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農曆七月


農曆七月(箴言3:2)
  基督徒可以過萬聖節嗎?萬聖節這節日,和聖誕節性質不同。萬聖節是慶祝眾鬼,聖誕節是慶祝神子耶穌。雖然,聖誕節的起源和太陽神這種異教神明有關,但因為現今這種異教起源的色彩已經幾乎消失,被轉化成關於耶穌降生這種合乎信仰的的內涵,所以基督徒過聖誕節並無不妥。(雖然有些學者提倡耶穌的復活與降生是每日都在發生不需要隨俗過節)
   萬聖節,在美國算是相當有歷史的民俗節慶。但該節的異教色彩一直無法被轉化成基督教內涵,而且慶祝標的確實就是和眾鬼有關。這商業活動台灣商家也不斷針對萬聖節進行炒作。許多基督徒也因為不清楚整個節慶由來和性質,所以也當成中性的節慶來參與慶祝,特別是小朋友們還以為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歡樂節日。怎麼去轉換這個節慶所帶的恐怖氣氛以溫馨的方式來取代是我們的考驗萬聖節的討糖吃活動可以轉化成兒童的貼心主日(豈是會哭會鬧的孩子有糖吃)。許多父母每年到這個時候,總是拗不過孩子,讓孩子跟著裝扮一下,採取的方式是拒絕反對穿成殭屍或是幽靈(父母為其孩童化妝成可愛的小天使)讓他們跟著串串門子,認識一下鄰居。在華人世界很多的節慶是和拜拜有關係的我們不會去參與拜拜的各種儀式,中元節起源是來自異教,而且到現今依然有很強烈的異教信仰在其中,並且這種異教色彩是眾所皆知的。整個中元節的內容,幾乎都是違反聖經的。在這種情形下,即使這是歷史悠久的民俗節慶,基督徒還是很難找到理由和一般人一起慶祝。
   當然,有些教會企圖利用中元節進行祈福的福音事工。這類嘗試是值得稱許的。但即使是這樣的教會,其出發點一樣是不認同這種節慶信仰,並希望透過這節慶來傳遞正確基督教信仰。
    在台灣,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有很多禁忌,例如:買車,出外旅遊都不行,甚至嫁娶也不宜,出殯更是忌諱。但是這些禁忌卻提供了基督徒很多的方便。比如喪禮,按照黃曆,是不宜開市,安葬的日子,通常若是好日,殯儀館最大的廳是非常難訂的,但是那天我們以很短的時間訂好殯儀館又有打折,省去我們許多麻煩。所以保羅說:基督徒是自由的人,因為耶穌讓我們脫離罪的挾制,進入恩典;脫離世俗的束縛,進入自由的世界;脫離悲傷,進入充滿喜樂的生活。
  保羅在處理吃祭過偶像的食物時,也是採取自由的態度和原則。他說:「其實,食物並不能改善我們跟上帝的關係;不吃沒有甚麼損失,吃了也沒有甚麼收穫。」(哥林多前書8:8)
  當時的哥林多是異教信仰非常熱絡的城市,其中以愛神亞弗洛狄特女神(Aphrodite)規模最大,供奉兩千名以上的廟妓,使得淫風盛行,延及教會。因此保羅特別提到淫亂的問題。此外哥林多人也將牲禮留一部份給祭司,然後獻祭者在廟宇內設筵席和親友們分享,吃拜過偶像的食物,有如台灣早期的大拜拜,這在當時是很重要的社交活動,如果有人拒絕參加這樣的宴席,會讓親友覺得不給面子。若有過剩的牲禮,他們會拿到市場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賣出。有些基督徒認為吃這樣的食物等於參加他們的拜拜一樣,心裡覺得不平安(v.7)。有的信徒認為都是上帝賞賜的食物,又比較便宜有何不可?於是在教會內便產生爭執,乃寫信問保羅。保羅認為世上只有一位真神,萬物本都是好的,而且萬物都是屬上帝的,因此可以安心吃祭物。凡市場上賣的,都可以吃。
  現在在苗栗要去小吃店吃東西要去修理任何的機械我們都還常常會遇見商家在店裡膜拜許多不同的偶像似乎要和偶像斷絕往來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我們需要這些生活機能在種稻米之前農夫都會先拜過土地公。除此之外,我們當中或許有人是家庭中唯一的基督徒,吃過牲禮的經驗是相當的普遍。以前住在家庄都有這種經驗,中元節都有殺豬公比賽。這些超過一千斤的豬公都是先祭拜過的,有的慕道友也參加比賽,由於天氣炎熱,在遊行過後,他們會把這些豬肉和親朋好友分享。就連基督徒會友都會得到他們好意,我們也以歡喜的心收下來,因為上帝賞賜的食物都是好的。
  哥林多前書八:1-13是論祭偶像的食物
林前8:1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林前8:13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換言之祭拜過的食物經過禱告潔淨後可以憑著信心食用但是若有兄姐覺得不妥且良心不安除了兄姐不需勉強食用外旁邊的弟兄姊妹也不要吃免得讓人跌倒保羅說「但是,要小心哪,不要因你們運用個人的自由而使信心軟弱的人犯罪。」(哥林多前書8:9)
  有些慕道友慕道很久,但是卻不願洗禮,當然原因很多,有些是他們通不過理智和信心的衝突,有些是因父母的關係,有些是因為基督徒的表現讓他們產生疑惑而退怯。有一位嫁入基督徒家庭的姊妹,有時會去教會,她不排斥,只是談到受洗,她就會說如果基督徒的表現不比我好,那麼信耶穌有何好處?其實社會上對福音的認識,不是經由教義或研讀聖經,而是從觀察周圍基督徒的表現而來(要成為一個讓人看得起的基督徒)。基督徒在社會上活出基督的生命比用口傳講更能說服人。
華人民間習俗的百日禁忌有以下規定:
「入殮換衣服時,哭泣的淚水不能滴到亡者的身體,以免亡者陰魂逗留。」
「參加親友告別式忌說『再見』,否則陰魂不散讓你不平安。」
「臨終要將死者搬舖到大廳等候斷氣,死亡時間則忌在夜晚,因為晚上死亡象徵吃完三餐,子孫將會沒得吃。」
「守喪期間不得妝扮、理髮、剃鬍,好讓亡者認不出自己,則無法帶來災害。」
百日內,亡者的家屬哪裡都不能去,以免觸人楣頭。但按著這些信仰邏輯推衍,這個世界豈不是另一個世界的鬼魂製造所?所有的鬼,豈不都原本曾是這個世界裡健康有力的人?每個人存留在這個世界的時間,平均來講,就是七、八十年。每個個體在人世活動,累積成就、美名、財富、子孫,時間一到,都得經歷死亡,從古至今沒有哪一個人不會死亡。
然而,人活與人死,有天壤之別。人活著,可能很軟弱無力如一介女子,但死了,卻可能孔武雄壯,力大無窮;人活著,做人良善,熱心助人,但死了,卻得需要小心嚴加提防其來加害。尤其兇死、自殺、與意外死亡,有些連至親的兒女也不敢回來奔喪。因為民間認為這種幾種死法的人,所變成的鬼魂,會抓替身要投胎轉世。生前關係再怎樣親密,死了之後,關係卻成了對敵。再怎樣摯愛相守的夫妻,再怎樣恩重如山的親子,再怎樣義結金蘭的朋友,死了的那方,就成為惡者,要全面提防、高度警覺。
這些民間信仰觀念,對於「死者」的看法有待商榷,卻道盡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與厭惡。而每年的鬼月,更可謂是人類社會內心深處恐懼的集體呈現。各家戶極盡所能地舉辦的普渡活動,預備隆厚豐富的供品,處理之慎重,唯恐做不夠,就會有災禍來臨。做夠了沒?就端看各自認定這個世界與另個世界的重疊之處有多少,人類的生活受到鬼神的影響或干擾有多大。
農曆七月有著各種禁忌得守:不能外宿、不能玩水、不能游泳、不能晚上曬衣服、不能晚上照鏡子、不能在室內撐傘、不能搬家、不能買房子、不能結婚……。祭祀活動即使辦得再怎樣隆重豐厚,人人也沒膽全然放心碰觸禁忌,舉凡可能遭遇鬼魂的活動,一概避而遠之,好順利度過鬼月,以免鬼兄、鬼弟、鬼姐、鬼妹挑上自己。
面對這種人人發自內心深處的害怕,守各種禁忌,做再多的普渡法會,行各樣的儀式,購買添設各宗派的鎮邪法器,都無法消弭。那是因為找錯了方向,真平安絕對不在受造者—人類你我的裡面可以找到,真平安也不會在物質裡獲得,真平安唯有在創造宇宙萬物人類的上帝裡,才能尋到。
因為有耶穌,於是,基督教敢宣告農曆七月稱為平安月,並非指著僅這個月有平安,而是說明基督徒不怕任何鬼月禁忌。因為有耶穌,於是,基督教的喪禮才會這麼與眾不同,所有的儀式皆為著安慰活著的人,而非為了驅魔鎮邪或安撫亡者不來加害。就像告別追思禮拜,信徒們堅定地唱著《相約在主裡》,盼望期待著尚存的人有朝一日將與亡者再相聚。因為耶穌帶來的平安,使信靠的人不再終日患得患失,憂愁恐懼;聖靈上帝又內駐在所有信的人裡面,因此不需掛慮這個世界與另個世界的重疊之處有多少,人類的生活受到鬼神的影響或干擾有多大。
靠著這個世界、靠著被造物,或是星星、太陽、月亮、父母、兒女、配偶、好朋友‥,所得的平安是暫時的,因為這個世界宇宙趨向滅亡,所倚靠的人也會改變,也終有死亡的一日。但,耶穌所賜的平安卻是隨著造物上帝永遠存在,祂永不改變,所賜的平安是永恆的真平安。耶穌如此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給你們的,跟世人所給的不同。你們心裏不要愁煩,也不要害怕。」(約翰福音14:27


註釋:
摒廳
  傳統習俗在人將死進入彌留狀態〈俗稱“毋知人”〉之前,要先把病重者搬到客廳左側的房間休息,等到進入彌留狀態時,才方便把將逝者移到家中的客廳,這個動作稱之“搬舖”,因客廳的空間很大,而且是祭祀神明與祖先的地方,在這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才有壽終正寢的意味。也有人認正廳是家中最好的位子,因此辭逝於正廳才光榮
  將臨終之人移出來之前,必須先將客廳打掃幹淨,因此搬舖又稱“摒廳”。摒廳主要是將神明移走,但是在台灣民間信仰習俗里,移動神明必須先擇日,在請示神明後,才可以進行移動,而一個人從彌留到往生其實是很短暫的,根本沒有辦法移動神明,人們隻好用米篩或模〈用來做粿或圓仔的竹編圓形器具〉來遮神;到了現在,大多改成用白紙或黃布來遮住神明以及門聯、門神等紅色的物品,是遮紅,以便將正廳改靈堂。
  臨終之人移到正廳時,其子孫必須隨侍在側,在移入正廳之前,則需架設床鋪,過去以長板凳上架門板或床板,上面再鋪上草席當舖位,但在家人的習俗中,則是直接在地上舖上席子,不須再架設床鋪。依傳統的慣例,如果是家中長者過世,男性置於正廳的左側〈面向門外的左側〉,反之,女性則置於右側,但若家中尚有長者,亡者則需移舖至側室,不能置於正廳,但現今房屋構造的改變,若隻能置於正廳,則需置於左側;若在未成年即夭摺的人,隻能將遺體置於舖有稻草或草席的地上,不能移入正廳內。
  在搬舖時,須將頭朝外、腳朝內,等移至正廳時才將頭朝內、腳朝外,這麼做主要是意味著方便亡者出門。但是若未及時在斷氣前摒廳的話,在將遺體移置靈堂的過程中,保持家中淨潔,是不能碰到任何東西的,尤其是房門。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基督徒面對疾病


基督徒面對疾病(詩篇103:1-5)
  基督徒會生病嗎?你我都會回答:「當然會!」那麼生病了,只靠禱告就會好嗎?生病了去看醫生是不是就是沒信心?為什麼有些人禱告的很迫切,病卻不會好呢?
  這些問題時常出現在耳際,卻一直得不到標準答案,人都渴望神蹟,但是神的旨意以及信心的標準卻因人而異,基督徒該如何正確地看待「神蹟與醫療的關係」、「尋求醫療協助」、「未蒙醫治呢」?

.神蹟與醫療的關係
1.醫療裡沒有神蹟
  醫學是狹隘的,醫學是一門科學,科學重視證據。醫學教科書裡所列出的治療方法中,絕對不會把「神蹟」列入其中一項,但是醫療人員相信宗教會帶給病人心靈上的轉變(平安、盼望、轉移注意力、寬恕、快樂……等等),而這些轉變是正面的,可以提高病人對痛苦的忍受度,並且也承認臨床上有一些科學難以解釋的現象。
2.神蹟裡可以有醫療
  神蹟是神的作為,神常藉著人的力量來完成祂的工作。耶穌不反對醫療,祂曾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馬太福音:9:12b),但是神不喜悅人只靠醫療而不倚靠神,「亞撒作王三十九年,他腳上有病,而且甚重。病的時候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他作王四十一年而死,與他列祖同睡。」(歷代志下16:12-13),基督徒可以同時尋求醫療幫助並倚靠神,兩者並不違背。
3.耶穌醫病的模式
 (1)醫療環境
  在耶穌傳道的年代,醫療落後而且不普及,人一旦生病了,有可能因地理、經濟……等種種因素而無法求醫,就算請的到醫生,也沒辦法得到確切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倘若主耶穌留下一個病只好一半的病人,在當時的醫療無法提供妥善的後續治療與照顧下,對這個病人和他的家庭而言,等於沒有解決問題。
  今天,大多數人可得到有效、便利又便宜的醫療,因此很多疾病是可靠著當代的醫療,但是仍然有些國家經濟落後,醫療資源極度缺乏,先天的限制使這些地區的人民無法取得醫療資源,神蹟便是他們得醫治的唯一管道。
(2)信仰背景
  當時的以色列民對道理認識不深,聖靈也尚未降臨,以色列民對耶穌的身分仍不清楚,大多數人認為祂是先知中的一位或是要來當王的,就連使徒們也是懵懵懂懂的。「宣道」是主耶穌當時工作的重點,神蹟也是為了宣道,耶穌宣道的內容是宣告祂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而神蹟是用來見證祂自己的方式。耶穌傳道的時間僅有短短三年,選擇用明顯的神蹟見證自己,的確是最事半功倍的作法。
  在宣道方面,教會有多種發達又先進的方法可以傳講耶穌,宣道的對象除了病人,還有心靈欠安、生活陷入困境、心靈空虛……等各式各樣的人,醫病的神蹟已經不是宣道的主力,事實上,最令慕道者感動的往往是生命的見證,像是個人生命的轉變或是靠主度過苦難的經歷。
(3)醫療的過程
  今天,主耶穌較少違反醫學的常理與自然的規律,多循著一般的常態,主耶穌似乎從聚光燈下退到幕後,從主角變為導演,扮演了規劃、引導、賜機會,提供幫助的資源與穿針引線的角色。神的榮耀不僅表現在病得醫治上,也隱藏於醫療過程中的細節、教會兄姐的關懷、家庭成員的互動,以及病人面對疾病的態度和靈性的增長。

.對醫療的看法
(1)有信心也要有智慧
倚靠神是正確的,但是要視情況調整做法。舉出兩個例子:
  您在公園裡被毒蛇咬了,醫院就在旁邊,您會怎麼做?另一種情況,您在深山迷路,又被毒蛇咬傷,眼見方圓百里沒有人煙,您會怎麼做?在第一種情況:先記住毒蛇的外型特徵、然後直奔醫院急診,並心中默禱。
  但是在後面的狀況,筆者則建議:記住毒蛇的外型特徵、禱告,然後要盡力求救,不是等著天使拿解毒血清和地圖來,領著您下山,我們不是下了監的彼得和約翰,不要奢望天使服務到家!第一種情況下,有效又便宜的醫療資源隨手可得,直接尋求醫療的幫助是當務之急,而不是直奔教會做長時間的禱告,在求診的過程仍要求神保守,使得解毒血清能發揮效用,並祈求不要發生過敏性休克。
  在第二種狀況下無法立即取得醫療的救助,禱告求神憐憫是唯一的生路,但是仍要盡本分地記下毒蛇的外型特徵,作為之後治療的參考,禱告完不是就沒事了,還是要求救。
  同一種狀況有著不同的應變之道,禱告的先後順序也有所不同,但是倚靠神的心卻是不變,我們一方面存著信心,另一方面要懂得即時運用現有的資源來解決問題。「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道書7:16),有信心也要有智慧,更要有常識!

(2)信仰與醫學專業會有衝突嗎?
  在台灣目前的醫療環境,主內醫生絕大部分不會建議與支持病人捨醫療,只靠禱告來得醫治,是他們沒信心嗎?不是的,因為醫生除了要背負「道義責任」,還比主內信徒多背負了「法律責任」!如果這位醫生直接負責照顧這位信徒,那麼責任更加重大。
  要是病人因宗教因素拒絕接受某種治療,即使同樣是基督徒,醫生一樣要把後果解釋清楚,然後請病人簽署「拒絕治療同意書」。
  一位「耶和華見證會」的信徒因癌症末期住進本院安寧病房,筆者正好是照顧她的住院醫師,因病情需要必須輸血,否則有生命危險,但是教規規定,信徒不可輸血,所以病人與家屬堅定地拒絕輸血,基於職責所在,筆者向他們解釋不輸血的後果,並請家屬簽署拒絕輸血同意書,最後,病人離世了!不知他們會不會把醫生當成是誘惑他們犯罪、動搖他們信心的壞人呢?這位病人雖然不是為福音殉道,卻用自己的生命表明了她對信仰的堅持!
  以上是一個較極端的例子。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一個基督徒雖然抱持著病能得醫治的希望,但是遵從醫囑,祈求神賜下心靈的慰藉,使治療能發揮最大的功效,並祈求痛苦能減輕,信仰與醫學專業不僅不發生衝突,反能相輔相成,大部分的主內醫療人員都能同時扮演好「基督徒」與「醫療人員」的雙重身分。
  但是,要是病人因宗教的因素而不遵從醫囑,造成醫療團隊的困擾,那麼,信仰與醫學專業的確會產生衝突。以一個醫生的身分而言,信仰的光環太過刺眼,以一個基督徒的身分而言,醫事責任的擔子也太過沉重,當信仰與專業無法兩全,無法得到自由的發揮,那麼就讓信仰的歸信仰,醫療的歸醫療吧!
  適時地將信徒的靈性關懷轉介給傳道,專一地用醫學專業來照顧他,憑著愛心,誠實地解釋病情和後果。倘若可行,退出這個醫療團隊,將醫療的部分轉介給其他可自由發揮專業的醫師,這也是一個選擇。
(3)神的醫治沒有公式
  同一種病,神的旨意卻大不相同,神藉著神蹟醫治了這一位,卻召另一位回天家安息,神的旨意因人而異,無公式可循,事實上,即使是在同一個人身上,神的旨意也不一定每次都一樣。
  某位弟兄曾罹患僵直性脊椎炎,蒙神的恩典不藥而癒,但是幾年之後,他的腳感染了蜂窩性組織炎,相較於僵直性脊椎炎,這是一種較單純、輕微,只要吃抗生素即可痊癒的病,但是神這一次的旨意卻是要藉由服用藥物來得到醫治,是神的膀臂縮減了?還是神的慈愛收回了?都不是,而是神要我們學習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屬靈功課。
  我們常一股腦兒的把願望告訴神,卻不聽神說什麼或其他人說什麼,只接受某一種特定的結局,人意太強,容易把身邊發生的大小事解釋為來自神的訊息,因而「誤解」神的旨意。當我們祈求了,就該敏感的觀察事情的變化,謹慎的對照聖經的真理,客觀的思考世間的常理,參考兄姐禱告中的感動(領受的是同一個聖靈,得到的感動也會一致),隨時修正禱告的內容,「但要凡事察驗」(帖前五21)。

(4.)教會與醫療團隊
  教會常常有機會探訪生病住院的兄姐,也常成為重要的照顧者或陪伴者,面對醫療決定時,病人也會求助於有醫護背景的兄姐,甚至病人面對疾病的態度也受到教會的影響,教會與病人的互動因而影響了病人與醫療團隊的互動,教會甚至有機會與醫療團隊坐下來開會,依照全人照顧的理念,教會與醫療團隊是照顧病人的「同工」,所以,教會在與醫療團隊互動的過程當中,應當了解醫療團隊對教會的期待:
1.醫療團隊希望教會做的事
  醫療團隊向來歡迎宗教團體共同關心病人,因為宗教組織的力量可帶給醫療團隊相當大的助力,教會令醫療團隊最感動、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醫病的神蹟,而是病人和家屬面對疾病的態度和教會對病人的關懷,以下幾點是醫療團隊對教會的期待:
(1)提供心靈的慰藉
  心靈的關懷一直是工作忙碌的醫護人員無法兼顧的層面,教會給予病人的安慰與陪伴,可以安撫病人負面的情緒,進而引導病人正向思考,不僅如此,醫療團隊也歡迎教會關懷其他的病人,將歡樂與平安帶給整個病房。
(2)提供實際上的幫助
  有些兄姊因為某些因素,以致於住院當中乏人照顧,這對醫院有限的人力而言是一項負擔,如果教會能基於愛心提供看護的人力,協助照顧生病的兄姐,這是醫療團隊樂於見到的。筆者曾照顧過一位其他教會的癌末病患,因為某些家庭因素,她的家屬鮮少來醫院陪伴,這間教會就結合會眾的力量,大家輪流排班來照顧這位病患,這正是她最需要的幫助,這項愛心的實際行動讓醫療團隊欽佩不已。
  「你們當中有弟兄或姊妹沒得穿,沒得吃,你們卻對他說:「平安!平安!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而不供給他們所需要的,那有甚麼用呢?同樣,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2:15-17

2.醫療團隊不希望教會做的事
 (1)不要給病人違背醫囑的建議
   教會可以鼓勵病人多禱告,倚靠神,但是不要建議病人捨醫療,單靠禱告,或者其他有違醫囑的建議,否則病人拒絕接受治療或者作醫療上認為不必要的要求,會帶給醫療團隊相當大的困擾,即使兄姐當中有醫護背景,也請尊重醫療團隊的醫療決策,勿給予質疑或批評。
(2)不要超越了教會的角色
  除非是家屬委託,否則教會不適合參與醫療決策的討論,更不適合替病人做醫療方面的決定,因為教會畢竟不是家屬,不能取代家屬的地位,教會主動介入太多,有可能招來家屬的不諒解和醫療團隊的困擾。
  病不是「罪」,更非「天譴」,而是生命的自然過程,即使疾病有時也成為神手中管教的杖,但是讓我們將審判的權柄交給神,關懷的工作交給自己吧!神蹟與醫療,相容而共存,並行而不悖,一個有信心也有智慧的基督徒,不僅懂得善用醫療資源,更懂得隨時倚靠神;一間為鹽為光的教會,懂得調和病人與醫院的關係,成為病人的心靈導師以及醫療團隊的好助手,不知不覺,基督的愛與平安已經洋溢在醫院的每個角落!

.未蒙醫治
  有些基督徒面對疾病可能沒有恢復過原有的健康,這樣我們怎麼能說「因耶穌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呢
  「你們要注意這一件奧祕的事:我們並不是都要死,而是在一剎那、一眨眼間,最後的號角響的時候,都要改變。最後的號角一響,死人要復活而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哥林多前書15:52-53)
「接著,我看見一個新天新地。那先前的天和地不見了,海也消失了。我又看見聖城,就是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裏,從天上降下來,像打扮好了的新娘來迎接她的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上發出,說:「上帝的家在人間了!他要和人住在一起,而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要作他們的上帝。他要擦乾他們每一滴眼淚;不再有死亡,也沒有悲傷、哭泣,或痛苦。以往的事都已經過去了。」(啟示錄21:1-4)
  所以,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或許有一天會被上帝直接神蹟般的醫治,或許上帝會透過醫生及藥物來醫治我們,無論是哪一種醫治,我們都感謝神。然而,也很有可能,我們身體的疾病現在不會完全得到醫治。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活的有盼望,因為我們相信:在將來上帝必然會完全的醫治我們,有一天我們必然會經歷到完全健康的身體,不再有悲哀疼痛、不再有疾病死亡。
   許多基督徒以為都是醫生和藥物在醫治他們的疾病,與耶穌沒有太大關係;還有許多基督徒會抱怨上帝都沒有醫治他們的疾病,而對信仰感到失望;這些想法都是被魔鬼欺騙。魔鬼總是引誘我們去看重那短暫的病痛,而不是那永恆的福樂;就好像牠總是引誘我們去為今生而勞碌,卻忽略為永生而勞碌。
  基督教所傳揚的是那位受羞辱的耶穌,而不是那位榮耀尊貴的耶穌。為了這個緣故,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人們在那裡嘲笑基督徒,說基督徒怎麼會信奉一位被鞭打、被羞辱、且死在十字架上的小人物;而他們羅馬人所敬拜的神都是那些英俊高貴、威風凜凜、充滿能力、大有智慧的神。
  在世界眾多宗教中,只有基督教會宣稱自己所信的神,是那位被脫光衣服在眾人面前受鞭打、祂的臉被人家吐口水、祂卻毫無能力去反抗、只能在那裡被人羞辱的神。許多人在那裡嘲笑基督徒竟然會去信這種軟弱無能的神。但是他們不知道,當他們還在那裡嘲笑羞辱這位神時,這位被他們羞辱的耶穌,卻仍願意替他們而受鞭打、受刑罰、並為他們死在十字架上。
  正是這樣的犧牲的愛,才真正吸引我們來到耶穌的面前尊稱祂為主,願意跟隨祂,並將我們的一切奉獻給祂;因為祂為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所以我們才有健康、平安及永恆的福樂。也正是在祂為我們所受的羞辱及痛苦之中,我們看到耶穌愛我們的記號,我們找到我們將來不會再受苦的確據,我們也才真正體會到主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耶穌不是用祂的大能來拯救我們、醫治我們,而是用祂的「受苦」。上帝透過耶穌的受苦來拯救我們、醫治我們,雖然這在人看來卻是愚拙與無能,但卻是上帝的智慧與大能。此外,正是在耶穌的受苦中,我們看到祂不是高高在上的主,而是一位卑微的主;祂愛我們,所以願意為我們受苦。也因為祂曾經受過苦難,所以祂能體會我們受苦時的痛苦,所以祂會在我們受苦時安慰我們。
  因此在耶穌的受苦中,我們總是能找到安慰與力量,使我們能去面對我們現在的疾病與苦難。讓我們定睛在主的身上,不是僅僅擔憂著我們的疾病。讓我們在疾病中,乃是更加的思念主的受難、數算主的恩典與慈愛、牢記主的應許與盼望。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2015 客家宣教策略


2015客家宣教策略
  「宣教不是佈道或設立教會的同義詞,而是教會以宣講(Kerygma)、教導(Didache)、團契(Koinonia)和服事(Diakonia)進入世界,完成使命」。「宣教,是教會的本質,沒有了宣教,教會立即喪失其受召的身份。教會從事宣教運動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因此,教會不應當把宣教視其事工的一部份,教會應把本身看為是宣教的一部份」。由此看來,宣教是主要任務,而教會只是宣教過程中所建立的會所,為了是要使宣教得以順利開展。
  許多宣稱從事客家宣教的教會所運用的宣教策略沒有很突顯的針對客家文化所做的宣教事工,也很多宣稱是客家教會的教會,教會當中也不乏非客家族群在其中,且可以看到許多非客家族群對於客家宣教也特別的重視,即是因為目前教會的現況就是運用各種可行的宣教策略以及結合願意為客家宣教盡一份心力的人來一起從事客家宣教。
  宣教因著宣教群體、對象的不同而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宣教神學。舊約時代的宣教對象、宣教觀為:亞伯拉罕→以色列民族→外邦人→全世界;新約時代則是:耶穌→門徒→普天下、全世界作主門徒。    
  長老教會的宣教是透過與宣教對象所處的歷史脈絡、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生活環境之互動,而使得宣教對象經歷到神的大能與作為。
  所以宣教是一種強調與文化對話的宣教,因著所強調的觀點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宣教神學,宣教並不是單方面的異文化的接觸,而是兩者文化彼此的互動與磨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重視本土文化的教派,在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當中即有明確的提及「我們信,教會是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我們信,上帝賜給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
  曾經有人說過,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得以保存且發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翻譯了許多原住民語的聖經,成立了許多原住民族的中會、教會,且在聚會的過程中運用原住民族的語言,在許多教會機構的國際會議場合中介紹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因此使得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得以保留且沿用,這是福音本色化的結果。
  自從賴德卿牧師擔任客宣的幹事之後,也致力於客家文化與福音的銜接工作(特色的宣教策略)不論是客家服飾或是客家擂茶、桌布、牧師服,真正運用文化的策略來使客家人產生熟悉感。
  現今的社會環境來看,從客家文化的整體面向來從事客家宣教事工的理想需經歷很多的考驗,以近現代來看,台灣的客家文化經歷過國語化政策的洗禮、工業化、都市化的影響,且因著族群的互動與融合,使得傳統的客家文化在一般人的生活當中不易看見,更不用說要透過教會的力量來與客家文化做有效的融合與運用,做得好可以加分,成為本土化宣教。做不好反而造成隔閡。崇拜的雙語讓會友產生的不是親切感而是繁冗的不耐煩
    有些教會並不會強調是為客家教會,且不強調只做客家事工,若因強調客家,其他族群的人員不敢進來,會阻礙教會的發展,且現今社會大家皆會使用華語,所以聚會的時候不需要特別使用客語,唯獨在做會友探訪的時候,會使用客語,增加親切感。從初代信徒之比率我們可以推測教會向外宣教之行動力與效果,教會是積極,還是屬於較守成型之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客家教會是發展於鄉村,受到都市化的影響之下,使得鄉村的青壯年人口大量外移至都市,使得這些在客家地區的教會發展受限,且從教會的信徒結構來看多數皆是年長者與年幼的小孩,青壯年人口比率偏低;看到許多客家青年因著學業、工作的關係至台北生活,使得教會牧者看見這些客家青年需要,且因為當時看見客家人信主比率偏低,期望能夠凝聚都市的人力與資源,協助鄉村的客家宣教事工。
  教會聚會的狀況也因著都市化的影響,使得教會當中的信徒組成越來越多元,都市教會不像鄉村教會仍有高比率的客家族群,也因此聚會的語言也很難維持原來的客語聚會,所以因為都市聚會各族群皆能通用的語言是華語,因此聚會的語言也只能選擇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華語。然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卻反其道而行,於都市中設立客語崇拜,期望可以透過提高客家認同,凝聚在都市的客家人進到教會參與崇拜。

  確實現今的客家宣教,各教派有不同的做法,就所觀察到的現象,運用客家文化策略的方式單單向客家人宣教的比率不高,大部份的教會所做的客家宣教仍是以一般教會的宣教模式為主,如社區事工的宣教、教育事工宣教以及特殊節慶的邀約活動。
(一)社區事工宣教策略-進入社區
  有些教會、牧者的看見是認為台灣教會不復興的原因在於沒有關心社區,教會與社區宛如兩種不同的世界,教會的圍牆與大門成為教會與社區的藩籬,教會不關心社區而社區的居民也不認識教會,因此始終無法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無法使教會成為當地的祝福
1.夏令營、才藝班、青少年著手,間接帶動家長的參與。
2.復活節及聖誕節報佳音捨棄「教派」之別而與其他教會結盟。
3.強調「教育」:教會辦幼稚園或是社區媽媽活動、新住民語言學習班。
4.成立教會的社區獎助學金
  從上述的宣教策略可以了解,宣教並不是單純的傳揚福音而已,宣教也並不是只重視教會的事工,宣教是透過任何可以與人作良好互動的方式來從事宣教。
   社區宣教策略的制訂並不是只從教會的觀點來看地方社區的需要,而是了解所居社區居民的需要善用教會的人力資源及場所便利與地方人民互動。認為教會要具備社區功能與社會使命,要使得教會變成地方性的教會,讓更多人可以進來使用教會的資源,進而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福音。

(二)教育事工宣教策略-教會人才運用或是受聘
1.課輔班
  一般的成人很難進到教會參與教會活動,但若因為家中的小孩參與了教會的活動,他們會為了要參與小孩的活動而進到教會當中,所以很多時候教會會透過許多教育事工的舉辦,期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進到教會當中聆聽基督福音。
2.英語班
  一般教會認為外國宣教師最常運用的宣教策略就是開辦英文班,透過英文班的開設可以吸引當地對於學習英文有興趣的居民來到教會,並且透過英文班的課程進行中穿插傳講聖經故事,使人們可以在不具排斥的心情當中聽到基督的福音;此外,也會因著宣教師的恩賜而開設烹飪班、親職講座等課程,期望能夠在這些不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課程當中,提升人們參與教會活動的意願。
3.進入學校:得勝者、彩虹媽媽
  「得勝者課程」主要是指針對校園青少年實施生命教育團體輔導,特別是在國中階段。這是由「得勝者協會」藉由訓練各地的基督徒義工所進行的社區與校園青少年輔導。不如意的事,不然不會想要接受基督宗教,尋求教會的協助。
 
()客家文化特色與福音相遇
(1)傳統名俗活動
     拜高度工業化與都市化所賜,使得台灣社會的社會分工現象越趨於明顯且專責化,許多商人看重台灣人忙於工作但又不能忽視傳統節慶,因此開發出許多節期商品因應社會大眾所需,且透過消費文化的宣傳與刺激間接的構築了社會大眾對於傳統節慶的新觀念,使社會大眾制約於這樣的消費文化當中,透過消費文化的進行來維繫傳統節慶的傳承。
  因台灣的節慶特色即是家人團聚、祭祖與共享節期食品,端午節比較屬於大眾化的節慶,對於宗教的色彩比較不濃厚,而向中元節、中秋節等節期很多時候都跟民間宗教的活動有關聯,一般的社會大眾會在這些節期做粄,主要也都是為了去廟裡面拜拜。信主過後對於各種的節慶還是會特別依照節期的不同有包粽子、做粄的,但都會特別強調不會拿去拜拜。教會當中對於傳統節慶皆重視,像是會吃粽子,舉辦清明追思禮拜等,傳統節慶對於基督信仰是不會有任何衝突的。所以,整體上而言,教會當中的信徒會因著自我的接受度而自我詮釋傳統節慶活動。
  此外,有些教會注重社區活動,教會還會配合復活節、母親節等節期,向教會附近的居民、行人發汽球、面紙文宣與特刊等,期望透過這些方式讓社會大眾認識教會,更希望他們有機會可以走進教會當中。
 (2)生死學的再詮釋
  所以在早期宣教遇到最大的瓶頸,年長者一定會在乎信基督教之後就沒辦法進廳堂,甚至是覺得根本就沒有廳堂可進,因為他們總認為基督教是洋教,信了基督之後,自己的阿公婆就必須要捨棄;而年輕者則是會問基督教有在掃墓的嗎?年輕者因著年長者的關係,也不會隨意的改變其宗教信仰,心中皆還有敬畏長輩的孝心,所以多數未信主的客家人共同擔心的問題皆是祖先崇拜的問題,因廳堂是傳統的客家宗祠。
  客家人是一個很重視祖先的族群,然而,真正接觸基督教的人一定會了解,基督宗教也是很注重舊有的文化,且是很重視祖先的一個宗教。以聖經來說,聖經經文當中不論是舊約或是新約,都很詳細記載了歷代祖先的由來,例如創世紀、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皆是如此,很清楚的從人類始祖開始記載,詳列了歷代祖先、族群以及其後裔。
  舊約的部份主要是要讓後人知曉我們所信奉的主就是我們祖先的主,而新約的部份主要是讓我們知道我們所信奉的耶穌,其實是源自於亞伯拉罕,要讓猶太人知道其實耶穌就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要讓耶穌的地位合法化,甚至讓基督教的地位合法化,因此很注重在歷代祖先的記載,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聖經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教會的族譜,在教會當中,也是重視族譜的,所以基督宗教也是尊重傳統,重視祖先的宗教。
  在各地的客家長老教會使用不同的福音策略來滿足客家基督徒的需要舉辦清明追思禮拜,透過播放已故親人的照片以及寫下對親人想說的話表達追思之意
(3)巧妙使用客家語言
  台灣崇真會的客家宣教策略雖然僅只是看重「向客家人宣教」之異象,但仍有透過追思三禮、歷代傳承表與祖先芳名錄之推廣,使客家族群了解基督教的孝道精神,因而軟化其心志,接受基督教信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比較注重語言的使用,認為透過語言即可達到文化的互動,因此達到客家宣教之目的;而台灣崇真會關注的焦點在於客家傳統文化對於祖先的崇拜,期望透過文化儀式的親近性而使得更多客家族群了解基督宗教的真諦。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談之客家文化保存主要著重在客語是否延續,語言的使用不單只是工具性的,而是可以將語言背後所隱含的文化意義持續的傳承下去,因此將客語保存下來,就可以將客家文化延續下去,如同2012年所出版的客語聖經,完全都是依照客語的讀音所作的翻譯,不僅可以有效的將客語用文字表達出來,也因此將傳統的客家文化意涵用文字紀錄下來。
  客家山歌在教會當中也有傳唱,如客家合唱團以及雙連長老教會皆有教唱客家山歌,且將客家山歌的曲調結合福音的內容,改編為教會當中所傳唱的客家詩歌,進而達到客家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且讓教會的客家信徒聽到之後可以提高自我的客家認同,讓教會當中的非客家信徒學會客家詩歌之後可以認同客家,以此達成客家宣教之目的。
()人際關係與經濟取向
為甚麼進教會:
(一)人際關係
  客家人信主原因,人際關係是不可須臾的部份。因家人受洗連帶信耶穌,因朋友信耶穌而一起到教會做禮拜,這些都是重要因素。
  傳統的宗族制度並不是只有對於宗祠與民間信仰才有發揮作用,以基督教來說也能看見其蹤影,教會的老一輩信徒對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扼的規則(結婚對象要為基督徒),所以使得教會當中的成員多半皆是具有親友關係。在客家地區的信徒,尤其是年長一輩的信徒仍富有傳統長輩灌輸之觀念。
  早期的客家男性具有一定的權威,對於家中所有成員之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力,所以一旦家中長輩,尤其是男性信主之後,全家族的人幾乎都會一起信主,傳統的宗族約束力即表現於此,也可以說客家人硬頸精神也表現於此,客家宣教軟弱最容易推託之詞即是客家人太硬頸很難傳教,一旦成功將福音傳至該家族當中之後,硬頸的精神即表現在對於上帝、對於教會盡心事奉。
  然而,基督教文化畢竟與傳統的宗族文化、民間信仰有所不同,基督教文化是重視個人的決志,今天即便是家族給予的信仰,也有賴於你親自向上帝告白承認上帝為你生命的主。
  但到今日,或許早期的客家長輩具有一定的權威,使家中的人們一定要遵守其意志,但隨著時代轉變與家中長者的離世,家族、宗族的束縛頓時減弱,家族成員的自由意志即可高漲至自我決定信仰方向,因此在教會當中也常常出現世代的基督徒世家越來越多人離開基督教。
  而人際關係卻仍是帶領人進入教會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展現教會生活,教會是一個愛的團契,在教會當中講求愛、包容與關懷,教會透過各種小組活動組成綿密的人際關網絡,在當中彼此關懷、代禱。對於期望有很好的人際互動的人,且熱衷參與團契生活的人,教會生活是一大吸引力,如受訪者與受訪者:進入到教會時,有聽到人家講見證,看到詩班獻詩,詩班穿詩袍好美,然後就漸漸的好像被吸引,後來連先生孩子都去了教會。
  老師在學校設立基督徒團契,但也有人是因為人情的壓力而參與教會聚會,被迫受洗,成為掛名的基督徒。
(二)投資報酬
  一般來講,社會大眾對於宗教團體或宗教活動都會表現的比較慷慨,傳統的保守觀念皆認為不能與神為敵,為神付出是蒙神悅納的事情。民間宗教信主者常分享來教會的最現實理由,拜拜、拜偶像,就是要買雞買鴨買一大堆水果,……,買一大堆要花錢,而且孩子又喜歡吃這些東西。
  基督教的喪禮,也讓人覺得有格調且簡單榮重,人蒙主恩召,程序很簡單,不用做法事,不用做什麼做什麼要花錢,可以省錢下來。

我們的策略
(1)生命造就:芥菜種子精神
  有些客家教會的牧師在傳福音的事工上面較重視人的改變,更重視人的生命更新。認為一個教會要成長,首重教會當中的人的生命更新,會友的生命更新了,教會也會開始轉變,也會使得更多人樂於進入教會。然而,進入教會唯有靠讀經禱告,才能維持屬靈的信仰,所以牧師期望會友要有固定的讀經禱告,維續會友保有屬靈的信仰與屬靈的眼光,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透過屬靈的心、屬靈的話語而變得更圓融。
(2)超越種族主義,更多創新與看見
  長老教會客家宣教很重視客語的復興,但在教會當中,聚會的語言因著環境因素與人為使然,使得客語變成隱性的語言,私下對談的用語,直至今日雖然強調客家宣教,但在教會當中仍無法將客語成為聚會的語言。以現今的社會環境來看,華語是全體國人所能接受的語言,所以即使用華語,然而有些教會若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準備多語言崇拜或是雙語即時翻譯,這些都是解決聚會語言常用的方法。對於教會使用客語做為聚會語言來講,現在客家人普遍在家皆不會講客家話,若為了要推廣客語而要求教會開設以客語為主的客語崇拜,有本末倒置之閒。
  就目前的教會狀況來看,客語的傳承的確岌岌可危,也的確教會會將復興客語定為宣教主軸,然而目前有實際做為的客家教會不多,所以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客家話的傳承在教會當中仍是有其困難度。即便是現在華語充斥、客語將要消失殆盡的現代,仍是有許多長輩是抱持著擔心母語流失的問題而要求家中的小孩要學會客家話,但就目前的觀察有許多上了年紀的客家族群之長輩,說著一口流利的華語。
  當然不少教會雖在客家地區,但在其中聚會的信徒有很多皆非客家人,所以教會要使用全體會友聽得懂的語言做為聚會語言,使得台灣客家教會的多數教會皆使用華語聚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制定的 2012 客家宣教年的事工內容與未來展望來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現階段從事與客家族群對話的內容僅在於客家語言的部份,如客語聖經、客語聖詩的翻譯,以及在教會當中推行客語崇拜,從內容來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客家宣教策略著重在客語的保存與傳承,認為教會當中保存了語言,就可以進一步的保存
  客家文化,但也因為這樣的宣教策略,使得教會當中的信徒直接將客語等同於客家文化,但語言並不是全部,要更深入地將基督教文化與客家文化的對話內涵還有些微的失落感。
  為此宣教策略並沒有特別強調客語的推廣,而是比較重視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引人進到教會當中;一般教會還是使用通用的宣教策略所使用的社區宣教的概念與當地居民互動,然後才利用機會將敬祖事工的內容與之分享。
(3)善用網路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清楚的明定客家宣教的策略主要是期望提高人們的認同,進而達到客家宣教之功效,而這個認同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自我的客家認同,二是他人對客家的認同,三是自我與他人的互相認同,且期望能夠透過客語與客語聖經的使用來提升客家認同,進而達到客家宣教之效果。
  透過網路的運用,將平日的教會訊息公告在網站上,期望更多接觸到那些隱藏的基督徒或是因為總總原因還找不到教會聚會的兄姊
(4)穩固目前已在做的客家事工
(A)發展客家聚會
  北部:雙連長老教會客語團契,20041月以客語祈禱小組開始,20073月開始以禮拜方式聚會在每週六上午9點成人主日學,1030全客語禮拜。

花蓮:花蓮區客家基督徒團契20086月開始聚會。每個月第三禮拜六上午10點聚會,在花蓮區教會輪流聚會。
高雄:大高雄區客家基督徒團契200810月開始聚會。每個月一或二個禮拜六上午10點聚會,在新興教會。
台東:台東區客家基督徒團契20112月開始。每個月第四禮拜六上午10點聚會,在台東區教會輪流聚會。

(B)、造就客家青年、支持客家宣教
面對時代的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活在更多樣性的文化與需求之中,我們當思索如何面對新的實況處境,去得著這些年輕人,並帶領他們被上主所用,在新的時代開創客家宣教的新局。
() 舉辦相關的「客庄青年營會」:
  寒假的「客家春令會」:回應客家宣教年藉由「客家春令會」,歡迎所有客庄、非客庄青年來參與客家宣教。藉由福音分享及見證、讀經,鼓勵對客家宣教有期待的青年提昇委身及奉獻的熱情,也藉此無論在靈命的更新、對客家文化的認同、以及對耶穌基督的服事(甚至呼召全職事奉)上有好的造就,將客家宣教的異象傳入年輕一代的生命中。
  暑假的「哈客活力party」:期待為客家教會或非教會的青少年,規畫適合青少年的活動營會,內容有-街舞、熱門音樂、直排輪、戲劇、籃球……並安排客家文化的體驗節目,以及青年佈道信息,讓更多的客庄、客家青年有接觸福音、並參與教會活動的機會。
() 關懷、協助南北神學院「客家團契」:
輔助與關懷:積極協助南北神學院的「客家團契」,來凝聚客家神學生對客家宣教的委身,也同時針對非客籍之神學生傳遞客宣異象。
舉辦「哈客神學生營會」:營會之目的為-強化神學生(客籍或非客籍)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體驗;南北神學院「客家團契」互相交流與連結;開始透過對總會客宣事工的參與,來培育他們畢業之後對客家宣教委身的心志。
()、造就客家牧者
  教會的成長常常與牧者有最直接之關連,客家的牧者需要靈命上的更新、也需要文化認同上的更新。牧者不斷被更新、受裝備,才能讓教會更健康地成長。計畫舉辦「客家宣教策略研討會」,針對客家教會宣教發展所需的主題,做深入且務實的探討;期待提出適切的宣教策略,來推動於地方教會。
()、造就客家信徒
舉辦「全國客家基督徒靈修會」:
  在“認同、委身、成長”的十年宣教使命宣言之下,以每年總會所訂之主題為題,期待激起更多的客家信徒回應上主的呼召、喚起宣教的心志、建立委身服事的生命。
()、客家文化推廣
提供有客家特色聖餐禮拜的選擇:
  撰寫客家聖餐禮拜的方案,配合各教會每年一次為客家宣教的聖餐奉獻,提供有客家特色的聖餐禮拜的選擇,思考有不同風貌的聖餐禮拜的可能性。也受邀為教會主持客家聖餐禮拜,服事眾教會並分享客家文化,共享上帝的救恩。
支持客家合唱團:
  客家音樂是客家文化最具體的表現,福音必須要進入文化才能得著這個族群。因此,我們將支持客家合唱團、期待讓福音透過音樂文化的呈現,而更被認同、更為廣傳。
協辦族群母語委員會客語組舉行客語創作等徵文。並鼓勵以客語朗頌、唱詩歌、創作散文、新詩等。
()、尋找夥伴教會與奉獻關心者支持客庄教會
  目前許多客庄教會係屬小型、微型教會,人力物力資源均非常有限。因此尋覓他教會之資源及支持者,為客家教會與其建立關係,使客家教會因他教會的資源及支持者而受幫助,他教會及主內愛心關懷者也因著學習分享而更成長。
()、出版有關文化及宣教、福音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