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敬拜的要素(詩篇150:1-6)



  敬拜的要素(詩篇150:1-6)

  葛蘭達曼(Glenn Daman)指出「一個教會的神學會反映在它的禱告生活、敬拜及事奉等方面……儘管敬拜會帶來歡樂,但它不應僅僅是娛樂……會眾需要明白事奉並非只是義務,乃是敬拜的一種表現」。

  換句話說,敬拜不單是一種主動參與的事奉,它更是一個吸引人轉向上帝的途徑。聖經中敬拜的元素不但是多元性的,同時它也關乎了敬拜者在「態度」和「行動」二個面向的發展,不但如此,《舊約》也有多處案例描述以色列人的敬拜是如何涉及到與拜偶像相關的諸多罪行,而這些事情是上帝明明禁止的,因為獨有耶和華上帝才是以色列人應當敬拜的對象。

  這也就是說,敬拜並不應只是停留在外表看的見的行動,同時也包括內在看不見的動機和態度。此外,從敬拜的字義上來看,它是一個「歸給」上帝的事奉,並且這個事奉包含了人在敬拜中對上帝的「敬畏的態度」和「愛」的涵義。因此,當人的事奉或是敬拜的對象不再是以上帝為其中心時,敬拜便會開始淪落成為是一種偶像的崇拜,甚至這樣的崇拜理念會漸漸地驅使人遠離上帝最初的命令,及至完全背道而馳!

  敬拜的價值不在於敬拜內容的豐富、莊嚴或專業,敬拜的真正價值乃在於耶和華上帝本身就是那一位配得一切絕對價值的上帝,而人只不過是透過在敬拜中事奉上帝的行動,來表達人對上帝敬拜價值的回應。然而,這並不是說人就可以忽視敬拜的內容,反之人在敬拜中的預備、投入或操練,更可以反射出人對於敬拜事奉的委身。

  敬拜的概念為什麼構成希伯來人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一上帝主動用束縛自己的立約應許和立約規條,來與以色列人及其他人建立關係,建立一個敬拜祂的聖潔群體。其二為了達到前者的目的,上帝必須因為約的緣故來束縛自己,並在實際的行動中救贖以色列人歸於自己,使他們能以被分別出來敬拜祂。「關係」(relationship),一個有關係的正常連結是必須在「經歷」彼此中被建立起來的。上帝既然揀選以色列百姓成為敬拜的聖潔子民──不單是在過去的歷史事件中,也是在日後以色列人的生活中──那麼祂就必須主動的來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而確實這可以從上帝與以色列百姓在歷史中的互動。

  另外,《聖經》有關於敬拜的詞彙中,事奉雖然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概念來源,然而另一字「חָוָה」在希伯來文的語意表達上,在敬拜的層面也是不容被忽視的!此字的原意有「下拜」或「俯伏」(bow down)的意思,當然也隱含著「敬拜」的意涵,最早出現於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情節之中(參創22:5)。如果敬拜同時關乎「態度」和「行動」二個面向的話,那麼「事奉」(עָבַד)和「下拜」(חָוָה)在某種情境上,似乎也回應了這二個層次的表達,或是也可以這樣假設說,態度和行動都應該必須存在並包含在這二個動詞的語意之中。

  在《舊約》中每當提到「חָוָה」的表達時,在文法上通常都是以使役動詞的形態出現,這樣一個形態的表達不僅是屬於強烈的口吻,甚至帶有命令或是要求的語氣在其中。然而,這並不是說上帝命令或是要求人非得在敬拜中俯伏下拜,反之這樣一個行動卻可以反應出敬拜者對上帝表達出的內在態度(inner attitude)。換言之,下拜的行動並不是一種刻板的敬拜形式,而是當人認識到上帝的至高、威嚴、聖潔和尊貴時,便會以最謙恭、降服和敬畏的態度俯伏在上帝的面前。

  下拜也可以表達出人的有限、降服和信靠的舉動,意思就是說人的有限會迫使人找尋一個無限的可能性,並藉著放下人自己所擁有的有限,降服並信靠那一個無限。在《舊約》中,人以為可以藉由遵守獻祭或是宗教儀式來換取上帝的祝福,但是上帝卻不斷透過眾先知來提醒以色列人,一個真正蒙上帝悅納的基礎是內在的真實,而不是外在的形式。上帝要的只是以色列人可以完全在內在真實的降服並信靠祂。

  敬拜不但恢復並更新以色列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敬拜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上帝為以色列人所設立的儀式,以至於以色列人得以在信心的回應中,以顯而易見的行動使敬拜的生活具體的被活化出來。由此便可以理解希伯來人在《舊約》中的種種敬拜的形式。以色列人敬拜的根基是在於他們對歷史的記憶,他們敬拜的生活不但在《舊約》的歷史事件中明顯可見,他們敬拜的發展更是擴及到整個以色列的歷史。可見敬拜的生活對以色列人來說,是無法從他們的生活中被切割出來的!簡單來說,以色列人的生存只為了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要敬拜上帝(live to worship)!

  以色列人敬拜的形式是如何發展的呢?從《舊約》的歷史排序來看的話,不難發現較為顯著的外在形式的敬拜最早是出現在該隱與亞伯的獻祭之中。其實我們可以將敬拜的形成假定是在伊甸園亞當與夏娃的生活。若敬拜是一種上帝主動與人建立關係的管道,那麼在伊甸園中當亞當與夏娃在無罪的狀態之下與上帝和好的相處關係,或許就是一種真實的敬拜生活──受造之物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且是自由的,更是沒有恐懼的一種敬拜的生活。

  然而在人類的始祖犯罪之後,人不但必須要離開上帝的同在,上帝與人的關係也因為人的罪的緣故而受到了破壞。上帝在伊甸園與人對話後就沈默不語(創3:8-19),直到亞伯與該隱的獻祭事件之後上帝再一次說話(4:6-7)。經文雖然沒有交待期間到底過了多少個年日,不過有趣的是,上帝與人之間原本因為人的罪而被破壞的關係,卻因為亞伯和該隱獻祭的舉動而再一次蒙上帝的關注!

  以挪亞的世代來看,當時人終日心裡所思念的盡都是邪惡之事,以致於耶和華上帝因為罪惡的緣故後悔造人在地上,並且決意要藉由洪水來毀滅整個世界萬物(創6:5-14)。經文描述挪亞在當時的世代中是個完全人,並且他與上帝同行(6:9)。上帝主動呼召挪亞建造方舟,因為祂準備要用洪水來審判那個世代的罪惡,然而凡進入方舟之內的,無論是人或是飛禽走獸,都可以在方舟的蔭庇之下得蒙生命的救贖。洪水過後,上帝顧念挪亞一家人和一切有生命的活物,因此便使大水退去(8:1)。直到大水完全退去之後,他們就都在上帝的吩咐之下離開了方舟,而這時挪亞就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並且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8:15-20),頌揚上帝的拯救作為。

  《舊約》第一次提到祭壇(מִזְבֵּחַ)這個字便是出現在此處,不過挪亞所使用的祭壇卻是自己用手所建造出來,並且其上有獻給上帝為「燔祭」(burnt offering)的各類潔淨的祭物。從挪亞獻祭的行動來看,似乎可見挪亞早已對燔祭的意義有著基本的概念和理解了。

  為此可歸納出三點敬拜的要素:

  第一,有預備。無論是亞伯、該隱或是挪亞,獻祭的祭物是必須自己要預備的。

  第二,要聖潔。這裏所提到的不僅是人要聖潔,包括所獻的祭物也都必須要是聖潔的(無殘疾)。 

  雖然在亞伯和該隱的獻祭中並沒有明顯提及祭物要聖潔的概念,不過在上帝以洪水毁滅世上萬物之前,祂命令挪亞要挑選無殘疾的動物進入方舟,由此可見上帝對聖潔概念的重要性,以至於挪亞在挑選獻祭的祭物時,也不敢馬虎行事。

  第三,有和好的關係。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從挪亞的事件中,看見上帝的拯救行動如何帶來萬物更新的關係──上帝與人、上帝與萬物、人與萬物。

夫妻相處之道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夫妻相處之道(馬太福音十九:6)



                 夫妻相處之道(馬太福音十九:6)

「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十九6)。

  婚姻是上帝所設立的,要為人預備一個家,使男女有安身之處,使孩童有庇護所。保羅還指出,婚姻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要成為基督和祂的教會之預表(弗五32)。

  被鴻海郭董點名,浪費教育資源的博士生雞排店老闆,接受〈坦白講〉專欄訪問,娓娓道來他不寫博士論文卻去賣雞排的心路歷程:

  「我在大學當助教多年,月薪五萬多元,有三個小孩,老婆是高中老師,生活順遂。但四年前,老婆決定離婚,她說我令人難以忍受。我很痛苦,必須找一件事分散心情,只好去讀博士班,我很會考試,一考就上。修完學分我卻發現,很多學長都失業,我怕步上後塵,決定休學去工作,我做了四個月的房屋仲介,後來自己開雞排店。此事上了報,郭台銘說我浪費教育資源。我也只能笑一笑。

  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反擊回去。你知道為什麼我去當房屋仲介?我想學習溝通。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老婆要離開我,後來參加教會,才慢慢承認自己個性真的不好。以前在家裡,凡事都要照我的意思,像房子裝潢,她很想裝浴缸,我覺得沒必要,就堅持不裝。她買的食物常被我嫌難吃、送的禮物被我嫌不實用,我卻沒想過,這些都是她費盡心思挑的。

  我從小讀資優班,後來考上建中、政大,越來越自負。更糟的是,我大學讀法律,發現法律是培養你成為鬥雞,太溫馴在法庭上會被吃掉。我口才變得更好,卻不是用來溝通,是好辯,一開口就要找出對方的漏洞、講到贏,難怪前妻曾說:「你說話傷人不是傷到皮、肉,是傷到骨。」

  做房屋仲介,要去菜市場發DM、挨家挨戶按門鈴,我學會跟人溝通,也因為常被拒絕,懂得謙卑,聖經說,驕傲是一種罪。後來我決定創業,開雞排店,客人形形色色,有個公主病的女生,我照例請她勾菜單,她臉一沉:「你不會幫我勾喔?」我也沒生氣,就讓她口頭點菜。

  客人都說我親切,朋友也坦白對我說,我以前對人不是很友善,現在好多了;連向來怕我的大兒子,都說爸爸變好了。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跟前妻復合,當初一離婚、我搬走,她就裝浴缸,可見她有多氣。如果真的無緣復合,以後跟其他女生交往,要裝浴缸就讓她裝吧,其實又花不了多少錢。」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你的配偶,而不是父母或孩子。」說配偶重於父母長輩,對我們守孝道的人而言,似乎是大逆不道的說法,但其實是對的。這樣說並非不尊敬重視父母長輩,而是說當父母與配偶的需求有衝突時,不應當為父母而犧牲配偶。父母有自己的家,而配偶是你的家;有一天父母會老去,你將與配偶廝守終生。

  但如何守住這個原則,卻又能兼顧對父母的孝敬呢?比方一個作兒子的,當父母對媳婦有意見時,他可以表同情,但單獨面對妻子時,卻應該清楚地表示支持妻子。想辦法在父母與妻子間協調合宜,是作丈夫與兒子的責任。很不容易,但要經營生命本來就是不容易的,需要神的恩典與智慧。主耶穌曾在婚筵中行出第一個神蹟,似乎表明我們的婚姻家庭多麼需要神蹟的介入。

  在父母這一面來說,要避免過度涉入你的兒女的婚姻與家庭。那些因為討厭媳婦而促使兒子和媳婦不和甚至離婚的父母,是自私的,他們常以為是為兒子好,其實是他們在掌控一切。即使媳婦真的不好,那也是兒子的選擇,那是他的婚姻、他的人生。我們可以提醒,但應該由他本人來作決定。

  同樣的,夫妻也不應當為了孩子而犧牲對方,因為配偶是你人生最首要的人,而不是兒女。在兒女還小的時候,我們當然應該用心養育照顧,那是神託付我們的產業;但當夫妻為了教養孩子而意見不合時,不要輕易為了孩子能照我認為正確的方式養育,而跟配偶吵架或關係破裂,甚至離婚,那都是不智之舉。因為小孩有一天會長大,會有自己的家庭,配偶是你的家,你將與配偶廝守終生。

  隨著年歲增長,你會看見婚姻如同穿鞋,越舊越舒服!葛理翰師母說:「我們倆常說,我們不會選擇回到我們初結婚時的日子,初期的愛彷彿建造在白日夢中的海市蜃樓,愛卻會隨著彼此更相知、觀點有差異、以及各樣挑戰而加深。有許多事會隨年紀而增長。」

  男人溝通常是為了解決問題,女人溝通常是為了表達情緒。丈夫下班回家,妻子說:「你看我是不是胖了?」丈夫一邊看雜誌一邊漫不經心地回答:「那就多運動嘛。」妻子說:「你嫌我胖?」丈夫才發現他遇見麻煩了。有可能妻子是要聽你說:「你不胖啊!你一直很漂亮,跟我初認識你一樣。」(記得視線離開雜誌,看著她說。)你若說,那不是說謊嗎?所以你平常就需要調整你的鑑賞力,使得她無論變成什麼樣子,你都覺得她漂亮。

  一般來說,男人最不喜歡妻子將家裡的事,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事告訴別人。而女人卻特別喜歡對閨中好友分享她的感情生活(婚前),與婚姻生活(婚後),讓男友狼狽不堪,讓丈夫大發雷霆。

  你們夫婦最近曾為哪些事有爭吵,或起爭執?在一些事上意見不同?生活習慣的衝突?對方有不良嗜好?對他(她)跟別的異性相處的情況使我不高興?為了家裡的整潔或飲食問題?

再想一想,這些起爭執的事,有沒有我可以調整的?不要只一直氣對方不改。當你決定結婚時,就預備好不再能像單身一樣,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有人說:「婚姻不是找一個合適的人,乃是作一個合適的人。」

兩個人生活,可以學許多生命功課,彼得說夫妻是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彼前3:7)。上帝造人,想要我們像祂,夫妻會有的矛盾,多半是上帝兩面的性情,合起來才是完美的。那不是叫你們吵架,拿你的矛硬要刺她的盾。

聖經說,丈夫是妻子的頭(弗5:23),那不是叫他獨斷獨行、發號施令、作威作福。沒有一個頭會不管身體如何抗議,偏要決定將手伸進滾燙的鍋裡。不,頭會留意全身的感受來決定行止,我相信丈夫是頭的意義也是如此,要保護顧惜身上的肢體。

男人很容易認為女人不講理,若聽從她,不會將事情搞得大亂嗎?歷史上男人一向主導社會、國家、家庭、以及教會,這有一部分道理,上帝使男人比較會論理分析,比較會看大局,所以似乎作領袖更合適。但並非每個男人都有此特性,女人也不是都缺此特性。賓路易師母在人問她「神會使用女人作領袖嗎」時回答說:「神不使用女人,神也不使用男人,神使用新造的人。」

雖然上帝安排作丈夫的男人在家中作頭,包括了作決定,神卻安排了作妻子的女人擁有許多男人通常較欠缺的特質,使女人可以在家庭裡扮演重要角色。男人應當在婚姻裡逐漸學習認識妻子的特質,並讓她站在合宜的位子上,一起建造這個家。

比方女人比較能一生無怨無悔地相夫教子,也常比男人更能在危機中冷靜處理。還有,女人一向比男人能更周全地處理廚房的事,或是孩子的瑣碎事,那麼丈夫就當放手讓妻子能發揮她的所長,而不要整天在旁監督、挑剔、碎碎唸,甚至責備、起衝突,有的甚至還演成肢體暴力。當然如果妻子想將廚房改裝,擴充出去或是這類大幅改變,可能就應該跟丈夫商議再做了。

女人還常有一項非常重要寶貴的特質,就是直覺,也就是有時似乎在道理上講不通,她們也說不出道理來(她們因為常被男人要求講理,所以可能還是會說出為何她們這樣想,但她們提出的道理更讓男人覺得女人不可理喻!其實她們並不需要講出所以然來,因為是上帝給她們的直覺)。可是後來你可能會發現她們是對的。

當然這類直覺,就如先知的話一樣,是需要經過察驗的,並不見得每次都對。但男人如果不想錯失許多祝福,不敢輕看神安排女人在婚姻家庭中的這項重要角色的話,就當留心妻子的直覺,不要常以嘲笑的態度面對她「不講理」的敘述(尤其是當她曾有過錯誤時)。

但神仍然安排丈夫作最後決定。丈夫可以決定不採納妻子的意見,也可以決定採納。可是無論他怎麼作決定,都應當知道有權作決定,就有責任承擔後果。如果丈夫決定照妻子的想法去做,過後卻發現錯了,他不應當說:「都是你出的餿主意!」要能承擔責任,因為是你做的決定。

民數記30:6~8一個女子「若出了嫁,有願在身,或是口中出了約束自己的冒失話,她丈夫聽見的日子,卻向她默默不言,她所許的願,並約束自己的話,就都要為定;但她丈夫聽見的日子,若不應承,就算廢了她所許的願和她出口約束自己的冒失話,耶和華也必赦免她。」這段律法規條雖然跟我們說的事不完全一樣,但我想可以應用在夫妻之間,當他們在作一些決定時,若丈夫同意了妻子的意見,那麼無論後來結果如何,妻子都沒有責任,至少丈夫必須一起承擔責任。

妻子被要求順服丈夫,但丈夫應該知道有一些領域是妻子的領域,他不應該以權柄的身份涉入其中。比方如果是妻子負責廚房的事,丈夫不應該常進去管妻子如何調味、如何整理廚房、東西如何放置等等。但妻子如果想換個冰箱,也許還是跟丈夫商議一下比較好。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愛要付代價(路加福音5:27-28)



愛要付代價(路加福音5:27-28)

有一個地方在舉行大力士比賽,比賽的方式是揑柳丁。第一位出來的是一位年輕學生,他看起來體格好,手臂肌肉粗壯。當主持人說開始之後,他就使盡雙手力量用力捏,結果揑出一杯滿滿的柳丁汁。台上台下爆起熱烈的掌聲。主持人說:「哇!你好厲害,你是做什麼的呢?」答:「我是念體育學院的,為了表演體操每天都要練手力。第二位出來是一位穿軍服的先生,他拿起另一空杯子,再拿起剛剛用過的一顆柳丁用力一捏,台下的人瞪大了眼睛,哇!竟然擠又出半杯柳丁汁。主持驚訝的問:「你真的非常厲害,已經擠出一杯柳丁汁的柳丁你還能擠出半杯,請問你是做什麼的呢?」答:「我是海龍部隊啦!特種中的特種!」第三位出來是一位留鬍子的中年人,他將剛剛捏過的柳丁又拿起來,看著他在台上閉上眼睛又吸氣吐氣,差不多半分鐘的時間,只見他忽然將柳丁捏下去,沒想到,那個柳丁竟然又滴出數十滴的柳丁汁。然後這老兄頭也不回地將柳丁往上一丟,剛剛好就丟入舞台邊的垃圾桶。台上台下無不張大嘴巴,驚訝地說不出話來。主持人看他身手不凡,就問道:「先生你是?」答:「我在深山修行武功,現在是第十八代掌門人。」主持人接著說:「高人一手出,便知有沒有。我看第一名已經出爐了……」「等一下!」突然有位身形單薄、戴著老花眼鏡的老先生走出來說:「等一下,讓我試試!」「爺爺,您別鬧了,我們時間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這位老先生仍堅持上台。看他走去垃圾桶把剛剛那顆已經乾扁的柳丁拿起來,挺著老花眼鏡仔細端詳,然後用兩根指頭輕輕一揑。哇!結果柳丁汁竟然像瀑布一般流出來!主持人雙腿一軟幾乎站不起來:「爺爺,你…」答:「我以前在國稅局上班。」                                                                            

耶穌時代,巴勒斯坦地區是羅馬帝國統治,羅馬政府也要他們的國家所屬的城市收稅。但是,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版圖廣大,這麼多城市他們要如何收呢?最早的時候他們是用外包的方式,好比現在政府若是要做什麼工程或採購案,會採用公開招標。當然,徵稅權利的招標是競爭最高價,只要能繳出最高價的人就可得到。這做法又直接又簡單,反正只要每一年拿到他們得標的金額就好,其他羅馬政府都不管。後來這方法出現很多問題,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高價得標的稅吏,若要繳出高額稅金,又要賺取利潤,就是向百姓苛收更高額的稅。在耶穌時,這種方式已經廢除,但是稅吏仍然運用他收稅的權利鑽各種漏洞,在不可能有錢的地方擠出金錢。例如有人繳不起稅,稅吏會用高利貸借錢給他,然後再收取高利息的金額。所以這樣的人在百姓眼中非常令人的厭惡。                              

  有一本書叫《窮得只剩下錢》,在書的序言寫了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女企業家旅居美國,事業非常的成功。有一天她的好友來看她,她非常的高興,就開著最高檔的汽車去接機。當這好友來到她的家門口,果然房子非常的氣派,庭園草坪寬闊,還有花園和游泳池。好友很開心地和她聊天,問她:「家人呢?」這時女企業家臉色一沉,說:「我先生有外遇,很少回家。」好友為了緩頰趕緊再問:「那孩子呢?」「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住在別的城市。」接著嘆了一口氣說:「你不知道,我現在是窮得只剩下錢。」

  基督教裡講的「真愛」,與在好來塢電影裡講的「真愛」不太一樣。電影裡講的愛,絕大部分是男女感情上的情愛,少部分是親愛或是友愛。基督教裡講的愛是用神的愛去愛別人。而耶穌的愛是指你不值得愛,但愛臨到你身上。簡單來說,基督教的愛一點也不合理。就利未來說,他被別人喊做賣國賊,受同鄉厭棄是他自找的,說不定忠實按著法律收稅,不要東收西課,說不定還好一點。但是現在造成這個局面,是他本來就該承受的。耶穌在這件事上完全沒有欠他,但是耶穌愛他、接納他,收他做為學生,這個叫聖愛。所以你會看到教會裡面領受聖愛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覺得自己很壞、很糟糕的人才會進來,因為這裡有雖然自己不配,但卻有願意牲生命接納自己的愛。

  某個公司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在每年的聖誕節,員工都要送老闆聖誕禮物,而且禮物愈送愈貴。這公司有位基督徒每逢聖誕節,心中都為這事掙扎。直到有一年,聖靈感動他的心,他就不再買貴重的禮物送他的老闆,而到基督教的書局,買了一個木製的記念牌,上面的金屬片刻著一句話說「以前我求神賜我一切來享受生命,但神卻賜我生命來享受一切。」這禮物才花他$7.99美金,外加一張聖誕卡片,卡片上寫著:「敬愛的老闆,這是我的生命經歷,盼望你也能經歷。」沒想到,這個老闆以前收到貴重禮物,從不回覆,而這次竟然打電話來問他這禮物上面那句話的意思。這位基督徒就趁機向他作見証,述說他信主的經過,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變。原來,他的老闆當時正面臨離婚的邊緣,心中非常地苦惱。不久,這位基督徒帶領他的老闆一起查經,後來信了主,婚姻也改善了。數年後,這位基督徒辭職到神學院進修,沒想到,這個老闆還給他一筆獎學金,每月支持他,以前在地上投資,現在投資在天上,這是價值觀的改變。

當耶穌親近他(接納),利未不只高興、快樂地開宴會,還邀請一切他能邀到的朋友一起來慶祝。稅吏能邀到的朋友當然也都是稅吏之流的人。這位利未,心裡快樂,真誠地向這些朋友分享。在這種情景下,耶穌參加對外就表明他也是認同並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法利賽人和文士才會抱怨:「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路加福音5:30)

有一次某間浸信會的主日崇拜來了一位新朋友,戴著一頂很大的寬邊帽子,偏偏又坐在會堂中間的座位,以致坐在後面的會眾視線被擋住,左閃右躲,連續三個主日都是這樣。實在有人忍無可忍,就向執事會投訴。到了第四個主日,在崇拜聚會前,有位執事就走到這位姊妹的面前,很客氣地向她反應,聚會時請不要戴這麼大的帽子。沒想到這位姊妹突然大聲說:「終於有人跟我說話了!」原來他前三個主日來聚會,沒有一個人跟她說話,更不用說歡迎一位新朋友了。

「愛」不只是情緒而已,它比情緒更深;「愛」也不只是情感,它比感情更穩;「愛」需要智慧能夠分辨;「愛」也需要「意志」,明知道對方不可愛,為主的緣故也要愛。「愛」也不是「恩賜」,因為恩賜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愛」是「誡命」,因為「愛神和愛人」是主耶穌給我們的兩條最大的誡命。然而,我們能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並且「愛」是需要在教會,在弟兄姊妹身上操練的,雖然教會的人不一定人人可愛,如弗三18所說:「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愛」是我們獻作活祭的人應當有的表現。

德雷莎修女說:「真愛就必須付代價,並且會受傷,所以要倒空自己」因為當我們的慾望越少時,就可以愛別人越多;而且當我們的慾望越少時,受傷就越少,付出也就越多。

在約翰福音第廿一章,復活的耶穌三次問心灰意冷的彼得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三次回答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餧養我的羊。」難怪耶穌的兩條最大的誡命把愛神放在愛人的前面。弟兄姊妹,當我們重新來愛耶穌以後,我們的服事就有氣力。不但如此,我們的夫妻可以再相愛,父子可以有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也愈堅固,是從愛耶穌開始。

  最後,利未在跟從主後改為馬太(不知是主給的新名,還是他自己改的)。利未本是十二支派之一,而且是被選為專工事奉神的支派。利未這個名字原是聯合的意思,可惜這個利未不與神聯合,卻與世俗聯合。馬太的意思是「神所賜的」,他有了新生命了,他明白這個新生命是神所賜的,他要用一個新名來見證他的新生活,來開始他的新生活。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盼望的緣由(提摩太前書四:10)



盼望的緣由(提摩太前書四:10)

  2005 4 22 日,北京大學中文係有一名女學生從 9 層樓頂 ​​跳下,自殺身亡。她的遺書中有這樣的話,“我列出一張單子,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寫的。記不清楚上一次發自心底的微笑是什麼時候,記不清楚上一次從內心深處感覺到歸宿感是什麼時候。活著,然而卻沒有快樂,沒有希望。”

  曾以為,人最怕聽到的是“死刑”這兩個字。其實,“沒有希望了”才是最令人悲哀的話。美國公爵大學的心理學家曾經用挪威矮型大鼠做實驗。一組大鼠被放入水中後,拼命地掙扎。過了一段時間,它們終因精疲力盡而被淹死。另一組大鼠在精疲力盡、即將沉底的時候則被人救起。休息了十幾分鐘之後,它們又被放入水中。這一次,它們竟能在水里多堅持好幾個小時。這組大鼠和前一組大鼠不一樣,它們還記得自己曾被救起,心存盼望,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希望的確是生命的光芒。

   耶穌的朋友拉撒路病了。拉撒路的兩個姐妹馬大和馬利亞派人去找耶穌。等耶穌來到的時候,拉撒路已經在墳墓裡被安放了四天。馬大和馬利亞十分失望,只注意到耶穌來晚了,拉撒路已經死了,埋了,發臭了。這對人來說是毫無希望了。但耶穌卻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 25)。接著,他使拉撒路復活了。世上再沒有比死而復活更激勵人的盼望了,而這正是神讓基督徒所擁有的盼望。

  基督徒的盼望不在他們自己的能力上,也不在周圍的環境上,因此就不會受人有限的能力和環境條件的限制。基督徒的盼望在征服了死亡的耶穌身上。聖經說,「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希伯來書6:19)。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62:5)詩人大衛又說:「主──耶和華啊,你是我所盼望的;從我年幼,你是我所倚靠的。」(71:5)「主啊,如今我等甚麼呢?我的指望在乎你!」(39:7)先知耶利米則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盼望啊,凡離棄你的必致蒙羞。耶和華說:離開我的,他們的名字必寫在土裏,因為他們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17:13)保羅怎麼說呢?「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15:13)世上許多事都會讓我們失望,甚至絕望,但倚靠神,在患難困難中就有盼望,永不改變的神是我們的盼望。

  我們的家庭、兒女有時也會讓我們失望,甚至絕望。吳勇長老的兒子曾經因特別的原因對教會產生反感,連帶也拒絕父親所傳講的耶穌。他曾拒絕參加一個夏令會,後來因為母親的緣故才報名。當吳勇長老在台上講道時,他兒子卻坐在窗戶邊看著窗外不看也不聽,吳長老很難過。第二天晚上講道,兒子還是如此。吳長老講完道後回房間裡痛哭,他哭求神,並宣告神是他的盼望,也是兒子的盼望。第三天當他上台時,發現兒子坐在前面,看著他,聽著他說的每一句話,呼召時竟然是第一個衝到台前。弟兄姊妹,很多時候我們好像失去盼望,但神是我們的盼望,祂是我們家庭、兒女的盼望。

  盼望是從聖靈來的。十二個門徒跟隨耶穌、聽耶穌講道、看耶穌行神蹟達三年半,但他們生命中仍有許多軟弱。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要他們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他們卻睡著了。他們想要趕鬼,卻趕不出去。耶穌要他們合一,但他們卻彼此爭競。即便如此,耶穌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1:8)果然五旬節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時,他們不一樣了。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徒三6)瘸腿的就起來行走。門徒原本並不能同心合意禱告,但當聖靈澆灌他們之後,他們就同心合意恆切的禱告。

  我們絕不能忽略聖靈的工作。愛滋病使烏干達整個國家陷在絕望裡,政府和聯合國費盡心力都無法解決問題,最後他們到教會尋求神的憐憫,當眾教會同心合意地為國家禱告,他們在絕望中尋求神的面,轉離惡行,整個國家就因而改變。

  彼得說:「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彼前一13)又說:「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後三14)人生的意義由它所擁有的盼望來決定。一隻小毛毛蟲能夠快樂地忍受在泥土間生活的痛苦是因為它存有變成蝴蝶在天空飛翔的盼望。一個基督徒能夠喜樂地對待人生苦難是因為他如同被救過的大鼠一樣,存有戰勝死亡,獲得永生的盼望。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