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靈命成長



靈命成長

但是,由於上帝的恩典,我才成了今天的我,他所賜給我的恩典沒有落空。相反地,我比其他所有的使徒更加辛勞地工作;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一同工作。(哥林多前書十五:10)

  靈命成長是變得越來越像耶穌基督的過程。當我們信靠耶穌,聖靈開始做工讓我們像耶穌,讓我們符合神的形象。天父的目標是要你日臻成熟,並且發展出耶穌基督的特質。但靈命不會自動成長,你必須想要成長、決心成長、努力成長,並且堅持不斷地成長。門徒訓練是學像基督的過程,這個過程總是以決定作為開始的。耶穌對馬太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9:9)

  當救贖讓人產生變化時,靈命的成長就開始了。 聖靈住在我們當中(約翰福音 14 16-17 )。 我們是基督裡的新生命(哥林多後書 5 17 )。 舊的本性由新的代替(羅馬書 6-7 章)。 靈命成長是我們學習和應用神的話的一個終身進程(提摩太後書 3 16-17 ),靠著聖靈而行(加拉太書 5 16-26 )。 當尋求靈命成長時,我們能向神禱告,請求祂給我們智慧,尋求在哪些方面祂需要我們成長的旨意。我們能求神幫助我們增長的信心和知識。神賜與我們所有經歷靈命成長所需要的。籍著聖靈的幫助,我們能越來越多地克服罪,越來越像我們的救主,主耶穌基督。

 

靈命成長的要素:

一、操練過敬虔的生活

  主耶穌的登山寶訓裡的八福是指在馬太福音五:3-10——講到進天國的要素,天國子民的性格:虛心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飢渴慕義的人憐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為義受逼迫的人。因為天國子民就是建立在這種性格上面。怎樣能夠把這性格建立在我們身上呢?這個就需要我們去操練。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六章中馬上講到操練的方向:一是拖捨行善、包括身心的關懷,二是進入內室禱告,就是個人單獨尋求主的面,為神的國禱告,三是禁食,即學習克制肉體的情慾,四是不為自己積財,意思是放下錢財、物質的依靠,完全仰望主過信心的生活,擺上一切為神的國。歷代聖徒,都是經過敬虔的操練,而得到聖潔的品格。

    多馬所著「效法基督」,其中講到一、外在的操練:輕看世界虛榮,克制情慾、懺悔、獨居、安靜、默想人生痛苦、默想死亡、罪及審判。二、內心生活:謙卑、順服、良善、和平、清潔的心、認識自己,愛耶穌超過一切,與耶穌發生親密友誼、十架道路、完全棄絕自己,輕看世俗知識等等。

  從基督徒名人的傳記中也可看見他們是怎樣操練。戴德生的用錢禱告照顧窮人我們就可以朝這個方向來學習。

  操練敬虔有四方面,第一要操練愛神。第二要操練順服。第三要操練受苦。一個人不肯受苦,不肯吃虧,永遠不可能脫離老我。第四要操練貧窮;對神要富足,對世界要貧窮。

二、要有生命的供應

  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六:63「給人生命的是聖靈,肉體是無濟於事的;我告訴你們的話就是賜生命的靈。」基督徒生命的長進是根據自己得到主耶穌的話有多少。基督徒得到主的話有二個來源:一是自己從默想中得到主的話,或是從聖經,或是聖靈的教導。二是從神的僕人的教導,或信徒的交通中得到。從神的僕人受教導是最重要,因為以弗所書第四章中說,神在教會中設立了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為成全聖徒。(參弗四11)惟有得著生命的話,信徒的生命才能改變及成長。

  基督徒生命供應的源頭有二個,第一是聖靈,第二是聖經。我們怎樣讓聖經成為我們生命的供應這是一個大問題。今天很多基督徒讀聖經,生命並沒有得到供應,也沒有得到改變。譬如:神說你要饒恕別人,但我們讀了很多饒恕的話,還是不能饒恕。為什麼不能饒恕呢?這是因為信徒從沒有存心順服神的話,花時間為所得的命令去禱告、祈求。也沒有默想神的話,從神的話中得到生命的供應。

  現今教會大部分都在追求熱心服事、聖靈恩賜,這只是聖靈外面澆灌,與靈命還不是有絕對的關係。可以熱心禱告,但裏面還是沒有改變。甚至可以傳福音、醫病趕鬼,但裏面還是沒有改變。為什麼沒有改變呢?因為我們沒有把我們裏面的光景跟基督的話連在一起,基督的啟示還沒有在我們裏面,未從神的話裏得到更新的餵養,所以沒有改變。

三、要有一個追求的同伴

    團契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彼此幫助、勸誡、教導、安慰,有時彼此的摩擦,讓我們忍耐學習。主所帶領的門徒十二個人個性都不一樣,也是彼此磨練的。十二個人住在一起一定很不容易,例如約翰本是雷子,脾氣暴燥,但磨到最後成了最溫柔的,是專門講愛的使徒。一個壞脾氣的人能夠講愛是不容易的。主耶穌就是讓他們自己去磨。不要因為教會弟兄姊妹跟你有磨擦,你就跑掉,不要跑掉,越磨越好,不磨就不會長大。約翰壹書講,愛弟兄就是出死入生了。要愛周圍的人,確實的去愛他們,為他們禱告,幫助他們,無論生活、靈性都幫助他們,這樣你就能長大了。屬靈沒有別的秘訣,就是去走聖經所指示的道路。

   許多被神用的人,都是經過很多人的幫助。有的幫助他讀聖經,有的幫助他學習服事,有幫助他聖靈充滿,有的幫助他內在的追求。所以你們要盡量去找屬靈老師,越多老師得幫助越多。但是要從禱告開始,不是憑自己去找,要經過禱告,然後聖靈會幫助你。一個人如不願服在別人手下受教導,永遠不會成為神的僕人。真正屬靈人都有一個人作他的權柄來幫助他。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屬靈的長輩來順服他,他可以把他所有學的一切來教給你,他幾十年所學的,或者能成為你很大的幫助。

   另外,還要學習帶領別人,一個人能牧養別人才能成長。有一次一個年長的問我說:「你結婚了嗎?」我說:「結婚了。」「有孩子了嗎?」「還沒有。」他就說:「你還沒有成為大人。」從世界眼光來看,你有一個家,有孩子,你才能知道什麼叫愛、忍耐、謙卑。我的意思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結婚,都要有家,而是在屬靈上來說,你去照顧一個人,而這人是神所量給你的,你去照顧他,你就會長大。

   有一位神的僕人開始奉獻追求時,每一個禮拜所賺的錢都去幫助那些貧窮的孩子,禮拜天自己沒有錢吃飯就禁食禱告。我們的靈命為什麼長不大?因為根本沒有去愛人,只在家裏禱告:「主阿!主阿!我要長大,脫離老我!」其實永遠也脫離不了。要去看顧周圍比你更需要的人,將你的錢給他,幫助他靈性長大,你的老我就脫離出去。我們有時去為弟兄姊妹禱告,他們說家裏難處很大,病很重沒有得到醫治。我說:「沒有關係,你找一個情況比你更糟的人為他禱告,你就會蒙醫治。」為什麼?你們為別人禱告,神就叫你脫離苦境。因為我們這人還活在老我裏面,你若不去服事,你的老我永遠在裏面,越禱告這老我越大。什麼是叫做愛主?如果不能愛那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那看不見的神。所以真的基督徒沒有太多的理論,你說愛主,愛主是看得見的。愛是實行,不是理論。

    很多人為非洲人禱告,但周圍的鄰舍你有沒有愛他?有沒有關心他?旁邊的基督徒有的沒有飯吃,你知不知道,有沒有去注意?你若注意去行,就會長大。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為主做一點事



為主做一點事

     「無論做甚麼,你們都要專心一意,像是為主工作,不是為人工作。」(歌羅西書3:23)

  這段經文是教會走向成熟階段的過度描述。耶路撒冷的教會從一小群的人迅速地發展到成千上萬的人,大家互愛互濟,一心一意共度屬靈新生活,受城中居民的敬愛。不過人數一多,原來鬆散的組織加強,添上大家對外傳福音的心日益迫切,使徒又有更重要的任務執行,需要專人代表他們管理日常事物。

    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才出現了:「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這不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糾紛,因為這些人全都是猶太人。這裏很清楚地說,他們是「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他們是指分散在外邦而習慣用希臘語言的猶太人。在五旬節時,他們信了耶穌,其中是很多還鄉的猶太人,故此他們定居在耶路撒冷,但在教會裏卻與本地猶太信徒產生隔閡,尤其是本地猶太人視外地同胞為「二等百姓」。

  教會中會有很多裂口,但上帝決不會容許撒旦繼續在裂口上布散異端,上帝會按著他的大能揀選出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站在這裂口上「管理這事」。用寬容、和平、忍耐、饒恕,「一切山谷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低。彎曲的路徑要修直;崎嶇的道路要剷平。」(路加福音3:5

  在此,我們需要對「執事」(diakonos)這個詞加以解釋。「執事」的希臘文字源,不僅僅指那七個人,也通指使徒。使徒也是執事,如保羅說:「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僕人),為 神奧祕事的管家。」(林前41)執事,英語中這個詞意即「服事」,「伺候」就是指事奉的人。這個職分是指,一是服事「道」,一是服事「飲食的事」。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 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使徒行傳 6:2)』打戰和後援都是同樣重要。

   總之,既被揀選,不論是做聖工或做事工都是做在主身上的工作,都是服事,伺候神的人,就當有具備服事神的要求。

  首先保羅強調: 「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罰裏。」(提摩太前書 3:6)。換句話說,事工在於生命影響生命,也怕他迷失在自己不懂的職分上。先做門徒就是指在信仰上有了很深的造就和栽培,對生命裏的得救、重生、悔改、事奉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在信仰和靈性上有一定的深度。耶穌在《馬太福音》講管家的條件是:忠心和見識。只這兩點就需要服事的人好好裝備,若你不明白所做的是說明你的事奉不但會給別人帶來虧損,還會阻擋神的工作。

   其次,靈性渴慕之人。《使徒行傳》中描述了很多人因聽見使徒們所宣講的道而心裏火熱,「就把田地賣了,價銀拿到使徒那裏」,作忠心跟隨主的門徒。這些人具有渴慕主的奉獻精神,只有在這種渴慕下,人才會放下驕傲、自私的態度,以奉獻表示主裏互愛和對團體的歸屬感,奉獻是信仰生命,每個人的程度是不同的。但這是初期教會信徒自願凡物公用,合一的美好見證。

   第三,人格特質上「第一是純潔,其次是和平、謙和、友善,充滿著仁慈,能結出豐富的善果,沒有偏私,沒有虛偽。」(雅各書317)。這些智慧的表現是服事必須具備的條件。這些都是為那些服事主的人定下了靈性和道德的要求

 

   只要是與神有關的,沒有一件是小事。─ 戴德生

   不要讓我們有更大的事工,超過了我們生命的度量。─ 宣信

   事奉的大小,總要以信心和個人與神交通的程度為標準。─ 達祕

   許多人在屬靈的道路上,不能按步就班,一直前進,原因也就在這裏:輕看自己的一點力量,必待大有能力才去作工。似乎是小的感動、小的能力,便消滅不顧,只等候大的,忽略了小的。結果在小事上不忠心,主也不託以大事管理。

    允強是一位信主不久的青年,在某電子廠負責清潔的工作,雖然信主時日尚淺,但十分渴望事奉主。某主日,牧師講道說到每一位神的兒女都是神家的一份子,家庭內每一個成員都有其獨特性。你要找出自己的恩賜事奉神,不要作一個懶惰的兒女。允強聽了之後很不安,因為他實在找不到有什麼恩賜,自問學識淺薄,那有機會事奉神呢?於是他去找牧師。牧師知道他的苦惱之後,想了很久,問他日常的工作是什麼。他說是做清潔。牧師說,若他不介意的話,不如每禮拜負責清潔禮拜堂的洗手間。允強問:「這是為神工作嗎?為什麼聖經沒有提到這是恩賜之一呢」?牧師打開馬太福音廿五章40節說:「只要我們作的是作在別人身上,都是事奉神的工作」。於是允強每禮拜歡歡喜喜的忠心為神工作,將地方洗擦乾淨。

  這和那些在教會有事奉的弟兄姊妹,包括主日學教員、司琴、詩班、招待的、收奉獻的、寫通告的、錄音的,在天上的賞賜是一樣的。

  慕迪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乘船橫渡大西洋的時候,暈船極為痛苦,整天躺在艙內。有天夜裏,他聽到外面喊:“有人掉在海裏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幫助;但他想:“至少我可以把我的燈放在船艙窗孔上。”於是掙扎著起來,把燈籠挂在那裏。第二天,他聽到那個墜海的人獲救以後對人說:「昨夜,在黑暗的水中浮沉,最後力盡下沉;忽然,有人把燈放在窗孔上,照出來的光,使救生船上的水手,看見下沉前我伸出來的手,就伸手把我拉上來。」查門先生是慕勒的朋友。有一次,人問他說,「你是不是勸初信的基督徒要為主作一點的事呢?」他說,「不,我是勸他們要為主作一切的事!『無論做甚麼,說甚麼,你們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上帝。』(歌羅西書三:17)

    克魯克太太寫道:「我十一歲時,有一天哭著回家,因為在教會的節目裏,老師派我扮演一個小角色,而我的同學卻扮演大角色。母親冷靜地把她的錶放在我的手心裏,她問我:『妳看到甚麼?』我答道:『金錶殼、錶面和指針。』母親把錶背打開後問我同樣的問題,我看到許多小齒輪和螺絲。母親說:『這個錶假使缺少這許多零件的任何一件,便不能走了。即連那些妳幾乎看不到的零件,也是一樣重要。』母親的小教訓,使我畢生過著更愉快的生活,因為我知道即使去做不可能被人讚賞的『小事』,也是很重要的。」

    事無分大小,凡屬神要你做的,你應當盡力去把它做好。神的僕人啊,我們將來到神面前去才不會抱愧蒙羞,在基督的台前坦然無懼,無可指責地接受神在基督耶穌裏為我們預備的冠冕。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不要抱怨



不要抱怨

箴言19:3

「有人因自己的愚行毀了前途,他反而心裏埋怨上主。」

 

   腓立比書二:14-15a「你們無論做甚麼事都不要埋怨或爭論,好使你們在這腐敗、彎曲的世代中純潔無邪,作上帝沒有缺點的兒女。」

   知道史帝芬‧霍金這號人物嗎?他是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宇宙科學家,他在黑洞上的研究,目前世界上無出其右,他是第一個用數學模型證明了時間是有個開始的,但是他得了一種怪病--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醫藥束手無策,但是他沒有放棄,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抱怨,他最後成了影響人類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他說:「氣惱我自己的殘障,是在浪費時間。人生必須不斷往前走,而我到目前為止表現得還不錯。如果你一直在生氣或抱怨,別人也不會有空理你!」我們要明白我們需要改變!

   如果我們夠坦誠,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正當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事件,其實寥寥可數。我們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堆「聽覺污染」,有害於幸福與美滿。

  為此我們遇見不如意,失敗,挫折的時候,是如何反應?人生其實並不是總是照著我們的意思進行。如果真是如此的話,你會覺得怎樣?會不會更快樂一點?這樣的人生,也許讓你會覺得沒有掛慮, 但久而久之,一定會讓你覺得很無聊。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童話故事的結尾,常常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故事就結束了。故事最精采的部份,反而是在他們的生命遇到了挑戰和困難的時候。所以有人說:「真實的人生是我們最佳的老師」,它幫助我們學習一些生命中寶貴的功課。然而有些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卻是怨聲載道,埋怨萬事不如人願。

   然而也並不是說: 當遇見失敗、不如意的時候,把它當作若無其事一樣,然後作阿Q式的快樂的生活,這是如同一般人說:駝鳥將頭埋在沙坑一樣的事,這對我們的生命也不會有正面的幫助。我們不可以冀望世上沒有失敗、痛苦,但我們需要學習更有效的去面對痛苦和失敗,使我們在痛苦挫折中卻能成長。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令人受傷的事會教育我們。」確實患難和困難是垂煉我們結出義果的一個部分,「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受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希伯來書12:11)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有人說,人生最痛苦的一些教訓,常常是最有價值的教訓。無論我們遭遇了什麼樣的失敗、創傷,最要緊的,是在創痛中尋找意義。在痛苦中,讓我們不要浪費力氣在抱怨上,而是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學習。如此我們就會成長,愈來愈堅強。

  

   約書亞7:1~13,當約書亞帶領百姓成功的橫渡了約但河,進入了迦南地,這是他們的偉大領袖摩西向來夢寐以求的。接著在耶利哥城的爭戰中又大獲全勝。 強大的耶利哥就如同摧枯拉朽一樣,不堪一擊。約書亞可以說是正值志得意滿,現在要征服全迦南地,那有什麼困難? 卻沒有想到在小小的艾城一戰中,才發現,以色列的軍隊並沒有自己想像般的強大。當敗軍一回來,以色列百姓的反應如何? 聖經說:「眾民的心就消化如水。」當然以色列的失敗是有原因的。第一,他們過於自信, 認為耶利哥城那麼大,都成為廢墟了,這麼小的艾城根本就不用動員全軍的力量去攻擊。第二,他們沒有求問神。立即照著自己的意思,進行攻擊的目標。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他們不順服,在當滅的物上,應該屬於神的東西上,犯了罪。所以神生氣,不再與以色列百姓同行。沒有了神的力量,失敗就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這是約書亞作為領袖,第一次遇到的失敗,他如何反應?聖經說:他就撕裂衣服,和以色列的長老把灰撒在頭上,在約櫃前,俯伏在地上,直到晚上。聖經記載約書亞如何向神說話:

他向神說:1。你為甚麼竟領這百姓過約但河?

2。為什麼將我們交在亞摩利人的手中、使我們滅亡呢?

3。我們不如住在約但河那邊倒好!

   神對約書亞說: 「起來!你為何這樣俯伏在地呢?」是的,這樣的俯伏有什麼用處?神要約書亞作的是什麼?

1。 不再抱怨。

  約書亞雖然俯伏在地, 但他只有向神抱怨, 說:「你為什麼領這百姓過河?」「你為什麼將我們交在亞摩利人的手中、使我們滅亡呢?」抱怨常常指向別人,都是別人的錯, 不是嗎?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越抱怨,問題也越多。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在趕時間的時候,會發現前面有很多車子好像跟你過意不去,不但開得特別的慢,還有, 紅綠燈也好像也是特別的多,特別的久。然後,你的抱怨也就特別的多!

所以,神要約書亞當下就起來行動!

2。 起來行動:

1) 叫百姓自潔,預備明天。帶著新的盼望。神要約書亞從那裏失敗,從那裏站起來。因為以色列人在當滅的物上犯了罪,所以神要約書亞起來,帶領百姓自潔,開始行動,而不是只是俯伏在地,在那裏懊悔, 埋怨。

2) 除掉當滅的物。

首先,我們當處理心中的自我所產生的神不喜悅的問題。基督徒本來應該要作世上的光和鹽。但是常常因著我們自己的個性,我們成了讓人跌倒的跘腳石。有一個年輕的修士,加入了一個要求謹守靜默戒律的教團。所有的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長的同意下,才能說話。將近五年之後,院長找這位見習修士, 對他說,「可以講兩個字。」修士斟酌字句後,說了兩個字:「床硬。」院長慎重考量後,答道:「很遺憾你的床不舒服,我們看看能否幫你換張床。」入院第十年,院長又來找這位年輕修士,說:「你可以再講兩個字。」修士說:「腳冷。」院長說:「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麼處理。」在修士入院十五年時,院長又說了,「你現在可以再講兩個字。」修士說:「我走。」院長回答:「這樣說不定最好,自從你來之後,除了發牢騷,什麼事也沒做。」

  持續抱怨會有什麼後果?以色列人過紅海後,第二年,在巴蘭曠野紮營,神要摩西派十二個探子去迦南地察看神所應許那流奶與蜜之地,可見他們距離迦南地其實不遠了,那怎麼最後會在曠野走了四十年呢?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十二個探子中,只有迦勒和約書亞信心滿滿,其餘的十個探子報”惡信”,結果引發以色列百姓大發怨言,最後他們那個世代除了約書亞和迦勒以外,通通沒有進入迦南地,在曠野漂泊四十年,最後都倒在曠野中,抱怨可真是划不來啊!

   即使當我們的主耶穌被殘酷和不公地釘十字架時,祂也沒有發怨言。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求神幫助我們, 可以除掉我們許多的自我中心,不再抱怨,除掉以負面的觀點來看事情,而用積極幽默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幽默的丹麥鋼琴家波格Victor Borge(1909~2000),一次在美國密西根州的福林特(Flint)演奏。當他臨出場的一刻,才發現在座人數不到五成。

  他真的很失望。但是他沒有抱怨。走向舞台,向觀眾一鞠躬,然後對著觀眾說:

  「福林特這個城市一定是特別有錢!」觀眾都很好奇。

  稍停頓之後,波格繼續說:「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個到三個的座位!」觀眾爆笑,氣氛馬上就來了。波格也順利克服自己低落的心情,可以全心投入他的演奏。

 

Will Bowen在他的書中作這樣的建議:

不要說: 問題。 試著說: 機會。

不要說: 挫折。 試著說: 挑戰。

不要說: 敵人。 試著說: 朋友。

不要說: 痛苦。 試著說: 功課。

不要說: 抱怨。 試著說: 感激。

不要說: 你做的好事。 試著說: 我做的好事。

 

  當我們對事情有了正面的肯定時, 你的態度就不一樣, 你能為小事感恩, 為生命喝采!你就會影響到你四周圍的人和事, 就像漣漪一樣, 一層一層的盪漾出去。 我很喜歡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hur)他一段出名的禱詞,他說:「神啊!賜我平靜,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並賜我智慧,能夠去分辨其中的差異。」

  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靠著神,以平靜的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不發抱怨;有勇氣去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也求神賜給我們智慧,知道什麼是可以改變或是不能改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