。我們須把基督的降生、受苦、受死及復活一同來看,才能真正將榮耀歸於神。「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願和平歸給地上他所喜愛的人!」(路加福音2:14)提到平安只歸於祂所喜悅的人。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同性戀


同性戀(以弗所書1:7)
贊成同性戀的根據
  最近,愈來愈多的人站起來替同性戀者說話,其中不少更是基督徒。他們引經據典去將同性戀的行徑“合理化”。總結他們的論點及根據,可以歸納如下:
1.最早記載有關同性戀的經文是創世記19:1-14「那天晚上,兩位天使來到所多瑪;羅得坐在城門口。他一看見他們就站起來迎接,俯伏在他們面前,說:「我主,請到我家來,讓我招待。你們洗洗腳,歇一夜,明天早一點起來,繼續趕路。」 但是他們回答:「不!我們要在街上過夜。」羅得堅決邀請,他們終於跟他到家裏去。羅得吩咐僕人為他們準備筵席,烤了無酵餅,他們就吃了。客人還沒有上床,所多瑪的男子,不分老少,都來包圍羅得的房子。他們喊叫羅得,問他:「今晚住在你家裏的那些人在哪裏?把他們帶出來!我們好跟他們睡覺。」羅得出去,把門關起來,對他們說:「朋友們,你們不可做這種邪惡的事!瞧,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我把她們交給你們,任憑你們對待她們。但是你們不可為難這兩個人;他們是我的客人,我得保護他們。」但是他們回答:「滾!你這個外國人竟想指揮我們!滾開!不然,我們要對付你,比對付他們還凶。」他們推開羅得,往前衝,要破門進去。但是那兩個人伸出手來,把羅得拉進房子裏,把門關起來。他們又使外面的男人,不分老少,都瞎了眼,找不到門。那兩個人對羅得說:「你在城裏還有甚麼人嗎?有兒女、女婿,或其他親人在這兒嗎?叫他們都離開,因為我們要毀滅這城。對此地居民的控訴,上主已經聽到了,因此他派我們來毀滅這城。」於是,羅得去找他女兒的未婚夫,告訴他們:「趕快離開,上主要毀滅這城。」但是他們都以為他在開玩笑。」
用這段經文作根據去反對同性戀並不充分。論據是在羅得時代,他所活動的區域內的民族,一向有在戰爭中以性暴力達成羞辱對手目的的行為,有時也會對異鄉客如此,而且是不分男女老幼的,白話說就是全部施以性暴力強暴,這是一種宣示地域性的野蠻行為。所以縱使是指“性交”,所多瑪城之人的罪,乃是用暴力去達到其欲望,與現時同性戀者所主張“在兩相情願”下的方式大有出入,所以不應引以為據。
一位利未人行經基比亞城,被一個從外地來定居在該城的老人接待,而該城的人對他們提出同樣的要求,「他們正輕鬆愉快的時候,突然城裏一些無賴來包圍這房子,連連敲門,對老人說:「把那跟你回家的人帶出來,我們要跟他性交!」老人到門外對他們說:「朋友,千萬不可!不要這麼缺德,做這種邪惡的事。這個人是我的客人。」(士師記19:22-23)老人原本要以家中未出嫁的處女作為代價,就跟羅得所為一樣,但利未人不忍,以自己的妾來交換,最後他的妾被姦辱至死,事實上,基比亞城還是便雅憫支派的後裔,這城並不像所多瑪有「同性戀的習慣」,卻和所多瑪走上相似的結局,以色列人團結起來以上帝之名出兵滅了此城。如果我們都相信聖經不能單獨看一個部份,那就該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對比。究竟被神恨惡的是同性戀,還是性的暴力、與對客旅的暴力?
  耶穌本人提所多瑪時「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馬太福音11:20)比所多瑪、蛾摩拉更大,「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路加福音10:12)這是指責他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公不義、互相作惡、欺壓,對真神不敬虔,沉醉在人的生活享受,活的像沒有神的人(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完全沒提同性戀。
  2.「男子不可跟男子有性關係;這是上帝所厭惡的。」(利未記18:22)
 在舊約時代同性戀者與拜偶像有關,神憎惡拜偶像行徑。
  利未記寫作的起因,是為了會幕(聖殿前身)事奉的規則而寫,特別是對以色列人當中的利未支派,他們作為祭司,身份特殊,尤其是聖潔條例的段落,規定的比摩西五經中其它地方都要更為嚴格。利未記文中某些段落是對利未支派說,因此也有神學家認為關於聖潔生活的規定,原初應該並非針對所有人的,而是給聖殿祭司們的特殊規範,考古實證也顯示,這些戒律一直到以色列亡國後,才真的廣泛被猶太人當成完整的律法來遵守,除紀念亡國之恨,也藉此在散居各地時仍保有自身的種族和文化認同。
  利未記十八章裡共有五個重點:(1)近親亂倫;(2)姦淫或婚外情;(3)獻孩童為祭;(4)同性性行為;(5)人獸交。這五件事也都有個共同點:都是迦南地居民因拜偶像而產生的風俗習慣。請記得一件事,在一神的信仰觀裡,行為都可再議,聖經裡的上帝對某些行為的標準也是一變再變,唯一一件事是觸犯底線:「除我外不可有別神」。所以,關鍵在於這些行為與異教的連結太深,而不是這些行為對上帝真的十惡不赦。
  聖經根本就不能當作現代婚姻的典範!多數聖經人物沒有遵守一夫一妻制,更別說「上帝選民」以色列人的先祖還經常發生亂倫。聖經作者的年代,一夫多妻是完全道德的(猶太人一直到九世紀前都存在一夫多妻制),因此保羅才會給出「基督是我們的丈夫」的比喻。若把信徒當成一個整體,的確可以說有一夫一妻的隱含意義,但就個別信徒而論,我們是多人同侍「一夫」。而聖經強調的貞潔,是妻子對丈夫的,教會對基督的,身為丈夫,必須愛妻子至深到願意捨命的程度,但沒規定不能同時愛幾個妻子。
  人是否合神的心意,與婚姻狀態並無太大關係,以色列的列王中,就算沒有後宮三千,也至少有數十個妾,而亞伯拉罕娶妾受神責備,多年未向他顯現,是因為他對神所說他的後裔會成為大國沒有信心,並不是因為他在撒拉之外還有婚配。直到耶穌時代,跟隨祂的人裡面,有家底一些的使徒,或當時的猶太教士、拉比,很多都不只一個妻子,而跟著耶穌的那群婦女裡,也有大戶人家的妻帶著妾一同來的。
  教會最愛用耶穌對差點被眾人拿石頭打死的婦人所說的話:「我也不定你的罪,只是不要再"犯罪"了」,來要求同志基督徒改變性傾向,或是守獨身,因為。但是,教會有請離過婚的信徒都回去和前夫前妻復合嗎?有把再婚的基督徒趕出教會嗎?以此標準來看,這些沒有復合的夫妻,以及再婚者,不是每天都在「繼續犯罪」?可以請教會在談性規範和婚姻的時候,標準一致嗎?
  性是婚姻的唯一價值嗎?有些夫妻只是共同生活、承擔社會責任,卻不再有性關係,他們的擁有的能不能叫「婚姻」?更或者,有很多夫妻在生養小孩之後,情感完全轉移在孩子身上,對彼此忽略,甚至不再有男女情愛,只是基於生理需求仍有性關係,這樣的性,算不算放縱情慾?還是簽了結婚證書,夫妻間沒有愛的性就自動有了免死金牌?
  更何況近親通婚與多重伴侶,一直是以色列祖先的傳統。更別說照創世紀,起初人的數量還很少的時候是怎麼繁衍的?亞當夏娃的直系子女,是如何在地上沒有其它人時延續後代?以現代婚姻法的定義來說,以撒和雅各可是「亂倫」的始祖,娶的是母舅家的表妹,三等親內呢。至於聖經有記錄的以色列先祖沒幾對是一夫一妻從一而終的,這些能不能算姦淫和婚外情?顯見聖經對「婚姻」的定義,是不能以現代觀點去詮釋或想像的。
  利未記十九章與二十章,也是俗稱的「聖潔條例」,同一段落還交待收割時不能連田角都收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摘盡,一塊田地上不能播兩樣種子,一件衣服不能有兩種質料混紡。以聖潔條例而言,光穿衣服一項,今天你我全都不合格,大概也很難找到幾個猶太人是合格的。舊約中聖潔條例所說「可厭惡的事」還有很多,例如許多「不潔淨」的生物:兔子、豬、有殼的動物 (蚵仔、蝦、蟹、蛤)都不可吃;女性經期中碰觸過的東西都不潔淨,就跟死掉的牲畜的皮一樣:皮包、皮鞋、甚至打籃球,都是違反利未記規定的事。
  3.保羅在哥林多前書6:9-10「難道你們不知道邪惡的人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嗎?不要欺騙自己呀!凡是淫亂,拜偶像,姦淫,作孌童,親男色,盜竊,貪婪,酒醉,毀謗人,或勒索人的,都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這番言論可能只代表他個人的意見。他也說過男人留長髮便是羞辱他的頭,難道這觀點現在還適用嗎?他在羅馬書1:26-27節只是說同性戀屬於"unnatural",意思是不平常、不常見、不自然或是不正常,但卻並不是罪。性傾向一直到晚近才被辨識、認知,保羅的時代,並沒有這些常識與概念。即使到了近代,性傾向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影響,也仍有許多待解答的爭論。但不管是主張先天還是後天可能影響的學派,雙方都同意,性傾向對當事人而言,並不是一種能任意「選擇」的傾向,也就是說,不是自主意志能任意決定,像個開關,打開就可以喜歡同性或改喜歡異性。現代醫學也證實,性傾向無法「矯治」,也不該被視為疾病,沒有任何不正常之處。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保羅所說的「本性」?
  另外,保羅的責難對象,很多是已有婚姻的男女,卻仍在宗教祭祀儀式或社交場域有同性性行為。對保羅來說,他可能將之視為一種「跟隨流行」,認為這些人並不是出於天生的性傾向,而是進行異教崇拜就扭曲自己的意願,甚至是為了在同儕中獲取權力(當代的確有這樣的情況)而進行同性性行為。所以保羅的責難,不能直接當作他是在批評同性的性傾向。
  在保羅時代的羅馬,男性之間的同性性行為,如何以一種「展示對奴隸權力」的舉動普遍性存在,無關性傾向或是性滿足,是統治階級的權力展示,也是對奴隸的壓迫與凌辱。
  此外保羅也要求女人不適合講道、在聚會中要沉默,「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哥林多前書14:34) 「她們若要學甚麼,可以在家裏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哥林多前書14:35)原文中的用字都有單指一時一地的特定講究,因為那僅僅針對初代教會有些沒受過教育的婦女,因在聚會中聽不懂使徒的教導,就公開打斷發問,因此保羅才留下了那一段話,意思是不要影響到聚會,應當保持沉默,回家再請丈夫解釋給她們聽,但後來卻成為一千多年來,教會名正言順拿來當令箭、壓抑女性地位的「雞毛」。
除此之外歌羅西書415「請問老底嘉的弟兄和寧法,並她家裡的教會安。」以及羅馬書的結尾第十六章裡有提到九位女性領導者的名字這些也都打破了女性在教會不能成為領導者的迷思。

  4.以賽亞書56:3-5「皈依上主的異族人不可以說:「上主絕不會讓我跟他的子民一起崇拜。」 經過閹割的人不必說:「我是一棵枯樹。」上主對他們這樣說:「如果你們謹守安息日,做我所喜悅的事,並且信守我的約,我就讓你們的名在聖殿和我子民中被記念,勝過你們有許多子女。你們將永不被人遺忘。」所以聖經沒有說一定要有子嗣。
  5.約拿單與大衛(撒上十八3-4,二十41)其實也是同性戀者,他們相愛,約拿單在大衛面前脫衣服。

Q:同性戀違反神所造的器官應有的功能
A:功能論是站不住腳的。比如說讓自己的口在異性戀婚姻中合法取悅丈夫或妻子者,該不該下地獄?有沒有違反受造的原意?合不合神的心意?有眾多醫學研究證實,不論男女或性向,肛交行為都能觸動一些在其它性交方式中難以觸及的深度性快感神經,與性向無關,而與人體被設計的構造有關,有些女性因為陰道角度關係,只能透過肛交體驗到性高潮。如果以功能論,請問這些肛門和直腸神經的存在,是不是上帝造人時的設計「暇疵」?又好比耳朵是受造來聽的,但穿洞戴上耳環,是不是背離了它原初受造的目的?
  綜合以上,如果你認同性可以脫離生殖目的而存在,如何以「不能生育」作為反對同性戀的理由?早年天主教因禁慾主義、認為任何歡愉都與魔鬼相關,主張上帝創造的性只能為生殖服務,所有生物都是如此。但自從對靈長類的研究進階以後,發現這規則只適用於靈長類以外的生物,也發現自然界存在著一定比例的生物俱有同性性傾向。如果你甚至不是教徒,你又如何以「生殖」、「違反自然」來反對同性戀?
  信仰的核心,本就不是你在床上的行為,而是你在床下的時間,是如何使用的。就像很多當代議題,比如被強暴可不可以墮胎?不孕的夫妻能否藉助科技人工受孕?子宮受損的婦女能否找代理孕母?不治之症可不可以接受安樂死?可不可以接受器官捐贈?可不可以使用人造器官維持生命?可不可以接受插管使用機器維持生命?公民面對兵役或國家暴力可不可以抵抗?還有,萬一情慾對象兩個性別都有那又該怎麼辦?天生就同時具有男、女兩性的器官和性徵該怎麼辦?有太多的事情,都跟同志之間的感情或性吸引力一樣,聖經根本沒有留下明文指引,有的只是我們根據信仰的「原則」、「精神」,摸索出來的個人信仰之路。

聖經立場
  雖然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的字不少有雙重甚至多重意思,但上文下理會很清楚告訴我們哪個解釋是正確合理的。只要我們依照一直以來解經家所持守的原則,我們不難明白經文真相。這些原則包括參照:
  (a) 歷史背景
  (b) 文法結構
  (c) 上文下理
  (d) 聖經神學,即聖經整體對該字、詞或觀念的看法。
  根據這些原則,我們可以清楚辨別贊成同性戀者所列出之經文根據是否可靠。
  1.創世記十九章58
  a. 雖然“yadha”一字有不同意思,但是上文下理告訴我們,所多瑪人想要的,不是“深入面對面認識”那二天使(他們看到的是男人),否則聖經怎會說那是惡事,甚至引致神要毀滅這城?
  b. 在創世記中,“yadha ”一字出現了 12 次,其中有 10 次皆是指“同房”(即性交)。(創四125,十六24,廿九212330,卅八28-9
  c. 將“yadha ”解作“認識”,放在創世記十九章18節是毫無意義、不合邏輯、不合理的。
  d. 不錯,所多瑪人是想用強暴的方法進行同性戀行為,但是否在兩廂情願之下神就容許同性戀?其他經文明顯否定了這種講法。
  2.「男子不可跟男子有性關係;這是上帝所厭惡的。」(利未記18:22)節及二十章13
  在這兩節經文中,翻譯為“苟合”(即性交)是最合符上文下理、最合邏輯的。神憎惡同性戀,不是因為這些人不能生育,因獨身者也不能生育,難道神會憎惡的人包括主耶穌和保羅嗎?神憎惡同性戀,甚至不是因為它與拜偶像有關,因在聖經中,神從不因外邦人拜偶像而審判他們(不知者不罪,他們不認識耶和華),但神會因他們犯同性戀之罪、道德敗壞而審判他們。教會的書信當然也是針對教會的基督徒在進行教育所教導的神子民的“拜偶像”(信仰上淫亂)與“同性苟合”(道德上淫亂)是兩件不同的事,但同樣是神所憎惡的。哥林多前書6:9「難道你們不知道邪惡的人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嗎?不要欺騙自己呀!凡是淫亂,拜偶像,姦淫,作孌童,親男色,」將兩者並列,指出了二者皆為神所憎惡。
  3.「難道你們不知道邪惡的人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嗎?不要欺騙自己呀!凡是淫亂,拜偶像,姦淫,作孌童,親男色,盜竊,貪婪,酒醉,毀謗人,或勒索人的,都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哥林多前書6:9-10)
  哥林多前書六章9節若只是保羅個人的意見,他絕不會用如此堅定的語氣下判語,說這些人“都不能承受神的國”。彼得在彼得後書3:15-16「要以我們的主的容忍作為你們得救的機會,正如我們親愛的弟兄保羅用上帝所賜的智慧寫信勸勉你們一樣。他在所有的書信裏都談到這事。他信中有些難懂的地方,被那些無知和反覆無常的人隨便曲解,正如他們曲解其他經文一樣,結果是自取滅亡。」
  4.「他們放棄了上帝的真理,寧願接受虛謊;他們敬奉被造之物,而不敬奉造物之主─他是永遠該受讚美的,阿們!因為這樣,上帝任憑他們放縱自己的情慾;不但女人以反自然的性行為替代自然的性關係,男人也放棄跟女人自然的性關係,彼此慾火中燒,男人跟男人做可恥的事,結果招來這種敗行所應得的懲罰。既然人認為不必承認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著敗壞的心,做那些不該做的事。」 (羅馬書1:25-28)
  羅馬書一章2627節不獨認定同性戀是“逆性”,即不正常,且指出同性戀行為是“可恥的事”的。羅馬書一章26節之“可恥”一字原有丟臉、不榮譽的意思,而一章27節的“可羞恥”一字則有“畸形”、“變態”的意思。二者合起來,表示這行徑不獨羞辱神、羞辱父母、羞辱自己,是“丟臉”的事,且是神覺得“嘔吐般討厭”的事。
  5.「皈依上主的異族人不可以說:「上主絕不會讓我跟他的子民一起崇拜。」 經過閹割的人不必說:「我是一棵枯樹。」(以賽亞書56:3)此段經文所說上帝應許萬民成為他的子民。
  利未記22:22「瞎眼的、折傷的、殘廢的、有瘤子的、長癬的、長疥的都不可獻給耶和華,也不可在壇上作為火祭獻給耶和華。」但是到了新約耶穌教導門徒「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路加福音14:13)以賽亞也預言和平的國度的美好「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以賽亞書11:6)這個沒有子嗣的上下文是有差異的。不要忘了耶穌和保羅是單身的。
  6.撒母耳記上18:3「約拿單因為非常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就立誓跟大衛結為生死之交。」,撒母耳記上20:41「童子走了以後,大衛從石堆( 「石堆」:希伯來文是「南面」。)後面出來,雙膝跪下,對他叩三次頭。他跟約拿單親吻哭泣,大衛比約拿單更悲痛。」
  這兩段經文並沒有說約拿單與大衛是同性戀者。強解經文為同性戀行為去支持同性戀,實在是很難成立的。因為:
  a. 他們二人之間的愛乃友情的愛(philic),並非情欲(erotic)的愛。
  b.約拿單不是在大衛面前脫衣服「約拿單因為非常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就立誓跟大衛結為生死之交。他脫下自己身上的袍子給大衛,又把自己的盔甲、刀、弓,和腰帶也給了大衛。」(撒母耳記上18:4)從上文下理來看,這根本不可能視作同性戀行為。
  c. 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明顯指出大衛是個異性戀者。撒母耳記上廿五章4244節更清楚指出他的婚姻生活絕對沒有半點同性戀成分。因他不忠於神所訂的婚姻原則,貪戀及娶別人的妻,造成日後家庭禍患。
  d. 男與男親嘴乃當時猶太人及中東人的習俗(參林後十三12),是絕對清潔的,與同性戀無關。
  e. 撒母耳記上二十章41節更不可能理解為同性戀行為,這經文純粹記載二人的深摯友情,離別時彼此痛哭。「要是我還活著,你一定要忠誠待我;若我死了( 「若我死了」是根據一些古譯本,希伯來文是「使我免死」。),你要始終以同樣的忠誠待我的家人。當上主徹底消滅你的仇敵以後,願你我之間的誓約仍然堅立。如果你毀約,上主要懲罰你。」(撒母耳記上20:14-16)從上文可以合理推斷,是哭得更多、更厲害。所以中文聖經和合本譯為“大衛哭得更慟”「童子走了以後,大衛從石堆( 「石堆」:希伯來文是「南面」。)後面出來,雙膝跪下,對他叩三次頭。他跟約拿單親吻哭泣,大衛比約拿單更悲痛。」(撒母耳記上40:41)
  

教會應如何對待同性戀者?
  有兄姐問「重視婚姻家庭制度,但也同情同性戀者,有其他作法嗎?」有,可推動「同性權益保障法」,透過修改部份民法、醫療法及相關法律。讓同性戀者在日常生活、手術同意書、醫院探病權、臨終、遺產繼承等事宜有更多的法律保障。或可參考其他國家另立專法,比如「德國同性伴侶制」。但這些做法並不表示我們同意這是對的,校園性氾濫在校園裡發保險套防止愛滋或是墮胎到底是鼓勵還是喝止悲劇?性病和毒品藥物等醫療加入保險這是鼓勵還是給全民保單更重的壓力。
1.堅持這是神所憎惡的罪
  除以上這幾段經文外,提摩太前書1:9-10「當然,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法律不是為好人制定的,而是為那些不法、不受管束、不敬虔、犯罪、藐視宗教、貪戀世俗、弒父殺母、謀殺、淫亂、親男色的、拐騙、撒謊、作假證、違反健全教義等一類的人。」及猶大書1:7「還有住在所多瑪、蛾摩拉,和附近城市的人民,像那些天使一樣,他們行為淫亂,放縱反自然的性慾,因此受那永不熄滅之火的懲罰。這事可作為人人的鑑戒。」亦清楚指出同性戀乃是神所憎惡的罪。
  在希伯來文「性」是陰陽性,每個名詞不是陰性,就是陽性,沒有中性名詞。基督徒是自由的,但若自由沒有規範,則這“自由”是很可怕的。同性婚姻是「基本」人權嗎?
  生命、自由、財產和受教育等均屬基本人權,但「婚姻」受憲法制度性保障,是國家依據其發展需要及公共利益所衍生出的公民權。歐洲人權法院近年來三度裁判指出:「同性婚姻不是基本人權」。
  舉例說,某些工廠強調自己的自由要製造毒氣,但毒氣容易泄出,影響別人,可以嗎?出版商強調自由,任意出版及發售淫亂和暴力雜誌;或仿效去年日本和臺灣出版教人自殺的書刊,社會會變成怎樣?青少年說自己有自由,隨意性濫交,產下私生子便將嬰孩棄置在公廁或街頭,那麼社會又會變成怎樣?在約束之下尚且有那麼多問題,若沒有約束,後果更難想像!
2.針對罪,不是針對罪人
  「由於基督的死,我們得到自由,我們的罪蒙赦免。這是出於上帝豐富的恩典。」(以弗所書1:7)有人認為牧師選這樣的經文來講今天的主題太過輕描淡寫。同性戀的原因根據我牧師臨床的經驗原因很多而不是根據最新的醫學報導是基因的問題。若是後者的問題一筆帶過許多人會傾向同情與諒解但臨床上卻不是這樣許多人是因為感情的創傷和原生家庭的問題有很多是心理因素。神愛世人我們要愛罪人,幫助他們,靠主的能力去改變自己。
3.對傳統世界的衝擊
  很多支持同性婚姻的人都認為,成年人相愛結婚是很自然的事,反對同性婚姻是歧視他們,是踐踏人權的行為。
  社會:男女無性別廁所代表尊重生理性別的不同,其該有的隱私及禮儀,但如今卻成為一種歧視。因為歐巴馬強硬向各級學校頒布規定,若「不允許」覺得自己是女孩的男孩進入廁所,則會「失去」政府的資助,他認為這是一場政治行為。為了迎合聯合國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運動,難道就得犧牲其他孩童的權利嗎?他更憤怒地說:「那麼我女兒的權利呢?」「其他女孩的權利呢?她們的隱私、禮儀與莊重的權利呢?」

  婚姻:婚姻裡的要有兩性的擔當 作丈夫的 作妻子的都有聖經的教導 我們以前也希望有人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做好性別的角色 成家立業 有後嗣 但是到現在的社會卻告訴我們這一切的教導是違法的 是剝奪人權的

  教會:在教會裡聖職人員可以是同性戀教會也應該要為同性戀證婚我不知道未來的教會應該怎麼去處理家庭事務?怎麼去教導會友基督化的家庭?當教會的孩子受到感情挫折時我應該怎麼告訴他男人與女人的思想上與行為上的差別? 怎麼教她()性別上的差異性與互補性?

  美國麻州2004年開始通過同性婚姻的法案以來,其社會實踐後產生的實況或可作為借鏡。起初人們認為對日常生活不會有甚麼影響,但最終卻影響了整個麻州的學校、商業及聘雇、醫療制度、法律制度、領養及出世登記、傳媒、政治、宗教團體等等,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超過人們的想像認知。

教育:
1. 在校園分發同性婚姻的印刷品。
2. 2004年開始大肆教導同性戀,老師須和學生討論同性戀者的性行為,例如告訴學生,女同同性戀者如何使用性玩具來達到性交目的。
3. 在小學、幼兒園關於同性戀的教導,若父母不同意其子女學習這些內容,學校也不會主動通知父母或讓他們選擇可以讓孩子離開。
4.  2007年聯邦法院判決因為麻州的同性婚姻,父母沒有權力涉及關於學校之同性關係之教學。前一年有家長提出訴訟,當要教導同志相關主題時,學校應通知家長讓其幼兒園孩子可以離開學校。聯邦法院駁回,因為同性婚姻在麻州是合法,學校有責任教導同性戀關係的正常化,學校沒有義務通知家長讓孩子退出,無論父母的想法和信念為何 (故發生父親因帶走六歲兒子,老師報警而被逮捕事件)  接受同性戀已經變成好市民的事情了
  更多麻州的學生開始出現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者。根據2005年到2009年之間,麻州青年危機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在孩子「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者」以及與「同性性行為」兩項幾乎上升50%。不論此調查可能缺乏科學性與準確性,但顯示出學生們如此回答有著令人不安的趨勢 (至少暗示上述兩項回答在學生中是被鼓勵的)

醫療: 醫院也成為專注同性的護理 這是一片大市場。

註解:
  可異類配種是貫徹神的造物應各從其類的原則。希伯來人自銅器時代中期已知道選擇交配的事,但此例嚴禁用異類的牲畜交配產生混血牛羊,以防以色列人模仿,吸取外邦宗教習俗,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滲入本身信仰中。
  在同一塊田地不用輪種的方法,而把兩樣攙雜的種籽施種,能使地力消耗更快、益趨貧瘠。用兩樣攙雜的衣料做衣服,容易產生靜電,在熱帶地區尤其如此,不適穿著。今天穿羊毛、棉毛與人造纖維混合的料子,常有皮膚過敏的症狀。這些理由都屬次要,主要是要人力守對神聖潔的原則。
  「牲畜」:包括一切潔淨與不潔淨的畜類。
   起初神創造了各種動植物。祂從未希望使物種摻雜,造成混亂。反對毛麻混紡的規定不很明確。聖經其他地方也沒有解釋。其目的可能是使人對適用於生物的原則留下深刻的印像。讓神所創造的萬物保持原有的種類不變是為了眾人的益處。

   19-25 禁止混雜的條例:以色列民是被神分別為聖的一群,生活上大小事情,都要成為聖潔服事神。而這專一不雜的要求也當應用在牲畜的繁殖、播種及衣料上。

尋找失喪者


 尋找失喪者(馬太福音18:14)
  1880年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寫的故事「皮諾丘」,一百多年來,被拍成20 部以上的影片。台灣翻作「木偶奇遇記」,一個老木匠沒有小孩,用木頭刻出一個小孩子,仙女讓他可以動,木匠疼愛他如同兒子,小木偶卻因為聽從壞朋友的話,離家出走,甚至被賣掉,成為驢子,老木匠為了找他,被吞在大魚肚子中,最終小木偶找到老木匠,從大魚肚子中平安回來,因著他的勇敢和真心的悔改,也成為真正的小孩。
   耶穌說:「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迷失的人。」(路加福音19:10
  「你在哪裡?」遠在創世之初,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上帝殷切慈愛的呼聲便穿越亞當夏娃藏身的密林樹叢,在伊甸園中四面迴旋響起。
  「你兄弟亞伯在哪裡?」當人類第一個家庭悲劇發生,該隱因忌生恨,把弟弟亞伯殺害以後,上帝對該隱發出的問題是:「上主問該隱:你弟弟亞伯在哪裏?』 他回答:不曉得。難道我是看顧弟弟的人嗎?』」 (創世記4:9)
一.  尋找失喪者
1.不明白自己的價值
   耶穌在差不多兩千年前就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尋找是因為人徹底失落了,人活得越來越不像人,也就是後現代學者指稱的「去人化的人(dehumanized-man)」──人不見了,人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也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今天的社會,問題叢叢、罪惡泛濫,貪瀆掠奪、卑劣無恥;仇恨殺害、手段殘酷,令人不敢置信人類社會何竟如此?人到哪兒去了?人不見了!今天人類最大的問題,不是不瞭解自然界的問題,而是不瞭解自己的問題。人需要被重新尋獲,而耶穌的宣告簡單明瞭、鏗鏘有力:「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b)
  蘇格拉底說「你怎麼厲害,怎麼研究,缺乏一件事情。你研究的都是身外之物,你研究的不是身內之己。所以你研究自然卻忽略自己,你研究外面忽略裡面,你研究大自然整個天象、地理,你忽略了人性、倫理。」所以他提出「認識自己,是一切知的開端。」
  蘇格拉底說「認識自己是一切知識的開端」,但是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
  透過一片鏡子,我們才能看見自己的表面?照鏡子可以看見自己的表皮,但我們自己連看見自己的心臟、骨骼都不能。為此要看到自己的內心,心性、靈魂,永恆的事情的話,就需要來到上帝的面前。所以,認識知識的開端,就是從「知己」開始的。認識智慧的開端,就是從敬畏上帝開始的。這樣,聖經把最最最基本的道理,告訴了我們。那麼你把這些全部歸納起來以後,你回到耶穌基督所講的話。耶穌基督說「我來是要尋找,是要拯救失喪的人。」
2.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類最大的問題,不是知識的問題,不是科學問題,不是醫學問題;人類最大的問題,是方向的問題。全世界的人已經掉在一個「不知為什麼活在世界上」,沒有方向的道路中間。這個問題是比科學、經濟、軍事、政治更嚴重的問題!
  「南轅北轍」這一個故事,你們都聽過了,就是無論你有多少的財力,你有多強的戰馬,你有多堅實的戰車,你有多少的油,多少的糧草都沒有用,因為你的方向是錯的!人類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靈魂在永恆中間是失去方向。神應許跟隨祂的人「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救贖失喪者
1.給無法靠自己的人
  人已經失去了他靈魂的價值了。今天有許多人,為了一點點的利益偷東西,為了一點點的錢財出賣人格,為了一點點錢財出賣貞操。為什麼?因為他不知道他何價,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你把你的信用,把你的尊嚴,把你的人格,把你的精神,把你的信仰,把你的貞操,把你的青春,隨便出賣,為什麼?因為你要得一點錢。 基督為什麼到世界上來?「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太福音20:28b)提到的這句話,提到了贖價的問題。這贖價的意思是什麼?
  耶穌說「我來做你的贖價」,你的靈魂失去,是沒有人可以替你買回來的。你就是把全世界的產業賣掉,沒有辦法買回來,除非上帝的兒子為你死在十字架上,才買贖你回來,「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提摩太前書2:6)
  當耶穌踏進撒該的家,用非一般人的態度對撒該,撒該完全感受到神的愛,那刻撒該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罪、黑暗。要令一個罪人認識自己的狀態,只有愛才能做到,沒有最大的接納、寬容、愛,人沒法面對自己的罪。撒該面對耶穌的時候,他不能不承認他過去的一切,撒該悔改,他按照摩西的律法,做當做的事,他的行動表達出他的悔改。所以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路加福音19:9a)
2.需要的人
  「耶穌聽見了這話就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因為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馬太福音9:12-13)。耶穌基督把人類再講成兩種名稱。耶穌說,「有好()人,有罪人。」第一種名稱就是「好人」,第二種名稱就是「罪人」。但是保羅說「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把世界上的人歸成一類。
  為什麼耶穌要這麼講呢?」「我來不是召義人,我是召罪人。」耶穌這句話是第二次把人類的狀況提出來,就是人類是不但沒有方向,人類失去覺悟。什麼覺悟呢?就是「自己有罪的覺悟」。
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會不會說「我正在生病」?他不會發現他在生病。同樣一個很笨的人不會說「我正在笨。」沒有的!所以人最大的毛病是不知自己,也不覺悟自己真正的狀況。
  齊桓公怎麼死的?齊桓公在朝的時候,有一個中國第二大的名醫來看他,這個人叫作扁鵲。扁鵲一看到他,說「皇上啊,我想你有病了,好不好讓我醫你一下,因為你的病是很重的病。」「我無癢無痛,全身舒適,你不必講這種沒有用的話,走!」齊桓公就把他趕走了。第二次他再來的時候,他說「陛下,我很衷心的勸你,你的病已經進到更深的地步,還可以醫,請快快讓我醫你。」「謝謝你囉囉嗦嗦的愛心,我根本沒有事情,走!」齊桓公又把他趕走。
  扁鵲第三次來的時候看到他,就不多講話了。後來說「你如果肯的話,我還儘量可以幫助你,醫好你的病。」齊桓公「不必了,我根本沒有事,你看錯了,你去醫別人吧!」扁鵲走了。
  第四次,扁鵲周遊列國回來,看見齊桓公,看了,一聲不響就走了。哇!齊桓公看見這個人不跟他講話,叫人去追他。這個很奇怪哦!平常跟他講他不聽,不跟他講他要追。齊桓公把扁鵲叫回來問他說「為什麼第一次來你囉囉嗦嗦,第二次嘮嘮叨叨,第三次喋喋不休,這一次一言不發就走掉了?」他說「皇帝啊,對不起,你已經病入膏肓了,已經沒有法子可醫了。」「你再嚇我也沒有用,我沒有事。」齊桓公叫扁鵲走,扁鵲走了以後,不久,齊桓公突然間就死了!不是沒有辦法醫,而是因為他自己沒有覺悟到他的病的狀況。
   耶穌說撒該是失喪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呢?他似乎擁有一切他所需要的東西!聖經告訴我們,他 "是個財主"(路加福音19:2 )。物質上他沒有任何需求,但基督卻說他是失喪的。耶穌指的是什麼呢?撒該被人群圍住了!他四周人山人海,"因為人多",他甚至連耶穌的影子也看不到。他四周的人擠得水泄不通,但他在群眾中更顯得孤單!
  耶穌講過「浪子回頭」的比喻。他的父親描述他罪惡的兒子說,「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路加福音15:24 )
  福音不是給每一個人的是要給那有需要的人。神呼召的是需要祂幫忙的人
3.給回應的人
    「聽啊!是我良人的聲音;看哪!他躥山越嶺而來。」(雅歌2:8)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需要回應人與神之間的愛情也許要人的回應一相情願的愛情是沒有結果的。神對人的愛是不偏袒的「同樣,你們的天父不願意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迷失。」(馬太福音18:14)但神也賜給人自由意識來回應祂,我們也有傷害辜負神的能力。「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馬太福音12:19)
  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的故事是發生於18世紀後期,當時英國政治家威廉•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因著他的基督信仰,甘願奉獻自己的金錢和精力,為要廢除英國的奴隸買賣。電影中的一幕,威爾伯福斯的管家看到主人在禱告,問道:「先生,你找到上帝了嗎?」威爾伯福斯回答說:「我想是祂找到了我。」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約翰•牛頓

註釋:
小木偶奇遇記
  小鎮上,住著一位專門做玩具的薛貝特老伯伯,老伯伯沒有孩子,生活非常寂寞,因此,有一天,老伯伯便用木頭做了一個可愛的小木偶男孩。做完後,老伯伯對他愛不釋手,忍不住嘆口氣說:「唉!如果你是個真的小男孩,那該有多好啊!
  半夜裡,怪事發生了,看啊!一位美麗的天使突然出現了。仙女輕輕對熟睡的老伯伯說:「老伯伯,因為你曾經做過許多美麗可愛的玩具,為孩子們帶來歡笑,因此,我就幫您將你的願望實現。」仙棒輕輕一點,小木偶站起來了。小木偶在桌子練習走路,走著,走著,竟跌倒了,吵醒了老伯伯。
  老伯伯揉揉雙眼,不敢置信,最後,終於忍不住,高興的一把抱起小木偶,又唱又跳!
  第二天,小木偶開始上學了。他帶著書往學校去。才走到半途,忽然聽到喇叭聲、鼓聲………….,好不熱鬧!咦,是在演戲呢!真想去看看………可是,又必須上學,………唉!我想!遲一天去上學,應該是無所謂的。」這麼安慰自己後,小木偶便急急往戲團去了。
  戲團的主人因為欣賞小木偶,便賞了他五枚金幣。小木偶高興極了,拿著金幣往家裡跑,誰知竟碰上了狡猾的狐狸和貓。「小木偶啊!你想不想讓你的錢變的更多呢?我們知道有個奇異的草原,只要你種下一個金幣,就會生一棵長滿金幣的樹哦!」「真的,請你們快帶我去吧!」結果,小木偶受騙了,他們逼他交出金幣來,小木偶將金幣藏在嘴裡,狐狸及貓找不到,便將他吊到樹上去了。
  就在小木偶逐漸支持不住時,仙女來了,救了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仙女問。
  「說實話太丟臉了。」小木偶心想,於是,開始胡扯。
  咦,不對呀!怎麼愈說鼻子變得愈長呢?小木偶繼續說,鼻子又繼續變長,他終於忍不住哭出來了。  「救救我,我再也不敢說謊了。」小木偶救仙女。仙女這才讓他的鼻子恢復正常。
  這一次,小木偶決心要做個好孩子了。
  可是,同伴們又引誘他到歡樂國去。小木偶禁不惑,又心動了。歡樂國裡全部都是小孩子,每天不必上學,也不必工作,只是玩,真是十分快樂。小木偶已將爸爸及仙女的事全忘光了。可是,有一天,不幸的事發生了,小木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驢子。
  原來,這歡樂國就是壞人所設計,專門用來引誘貪玩的小孩,好將他們變成驢子出售的。壞人將小木偶和其他的驢子一起趕上船,走到甲板上,小木偶突然「撲通!」一聲跌到海裡去了。跌到海裡的小木偶,逐漸恢復了人形。小木偶好高興,趕緊朝著岸邊游去。突然,「嘩啦!」一聲,前面出現了一隻大鯨魚,嘴一張,便將小木偶吞了下去。鯨魚的肚子裡,漆黑一片。不……………前方怎麼會有亮光呢?小木偶靠近一看…………….!那不是爸爸嗎?父子兩人相擁而泣。
  原來,薛貝特老伯伯是為了尋找小木偶,駕船到海上,才被鯨魚吞下去的。「爸爸,我有個逃出去的好辦法。鯨魚感冒了,常常打噴嚏,我們可以趁機逃到外面去。」小木偶算好時間,順利地帶著爸爸逃了出來。薛貝特老伯伯和小木偶在冰冷的波浪裡向前游,最後,薛貝特終於體力不支,小木偶不顧一切地拖著他,奮力朝岸邊游….上岸了,小木偶也精疲力盡地昏倒….等到他醒來,「看啊!爸爸,我變成一個真的小孩子了!」是的,這便是仙女給他的最大獎賞。

   9:4 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大馬士革的路上
   10:13  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
   21:3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

《奇異恩典》
描寫兩百多年前的英國議員威廉威伯福斯(伊恩葛魯佛飾)的從政生涯中,致力於提倡廢除黑奴法案的奮鬥歷程。威伯福斯畢業於劍橋大學,21歲就被選為下議院議員,在國會中以勇於挑戰權威、激進善辯而聞名。他提倡廢奴的政見,不但對於當時需要農場人力以壯大國力的大英帝國是一大挑戰,更不為議會及上層階級所見容。
擁有一付好歌喉的威伯福斯,最喜歡唱的一首聖歌《奇異恩典》,歌詞由他的精神導師約翰牛頓牧師(亞伯芬尼 飾)所寫。約翰牛頓年輕時曾當了20年的黑奴船長,揹負了一身罪孽與2萬多條冤魂,最後他在一場海上風暴中幸運獲救,自此他受神感召,決定獻身宗教,並寫下了《奇異恩典》這首歌,希望彌補一生的罪惡。在威伯福斯徬徨於是否該放棄從政投身傳教之時,牛頓牧師曾給予他許多啟發及鼓勵,讓他決定繼續奉獻一生為人民服務。
芭芭拉史普納(蕾夢娜葛瑞 飾)是一位美麗聰慧又有個性的年輕女子,她與威伯福斯志趣相投,並能一同分享改革的熱情,她從小就是反黑奴法案的支持者,也相當欽慕威伯福斯的政見。兩人在友人的刻意撮合下因誤會而相識,個性熱情的他們進而發現彼此志趣投契很快地便互許終身,家庭成為了威伯福斯的避風港及最大動力。威伯福斯的好友威廉庇特(班尼狄甘柏貝區 飾),亦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就位時僅24歲,他在議會中暗中幫助威伯福斯甚多。而黑奴出身的歐拉達伊奎諾及激進派份子湯瑪士卡森等志士,亦幫助威伯福斯為此廢奴法案投注了許多熱情與力量。
威伯福斯付出自己健康的代價,花了20多年力倡廢奴法案,並收集奴隸交易犯罪的證據及39萬份連署簽名來佐證他的政見。廢奴條約最後在1807年終於被英國國會通過,而同年《奇異恩典》的作詞者約翰牛頓牧師也逝世。也讓英國成為第一個廢除黑奴交易的國家,比美國林肯解放黑奴的政策早了三十多年。
事實上,早在威伯福斯還在大學時代就曾經獲得「英格蘭第一牌客」的稱號;此外他也愛好文學,這奠定了他辯才無礙的基礎。打牌這個不良習性日後成為他的政治資產之一,他藉此順利打入議員的社交圈中,精湛的牌藝也使他人刮目相看。電影中藉由反派角色克拉倫斯公爵的襯托,把黑人司機當作賭注的動作,將奴隸議題帶入正題,看似暴怒的威伯福斯掉頭而去,其實背後還有這個典故。
當我們看到威伯福斯置身後花園,向著上帝禱祈之際,他再度迷惘於自己的職業。「是繼續在議會努力,或者成為一個傳道者?」藉由與管家理察的對話、皮特與反奴人士的遊說,以及第二次(出現在電影中)拜訪牛頓牧師時,得到答案:「聽說您最近在煩惱著要當議員或者牧師;我們的建議是,您可以兼顧二者。」、「你有使命要去實現。」威伯福斯順從上帝的呼召(calling),開始推動禁奴法案。





當牛頓說,年輕的他規定奴隸船的首要目標,就是要讓甲板下的每個角落都塞滿黑奴。在黑暗窄小、高度不到70公分的船艙裡,250位黑奴手腳上滿了枷鎖,蜷縮的身體緊緊相連,完全無法轉動或站立;凝濁的空氣中,混雜著排泄物、汗臭、發酸的食物,與腐爛屍體的味道。
從非洲到英國的南卡羅萊納港的死亡航程,四分之一的奴隸將因霍亂、痢疾,或營養不良而死亡,被拋進冰冷無情的海水中。黑奴手腳都上滿了枷鎖,無奈的接受自己悲苦的命運
神所愛的,祂必責備管教。在一次厄運中,牛頓意外的成了一位奴隸販子的「黑奴的奴隸」。奴販的非洲情婦虐待他,用鐵鍊將他鎖在甲板上,終日忍受日曬雨淋。毫無尊嚴的他,得跪下向主人乞討食物,甚至必須黑夜到田裡挖食物吃。這時候的牛頓,連黑奴看了都可憐,白人看了更是嘖嘖稱奇。
還好,他終於遇見父親派來營救他的船。在返回英國的航行裡,他偶然讀到Thomas à Kempis的名著《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他開始回想自己生活的罪惡,一個思想逐漸生根在他的腦海中,讓他揮之不去:『如果這本書寫的都是真的,萬一母親所教導我的都是真理,那我該怎麼辦?』
牛頓開始祈求神的憐憫,向神禱告,『主阿,我現在一無所有,求你施恩給我,救我脫離這種黑暗的日子。』
1748310日,神運用大自然,為牛頓量身打造了一場福音聚會。23歲的牛頓從睡夢中驚醒,暴風雨撲向他的船隻,吹斷了船桅,船艙、船首也相繼支離破碎。牛頓回憶,那一天死亡直視他的眼睛,和他面對面交鋒,他情不自禁的呼喊:『神阿,憐憫我們!如果我上得了岸,我要過不一樣的生活。』
像約拿逃脫了鯨魚的口,那一夜他也逃脫了風暴的死劫;他明白,是神的手抓住了他。從此以後,牛頓永遠無法忘記這個「扭轉命運的一天」(Great Turning Day);過往的罪歷歷在目,於是在船隻抵達目的地之前,他將自己獻給了基督。

『雖然我的記憶力逐漸衰退,我卻清楚記得兩件事:我是個大罪人,基督是我偉大的救主。』(Although my memory's fading, I remember two things very clearly: I am a great sinner and Christ is a great Savior.

八十歲時牛頓視力大減,講信息時看不清講稿上的字,必須有一個人在他身後幫助他。某一個主日,牛頓說了兩遍:『耶穌基督是寶貴的。』站在他背後的人說:『你已經說了兩次了,講下面的吧!』牛頓立刻回答:『我雖然已經說了兩次,我還要再說!』接著就高聲喊:『耶穌基督是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