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愛的真諦(哥林多前書十三:2)



 愛的真諦(哥林多前書十三:2)

  愛是人品,是生命的果子。

哥林多前書顯示,保羅最關切的一件事就是教會的合一。因為哥林多教會存在著以自我中心的嚴重傾向,所導致的結果則是:教會內分門結黨、互相傾軋;誇示自己的知識,強調個人的自由,自我炫耀。
  除此之外,還有兩件使保羅為哥林多教會憂慮的事,也在信中表達得十分清楚。一是異教社會的各種惡俗,尤其是淫亂之風,嚴重地威脅著教會的聖潔,保羅則致力於築堤防範;二是信徒對肉體復活的信仰產生懷疑,保羅深知這個問題直指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因此對復活堅決捍衛,不遺餘力。
  哥林多教會內正滋長著諾斯底主義,這些救贖觀帶來的道德觀,其重點就是對情欲的錯誤判斷。要就是一種嚴格的禁欲,或者就是放縱的情欲主義,因為他們有信心,沒有任何事會傷害這些蒙恩寵的人。他們同時非常嚴厲地輕看教會裏的嚴謹道德,例如殉道。

  簡言之,保羅關切的核心是教會,並其合一和純潔。保羅竭力維護的是使教會在教義和道德上保持一致的信念和準則,消除結黨紛爭;再者,他要使教會高舉復活的主耶穌。

哥林多前書十三:1-3,這幾節很簡要地說明了愛是一切事的價值。凡我們所作的事,若沒有「愛」就沒有價值。另一方面,這幾節也提醒我們什麼不是愛。才能、恩賜、物質的捨棄,不全就是「愛」。各種才幹或品德的表現並不全就等於愛,沒有愛的人也可以同樣有這些表現。「愛」雖然和這些好事很相似,但並不相同。人可以出於壞動機而做好事,但出於「愛」的好事卻必須完全出於好的動機。

  保羅曾在林後12:4說,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那些「隱秘的言語」大概就是屬於天使的話語那一類的了。愛不是口才。滿有語言天才的人,雖然能說許多種話,又能把話說得非常動聽,但他可能從來沒有用愛心說過話,也可能不是為愛主的緣故說話。這樣的口才跟鳴鑼響鈸一樣,沒有什麼價值。

  「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13:2),就是一切屬靈的奧祕,和一切屬世的知識。「全備的信」,按主耶穌所說的,就是無所不能的信心(太17:20)。這裡是說三樣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而且這一個人的三種恩賜都有最高度的表現。雖然這樣,若沒有「愛」,還是不算什麼。

  可見一個人有恩賜、會講道、明白各樣的真理、知識全備、在工作上也大有信心,還不一定有愛。人固然可為著愛神愛人大發熱心;也可為自己的名聲地位大發熱心。「愛心」固然能使人甘願犧牲自己,叫別人得益;虛榮心也同樣能叫人作出驚人的捨棄,以吸引人的注意,博得人的讚許。

  為什麼一個人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甚至叫人焚燒,還沒有愛呢?愛不就是一些外表的施捨、作好事,甚至不是捨己犧牲。因為人可能只不過為著要揚名天下而慷慨施捨(功德),甚至犧牲性命。當時的哥林多人有很多是拜過偶像的,有人為表現虔誠而叫人焚燒,為偶像捨身。這樣捨身與「愛」全無關連。所以保羅說,人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甚至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因為它並沒有增加「我」的偉大,倒顯明「我」的虛偽。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
  對基督徒而言,屬靈生命若缺少反省,故步自封,很難再有新的突破。法利賽人的優點和缺點是一體的兩面,他們太看重律法,太看重一字一句的教導,以至於失去了對人的憐憫與等候。他們高舉制度與規章,似乎了解律法上的規範使他們與神更接近,更屬靈。殊不知,為耶穌所詬病。同樣,今日我們在教會中教導真理,我們不能執意談理,而失去了對人的憐憫。不守安息日是不對的,不十一奉獻也不是好的基督徒….許多的真理,我們必須去教導,使人摸著蒙福的管道,但不要忘了神怎麼對待我們和我們的家人,若要糾察錯過,沒有一個人能在神面前站立。

  罪,絕對是應該要去處理與糾正,不管是對性、對財務、對人的態度但如果我們有道德潔癖,我們無法傳福音給所謂骯髒的人、不義的人、該死的人這些所謂的罪人,就失去了認罪悔改的機會。我一直相信,人必須為自己所作的一切事與神交差,一個真實悔改的人,是一個會去面對擔待自己的錯誤,並且去接受刑罰的人。耶穌擔當我們的罪,不是一句對不起,輕描淡寫,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我們的救贖(靈魂),面對罪,不是逃避而是承擔。

  一間充滿著罪的教會,神的靈不可能存在這裡,但沒有一間教會不充滿罪人,那怕它是屬靈恩賜不斷彰顯的地方。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謙卑自己(腓立比書一:9-10)



 謙卑自己(腓立比書一:9-10)

  德國大將軍毛奇,大勝法國,攻下巴黎,生擒了拿破崙三世。全德國無人不尊敬他。他凱旋回國時,君主大臣,商人農人,都去迎接他,稱讚他。他說:「我不喜歡這樣的熱鬧,我不過是盡了我的本分,如同我的同事同志們盡了他們的本分一樣,讓我回家去,修理我的玫瑰花園吧!」

  主耶穌的門徒,他們不斷地爭奪高位,一門心思想弄清楚究竟誰才是他們中間最大的。

  「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太十八1

這真令人吃驚,每當基督的跟隨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心裡似乎從沒有意識要這樣彼此回答:「天國裡最大的是主!」只有主在祂的國度裡有最高的位置。如果這個問題只有這個答案,我們便不再受困擾,便能以新的方式來回應彼此。在神的國度裡只有一個主,餘下給我們的角色只有一個-僕人。我們全是彼此的僕人,在彼此的生活中盡不同的責任。現在教會越來越強調門徒訓練,因為一位牧者能牧養的人是有限的,門徒訓練的精神就是讓每一位信徒都能學習去牧養別人,這樣教會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主耶穌要我們帶領人去成為主的門徒,主耶穌能幫助我們,捨己來帶領人歸向主。門徒訓練是一種復古的栽培方法,它的本質是效法、模仿。而門徒訓練工作者本身,就是被模仿的對象,他因著從基督而來的生命,去影響及照顧初信者的成長, 人都是在照顧別人之中學會如何愛人。

  「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十八2-3  耶穌把真理直驅進我們的心坎裡!門徒在玩弄權力與地位的把戲時,基督卻告訴他們要變成小孩子的模樣。沒有一顆像小孩子般謙卑的心,沒有人能享天國的分,到主的跟前。「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太十八4

「……保羅就說,你們知道,自從我到亞西亞的日子以來,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謙卑,……」(徒二十:1819)。保羅是個生命成熟的人,也是個謙卑的人,服事主凡事謙卑。他不是只做喜歡的事,或某一些事謙卑,乃是凡事謙卑;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保羅告訴我們溫和(溫柔或謙卑)是聖靈的果實,如果你自稱為基督徒,你應該擁有這個品質。你的本質不是通過你的恩賜顯露出來,而是通過你的果實。就好像是一棵樹或一棵植物,真正的是通過你所結的果實顯露出來。

盧雲(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說過,終其一生,兩種聲音在他裡頭競爭。一個激勵他要成功、要上進;另一個則呼召他,只要安息在他是「為神所愛」的這份安穩中。惟有在他生命最後的十年,他才真正傾聽了那第二個聲音。盧雲辭去教職,轉向『黎明之家』事奉,選擇和一群看不懂他著作,也聽不懂他演講的心智障礙者當中生活,渡過他最後的晚年。盧雲神父在軟弱者與貧窮者當中,經驗這些人祝福了他的生命並且也讓他與神更加靠近。

  保羅的生命在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有了180度的轉變,他經歷了主的大能大力,從此生命不再一樣,特別表現在分享愛的生命中。信主之前,保羅是一個相信自己能改變一切的人,他的人生目標是成為法利賽人公會的領袖;他的卓越超群,是建立在貶低別人、高抬自己,踩在別人身上向上爬。當然,他也努力讓自己在學識、才智、聰明上精進,使人不敢望其項背。直到他遇見了復活的主耶穌,被大光照耀以致眼睛看不見,並且有耶穌的學生不顧生命危險來照料他(徒九:23-25),他才完全明白了主耶穌的福音。之後,他願意像其他基督徒一樣跟隨耶穌,在沒有人願意相信他的時候,透過巴拿巴的鼎力支持,才使耶穌的12門徒接納他,成為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
 
從那時候起,他不再是自命清高、自以為是、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以為謹遵律法就不會失去上帝的救恩。我們看見,信主後的保羅是個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的人,不再看自己比別人強,反而看眾人比自己強。他開始學習真正的愛別人,真正獻上關心:在別人信心軟弱時,用上帝的話語造就扶持;在耶路撒冷教會有需要時,他帶著眾教會的捐項回去幫助他們。正如德雷莎修女所說:「在別人的需要當中看見耶穌。」也用代禱在主裡交通。保羅在信仰的功課上,學習到真正愛人的樣式,信仰便是在恩典中彼此接納、在主愛裡彼此合一、在恩賜中彼此配搭、在生命裡彼此建立起來了。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